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僵鳗促长饲料养殖日本僵鳗及欧鳗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建诚 《台湾海峡》1998,17(A12):109-111
将僵鳗促长饲料分别按1% ̄2%比例添加于常规鳗鱼配合饲料中进行了养殖日本僵鳗及欧鳗试验。结果表明,饲料效率日本僵鳗添加组比对照组提高了31% ̄40%;欧鳗添加组比对照组高出68.9% ̄250%。成活率日本僵鳗添加组高于或等于对照组;欧鳗添加组比对照组高出52% ̄62%。养殖每公斤鳗的饲料成本,日本僵鳗添加组比对照组下降了13% ̄20%,而欧鳗添加组比对照组下降了36% ̄54%。证实了用僵鳗促长饲料  相似文献   

2.
林元烧  江素菲 《台湾海峡》1996,15(3):299-304
本文首次报道1987年11月至1988年11月在闽南-台湾浅滩渔场采获的9种叶状铒1鳗,它们分别属于3个科;鸭嘴鳗科3种,锯犁鳗科1种,蛇鳗科5种。文中描述、比较了研究叶状仔鳗的主要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3.
欧洲鳗鲡的性分化和僵鳗成因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方永强  戴燕玉 《台湾海峡》1998,17(1):100-103,T002
欧洲鳗鲡性分化时间在白仔鳗转变为黑仔鳗时期体长10.5-12.0cm,性腺切片观察可见雌性卵巢中有原始卵原细胞雄性生精小管中有精原细胞,性别分化明显旱鳗鲡从福建省两个养鳗场采集僵鳗,取甚生腺切片观察有精原除个别僵鳗外,全部为雄性,提示僵鳗成因可能与性别有关。文中讨论了发生僵鳗的复杂因素。  相似文献   

4.
1993年3月,“向阳红05”号调查船在北赤道流邻近海域进行日本鳗产卵场调查,采到19粒日本鳗卵.这为进一步确定日本鳗产卵场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在北赤道流邻近海域首次发现的日本鳗产卵场.本文分析这次调查结果,并对自然海区采集的日本鳗卵进行形态学描述.  相似文献   

5.
长江口是日本鳗鲡鳗苗的手要产区,利用2007年1-5月在长江口的长兴岛、横沙和杭州湾小洋山4个取样点得到的日本鳗鲡鳗苗渔获量数据,初步研究了鳗苗的补充时间分布以及补充量与潮汐、月相等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发现鳗苗在长江口的补.充时间从1月下旬开始到5月中旬结束,鳗苗日产量峰值出现日期从长江口外向内逐渐推迟,与其洄游路线致.长江口附近潮汐为半月潮,每月有两次涨落潮,鳗苗溯河量与潮汐周期呈现一定的节律性,每月有两次鳗苗峰值.河口区鳗苗溯河具有潮流选择性,长江口内鳗苗溯河量起汛潮多于落汛潮:长江口外鳗苗溯河量和潮汐振幅呈现正相关趋势.日本鳗鲡鳗苗的溯河量与月相变化也有一定的关系;朔月望月的平均单网捕捞量之和占总平均单网捕捞量的93.13%,而上下弦只占6.87%.经过方差检验,朔月鳗苗溯河量多于望月,且二者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6.
以不同生长阶段的澳洲鳗鲡为对象,研究澳洲鳗鲡白仔、黑仔、幼鳗和成鳗的耗氧率、窒息点、对水温、非离子氨、亚硝酸盐的耐受性特征及其演变趋势。结果表明,白仔、黑仔、幼鳗和成鳗的昼间与夜间耗氧率都随体质量增大而下降。但昼夜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15—30°C,耗氧率与水温呈正相关。并得到了白仔、黑仔、幼鳗和成鳗的耗氧率和水温回归方程。在水温25°C,白仔、黑仔、幼鳗和成鳗的窒息点溶解氧浓度随体质量增大而下降。14—29°C为澳洲鳗鲡适温范围。具体来说,25—29°C为白仔和黑仔最适生长温度, 23—29°C为幼鳗和成鳗最适生长温度,随体质量增加对水温的耐受性增强。水中非离子氨对白仔、黑仔、幼鳗和成鳗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35、7.96、2.94和2.62 mg/L,安全浓度为0.24、0.80、0.29和0.26 mg/L,可见黑仔的耐受性最强。亚硝酸盐对白仔、黑仔、幼鳗和成鳗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52.07、63.80、691.89和885.12 mg/L,安全浓度为5.21、6.38、69.19和88.51 mg/L。因此,随体质量的增加,澳洲鳗鲡对亚硝酸盐的耐受性增强。  相似文献   

