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尽管空间、地方、区域、环境是所谓"永恒的地理命题",但大部分的人文、环境地理学研究中的"时间"主题都聚焦在研究地方、景观和区域的当前或过去,却少有研究者对其未来产生兴趣。研究的缺乏可能要归因于对此前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地理学者所做的相关研究不熟悉,或者对这些研究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估计不足。本文希望通过梳理在不同年代地理学界对未来地理学的研究做过哪些工作,以及未来还可以在哪些方面做出贡献,来弥补这一缺陷。20世纪70年代早期,地理学者开始关注当时正在显现的后工业经济、社会的不同特征,信息和通讯技术的革新,城市未来,变化中的社会秩序,区域和全球尺度上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改造等一系列问题。部分未来地理学者从"带有地理色彩"的科幻作家们以及其他各学科的学者那里借鉴了许多观点和概念。这些学者们的代表作品,在文中列出的书目以及两本主要的跨学科杂志The Futurist(由世界未来学会出版)以及Future Studies中可以看到。未来学家们所使用的预测方法和模型多种多样,如趋势外推、交叉影响分析、模型模拟、情景假设、德尔菲法等,这些方法各有其优势和劣势。当前,对未来的研究已经引起了企业界、教育界、政策研究界等的重视,这一点可以从学术性刊物、奖项,以及对2050年及其以后的世界规划中,对未来研究的兴趣日益增长得到证明。对未来的研究聚焦于世界南方(发展中国家)、北方(发达国家)、区域经济与人口,以及全球环境的未来,不仅需要考虑"确定性"(期待中的世界),也同样要考虑"不确定性"以及"不愿意看到却又可能出现"的一面。本文给出了当前至2050年时段地理学者可能需要考虑的29个重点研究主题,涉及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及环境地理领域。同时,本文还讨论了6个针对中国经济、文化、政治、环境领域未来发展的研究主题,包括中国的"绿色化",作为崛起的世界性强国的中国,中国消费者及其伦理观,作为全球创新领袖的中国,人口问题和数字鸿沟,以及未来的宗教/信仰问题。为便于对未来研究的讨论和分析,文中给出了7幅富有新意的专题图,分别描绘了欧洲世界的亚洲化趋势,未来的城市系统,重大洲际交通工程,不同区域的时间文化,自治区域和新的国家,以及环境地带迁移等。最后,本文建议中国地理学界运用德尔菲法,对中国的未来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审视。其结果对于区域和国家层面规划制订将是非常具有价值的,也将使地理学者在推动建设社会、环境美好未来的过程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同时,地理学者也需要与其他学科的学者们紧密合作,共同研究与国家、区域乃至全球未来相关的"时间"主题。 相似文献
2.
3.
4.
《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7,(1)
P5972007010001宇宙成因核素测年方法及其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Theory of cosmogenic nuclide surface exposure dating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geosciences/许刘兵,周尚哲∥冰川冻土.—2006,28(4).—577~585宇宙成因核素主要是由来源于银河系的宇宙射线与暴露于地表的物质作 相似文献
5.
现代地理学强调过程与演变的研究,在定量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在热衷于建立各种模型时,地理学的特点或性质却被忽视,这在国内尤其明显。认识地理学的本质特点,对于学习地理学、发展地理学科和从事地理学研究非常重要。地理学的特点可概括为4方面:即地理学是“研究行星地球表面的科学”、“研究关系的科学”、“强调位置的科学”和“考察分布的科学”。这4个方面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能反映有别于其他任何学科的地理学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7.
张乐育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1986,(2)
由于地理学内容的复杂性,地理学界对地理学性质的认识,长期来是不一致的。我国地理学界五十年代以来,存在不同意见的争论。但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以及苏联学术观点的影响,流行着一种割裂地理学的观点,即否定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存在本质联系,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截然分为两个没有本质联系的部分,把地理学截然分割为属于自然科学的自然地理学和属于社会科学的经济地理学,并且这两门科学不可能组成一门整体的地理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8.
9.
10.
地理学的区域研究传统由来已久,后形成了独立的分支学科——区域地理学,经历了古代地志的分区书写、区域差异的描述解释、空间关系的定量分析和社会过程的深度建构4 个阶段的发展过程。区域地理学演进中遭遇的计量革命与理论创新,实质上是对传统区域学派过分强调区域所导致的静止、孤立的研究僵局的打破与修正,是区域地理学不断总结和完善自身的发展之路。区域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范式与研究内容和方法深受区域地理学的影响和启发,并形成了连续的地理剖面复原研究、区域的景观文化生态研究、区位与结构—功能体系研究和分区分类分级的综合研究等多个分支。与西方相比,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在研究内容和方法方面显得比较滞后,今后应加强对特定地方的社会、文化及经济空间的深度剖析,进一步深化人地关系理论及研究方法,不断拓展研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争取有更多、更有影响力的区域历史地理研究成果问世。 相似文献
11.
12.
14.
15.
16.
17.
超越地理学二元性: 混合地理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20世纪的地理学经历了“空间-分析”地理学和“社会-文化”地理学的分裂,对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持久的影响。本文从历史角度探究“空间-分析”地理学和“社会-文化”地理学分裂的原因,提出保持地理学观点的多样性、促进不同领域的沟通是地理学学科发展的理性选择。在实现“空间-分析”地理学与“社会-文化”地理学沟通的方式方面,地理学认识论与研究方法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可以在不同领域中混合使用,从而实现对社会-理论与空间-分析隔阂的超越。本文阐释了“混合性”的理念在超越地理学社会-文化/空间-分析二元性中所具备的潜质,并简要总结了混合地理学已有的研究实践,对以“混合性”为基础、面向“后社会-理论、后空间-分析”的地理学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国外宗教地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文化全球化大背景下,宗教地理研究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外宗教地理学研究在新文化地理学思潮的影响下,促生出许多新的议题和研究方向。本文依循于人文地理学中地方、景观、现代性和尺度这4 个重要概念,梳理了国外近10 年宗教地理学研究的新进展。发现其研究议题主要集中于日益重视对“非正式神圣”场所的探讨;基于人本主义研究范式下的神圣地依恋研究;随着跨国主义兴起的宗教移民身份和认同研究;宗教文化景观所暗含的政治和象征性意义的解读;宗教的多尺度分析,以及神圣与世俗间的互动分析等等。在总结国外宗教地理研究的新态势的基础上,对宗教的定义、宗教地理学与宗教性地理学的辩证关系、宗教地理学的研究趋势等进行了探讨和反思,以期为中国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广义宗教地理的本土研究提供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