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云南地区地热基本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实测26口井的地热数据中取得14个大地热流值,认为云南地区地热场具有西高东低,并自西往东呈波浪式逐渐变低的趋势,该区具有高地热特征的地质发展历史。由于该区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的过渡地区,具有岛弧型的高地热特征,也具有岛弧地带地震活跃的特点,强震多发生在深大断裂带上。该区不同构造单元中的地热场存在的明显不均一性,影响着地震的孕育和地震的发生,地热场、温泉和地震的分布呈良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
唐山及其邻区热流值的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在唐山及其邻区测得14个热流值,其数据在1.11至2.53HFU范围间。文中阐述了工作区地热条件的基本轮廓、地温场与地质构造的关系、运用大地热流值计算地壳各层和莫霍面的温度,最后讨论了地热条件和地震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松辽盆地大地热流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本文以65个井温数据、并从中测试了10个大地热流值为基础,阐述了松辽盆地的地温场为中部高边部低,并呈环状分布的高地温场特征;进一步阐述了盆地的地壳热结构,分区估算了盆地下面沉积岩层、花岗岩质层和玄武岩质层各层底部的温度和热流值;分析了盆地的地温场高的主要因素以及地温场与岩石圈、重磁力场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渤海及其邻近地区热流值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描述了渤海及其邻近地区的地热状况,指出该地区的地层温度、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有从四周向渤海逐步地升高的趋势,其与地质构造特征和地壳上地幔结构可相对应,与其它地球物理场特征大致吻合。并提出该区尤其是郯庐带的某些地段可能有上地幔物质上涌,引起地壳深部产生很大的温度差异和密度差异,造成热应力的高度集中  相似文献   

5.
南北地震带北段地温场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39个地温梯度值及估算的热流值讨论了本区地温场的分布特征。并求取了居里等温面。结果表明:(1)全区平均地温梯度为3.2℃/100m,平均热流值为1.5HFU;(2)居里面的深度为14—34公里,强震主要发生在居里等温线的梯度带上。最后就地温场与地震的关系做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6.
南华北盆地群地温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在南华北地区收集到的13口井的系统测温资料,结合该地区已公开发表的地热资料,对南华北盆地群的地温梯度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同时依据前人的热导率资料,对南华北盆地群的大地热流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南华北盆地群现今地温梯度变化范围一般为13.0~39.9℃/km之间,平均25.3℃/km.大地热流值在30~89.6 mW/m2之间,平均热流值为53.7mW/m2.和中国东、西部盆地现今地温相比,整体表现为一温盆.总体而言,坳陷区热流及地温梯度较小,而隆起区相对较高,横向差异明显.地温场平面展布主体为NW—NWW向,与盆地构造格局一致.地温梯度与大地热流的分布受构造格局的控制,新生代构造—热事件决定了盆地群的现今地温场特征.  相似文献   

7.
攀西裂谷地带构造复杂,地震频繁,并有着多期岩浆活动。为了研究这一地带的地热活动、热流分布特征及其与该区构造运动和深部过程的关系,对地表温泉分布、并结合地球物理场和地质构造特征来探讨攀西地带的地壳热状态及其该区成矿规律、地震活动与成因以及构造运动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这是一个被动“活化”的古裂谷地带。  相似文献   

8.
雄安新区现今地温场特征及成因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雄安新区位于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内,区内主要包含有牛驼镇凸起、容城凸起、高阳低凸起等次级构造单元.通过分析该区最近实测的8口钻井测温曲线和108块岩石热导率实测数据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雄安新区内部地温梯度、大地热流分布规律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雄安新区内部不同构造单元地层的地温梯度在垂向上可划分为两段:上部沉积盖层段,地温梯度值在25.2~58.9℃·km-1之间;下部白云岩段地温梯度较低,主要在5℃·km-1附近.同时地温梯度在平面上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牛驼镇凸起地温梯度值最高,范围为46.5~58.9℃·km-1;容城凸起区地温梯度次之,范围在32.0~40.9℃·km-1之间;凹陷及低凸起区地温梯度较低,唯一的实测值显示为25.2℃·km-1.通过搜集的热流值绘制的热流图也显示出凸起区热流值高,凹陷区热流值相对较低的特点.雄安新区较高的现今地温场特征与其处于弧后拉张的构造背景相关.同时,基岩地层凹凸相间的格局、砂泥质盖层直接覆盖在碳酸盐地层之上的地层组合、热储层段内的地下水对流作用、断裂的发育等共同造成了雄安新区较高的现今地温场特征.  相似文献   

