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分析浅薄层湿陷性黄土场地荷载对桩基的影响规律,设计了单桩未浸水和浸水加载试验。结果表明:浸水后黄土湿陷对桩体产生了负摩阻力,在桩顶荷载条件下使桩体沉降,桩身轴力及桩侧摩阻力均发生了显著变化。较未浸水工况,浸水后的桩体沉降量明显增大,当接近设计极限荷载时,桩体的沉降量发生突变,残余沉降量增大。浸水后桩体的轴力最大值位置由桩顶转换至桩顶下湿陷性黄土层,且轴力的峰值大于桩顶的荷载,桩体中上部位置轴力普遍增大,轴力最大值位置与中性点位置相对应,浸水后桩侧摩阻力体现出双峰特征。由此可见,湿陷性黄土场地浸水后的荷载对桩体的变形和受力均有较大影响,应在桩体的设计中综合考虑安全和经济因素来对荷载进行取值。  相似文献   

2.
湿陷性黄土场地的湿陷下限深度与桩基中性点位置密切相关,为了解决桩基设计方案不当问题,如何准确判定湿陷下限深度显得十分重要。在系统分析并总结宁夏固原桩基系列浸水试验、兰州和平镇黄土浸水试验及其他地区桩基浸水试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揭示了黄土湿陷下限深度与桩基中性点位置确定的相互关系,得出了以下研究成果:(1)指出了均质黄土现场浸水试验水的竖向渗透深度是有限的(一般为20~25 m),现场黄土湿陷发生的下限深度也是有限的,不宜按室内试验的湿陷系数确定的下限深度来直接评判;(2)给出了室内湿陷性评价试验中湿陷系数 或自重湿陷系数 随地区和深度变化的取值建议,同时,建议在湿陷量计算时引入深度修正系数和地基土浸水机率系数,初步给出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不同地区湿陷下限深度评价系数 ,可以有效减小湿陷性评价的室内外差异;(3)由室内试验计算确定的湿陷下限深度偏于保守,导致桩基设计过分夸大了负摩阻力的不利作用,造成桩基设计承载力偏低;(4)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桩的中性点最深位置不宜大于20~25 m,湿陷性评价下限深度小于20 m的场地,宜按评价深度确定中性点位置;给出了桩侧负摩阻力估算方法,并建议桩基负摩阻力平均值取20~35 kPa为宜。  相似文献   

3.
齐静静  徐日庆  龚维明 《岩土力学》2006,27(Z1):881-884
负摩阻力问题广泛存在于桩基工程中,在我国西北部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尤为普遍,若处理不当,将导致严重的桩基功能失效。由于湿陷性黄土地区基桩负摩阻力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大面积现场浸水载荷试验仍是确定负摩阻力大小和发展规律最有效的方法。结合山西某电厂地基处理试验中大直径桩的大面积浸水静载荷试验,对自重湿陷性黄土浸水过程中桩侧负摩阻力的变化规律及湿陷变形对基桩竖向承载力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到了桩侧负摩阻力的分布规律及对承载性状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工程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朱彦鹏  赵天时  陈长流 《岩土力学》2013,34(Z1):265-272
结合中国移动甘肃定西分公司新城区移动通信综合楼项目,在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上进行长时间的桩基浸水载荷试验(试桩直径为800 mm,桩长26 m,试坑深度为2 m),对不同深度下、不同范围内的桩侧负摩阻力的变化特征以及土体的沉降过程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特殊浸水条件下桩侧负摩阻力沿桩身出现多个峰值,并且正、负摩阻力出现交错分布的现象,无法给出建筑桩基技术规范[1]规定的平均负摩阻力值;桩周土体沉降量亦沿桩身出现多个峰值,并且其变化趋势直接影响桩侧正、负摩阻力沿桩身交替变化的走势;中性点位置并未得出建筑桩基技术规范[1]所提供的单一参考值而是沿桩身出现了多个中性点;黄土的实际湿陷情况是分段发生湿陷的,而不是如传统观点所述在单一中性点以上突然出现整段湿陷。  相似文献   

5.
亓宾  佴磊  江娟 《工程地质学报》2004,12(Z1):472-475
介绍了一种模拟试验确定桩承载力的新方法,通过室内中型剪切摩擦试验确定桩与土层间的c,φ值,按库仑准则确定桩侧摩阻力.桩侧法向应力的确定采用桩土上部荷载引起的作用于桩身的水平应力;桩端承载力通过室内三轴试验确定.最后通过实例,介绍了该方法在肇源松花江大桥桩基承载力试验中的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模拟试验法确定桩基承载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室内中型剪切摩擦试验确定桩与地层间的C、Φ值,依据莫尔—库仑准则确定桩侧摩阻力。桩侧法向应力采用桩土上部荷载引起的作用于桩身的侧向应力,桩端承载力通过室内三轴试验确定,两者之和即为单桩承载力。该方法用于肇源松花江大桥桩基承载力的测试,得出的桩承载力与实测值吻合较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夏力农  苗云东  刘小平 《岩土力学》2009,30(Z2):318-322
湿陷性黄土地区基桩承载力检测中桩顶荷载是在土体沉降后施加的,桩基使用条件下是桩顶荷载施加之后再出现土体沉降。简要分析了这两种加载次序之间桩土相互作用差异的机制。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这种差异。计算结果表明,在这两种加载次序中,桩顶荷载的增加都会引起沉降增加,中性点下降,下拉力减小。结果还表明,与桩顶荷载先施加的相比,桩顶荷载后施加得到的中性点的位置比较低,桩基沉降比较小,下拽力也较小,这些差异随着桩顶荷载的增大而更加明显。在两种加载次序的各个加载阶段,桩周摩阻力的分布与发挥也会出现细微的变化。这会使湿陷性黄土地区桩的承载力检测结果略微偏于不安全  相似文献   

