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厂箐铜-钼-金多金属矿床就是"三江"构造带最著名的斑岩型矿床之一。文章对其S,H,O,Pb,C,He,Ar,Rb,Sr同位素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总结了同位素组成特征、演化规律,结合野外地质研究,推知马厂箐岩体起源于深部的富集地幔,在地幔物质上侵的过程中,有地壳物质的混入。其铜钼矿化成矿流体和物质来自于岩浆;接触带附近的角岩型和矽卡岩型铜钼(金)矿化成矿流体和物质来自于岩浆和围岩地层,以岩浆为主;围岩地层中的石英脉型和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化成矿流体和物质来源于岩浆和围岩地层,岩浆的成分减少。从而确定了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在马厂菁箐铜-钼-金矿床成矿作用及矿床成因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徐刚  马利利 《矿产与地质》2011,25(2):115-119
大青龙沟银多金属矿床赋存于中元古界二郎坪群(Pz1er)地层中,属华北地台南缘裂陷槽内的一套厚度巨大的海相火山沉积岩系,矿床受构造破碎蚀变带控制.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成矿物质来源、成矿规律等方面的研究,认为大青龙沟矿床为受构造破碎蚀变带控制,与燕山期岩浆活动有关的渗滤热液型银金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3.
红立铁多金属矿矿体呈层状赋存于侏罗系中统芦子箐组砂岩、灰岩的断层破碎带中,总体呈北西向展布,倾向南西。矿床成因为地层+构造控制热液充填型矿床,断层破碎带、富矿层位及菱铁矿化、白云石化、硅化、黄铁矿化等矿化蚀变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4.
特提斯喜马拉雅前陆断褶带由近东西向展布的藏南拆离系主拆离带和洛扎、绒布-哲古两条断裂带及一系列倒转复式褶皱组成,是始喜马拉雅期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发生大规模陆-陆碰撞,导致特提斯喜马拉雅前陆盆地发生大规模缩短、沉积盖层以藏南拆离系为底界自北向南大规模逆冲推覆、褶皱,以及新喜马拉雅期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自北向南挤出导致藏南拆离系主拆离带和洛扎、哲古两条次级构造带上盘地层自南向北伸展的产物.特提斯喜马拉雅前陆断褶带内的锑金多金属矿床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自北向南依次构成沙拉岗-查拉普锑金成矿带、错美-隆子锑铅锌多金属成矿带和拉康-错那银铅锌成矿带,其间分别以绒布-哲古和洛扎两个次级断裂带为界.矿体主要受褶皱翼部近东西向层间破碎带和近南北向构造带控制,成矿类型为浅成低温热液型,成矿时代为新喜马拉雅期.成矿作用与新生代构造演化和新喜马拉雅期岩浆活动关系密切.在新喜马拉雅期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向南挤出过程中,特提斯喜马拉雅前陆断褶带沿着始喜马拉雅期形成的逆冲推覆构造带发生自南向北伸展,诱发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沿构造带侵位,并促使沿构造带下渗地下水循环对流.当这些循环的地下水与沿构造带上升的岩浆期后含矿热液混合时,成矿流体的物理化学条件发生改变,成矿物质沉淀形成沿褶皱翼部近东西向层间破碎带和近南北向构造带分布的似层状、脉状和透镜状锑金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5.
金敏 《安徽地质》2015,(1):7-11
休宁-歙县东南部是皖南重要的金多金属成矿带,区内金矿以石英脉型和构造蚀变岩型为主。矿床主要产于新元古代片麻状花岗岩与井潭组流纹质变火山岩中,其分布受北东向断裂控制,燕山期的左行平移作用形成的断裂带是区内重要的控岩控矿断裂,沿带侵入的燕山期花岗岩是区内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和热液来源。寻找和评价受岩浆热液影响的含硅化、云英岩化破碎带的含金蚀变岩型金矿是今后该区金矿找矿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地学前缘》2017,(6):208-224
北衙斑岩型金多金属矿床是西南"三江"多金属成矿带新生代斑岩型矿床的典型代表,是滇西北新生代构造-岩浆-成矿事件的产物。北衙金多金属矿田构造发育,构成一套褶皱-断裂-节理控岩控矿构造系统,控制和形成了"五位一体"矿床类型组成两大成矿系统:Ⅰ斑岩成矿系统,(1)受斑岩体内断裂、节理裂隙及爆破角砾岩筒控制的斑岩型Cu-Au-(Fe)矿床,(2)受斑岩与围岩接触带构造控制的夕卡岩型Au-Fe-(Cu)矿床,(3)受围岩层间断裂破碎带、断裂、节理裂隙控制的热液脉型Au-Fe矿床,(4)沿北衙组灰岩与青天堡组砂泥岩界面及北衙组层间断裂破碎带产出的中低温热液型Pb多金属矿床;Ⅱ氧化淋滤成矿系统,(5)受岩溶洞穴和不整合面控制的氧化淋滤富集型Au矿床。通过构造形迹的几何学、运动学分析和力学性质鉴定,笔者认为该矿田自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早期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以来主要经历了四期构造活动,其主压应力分别经历了近EW向→近SN向→NW向→近EW向的转变过程,依次形成了南北构造带、东西构造带和北东构造带,分别归属于三江—滇中经向构造体系金沙江—程海南北构造带、云南纬向构造体系汤丹—鹤庆—兰坪东西构造带和丽江北东构造带。笔者认为,早南北构造带构成矿田控岩控矿构造格架,东西构造带是控制与喜马拉雅中期富碱斑岩有关的斑岩成矿系统的主导性构造体系,晚南北构造带既对先前形成的金多金属矿体产生破坏或(和)改造富集,又是控制喜马拉雅晚期氧化淋滤成矿系统的主导性构造体系。  相似文献   

