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射电星     
本文介绍了射电星研究的发展过程和恒星射电天体物理的初步知识,并按如下四个方面评介了射电星观测研究最前沿的成果:星风的射电辐射(OB型星,沃尔夫-拉叶星,早型发射线星,共生星,金牛T型星,晚型巨星和超巨星);活动双星和dMe型星(猎犬RS型星,dMe型星,大陵五,激变变星,大熊W型星,活动超巨星);X射线星;新星和超新星。为了更好地理解观测结果,文中也介绍了初步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2.
共生星双星是一颗有强大星风物质损失的红巨星与一颗早型热星组成的特殊双星系统。由于早型热星在充满红巨星的星风物质的空间中环绕运行,可以产生P—Cygni型谱线,通过对P—Cygni型谱线的理论分析可以精确测定共生星双星的星风物质损失率。文章介绍了国际上比较有代表意义的一些共生星双星的工作,其中的方法几乎都是近十年中发展起来的。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作者的一些工作。在谱线形成计算中考虑了较多的因素,如氢—氦混合气体的多能级跃迁问题、轨道运动引起的密度非径向分布问题等,并在轨道形状方面做了一些简化。反映了共生星双星谱线形成关键的周期性相位变化的特征,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对这个方法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进行了一些简要讨论,此外,还介绍了作者在线性化分离法求解Non-LTE大气模型中所做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共生星双星是一颗有强大星风物质损失的红巨星与一颗早型热星组成的特殊双星系统。由于早型热星在充满红巨星的星风物质的空间中环绕运行,要以产生P-Cygni型谱线,通过对P-Cypni型谱线的理论分析可以精确测定共生星双星的星风物质损失率。  相似文献   

4.
Be单星和Be/X射线双星作为一类特殊早型天体和特殊的大质量X射线双星 ,在各个波段都有与其它相同光谱型的B型天体显著不同的特征 ,因此长期以来引起中外天文学者的关注。首先在可见光波段发射线的存在 ,就是对仅产生吸收线的经典大气的挑战 ;其次Be星作为一类早型带有包层天体 ,研究Be星包层的性质 ,对研究原恒星包层性质和进一步了解早型星其它光谱型的性质是非常重要的 ;再者可以研究Be星的存在与星际磁场或湍流的星际介质是否有关 ;最后研究Be/X射线双星 ,对双星的演化模型也有很重要的作用。随着天文观测手段的不断完善和理论模型的发展 ,我们对Be星的现象有了更深的了解 ,并且产生了一些模型。研究内容包括Be星包层和星风的性质 ,以及包层形成机制 ,Be/X射线双星物质相互作用等。本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主要概要介绍Be和Be/X射线双星历史和目前已经取得的成就 ;第二章介绍Be单星多波段观测结果 ;第三章介绍Be/X射线双星的观测结果 ;第四章介绍目前主要的Be单星和Be/X射线双星模型 ;第五章给出Be/X射线双星XPer/ 4U0 352 30的分光观测结果 ,并结合单臂振动盘模型给出定性解释。  相似文献   