9.
辽宁南部的大地热流及岩石圈热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论述了辽南地区地温分布和热流分布的特征。在热流值、岩石导热率及放射性生热率等数据基础上计算出深部温度。经分析岩石圈热结构后发现,辽东块隆区和下辽河断陷盆地间地温场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并求得下辽河盆地岩石圈深度74km,辽东区岩石圈深度约127km,两者之间的过渡区约深88km。最后,在分析了海城地震发生的原因后提出“热—水—震”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川东南焦石坝页岩气区现今地温场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含油气区,关于盆地现今地温场的工作,前人已经做过一些研究.而对于近年来页岩气勘探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川东南焦石坝地区,现今地温场的研究工作甚少.本文基于川东南高陡褶皱带焦石坝页岩气区新增的3口钻井的稳态测温数据和118块岩石样品热导率数据,计算了研究区的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值.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编制了研究区大地热流等值线图.结果表明,焦石坝页岩气区地温梯度介于24~34℃/km,大地热流值介于60~70mW·m~(-2)之间,与川中古隆起相似,属于地温高异常区.地温高异常缘于隆起区相对高的岩石热导率引起的浅部热流的重新分配.其次,与位于研究区东侧边界的齐岳山大断裂在燕山和喜山期的构造引起的热液活动有关.焦石坝页岩气区地温高异常对页岩气的解吸附速率具有促进作用,对提高采收率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Study of geothermal field data,terrestrial heat flow values,and other geophysical data from the Xingtai-Shulu area of Hebei Province made us mor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tribution of geothermal fields and deep structures and their interrelation.The study illustrates that the geothermal field has an apparent lateral inhomogeneity and is evidently correlated by the structure of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in the area.The relation of the geothermal field distribution to the structure indicates that in comparison with the depression zone,the uplift zone has a higher heat flow value and a larger geothermal gradient.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 epicenters and geothermal field and mathematical simulation of thermal stress in the area suggests that thermal stres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earthquake generation.  相似文献   

12.
松辽盆地地热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乾蕃 《地震研究》1991,14(1):31-40
本文实测了65口井的地热数据,从中取得17个大地热流值,松辽盆地地热场具有中部高边部低,并呈环状分布,该区地热具有高特征的地质发展历史。分区计算盆地的沉积岩层、花岗岩质层和玄武岩质层各底部的温度和热流值,也都具有中部高边部低的变化趋势。分析了盆地地热场受影响的状况和地热高的主要原因。还分析了盆地地热场与构造活动性、地震活动性、重磁力场、岩石圈厚度的关系,以及与石油生成、运移和富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两淮煤田大地热流分布及其构造控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127块煤系地层岩石样品的热导率测定结果,并结合59个井田内可靠的系统测温数据,计算得出两淮煤田的大地热流值,并编制大地热流分布图,其结果表明:两淮煤田大地热流值变化范围为29.7~83.9mW·m-2,平均值为58.3mW·m-2,和其他沉积盆地存在一定的差异,且淮南煤田大地热流值(63.7mW·m-2)远大于淮北煤田(55.2mW·m-2).综合分析得出,两淮煤田大地热流与其他盆地的差异以及淮南煤田热流值高于淮北煤田的现象为构造演化和区域地质背景的控制结果;而研究区内热流的分布不均主要是由于受地质构造对地温场的影响所致,推覆构造上下盘现今热流值的差异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4.
北京平原区西北部大地热流与深部地温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京平原区蕴藏着丰富的中-低温水热型地热资源,其西北部分布着小汤山地热田和京西北地热田,两大地热田以南口—孙河断裂带为界.地热田及其外围地区基础的地热地质研究工作较少.为给地热学研究和地热资源精细勘探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基于前人23眼钻孔的温度测量数据以及近期完成的548件热导率和100件放射性生热率实测数据,研究了区域大地热流和0~4 km深部地温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现今地温梯度为11.31~94.89℃·km-1,平均值为31.79℃·km-1;岩石热导率为0.895~5.111 W·(m·K)-1,放射性生热率为0.257~2.305 μW·m-3,大地热流为48.1~99.1 mW·m-2,平均值为68.3 mW·m-2,热流的分布受基底形态和断裂构造控制.研究区东部南口—孙河断裂带两侧小汤山和郑各庄地区为高热流异常区,中部马池口地区也存在局部高热流异常区.(2)在南口—孙河断裂带的不同位置,不同深度地层温度差异明显,体现出区域现今地温场不只受控于该活动断裂,更是多期次构造事件复合叠加的结果.(3)南口—孙河断裂带南侧存在两处有意义的较高地温异常区,分别为郑各庄异常区和马池口异常区,其中马池口异常区是未来地热开发利用有一定潜力的地区.  相似文献   