7.
我国科学家经过10多年的努力,在日本鳗研究中已取得重要突破。不仅在国际上首次确定日本鳗产卵场的地理位置,并且根据产卵现场环境因子的参数,进行育苗实验,已将鳗苗存活时间延长。为解决当代鳗学研究的一道世界性生物难题——日本鳗人工育苗技术,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在科学研究和生产领域均具深远意义和重要价值。 从1984~1995年,我国连续12年、18个航次开展日本鳗产卵场跟踪调查,首次采到自  相似文献   

8.
欧洲鳗鲡胃肠道激素免疫组织化学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方永强  戴燕玉  陈蕾 《台湾海峡》1999,18(1):83-86,T003
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研究了9种哺乳动物胃肠道激素抗体在正常生长欧鳗和僵鳗胃肠道的定位分布,研究结果表明,5-HT,SOM,GAS,α-1-AT和P物质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存在于正常鳗和僵鳗胃肠道中,其余4种抗体显阴性反应,文中讨论了胃肠道激素在僵鳗成因中可能的生理作用。  相似文献   

9.
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花鲈鳗弧菌感染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海洋鱼类重要病原菌-鳗弧菌基因库中选择金属蛋白酶基因为目标检测基因,以此设计一对引物,建立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鳗弧菌的方法,并对此方法的灵敏性和特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对鳗弧菌的检测快速,灵敏,对人工感染鳗弧菌的花鲈组织榈中进行检测,该方法能识别组织样品中极微量的鳗弧菌。  相似文献   

10.
鳗鲡目鱼类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组成较为保守,在58个线粒体基因组中,仅有3个物种存在基因数量的差异。在19个鳗鲡目鱼类线粒体基因组中存在主编码基因的重排。主编码基因的变异位点分析结果支持nad5、nad4和nad2基因作为cox1和lrRNA基因辅助的分子标记。鳗鲡科Anguillidae的20个种(亚种)聚在一起,强烈支持鳗鲡科为单系群(BPP=100)。鳗鲡科下属的3个类群(大洋洲类群、大西洋类群和印度洋-太平洋类群)也同时得到有力的验证(BPP均为100)。线鳗科Nemichthyidae和锯齿鳗科Serrivomeridae亲缘关系最近,二者聚类后,与鳗鲡科Anguillidae构成姊妹群(BPP=100)。在囊喉鱼亚目Saccopharyngoidei中,宽咽鱼科Eurypharyngidae与囊鳃鳗科Saccopharyngidae聚类(BPP=100),同时,单颌鳗科Monognathidae与月尾鳗科Cyematidae聚类(BPP=100),4个科聚在一支,支持囊喉鱼亚目为单系群(BPP=100)。在囊喉鱼亚目线粒体基因组中,3个物种(吞鳗Eurypharynx pelecanoides、拉文囊鳃鳗Saccopharynx lavenbergi和杰氏单颌鳗Monognathus jesperseni)存在主编码基因的重排。16种鳗鲡(细美体鳗Ariosoma shiroanago、短吻颈鳗Derichthys serpentinus、凯氏短尾康吉鳗Coloconger cadenati、鸭颈鳗Nessorhamphus ingolfianus、龟草鳗Thalassenchelys sp.、粗犁齿海鳗Cynoponticus ferox、百吉海鳗Muraenesox bagio、巨斑花蛇鳗Myrichthys maculosus、大吻沙蛇鳗Ophisurus macrorhynchos、几内亚副康吉鳗Paraconger notialis、哈氏异康吉鳗Heteroconger hassi、小头鸭嘴鳗Nettastoma parviceps、弱头鳗Leptocephalus sp.、斑点长犁齿鳗Hoplunnis punctata、尖吻小鸭嘴鳗Facciolella oxyrhyncha和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与鳗鲡目线粒体主编码基因的原始排列相比,共享nad6基因的易位。同时,基于线粒体基因组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构建的系统演化树,强烈支持这16个物种聚为一支(BPP=100)。然而,由此而带来的海鳗科Muraenesocidae、拟鯙科Chlopsidae和糯鳗科Congridae是否为单系群的问题,值得今后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1.
从海洋鱼类重要病原菌———鳗弧菌基因库中选择金属蛋白酶基因为目标检测基因 ,以此设计一对引物 ,建立聚合酶链反应 (PCR)检测鳗弧菌的方法 ,并对此方法的灵敏性和特异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该方法对鳗弧菌的检测快速、灵敏。对人工感染鳗弧菌的花鲈组织样品进行检测 ,该方法能识别组织样品中极微量的鳗弧菌。  相似文献   