5.
总结了到目前为止用所谓Lyman Break方法(亦称为UV drop方法)观测得到的高红移(z≈3)Lyman break星系的观测特征,包括光度函数、半光度半径分布、空间密度及成团性、恒星速度弥散、超星风及大尺度气体团块运动和金属丰度等。还对目前的理论工作做了综合介绍,对当前两种主要模型进行了评述并提出了作者的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6.
洪雅芳  蒋苏云 《天文学报》2011,52(5):365-376
在考虑引力对星风物质损失的制约效果及辐射压与湍流压对其扰动效果的同时,通过引入可压缩流机制,考虑了恒星外壳对流区对星风物质损失的促进作用,从而建立了新的星风物质损失公式.之后,通过对3~5 M_⊙恒星理论模型的星风物质损失率计算,发现:从主序直至中心氦核燃烧结束阶段,新的星风物质损失公式计算所得星风物质损失率与经典星风物质损失公式计算结果几乎一致;而在TP-AGB阶段,应用新的星风物质损失公式计算的恒星模型则不受光度影响产生了持续的较大的星风物质损失,比较符合实际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7.
ζAur双星系统是一类特殊双星系统 ,由一颗晚型红巨星和一颗早型热星组成。红巨星有强大的星风物质损失 ,并在双星系统外部形成一向外膨胀的气壳 ;热星在星风气壳内作轨道运动。由于热星的紫外辐射可以激发星风物质而发光 ,星风物质的向外运动和双星的轨道运动使得ζAur型双星系统的光谱产生特殊周期性变化的PCyg谱线。近十多年来发展起来的、利用运动大气理论计算ζAur型双星系统的PCyg谱线形成 ,以确定这类双星系统中红巨星的星风物质损失率的方法是目前测定物质损失率方法中较为精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外赋AGB星星风吸积的角动量守恒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波  彭秋和 《天文学报》1998,39(4):424-429
用整个系统的角动量守恒条件代替切向动量守恒条件,推导出星风质量吸积及轨道参量变化方程.在新的轨道参量变化方程的基础上,计算了外赋AGB星系统的星风质量吸积及轨道参量的变化.将星风吸积模型同内禀AGB星核合成模型结合起来,通过逐次脉冲吸积质量和混合,自洽地计算外赋AGB星的重元素超丰,并给出计算结果与观测值的比较.对初始质量较大的Ba星(M2.0=2.5M⊙),当系统轨道周期大于1300天时,属于星风吸积,小于600天成为共同包层双星或灾变双星.对初始质量较小的Ba星(M2.0=13M⊙),当系统轨道周期大于1600天时,属于星风吸积,小于600天时成为灾变双星,由此可以解释Ba星的重元素超丰和轨道参量的观测事实,并有利于解释观测到的外赋S星轨道周期的600天下限.随着星风吸积过程的进行,轨道偏心率逐渐增大,这对解释Ba星轨道偏心率平均值大于外赋S星和CH星平均值的观测事实有利.  相似文献   

9.
本文给出由Wackerling早型发射线星星表与IRAS点源表交叉认证得到的V-[25]≥8的早型发射线星星表。对它们空间分布的研究表明:这些星属于极端星族Ⅰ,从而为进一步研究主序前和主序后中等和大质量恒星的演化提供较为完备的观测对象。  相似文献   

10.
钡星的形成机制(Ⅱ)Monte Carlo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文章Ⅰ所建立的钡星形成的完备模型进行了MonteCarlo分析,并同观测结果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大部分强钡星可能产生于星风吸积过程、星风暴露过程和稳定的洛希瓣物质交流过程,而大部分中等钡星可能产生于星风吸积过程和星风暴露过程.银河系中钡星的数量、轨道周期分布和质量函数分布在本文各种模型计算结果范围之内.模型还预言钡星轨道周期与污染因子相关.模型给出,银河系中钡星的诞生率为002/年左右,亮于10个星等的钡星大约有6000颗,强钡星的平均质量为18M⊙左右,而钡星的白矮星伴星平均质量为060M⊙.另外,结果还显示,星族IAGB星热脉动开始较早,星风有潮汐增强效应存在(B~500),s过程最大恒星质量为2M⊙左右.  相似文献   

11.
在包括双星及逃逸物质的系统总角动量守恒模型的基础上,采用了星风质量吸积机制、由伴星通过逐次脉冲从主星吸积物质并与其外包层进行混合的模型出发,自洽地计算了钡星的重元素超丰,并给出理论计算结果与观测值的比较,计算结果表明,当取Bondi-Hoyle质量吸积率的五分之一作为实际吸积率时,对于轨道周期较长、相距较远的钡星系统。在误差范围内,理论计算曲线与在多数样品星的重元素观测值相符合;而对于HD2040  相似文献   