15.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地热特征与油气富集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了莺歌海盆地、北部湾盆地共148个新测热导率数据,根据收集的钻井温度数据新增计算65个大地热流数据;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绘制了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沉积盆地的地温梯度图、大地热流分布图;系统归纳了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油气勘探成果.结果表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珠江口盆地、琼东南盆地、北部湾盆地、莺歌海盆地的平均热流值分别为68.7±11 mW/m2、71.1±13 mW/m2、65.7±8.9 mW/m2、74.7±10 mW/m2,属于典型的“热盆”.热流区域分布特征总体上受大地构造背景控制,随地壳厚度从北向南,由陆架到陆坡区逐渐减薄而增高,水热活动与岩浆活动等是引起局部高热流异常的原因.盆地地温场的差异控制和约束了油气分布富集规律,从研究区油气勘探成果中可以发现,该区域的气田多发育于高热流盆地(凹陷),而中-低热流盆地(凹陷)则多孕育油田,油气田具有“北油南气”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盆地大地热流特征与岩石圈热结构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沉积盆地现今大地热流和岩石圈热结构特征是岩石圈构造-热演化过程的综合反映和盆地热史恢复的约束条件,对盆地动力学研究和油气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作者系统分析了准噶尔盆地2000年以来新增的102口钻孔的系统测井温度和400余口钻孔的试油温度资料,采用光学扫描法测试了15口钻孔共187块代表性岩石热导率,首次建立了准噶尔盆地岩石热导率柱,新增了11个高质量的(A类)大地热流数据,分析了准噶尔盆地大地热流分布特征,并揭示了其岩石圈热结构.研究表明,准噶尔盆地现今地温梯度介于 11.6~27.6℃/km,平均21.3±3.7℃/km,大地热流介于23.4~56.1 mW/m2,平均42.5±7.4 mW/m2,表现为低地温梯度、低大地热流的"冷"盆特征.准噶尔盆地大地热流与地温梯度分布规律基本一致,主要受控于基底的构造形态,东部隆起最高,陆梁隆起次之,乌伦古坳陷、中央坳陷和西部隆起较低,北天山山前坳陷最低.准噶尔盆地地壳热流介于18.8~26.0 mW/m2,地幔热流介于16.5~23.7 mW/m2,壳幔热流比值介于0.79~1.58,属于典型的"冷壳冷幔"型热结构.准噶尔盆地地幔热流值与莫霍面起伏一致,隆起区地幔热流高,坳陷区地幔热流低.  相似文献   