7.
乔端金矿床位于区域性乔端-瓦穴子断裂上盘的次级构造带中,矿体赋存于加里东期石英闪长岩中。矿床矿石类型包括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两种;矿床严格受构造破碎带控制,成因上与燕山期岩浆侵入活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叶尔果茹金多金属矿床位于西伯利亚克拉通南缘隆起带的东萨彦—比留萨地垒中,含矿地层为古元古界阿尔哈德尔岩组第一岩段,金多金属矿体产于矽卡岩化带和多组韧性-脆性断裂破碎带内。矿区共分为7个矿段,现已圈出50余条矿体,主要产于1号—4号矿段和7号矿段,矿化分为产于矽卡岩化带中的缓倾斜似层状矿化和产于构造破碎蚀变岩中的陡倾斜脉状矿化,两种矿化在空间上多为交错关系,并在矿物组合、矿石构造等方面有明显区别;矿化元素主要为Au、Ag、Pb和Zn,伴生丰富的Cd、Cu、Co、Bi和S等元素可回收利用;叶尔果茹矿区的成矿作用受到地层层位和特定岩性、岩浆-火山作用、褶皱和韧-脆性断裂作用的共同控制,矿床属于与泥盆纪岩浆(火山)作用有关的中低温热液交代-充填型金多金属矿床。由于该矿区研究程度较低,勘查深度较浅,其深部及外围还有较大的找矿空间。  相似文献   

9.
连城坪上银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于近东西向、北西向、北东向断裂破碎带中,可分为中温、中低温和表生期3个成矿阶段,其中中低温绿泥石化、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等矿化蚀变与矿体密切相关,成矿热液推测为燕山期岩浆期后热液,矿床受构造控制,属构造破碎带岩浆期后热液充填交代型银矿床。  相似文献   

10.
马厂箐地区是滇西成矿带内一个典型的与喜马拉雅期富碱侵入岩有关的斑岩型铜-钼-金多金属矿集区,发育有斑岩型钼铜、接触交代型铜钼(金)和热液脉型金银铅锌等多种类型矿化。其矿化和蚀变类型及成矿元素组合,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以岩体为中心的分带性;岩浆活动与铜钼金成矿作用具有同时性。这3种矿化类型的形成受控于马厂箐斑岩岩浆系统,该岩浆系统提供了成矿的物质、流体和动力。文章在分析成矿证据的基础上,通过对成矿系统结构的剖析,认为正是马厂箐岩体所提供的热动力条件促使从岩浆体中分异出来的成矿流体由岩体向外运移,随着岩体内构造裂隙、接触带构造以及围岩中破碎带等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在不同的边界条件下发生了不同性质的成矿作用,形成了不同的蚀变和矿化类型及成矿元素组合,总体显示出,随着热液成矿作用的进行,矿化由斑岩体向接触带和围岩推进,成矿由高温向低温的演化趋势。马厂箐铜-钼-金多金属矿集区成矿系统的建立,将对滇西成矿带内其他矿集区的成矿理论研究和找矿勘查实践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