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海南省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制图方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介绍以景观生态学理思想为指导,以多因素综合评价为主要方法,以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为手段,编绘海南生态环境评价图的方法。在生态环境制图的基础上,对海南省生太环境质量作了评价分析。对于区域生态环境评价及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利用陆地卫星TM图像作为遥感信息源,运用GIS新技术方法,结合地学、生态学分析,以陕南山地为例,建立了山地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标准、评价体系及模式。对研究区内所划分的14种生态类型单元进行了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并进一步聚类为5大景观类型区。针对各类型区环境质量分异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的伊犁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动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研究工作,是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制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对策的前提和基础。借助GIS技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元,利用2002和2004年遥感监测数据,运用综合指数评价法,从生物丰度、植被盖度、水网密度、土地退化和污染负荷5个方面,对伊犁河流域8县1市的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各县级行政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较为均衡,均处于一般等级水平,其中流域上游的新源县、巩留县和特克斯县相对较好。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干旱区的适用性,比较分析2年期间不同生态环境质量等级的土地覆盖变化,数据表明伊犁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局部有所改善、总体缓慢退化"的趋势,并分析了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4.
遥感技术在新疆生态环境监测与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应用RS和GIS技术,对新疆生态环境进行了宏观监测,在此基础上,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对2002年全疆区域各县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级,并结合2000年的同类数据,对比分析了两年间全疆各县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虽然两年间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不大,但新疆生态环境质量背景总体较差,而且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客观、准确地认识和评价新疆的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制定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对于新疆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武汉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张杨  刘艳芳  顾渐萍  丁庆 《地理科学》2011,31(10):1280-1285
利用1996年和2006年两期TM遥感影像解译图获取武汉市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基于GIS空间分析与数理统计方法对1996~2006年武汉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运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生态贡献率,对研究时段内武汉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以及导致武汉市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 1996~2006年期间武汉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的减少,林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的增加的态势。② 1996年~2006年武汉市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0.451 上升至0.468。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着相对平衡,并呈现出一种上升趋势。但生态环境改善和恶化的两种趋势并存。③ 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呈负向发展,其中城市化引起的空间扩张对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产生影响最为深刻。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的黄河上游龙羊峡库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项研究以黄河上游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的龙羊峡库区为研究区,应用遥感与GIS一体化的方法,建立了库区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在系统的支持下,利用多时相、多波段TM遥感数据,对库区近十年来生态环境变化进行监测分析,揭示了库区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现状,以及建库近十年来生态环境时空演化的过程与发展趋势,为库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项研究利用遥感和GIS技术,采用生态环境综合分类系统,在一次分类处理中通过多层次不同级别的组合获得了基于同一信息源的土地沙漠化、草场盖度、土地利用处地覆盖等多种环境类型信息,并利用环境信息模型对库区的土壤侵蚀进行了评价。基于GIS的分类后再处理使遥感分类精度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研究表明,在GIS的支持下充分利用遥感信息监测与评价生态环境,是区域生态环境定量化研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基于遥感与GIS的新疆近18 a来LUCC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凤  吴世新  唐宏 《中国沙漠》2012,32(5):1486-1493
 基于遥感与GIS技术,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末、2005年、2008年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获取4期新疆土地利用/覆盖信息,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土地利用/覆盖转变类型生态贡献率,对研究时段内新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990—2008年间,新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显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变化较小,总价值先增后减,水域和草地面积的减少是总价值减少的主要原因,耕地和林地面积的增加补偿了总价值的部分损失;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1990年的0.157持续下降到2005年的0.153,2008年上升为0.158,说明新疆生态环境存在恶化和改善两种相反趋势,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草地向耕地的转变,未利用地向草地的转变则促进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生态环境遥感综合系列制图方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廖克 《地理学报》2005,60(3):479-486
提出生态环境遥感综合系列制图方法, 采用GPS、RS、GIS相结合, 在野外综合考察与遥感影像综合判读的基础上, 利用GPS定位和GIS数据采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技术, 在室内先生成综合性的生态环境单元轮廓界线图, 并列表记录其类型及其编码, 然后自动演绎派生出生态环境类型图及各要素专题地图。全文包括三个部分:1生态环境遥感综合系列制图的科学依据与基本方法;2生态环境遥感综合系列制图的具体方法和步骤;3结论。该方法不仅保证了生态环境综合系列地图的统一协调和科学质量, 而且大大加快了成图速度, 使系列地图更好地反映生态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便于各地图的比较分析与综合评价, 尤其为生态环境信息系统和其他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单元及其数据库的建立提供了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邯郸矿区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对矿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做出了定量分析,通过对三个时相的LandsatTM(1990年、2000年、2010年)影像进行解译,利用的GIS的叠加分析功能,分析邯郸矿区近20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人类生存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推进邯郸矿区的生态修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及其演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定性分析黄河流域自然生态环境特点的基础上,针对黄河流域不同的地理特征与生态环境特征,从气候环境、水文环境、土地覆盖、土壤侵蚀、土地利用和地形地貌等方面选择评价指标,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首先通过一系列的模型计算与遥感影像解译,分别生成黄河流域1980年代末期与1990年代末期数值型的生态环境背景因子,而后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了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反映黄河流域1980年代末期与1990年代末期生态环境质量的分级图,并对黄河流域近10年间的生态环境演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