17.
郯庐断裂带是东亚最重要的断裂之一,在构造地质、岩石矿物、地震分布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少有针对郯庐断裂带地热学的研究.本文作者对郯庐断裂带南段7口钻井进行了系统测温,采用光学扫描法测试了6口钻井的142块岩心和13块露头样品的热导率,获得了6个高质量的热流数据.结合已发表的热流和地震剖面资料,我们获得了郯庐断裂带南段的岩石圈结构.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南段现今地温梯度从南到北有增大的趋势,介于21.8~30.3℃·km-1.大地热流值介于44.0~81.7 mW·m-2,平均61.4±10.8 mW·m-2,表现为正常大地热流的特征,并非热异常带.最大热流值出现在庐枞盆地的大陆科学钻探井ZK03处,上地壳浅部极高的生热层很可能是高热流的主要因素.沿郯庐断裂南段地震带浅源地震发震带的底界和350℃等温面耦合较好,指示了深部结构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现今地热特征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是我国最典型的潜山油气藏富集区.本文借助117口钻井地层测温资料和45块实测岩石热导率数据系统研究了冀中坳陷现今地温梯度、大地热流、热岩石圈厚度、岩石圈热结构等地热特征参数.研究表明,冀中坳陷0~3000m统一深度现今地温梯度为20.8~41.0℃·km-1,平均值为31.6℃·km-1,比未校正值减小1~3℃·km-1;现今大地热流介于48.7~79.7mW·m-2,平均值为59.2mW·m-2.平面上,冀中坳陷现今地温梯度和热流由西向东(从盆地边缘向内部)逐渐增大,并且凸起区地温梯度和热流相对较高,而凹陷区则偏低,与基底地形起伏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同时,冀中坳陷腹部高热流凸起区广泛分布地热田.冀中坳陷现今热岩石圈厚度为98~109km,其岩石圈热结构为一典型的"冷壳热幔"型.本研究不仅对冀中坳陷油气勘探与地热能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为深部岩石圈研究(华北克拉通破坏科学问题)提供了新依据.  相似文献   

19.
海洋热流数据是开展海洋地球动力学研究和油气资源评价的基础数据.为深入认识琼东南盆地的地热特征,本文首先利用耦合沉积作用与岩石圈张裂过程的数值模型分析了张裂型盆地主要地热参数的垂向变化特征;并通过钻孔资料的详细分析,获得了琼东南盆地44口钻孔的热流数据;结合海底地热探针获取的热流数据,对琼东南盆地地热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简要分析.结果表明:沉积作用的热披覆效应对表层热流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由于沉积物生热效应与披覆效应的共同作用,同一钻孔处海底表层热流与钻孔深度3000~4000m处热流或与海底间的平均热流差异很小,可以一起用于分析琼东南盆地的热流分布特征;莺歌海组、乐东组热导率随深度变化小于黄流组及其下地层热导率的变化,钻孔沉积层平均热导率约为1.7 W·(m·K)-1,钻孔地层生热率一般低于2.5μW·m-3,平均生热率为1.34μW·m-3,平均地温梯度主要介于30~45℃/km,热流介于50~99mW·m-2,陆架区热流主要集中于60~70mW·m-2,深水区钻孔具有较高的地温梯度和热流值;从北部陆架与上陆坡区往中央坳陷带,热流值从50~70mW·m-2,增高为65~85mW·m-2,并且往东有升高趋势,在盆地东部宝岛凹陷、长昌凹陷与西沙海槽北部斜坡带构成一条热流值高于85mW·m-2的高热流带.进一步分析认为,琼东南盆地现今热流分布特征是深部热异常、强烈减薄岩石圈的裂后冷却作用、晚期岩浆热事件、地壳与沉积层的生热贡献以及沉积作用的热披覆效应等多种主要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沉积速率对渤中坳陷大地热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盆地内快速剧烈的构造作用可导致热异常,在利用盆地热历史揭示深部动力学过程时,需消除热异常的影响. 本文根据瞬时热传导原理,校正了渤海湾盆地渤中坳陷低热异常,准确地约束了盆地深部动力学状态. 对渤中坳陷内3口典型井进行热流校正结果表明,渤中坳陷古近纪以来快速沉积导致其现今(~60.9 mW·m-2)未达到热平衡(低热异常). 校正后的热流值平均约为67.4 mW·m-2,比现今高5~10 mW·m-2. 利用校正后的热流值计算得到的渤中坳陷的“热”岩石圈的平均厚度约为70 km,比修正前的厚度(82~100 km)减少了13~28 k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