12.
日本鳗鲡早期阶段耳石日生长轮形成的周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1990年4月从江苏太湖搜集日本鳗鲡亲鱼暂养在天津滨海虾场8t玻璃钢水槽中,经人工催熟催产后孵出仔鳗,对孵出仔鳗连续取样;于1989年4月在长江口采集白仔鳗,观察和比较二者的耳石生长轮形成。结果表明,(1)人工繁殖仔鳗耳石第一个生长轮是在孵出后第一天形成的,轮纹形成具有24h周期性;仔鳗孵出后生长天数与生长轮数关系的回归方程以y=0.23+0.91x表示,其中,x为孵出后的天数,y为生长轮数;在人工繁殖仔鳗耳石上没有观察到“孵化标记”轮。(2)白仔鳗耳石中心核与“孵化标记”轮之间存在日生长轮。(3)人工繁殖仔鳗与白仔鳗耳石中心核同第一个生长轮比较表明,前者小于后者。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了"合信"牌欧鳗配合饲料精养缓长型欧鳗的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的平均饲料效率为48.11%,比对照组提高了10.71%;欧鳗的存活率达99.9%,且有较好的肉质,符合出口烤鳗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鳗草(ZosteramarinaL.)广布于北半球温带浅海海域,其形成的鳗草床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近些年来,我国黄渤海海域鳗草退化严重,较大面积、连续分布的海草床已经非常少见。在渤海兴城-觉华岛海域发现较大面积的海草床,可以作为渤海沿海海草床的典型代表。基于此,2018年5月、9月、11月和2019年3月对该海草床进行了初步调查,探究了渤海兴城-觉华岛海草床鳗草种群补充等生态特征,分析了海草床生境的主要威胁,并提出了对海草床进行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的相关建议。结果表明:渤海兴城-觉华岛海草床总面积为791.61ha,海草种类为鳗草和日本鳗草(Z.japonica),以鳗草为优势种,日本鳗草极少且呈斑块状分布;鳗草生物量在2018年5月达到最大值(1241.22—1632.64g/m2);鳗草叶片碳、氮、磷元素含量分别为35.35%—36.57%、1.89%—3.35%、0.14%—0.48%;鳗草海草床以无性繁殖为主要补充方式,有性繁殖补充比例平均仅为1.92%,明显低于国内其他鳗草草床,具有鲜明的独特性;该海草床主要受围填海、捕蛤、围网捕鱼等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并致使海草床边缘区域呈现斑块化趋势。建议对这片珍贵的海草床加以保护和修复。  相似文献   

