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研究目的 2009年5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中国的减灾行动》中指出,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公众、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紧急救援,深入灾区的国内外志愿者队伍达300万人以上,在后方参与抗震救灾的志愿者人数达1000万以上。2009年5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灾减灾法》总则第8条写到:“国家鼓励、引导志愿者参加防震减灾活动”,这是有关汶川地震的反思在防震减灾制度建设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2003年4月山西省永济市被中国地震局确定为社区地震应急救援试点城市后,在社区组建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的一系列举措及经验,认为社区作为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单元,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2006年11月21日,青海省首个社区应急志愿者队伍——格尔木市社区应急志愿者队伍成立。格尔木市社区应急志愿队是由26个社区292名志愿者组成,平时负责地震科普知识、防灾减灾知识、自救互救知识的宣传,开展自救互救专业技能训练;灾时协助社区开展灾情、民情的搜集和速报,组织灾民应急避险、自救互救、平息谣传、维持社会秩序、排除力所能及的次生灾害,配合专业救援队抢险、救护,协助做好救灾物品的发放等工作。  相似文献   

4.
侯茂生 《地震学刊》2001,21(4):59-62
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新时代,地震事业如何随之变革,以应对市场经济的挑战。本文对之进行了思考,列举了目前制约地震工作发展的诸项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在深化改革方面,提出了稳定一支精干的日常地震工作队伍,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地震科研精干队伍,强化一支具有竞争实力的市场开发队伍,优化一支复合型管理干部队伍等措施。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地震局灾情速报员队伍经过多年建设,目前在册灾情速报员多达3万余人,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但也存在灾情速报员数量过多、管理不易等问题,为确保河南省地震灾情速报员队伍发挥作用,以河南省现有行政村点为基础,根据空间均匀分布的原则,以5×6 km为格网单元,对ArcGIS的三种不同的点抽稀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最终选择SubsetFeatures和SubPoints相结合的方法,提取出6000多个行政村点,依此为依据报送人员名单,以保证每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有3~5名灾情速报人员组成河南省骨干灾情速报员队伍,从而强化灾情速报工作管理。  相似文献   

6.
石鉴邦 《内陆地震》1990,4(4):289-291
1990年9月是新疆地震专业队伍成立二十周年。二十年来,新疆广大地震工作者在地震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积极工作,认真积累经验,努力探索未知,不断开创地震工作新局面,为发展地震科学事业做出了贡献。 一、地震工作的进展与成绩 1970年9月,由原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地质地理研究所、西北地震地质大队抽调的人员,兰州地震研究所在新疆工作的部分人员联合组成新疆地震队。1971年5月改称国家地震局新疆地震大队,1975年3月易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办公室,1978年10月发展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地震专业队伍由组建时的100余人发展为500多人。群众测报队伍也得到相应的发展。新疆地震队伍已成为一支颇具规模,有一定地震科技力量和相应的物资设备条件,能单独承担新疆各项地震研究,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任务,专群结合的综合地震工  相似文献   

7.
罗会江  金光  周江陵 《地球》2009,(2):37-40
2008年5月15日晚7:30分,“失踪”了整整3天的四川省地矿局化探队副队长李林,带着他的两位部下——化探队矿产勘察中心主任、地质工程师刘绍祥和驾驶员吴军出现在成绵高速公路德阳站的出口。化探队队长陈志军、党委书记代大兴等,眼含热泪冲上去激情相拥。表情一向刚毅冷峻的陈大队长声音哽咽,本来有好多话要对李林讲的,但最后只吐出了4个字:“你-这-小-子”。  相似文献   

8.
根据我国地方地震工作队伍的基本情况和教育培训的现状,论述了地方地震工作中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分析了地方地震工作队伍教育培训存在的不足和困难,进而提出了加强地方地震工作队伍教育培训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46秒,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漳扎镇发生M7. 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在此次地震应急工作中,属地应急志愿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属地应急志愿者在九寨沟地震中的优势与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提出加强属地应急志愿者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李延兴 《地震》2002,22(3):15-20
分析了我国目前的地震预报水平,1996-2000年我国地震预报的平均成功率(R值)为0.330,总的预报水平仍是较低的,预报的成功率是不稳定的,漏报和虚报的比例还相当高。中指出,制约我国地震预报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是:地震预报是经验预报,由于受到人局限性与制约,预报水平很难有质的提高;目前还没有建立起较完善的理论基础,还没有形成以理论模型为指导的预报方法和预报体系;基础观测系统薄弱,尚不能提供随时空变化的各种“物理场”的信息。分析表明,地震活动与地震孕育发生的理论研究主要涉及地球动力学,天体动力学,地球化学三大学科领域。与此有关的学科主要有地球物理学,大地测量学,地质学,地球化学和天体物理学,应从这五大学科中重点研究与地震活动,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基础理论,以及地震触发的基本理论问题,为保证地震预报工作的需要,应进一步加强基础监测工作,从而获得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地壳水平,垂直运动速度场,中国大陆重点地震监视区的重力场,地球磁场,应力场,地壳热流场等随时空化的信息。为提高我国地震预报的水平,需建设三支高素质的地震工作队伍,即地震预报专家队伍,基础理论研究专家队伍和监测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