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2~1999 年我国东部暖温带植被 生长季节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陈效逑  喻蓉 《地理学报》2007,62(1):41-51
利用1982~1996 年5 个站点的植物群落物候观测数据和物候累积频率拟合法, 划分各站逐年的植被物候季节, 并确定各季节初日对应的当地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 阈值。 在此基础上, 通过对物候站各年NDVI 曲线的年型聚类分析和区内所有像元逐年NDVI 曲线的空间聚类分析, 实现植被物候季节的时空外推估计, 从而得到我国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1982~1999 年植被物候季节初日和生长季节长度的时空格局。结果表明, 多年平均的植被物 候季节初日和生长季节长度呈现出主要随纬度和海拔高度变化的空间格局。在这18 年中, 整 个区域的物候春季初日以提前为主, 且以华北平原提前的趋势最为显著;夏季、秋季和冬季 初日以推迟为主, 也以华北平原推迟的趋势比较显著;因此, 华北平原植被生长季节呈显著 延长的趋势。本文揭示的植被物候季节初日的趋势变化与华北地区各季节气温的趋势变化基本吻合;植被生长季节的趋势变化特征与欧洲单种植物物候生长季节, 以及欧亚大陆和我国温带遥感植被生长季节的趋势变化基本一致, 但植被生长季节初、终日期和长度的趋势值明显大于后者, 表明该地区植物物候对于气候变暖的响应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2.
遥感物候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植物物候现象是环境条件季节和年际变化最直观、最敏感的生物指示器,其发生时间可以反映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快速响应.近年来,遥感物候观测因其具有多时相、覆盖范围广、空间连续、时间序列较长等特点,已成为揭示植被动态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与反馈的重要手段.文章在介绍植物物候遥感监测的数据集及其预处理方法的基础上.从植物物候生长季节的划分、植物物候与气候变化、植物物候与净初级生产量、植物物候与土地覆盖、植物物候与农作物估产等方面系统阐述了近5年来国内外遥感物候学研究的重要进展,并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近期遥感物候研究的主要方向:(1)发展一种更具普适性的物候生长季节划分方法;(2)通过开展植物群落的物候观测和选择合适的尺度转换方法,统一地面与遥感的空间信息;(3)定量分析植物物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4)选择适宜的数学方法和模型,实现各种不同分辨率遥感数据的融合;(5)通过动态模拟,预测植物物候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3.
我国植物物候期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植物发芽、展叶、开花、结实等物候期的早晚综合地反映了气候等环境因子的季节变化。同一种植物物候现象出现日期随地区的推移速度是反映一个地区生物季节的重要指标。在这一研究中通常是选择多年生木本或草本植物作为研究对象,因为多年生植物春  相似文献   