15.
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是常见的海水鱼类病原菌,有23种血清型,其中O1—O3为主要的致病血清型。我国海水养殖鱼类鳗弧菌的血清型种类尚未明确。本研究对实验室分离和收集自海水养殖鱼类的31株鳗弧菌临床菌株进行了生理生化、16S r RNA基因序列、血清分型、抗生素敏感性的分析,旨在系统了解存在于我国海水养殖环境的鳗弧菌血清学型及耐药特征。首先用API ID32E生化反应鉴定系统对鳗弧菌进行生理生化鉴定,结果未能将待测菌株鉴定到种的水平;然后测定鳗弧菌的16S r RNA基因序列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所有分离株聚为一簇,与鳗弧菌有最近的亲缘关系(相似性99%—100%),据此可将临床菌株鉴定为鳗弧菌。以鳗弧菌O1—O5血清型标准菌株为O抗原制备兔抗血清,采用玻片凝集反应对鳗弧菌菌株进行血清学分析,结果显示属于O1、O2、O3、O5血清型菌株分别有16、5、3、1株,表明我国海水鱼类养殖存在3种血清型的致病性鳗弧菌,O1为主要流行的血清型。用ATB药敏检测系统检测鳗弧菌对28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显示菌株对7种抗生素(林可霉素、夫西地酸、甲硝唑、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苯唑西林、青霉素)的耐药率为100%,对3种抗生素(红霉素、原始霉素、泰洛星)的耐药率为94.4%(34株),有83%以上的菌株(30株)对12种以上的抗生素产生耐药,表明我国海水鱼类养殖鳗弧菌普遍存在多重耐药性。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鳗弧菌的流行病学规律和防控弧菌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抗鳗弧菌单克隆抗体免疫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鳗弧菌感染牙鲆幼鱼为动物模型,对我们制备的五株抗鳗弧菌单抗4A6,3B2,4E12,3E7,3A4的免疫保护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A6,3B2和4E12具有明显提高受5LD^50鳗弧菌感染的牙鲆存活率的作用,同时它们还可明显延长受大齐量鳗弧菌(10LD^50)感染的牙鲆的平均存活时间,揭示:4A6,3B2和4E12具有中和或减弱鳗弧菌毒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日本鳗鲡早期阶段耳石中心核外周标记轮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城华 《海洋科学》1996,6(1):46-48
1989年10月自江苏太湖捕获到日本鳗鲡亲鱼,经暂养、人工催产后孵出仔鳗。对仔鳗耳石进行观察,发现耳石中心核外周存在标记轮,与1990年4月取样于长江口启东的白仔鳗耳石中心核外周的标记轮比较,两者无显著差别。两者耳石中心核与其外周标记轮之间都存在两个生长轮。人工培育仔鳗耳石标记轮(第3个日生长轮)的存在证实了白仔鳗耳石标记轮是第3个日生长轮。  相似文献   

18.
日本鳗鲡早期阶段耳石中心核外周标记轮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城华 《海洋科学》1996,20(1):46-48
1989年10月自江苏太湖捕获到日本鳗鲡亲鱼,经暂养、人工催产后孵出 仔鳗。对仔鳗耳石进行观察,发现耳石中心核外周存在标记轮,与1990年4月取样 子长江口启东的白仔鳗耳石中心核外周的标记轮比较,两者无显著差别。两者耳石 中心核与其外周标记轮之间都存在两个生长轮。人工培育仔鳗耳石标记轮(第3个 日生长轮)的存在证实了白仔鳗耳石标记轮是第3个日生长轮。  相似文献   

19.
鳗鲡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其保护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祝茜  董金海 《海洋科学》1994,18(4):14-16
鳗鲡是世界上分布广、种类较多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在国际市场上深受人们的欢迎。由于鳗鲡生活史的特殊性,即一生中要经历二次大的往复于海洋一淡水间的长短距离洄游,一次是亲鳗至产卵场的产卵洄游;另一次是孵化后的仔鳗向近岸溯河的幼期洄游,就在这期间完成个体发育中的变态,即由柳叶体变成稚鳗。由于鳗鲡的人工繁育的生物学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因此,国内外的鳗苗来源历来靠捕捞天然苗种,造成了鳗苗资源日趋匮乏。再加上人类活动对其生态环境的破坏,特别是海洋和江河的污染,使鳗苗资源更濒临衰竭。本文阐述了世界鳗鲡的种类、分布…  相似文献   

20.
夏夏 《海洋科学》1995,19(3):26-26
其貌不扬的小小鳗苗如同上海股市突然杀出的一匹“黑马”,引得淘金者竞相追逐。10年前鳗鱼苗还是一只无人问津的丑小鸭,1983年每公斤鳗苗价格仅为65元,然而一路飚升的价格很快令淘金者目瞪口呆,1993年鳗苗价格已飞涨至每公斤38000元,昔日的丑小鸭成了令人神魂颠倒的白天鹅,寸把长的鳗鱼苗竟一举获得了“软白金条”的美称,1995年每条鳗苗走私价高达16~18元,再创新纪录。随着国家对河鳗资源的全面放开,东南沿海的捕鳗大战正呈愈演愈烈不断升级之势,鳗苗市场冲天而起的“牛气”给东南沿海地区带来了巨大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