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西准噶尔西缘巴尔鲁克山西南部存在近东西向的也节拜蛇绿混杂岩带,带内基性-超基性岩发育,基性-超基性岩与南北围岩接触带内构造发育并具强烈蛇纹石化,在其中及附近围岩中发现多处金异常和多条金矿化体。现有工作及找矿实践表明,也节拜蛇绿混杂岩带西段发育的金矿化体与带内基性-超基性岩在空间上密切相伴,成因上密切相关。该特点与世界上典型的基性-超基性岩型金矿相似,可以应用基性-超基性岩型金矿的成矿理论指导本区找矿。根据区内矿化体特征、成矿条件,结合区域物化探特征和成矿规律,应用基性-超基性岩型金矿的成矿理论综合分析认为:也节拜矿区内基性-超基性岩与南北围岩接触带具强烈蛇纹石化地段、基性-超基性岩中构造发育且蛇纹石化强烈部位、蛇绿混杂岩中的韧性剪切带及附近构造部位均为有利的找矿区域;也节拜蛇绿混杂岩带东部和苏云河蛇绿混杂岩带具有基性超基性岩金矿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2.
海西期超基性岩侵入于太古界桑干群地层中。金矿化分布于超基性岩体内、外接触带的破碎带中。本文讨论了超基性岩体的地质特征,岩石学、岩石化学特征及含矿性;论述了金矿成矿地质条件、矿床地质特征,找矿标志和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3.
基性岩与金矿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本文研究了富宁周边分布的2期基性岩,以及该地区的几个大型金矿。结果表明,早期基性岩的U-Pb年龄为(258±5)Ma,与前人研究成果相吻合,认为富宁早期基性岩与峨眉山地幔柱相关。晚期基性岩~(206)Pb/~(238)U年龄为(219.9±6.6)Ma (MSWD=1.2),与早期基性岩差异明显。晚期基性岩的主微量和稀土元素研究均显示可能存在俯冲物质混染,熔体源区为富集岩石圈地幔端元(E-MORB)和亏损岩石圈地幔端元(N-MORB)部分熔融的混合产物。结合前人对该地区构造活动的研究,认为晚期基性岩来源于地幔并受俯冲物质污染。矿相学与地球化学的研究显示,2期基性岩对于金矿的形成均有贡献,早期基性岩提供了有限的作用,而晚期基性岩年龄与该区几个大型金矿成矿年龄大致相吻合,结合地球化学分析与前人研究,认为晚期基性岩除了大量萃取地层成矿物质外,也是成矿流体循环成矿的重要热源,加之频繁的构造活动对早期矿床的叠加成矿作用,最终形成该区的几个大型金矿。因此晚期基性岩与该区金矿成矿有密切关系,是该区下一步寻大矿揪小矿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4.
大野峪岩体位于喜峰口-下板城构造岩浆活动带中。该构造岩浆活动带由数条NEE—NE向区域性大断裂和沿断裂带分布的岩浆侵入体组成,按岩性和侵入的先后次序可将岩浆侵入体划分为两个岩石系列:早期超基性岩-基性岩-二长岩系列,晚期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系列。它们多呈NE向展布。金矿化与晚期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系列密切相关,为-构造岩浆金矿成矿带,带内分布有峪耳崖金矿、炮岭金矿等大中型金矿床及众多金矿点。  相似文献   

5.
方洁 《江西地质》1994,8(2):110-114
该文运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方法,对金山金矿作了初步研究后指出:金矿化主要与变质作用有关,随变质程度加深而加强,与基性岩和砷元素无直接关系;至少经历有三次热液迭加。从而认为金山金矿是一个多成因、多阶段、多物质来源的多因复成矿床。  相似文献   

6.
鹰嘴山北金矿是近年来在北祁连山西段发现的一种与超基性岩有关的新类型金矿。作者首次利用Rb- Sr全岩等时线法测得该矿床的成矿时代为413±5×l06 a,属于加里东晚期。由于该区有较多的超基性岩体,该成矿时代的确定对于在该区寻找超基性岩型金矿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时新 《西北地质》1999,32(1):15-17
大西沟金矿超基性岩体是呈岩墙状产出的深成侵入体.岩体内金矿化受自变质作用与断裂构造的控制,超基性岩性不仅提供了成矿溶液,也提供了成矿物质.  相似文献   

8.
陕西煎茶岭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煎茶岭金矿床产于超基性岩体与白云岩接触带的断裂构造中 ,含矿蚀变类型、矿石矿物组份以及微量元素均与超基性岩密切相关。含金矿化蚀变带的定位、矿体空间变化以及贫、富矿段的部位同时又受到多阶段活动剪切断裂控制。成矿物源主要来源于超基性岩中 ,是一处较典型的与超基性岩有关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9.
高精度航磁资料在桂滇黔地区金矿普查中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对桂滇黔地区高精度航磁资料研究,尤其是对已知微细粒型金矿区的磁场特征分析,发现在多数金矿区及附近存在航磁异常.结合物性等资料认为磁异常主要是基性岩的反映,因此金矿与基性岩的关系密切.利用航磁并结合其他资料,可以间接圈定寻找金矿的靶区.  相似文献   