8.
:分析探讨了桩基负摩阻力的特性 ,提出了桩基下拉荷载的经验公式 ,并通过某深桩基础的纠倾工程验证了所建议公式的可行性 ,为桩基负摩阻力在建筑物纠倾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深桩基础建筑物的纠倾扶正技术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桩基设计中考虑负摩阻力时中性点位置的确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负摩阻力的定义出发,以某工程为实例,确定了中性点的位置,其结果与规范取值相符合,并分析了该工程中负摩阻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湿陷性黄土中成孔方式对桩基承载力影响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端端  周志军  吕彦达  魏进 《岩土力学》2015,36(10):2927-2933
为了研究黄土地区成孔方式对桩基承载特性的影响,依托永寿至咸阳高速公路工程,对两个试验区4根试桩进行了静载试验,分析研究了不同成孔方式下桩基荷载传递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成孔方式对桩基承载特性影响较大,黄土地区旋挖钻孔灌注桩承载力高于泥浆护壁循环钻孔灌注桩;循环钻孔灌注桩在成孔时需泥浆护壁,桩侧形成的泥皮会严重影响桩侧土体摩阻力的发挥,桩侧极限摩阻力值较小,桩端承担桩顶荷载比例较高;浸水后湿陷性黄土结构破坏,单桩承载力较原始状态有所下降;由于上覆黄土层湿陷量较小,浸水状态下桩侧土体并未产生负摩阻力。  相似文献   

11.
西安某建筑工程结构复杂,平面不规整,荷载要求差异大,为自重Ⅲ级湿陷性黄土地基。根据岩土工程资料和上部荷载要求,分析本地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案,并进行经济性、安全性和可行性比较,提出要根据不同的地基土参数和上部荷载要求,安全、经济、灵活地选择地基处理方案。考虑到统一工艺和施工的方便性,最终采用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和桩基础方案。同时,对工程实施过程中具体的参数选择、注意事项也进行了阐述,为同类地基处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俞峰  谭国焕  杨峻  李启光 《岩土力学》2011,32(8):2318-2324
静压桩施工过程中,可能会沿桩身形成很大的残余应力。通过在砂性土中1根长约26 m静压桩的原位试验,观测了沉桩结束后的残余应力在后续的循环载荷试验、3根邻桩顺次压入、第2次载荷试验以及较长静置期内的长期变化情况,试验历时约212 d。结果显示,循环载荷试验加载水平与循环次数的增加会造成残余应力的进一步累积。邻桩压入使既有桩残余压应力减小,与邻桩即时贯入深度一致的桩身残余应力测点受其影响最明显。桩身残余应力在长时间内会逐步消散至某一稳定值,其时间效应主要与砂性土的蠕变有关,它使得桩周土的土拱效应减弱,并使桩端土的接触压力减小。  相似文献   

13.
桩顶荷载对负摩阻力性状影响的现场试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夏力农  雷鸣  聂重军 《岩土力学》2009,30(3):664-668
负摩阻力是桩周土体沉降产生的桩附加沉降和下拽力的综合效应。为了研究不同的桩顶荷载对负摩阻力基桩性状的影响,在同一个试验场地上,对不同桩顶荷载作用下完全相同的3根桩的负摩阻力性状进行了现场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桩顶荷载对于桩的负摩阻力性状有明显影响。随着桩顶荷载的增加,负摩阻力引起的桩附加沉降越大,桩周土体沉降引起的负摩阻力就越小;负摩阻力引起的下拽力也随着桩顶荷载的增加而减小;中性点位置随着桩顶荷载的增加而上升。这对桩基负摩阻力特性的研究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4.
黄淮地区煤矿井壁破裂大都是由于厚松散覆盖层底部含水层失水固结,地层沉降,导致井壁外侧出现负摩阻力,从而在竖井轴向上形成附加的下拉荷载而引起。这些破裂始见于保护层砼的剥落,而后见壁中砼发育密集的竖直砂浆裂隙,砼中骨料因界面裂隙的发育而被剥离,砼向井内膨胀并呈现“假塑性”等。除这些特征外,从负摩阻力的出现及增荷过程来看,井壁破裂是在轴向高压应力长时间作用下的结果,它涉及的是井壁砼的长期强度,故井壁破裂属于砼徐变破坏。  相似文献   

15.
X形混凝土桩抗拔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雍君  陆晓敏  刘汉龙 《岩土力学》2010,31(11):3430-3434
利用自行开发的大型土工试验模型槽,进行了等截面积X形桩和圆形桩抗拔性能对比试验研究,比较了二者轴力、桩侧摩阻力及位移的分布和变化规律。X形桩相比圆截面桩侧表面积增加了31.5%,试验结果表明,二者桩侧摩阻力分布规律相同,沿桩长可分为提高区域、衰退区域;摩阻力发挥充分的区域在埋深1.50~3.00 m,此区域中X形桩摩阻力的最小值和峰值都较圆形桩大,相同的桩头位移下X形桩的侧摩阻远大于圆形桩,其极限抗拔力高出圆形桩约16.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