4.
植物物候期的频率分布型及其在季节划分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在前人物候季节划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划分自然景观季节的物候频率分布型法,并利用北京小西山山前一带物候历中的资料,将当地的物候季节划分为12个季段。划分结果表明,每个季节阶段都具有典型的植物物候形态组成与色彩组合,独特的季相特征,并且与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分配状况相吻合。本方法与以往的物候季节划分方法相比,具有划分指挥定量且综合,划分季段详细,季节的内涵丰富,适用区域范围广阔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利用中国物候观测网观测数据,新编制了哈尔滨地区1985-2012年的自然历。通过与原自然历(1963-1984年)比较,揭示了近30年以来哈尔滨地区21个植物99个物候期的变化特征,并通过物候期与气温的相关分析探讨了物候变化原因。结果表明:自1985年以来,哈尔滨的春季、夏季、秋季的物候期开始日期提前,冬季开始日期推迟。其中春季(以白榆叶芽膨大期为代表)、夏季(以暴马丁香开花始期为代表)、秋季(以金银忍冬果实成熟期为代表)分别提前了7天、6天和19天,冬季(以胡桃楸落叶末期为代表)推迟了2天。各物候期在春季、夏季、秋季的平均日期相较于原自然历提前了3~11天,在冬季推迟了3天。四季各物候期最早日期均以提前为主,夏冬季物候期最晚日期有所推迟。另外,各季节内部分物候期出现的先后次序发生了变化。近30年该地区气温的升高是物候季节开始日期提前的首要原因。且不同植物和物候期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敏感性不同可解释物候季节内物候期先后次序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物候和叶面积指数的季节动态在落叶林中是决定生态系统净生产力的关键因素。尽管物 候对能量和CO2 通量的影响可以简单地通过描述发芽和落叶的时间以及叶面积指数的季节动态 来表示, 但是由于对驱动物候的物理过程缺乏全面正确的理解, 在陆地生态系统模型中物候就成 为最难以参数化的一个过程。目前, 在陆地生态系统模型中描述物候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方法: 一 种是基于气候变量( 主要是温度或积温) 的经验方法, 即是通过建立物候不同阶段与气候变量的 经验关系来预测关键物候事件发生的时间。另一种方法是基于碳吸收的物候参数化方案, 物候的 任何阶段都和当前的碳平衡相联系。在生态系统模型中, 基于碳吸收的物候参数化方法可以大大 降低物候模拟的经验性, 提高模型的适用性和模拟精度, 比基于气候变量的经验模型更适于模拟 未来气候变化影响。未来随着生理和分子水平上, 对控制物候和LAI 动态过程机理的揭示, 建立 基于过程的物候参数化方案和LAI 动态模拟模型就成为生态系统模型或气候模型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正新课改后,开放性试题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关注。开放性试题虽然给阅卷工作带来了难度,但是却给考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间,为考生提供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和平台,有利于考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和对考生创新精神的考查。因此,近年来开放性试题已成为命题的一个热点,地理学科也不例外,其具有的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等特点非常适合命制开放性试题来考查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  相似文献   

8.
历史物候记录对过去气候变化研究弥足珍贵。诗歌作为历史文献的重要体裁之一,其中的历史物候记录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整编和利用。但对诗歌物候记录的特征和处理方法仍缺乏系统的梳理和探讨。本文首先介绍了诗歌中物候记录的内容、特征及其在季节指示和反映农时中的应用,发现诗歌中的物候记录主要包括动物物候、植物物候和周期性气象、水文现象等3种,并呈现出距今越近,经济、社会越发达,记录越多的时空特点。然后,从物候记录筛选、物种鉴别、物候事件发生时间识别、物候期确定等方面总结了历史气候研究中诗歌物候记录的处理方法:①从诗歌的创作背景、文学成分、地理环境分异规律和人为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筛选,以保证其中物候记录的有效性;②区分古今动、植物名差异,并将物种鉴定到种;③针对年、月、日缺记的不同情况,依据物候规律和背景资料确定物候事件的发生时间;④根据现代物候观测标准,对诗歌中的文字描述进行归类定级,确定所包含的物候期。以期为诗歌物候记录的提取及其在历史气候研究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西藏纳木错植物物候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纳木错流域1O种代表性植物2007年和2008年的物候观测资料,分析了植物生殖物候的基本特征及气候条件对其的影响.植物最早5月中旬进入开花期,大部分植物的盛花期在6月中旬至7月下旬,开花的最适温度范围为8.5-8.9℃,花期延续到9月下旬.从6月上旬开始,大部分植物进入果期,多数植物果期与花期重叠.纳木错具有高寒地带植物物候的普遍特征:生长期较短(5个月左右)、早花现象、晚花现象.同2007年相比,2008年雨季提前,虽然气温偏低,大部分植物花期和果期普遍缩短5 d左右,但物候期提前约20 d.植物物候的年际变化对气候变化,特别是对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更敏感.  相似文献   

10.
物候信息化及物候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物候信息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和时间性,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所需的一类典型的时空数据,同时物候现象的变化也是全球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发挥物候信息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作用, 必须提高物候信息化的水平, 并在此基础上加强物候时空变化分析研究。本文分析了物候信息化的必要性,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时空变化分析方法在物候时空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并利用我国近30 年的植物物候数据, 借助GIS方法, 进行了物候信息时空查询、面向区域的物候时空变化总体规律研究和面向物候时空对象的时空变化研究。  相似文献   