10.
云南墨江金厂金矿床矿物成因和物质来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江金厂金矿床有时期长、周期复杂、来源深部的特点,可是矿区地质研究薄弱。根据研究发现,在金厂金矿蚀变带出现的镁铬铁矿、硬铬尖晶石与铬叶绿泥石等标示成因与超基性岩有关的标型矿物,在蚀变岩与矿体中还较普遍较高量地出现以Cr为特征的标示与超基性岩有关的矿物成分标型。Mg是金厂金矿矿物成分标型中的第二特征,与Cr同来自金厂超基性岩,充分显示成因矿物学中矿物标型相应性。Ni仅次于Cr、Mg,是金厂金矿矿物成分标型中的第三大特征,金厂组中成因标志与蚀变围岩中的Ni的来源与Cr、Mg相同,主要也是来自金厂超基性岩体。Au与Cr、Mg、Ni、Pt等Pt族元素形成的矿物元素组合普遍出现于金矿体与蚀变岩中,是指示Au与幔源超基性岩有关的成因标志。S与Au、Ni矿化均主要来自金厂超基性岩体,而且是由此一同向外扩散运移沉淀的。  相似文献   

11.
东川拖布卡金矿矿化层位与找金方向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薛步高 《云南地质》2005,24(3):243-253
超大型拖布卡金矿的发现,表明东川地区具备找金前景.“黑层”是金的成矿前提,断裂加蚀变是成矿必备条件,基性与中性岩脉在容矿层中的侵位,是找富金的重要标志.金成矿全过程应是多旋回(晋宁、华力西、燕山、喜马拉雅山)成矿作用,且受剪切破碎带控制的黑层型金矿.  相似文献   

12.
李先棋  涂向衡  杜彦强  李琼仙 《云南地质》2011,30(2):130-133,140
从干树金矿赋存于怒江构造带高黎贡山岩群变质岩系中,有两个明显的次级矿化带,具多期次成矿作用特点:前期可能为沉积变质赋矿,后期为剪切(构造热液)成矿。晚期在浅部风化淋滤富集。剪切作用形成的金矿是主体。  相似文献   

13.
广南县老寨湾金矿位于滇、黔、桂“金三角”重要成矿区带上,金矿体矿体呈似层状赋存于断层构造破碎带或层间构造破碎带中,构造控矿明显。矿体围岩均为下泥盆统坡松冲组第一段(D1ps1)硅化石英砂岩;矿床成因属中-低温热液叠加改造型金矿床,断层构造、硅化等矿化蚀变及地球化学异常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4.
杨枝斌 《云南地质》2008,27(3):315-319
金矿赋存于二长斑岩与玄武岩接触带,局部赋存于二长斑岩与大理岩、玄武岩与大理岩的接触带。脉状、似层状、透镜状产出。矿化受构造及岩体联合控制,为构造斑岩蚀变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5.
王娜 《云南地质》2020,(1):80-83
山东省龙口市修家金矿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赋存于丰仪断裂破碎带中,近矿围岩主要为中生代燕山早期的二长花岗岩和石英闪长岩。该金矿属中-低温热液充填机交代型金矿床。本矿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区内热液蚀变金矿化普遍强烈,与胶东地区对比,其金矿成矿地质条件相似,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6.
索尔库都克-哈腊苏铜钼金多金属矿集区成矿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睿  游军  丁汝福  宋慈安 《云南地质》2011,30(3):381-385,328
总结矿集区不同矿种、不同成因类型矿床的基本特征,研究矿床成矿规律,认为成矿集中在海西期,矿床形成先后顺序从早到晚为依次为:乔夏哈拉铁铜金矿、哈腊苏铜金(钼)矿、希勒库都克铜钼矿、沙尔布拉克金矿、喀拉通克铜镍矿、索尔库都克铜钼矿。且具有成带分布、分段集中,地层、构造、岩体控矿,张裂成矿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安徽五河荣渡金矿床成矿控制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青 《云南地质》2007,26(3):309-314
五河荣渡金矿区有较好的成矿地质构造条件,迄今为止已在大巩山基岩裸露区发现20多个矿点或小型矿体,荣渡-钱台子地区发现中小型隐伏金矿床。矿床具有多成因、多来源、多阶段特点,成矿为燕山晚期的脆-韧性变形环境。  相似文献   

18.
河南槐树庄金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槐树庄金矿位于华北板块南缘与秦岭造山带接合部位,其成矿作用与构造和热液有关。通过对其矿床地质特征、同位素地质特征、成矿温度及矿床成因等方面的研究,认为其成矿物质来源为熊耳群火山岩,成因类型属于中低温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9.
陈英业 《云南地质》2014,33(3):367-370
镇沅老王寨金矿属超基性岩接触带金矿.金矿体受地层、构造、基性火成岩的控制.该矿经历了多期成矿作用(沉积—成岩期、热液期、表生期)、多种物质来源(矿源层中分散元素、热源为构造挤压摩擦产生)、以及复杂的成矿热液(深源的岩浆热液、变质热液和大气降水)经反复活化、迁移、聚集和沉淀,形成了如今的矿床.  相似文献   

20.
王利东 《云南地质》2014,33(3):329-335
长安金矿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于NE陡倾F6断层破碎带的东亚带砂泥质构造岩中,成矿期发生近EW向断裂的构造叠加,成矿之后又遭受到近EW向小断裂的破坏.F6断层破碎带西亚带具导矿作用,东亚带起到容矿的作用,成矿期叠加的EW向断裂(F7、F8、F9等)兼具导矿和容矿作用,侵入于F6断裂带中的细晶正长岩、煌斑岩、辉绿岩等岩浆活动所带来的成矿流体促使矿质富集,形成工业矿体,成矿期后近EW向断裂(F10-1、F10-2)和NNW、NE向小断裂(f)为破矿构造.据此把长安金矿断裂构造演化和成矿初步分为主控矿断裂成矿、叠加断裂成矿和后期断裂破矿三个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