12.
受星风或膨胀气壳包围的双星物质损失率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观测到的受星风或膨胀气壳包围的双星系统的PCyg谱线理论分析可精确测定其星风物质损失率,我们在计算这类星的理论谱线时,考虑了氢氦混合气体的多能级跃迁,轨道运动引起的密度非径向分布等因素,对轨道形状做了简化,所得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3.
对观测到的受星风或膨胀气壳包围的双星系统的PCyg谱线理论分析可精确测定其星风物质损失率.我们在计算这类星的理论谱线时,考虑了氢氦混合气体的多能级跃迁、轨道运动引起的密度非径向分布等因素,对轨道形状做了简化,所得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PTF10gvf和PTF10gvd两颗IIn型超新星的测光和光谱的观测情况,并对这两颗超新星做了精确测光和光谱拟合。通过对光谱的分析,得到这两颗超新星的抛射物的外层激波速度为~103km/s,其前身星的星风速度为~102km/s,并根据ChugaiDanziger(1994)提出的方法计算了它们的前身星质量损失率。PTF10gvf的质量损失率为~10-2M⊙/yr,PTF10gvd的质量损失率为~10-4M⊙/yr。由于这些物理参数与亮蓝变星星风速度和质量损失率的典型值相符合,推测这两颗IIn型超新星的前身星有可能是亮蓝变星。这个结论为IIn超新星与亮蓝变星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支持,与之前Gal-Yam A V等人得到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5.
大质量双星系统的非守恒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大质量双星系统有强大的星风物质损失,因而在研究其结构和演化时必须考虑星风物质损失,动量损失,物质交换以及由以上原因引起的轨道参量的变化,此外,天文观测又证实,一些大质量双星系统中存在星风冲击波,有X射线辐射以及有致密天体(白矮星,中子星)的存在,因此在研究大质量双星的演化时,又会遇到在星风冲击波理论及其对演化的影响,双星系统何时会演化成为公共外壳的系统,以及双星系统中如果发生超新星爆发,是否会  相似文献   

16.
AGB长周期变星是中小质量恒星演化到晚期时形成的,由于它们存在强烈的振动和巨大的星风物质损失,研究这类变星对于了解恒星振动性质、星风产生机制及恒星晚期演化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比较广泛地考查了最近十几年来国际上对于AGB长周期变星观测和理论研究工作的现状,讨论了AGB长周期变星的主要观测性质以及恒星振动和演化理论工作中所取得的进展,同时也分析了目前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指出今后研究工作中需要逐步加以解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龚志刚  李焱 《天文学进展》1994,12(4):320-332
AGB长周期变星是中小质量恒星演化到晚期时形成的,由于它们存在强烈的振动和巨大的星风物质损失,研究这类变星对于了解恒星振动性质,星风产生机制及恒星晚期演化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比较广泛地考查了最近十几年来国际上对于AGB长周期变星观测和理论研究工作的现状,讨论了AGB长周期变星的主要观测性质以及恒星振动和演化理论工作中所取得的进展,同时也分析了目前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指出今后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8.
星风吸积引起的钡星重元素超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首先指出目前星风吸积模型中理论上的不自洽,考虑到δγ≠0,重新推导轨道参量变化方程,消去了理论上的不自洽。提出一个新模型:首镒将星风吸积同内禀AGB星核合成模型结合起来计算钡星的重元素超丰度并将计算结果与观测值进行了比较。各参量按标准情况取值时,计算结果不太理想。  相似文献   

19.
吴宁  李燕  沈呈彩  林隽 《天文学进展》2012,30(2):125-158
从理论和观测两个方面来介绍和讨论出现在太阳爆发过程中的磁重联电流片及其物理本质和动力学特征。首先介绍在理论研究和理论模型中,磁重联电流片是如何在爆发磁结构当中形成并发展的,对观测研究有什么指导意义。然后介绍观测工作是从哪几个方面对理论模型预测的电流片进行证认和研究的。第三,将介绍观测研究给出了哪些过去所没有能够预期的结果,这些结果对深入研究耀斑一CME电流片以及其中的磁重联过程的理论工作有什么重要的、挑战性的意义。第四,讨论最新的与此有关的理论研究和数值实验。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要课题进行综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20.
仙王β型变星是一类早型(08-B6,Ⅰ—Ⅴ)、短周期、低变幅的脉动变星。本文综述了这类变星的观测物理特性,并着重从实测方面介绍了近年来一些研究进展,新变星的寻找,高精度测光,高分辨率的光谱观测研究,光学偏振,紫外,红外,X射线探测等。仙王β型变星的脉动机制至今尚未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