11.
梁海斌 《地理教学》2012,(24):53-55
高考(试题)就像一根指挥棒,指挥着千军万马(考生)渡过独木桥。笔者站在命题者、指导教师和考生的不同视角和立场对2012年福建省高考地理试题进行评析,从试题中去寻找规律,即试题特点、命题趋势、考核倾向等,以指导2013年地理高考复习。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通过设置陷阱来考查学生的判断、辨析、迁移、综合运用等能力,已经成为地理高考试题的一种新的考查方式。一些题目表面上看似不难,但是考生得分却很低。仔细分析研究后发现,命题者故意在这类题目中布下了一个个"陷阱",考生答题时稍有不慎就会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而设置思维定势的陷阱,则是"陷阱中的陷阱",杀伤力最强。所谓思维定势,就是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  相似文献   

13.
高考文科综合试卷是对考生进行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的综合能力测试。这三门科目同属于新课程标准中的人文社会学习领域,而且地理还兼跨自然科学领域。所谓学科间综合,就是从考查的试题中去寻找各学科间的知识交叉点,使它们在同一道试题中能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渗透在一起,以打破各学科之间互不相关的学科本位体系,进行多学科的知识整合,让人难以分清这些试题是属于那一学科的题目。考生要完成这些试题就必须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理解,以考查测试考生的学科综合能力的高低。  相似文献   

14.
地理综合题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及提出任务要求,实现对考生地理学科能力差异的测量。试题问题情境的创设、知识考点的选择、问题探究的思维操作和设问指向的要求是影响试题难度的主要因素。本文以近年浙江省高考地理综合题的难度统计为基础,分析影响地理综合题难度的主要因素,并提出试题难度控制的命题策略。  相似文献   

15.
教师招聘考试作为一门选拔性考试,是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江西省高中地理教师招聘考试试题的命制,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下,注重对考生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特别是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查,致力于选拔“四有”好老师。本文将以江西省高中地理教师招聘考试试题为例,分析教师招聘考试的内容及特点,从而为教师招聘考试命题的完善和考生复习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张明 《地理教学》2014,(9):54-56
纵观近年地理高考试题,能力立意的命题视角已占据了主导地位,通过“新情境”的创设与“新材料”的运用,让考生直面社会的热点问题,并要求考生运用已有知识去解释、分析、解决这些问题,这充分体现了“贴近社会、贴近时代”的高考要求,凸显了“运用已学的知识来分析解决新问题”的命题取向。  相似文献   

17.
汤国荣 《地理教学》2011,(12):13-18
纵览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地理试题,不难发现,旨在考查考生探究学习能力和探究思维的试题已成为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地理命题的一个“探索点”,出现了一些探索性的“好题”。可以说,怎样设计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探究性试题”已成为不少命题专家和一线教师共同关注的一个课题。笔者通过对近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探究性试题”进行归类分析和对探究学习特性的理解,总结出一些地理探究性试题的设计路径,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相似文献   

18.
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江苏试题第28题都考查了“城市化”这一知识,试题素材丰富、考查内容全面。考生反应作答容易,但如果对该考点教学要求理解不透、认识不全而想要准确全面回答取得高分实属不易。本文在分析试题特点的基础上,谈谈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城市化”的教学,确保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一、试题特点1.试题设问全面,不回避难点两道试题均考查了城市化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大内容,与过去不同的是,过去考查  相似文献   

19.
魏茹 《地理教学》2019,(14):62-64,53
高考数学文科试题为了增强创新意识,考查考生的创造性思维,利用各类数据统计图,主要考查考生的读图能力和数据计算能力,这是与高中地理基本技能的契合之处。笔者利用这类数学文科试题的图文资料,将其改编为地理选择题或选考题,其目的是加强试题研究,提升命题能力;加强学科联系,增强文科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读图训练,提高读图能力;加强理性思维,提高计算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地理素质。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地理高考试题的设计正进行着一些稳步的改革。这种改革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试题设计越来越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例如,2003年上海市地理高考试题中有一题要求考生分析长江年均输沙量下降的原因和对长江自然环境的影响。这类试题既考了学生应用地理基础知识分析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认识到地理不是一门单纯依靠记忆就能学好的课程。这类试题对于引导学生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关注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有关人类发展和环境的问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开拓思路,使地理高考试题更多地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现特另举一些试题例子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