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艳  林荷娟  甘月云  武剑 《水文》2014,34(6):93-95
2013年"菲特"台风影响期间,上海地区普降大暴雨。在降雨、风暴潮增水和上游来水的共同影响下,黄浦江、长江口、杭州湾潮位全线超警,特别是黄浦江上游部分测站最高潮位超历史记录,严重制约了流域排洪和区域排涝。为分析台风影响期间太湖流域上游来水对上海地区的影响,通过现场调查、统计分析和模型模拟等方法,计算分析台风影响期间太湖流域产水量、外边界进出水量、湖库河网调蓄量以及洪涝灾害严重地区的淹涝量等,从而计算太湖流域上游进入上海地区的水量,为上海地区的防洪减灾工作提供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2.
频率组合法分析黄浦江年最高潮位频率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瑞方  朱杰 《水文》2002,22(4):25-27
黄浦江既是一条强感潮河流,又受上游太湖流域洪水的影响。随着海平面上升,长江口、黄浦江的整治以及上游太湖流域治理工程实施等因素影响,潮位资料系列的一致性遭到了破坏,给直接采用实测资料分析潮位特征带来困难。作为一种尝试,采用频率组合的方法来分析黄浦江年最高潮位的频率特征,取得了较好的分析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
陈瑞方  朱杰 《水文》2002,22(4):25-27
黄浦江既是一条强感潮河流,又受上游太湖流域洪水的影响。随着海平面上升,长江口、黄浦江的整治以及上游太湖流域治理工作实施等因素影响,潮位资料系列的一致性遭到了破坏,给直接采用实测资料分析潮位特征带来困难。作为一种尝试,采用频率组合的方法来分析黄浦江年最高潮位的频率特征,取得了较好的分析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太湖流域设计暴雨修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艳  林荷娟  刘敏 《水文》2016,36(5):50-53
太湖流域属平原河网地区,河网密布、水流流向往复不定,不存在流域出口控制断面,太湖流域设计洪水一般根据设计暴雨采用流域产汇流模型间接推求。因此,设计暴雨成果将直接影响流域防洪规划、工程设计、风险图编制等多项工作,其可靠性关系到流域的防洪安全,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开展了太湖流域设计暴雨修订计算,与太湖流域防洪规划设计暴雨成果对比分析,并针对设计暴雨过程推求采用的不同空间分配方法,进行成果的合理性评估。  相似文献   

5.
吴俊梅  林炳章  邵月红 《水文》2015,35(5):15-22
介绍了基于水文气象途径的地区线性矩法的概念,通过基于次序统计量的线性矩进行参数估计与基于水文气象一致区的地区分析法相结合,以太湖流域1d时段的年极值降雨资料为例,进行暴雨频率分析。应用水文气象一致区的判别准则,将太湖流域划分为8个水文气象一致区;综合考虑三种拟合优度检测方法,选择1~8区的最优分布线型分别为:GEV、GLO、GEV、GEV、GNO、GNO、GEV、GNO;根据地区分析法原理,估算各雨量站的暴雨频率设计值。分析表明:太湖流域各重现期下的年极值降雨空间分布形态基本一致,西南山区是太湖流域的暴雨高风险区,应该在地区防洪规划中引起重视。结果表明:地区线性矩法具有很高的学术和实用价值,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作为防洪规划的顶层设计和基础工作,以满足工程防洪设计、地区防洪规划、山洪预警和城市防涝防洪规划等方面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太湖流域水文设计成果修订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荷娟  刘敏 《水文》2019,39(4):84-89
延长降雨系列至2010年,在2010年太湖流域土地利用条件下,对太湖流域防洪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等水文设计成果进行了复核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太湖流域不同时段设计暴雨和设计洪量与防洪规划成果基本一致,个别水利分区受土地利用变化大等因素影响,设计洪量变化相对较大;太湖流域不同降水保证率年雨量与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基本一致,设计年径流量及多年平均径流量同样受土地利用变化等因素影响略有增加。总体而言,本次复核修订的水文设计成果不会对原规划成果造成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防洪效益评估对防洪工程投资决策与减灾对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建立集成了与太湖流域防洪效益评估相关的系列模型和方法,包括含降雨产流与平原净雨计算的水文分析方法、由河网水动力学模型和平原区域洪水分析模型组成的大尺度水力学模型、综合流域社会经济和淹没因素的洪灾损失评估模型。模拟了太湖流域遇特大洪水的灾害损失,开展了不同防洪工程应对流域性特大洪水减灾效益的预测分析。结果表明:1999年型200年一遇降雨将会给太湖流域造成高达568.29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外排动力增强30%至100%的防洪效益介于26.69亿元到45.70亿元之间,新建圩区、太浦河拓宽的防洪效益依次减小,而圩区泵排能力增加30%的防洪效益仅为0.65亿元。基于研究成果提出了增设外排泵站、加强圩区科学调度、通过保险分担风险等应对特大洪水的对策措施建议,为太湖流域特大洪水的防治提供支撑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防洪效益评估对防洪工程投资决策与减灾对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建立集成了与太湖流域防洪效益评估相关的系列模型和方法,包括含降雨产流与平原净雨计算的水文分析方法、由河网水动力学模型和平原区域洪水分析模型组成的大尺度水力学模型、综合流域社会经济和淹没因素的洪灾损失评估模型。模拟了太湖流域遇特大洪水的灾害损失,开展了不同防洪工程应对流域性特大洪水减灾效益的预测分析。结果表明:1999年型200年一遇降雨将会给太湖流域造成高达568.29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外排动力增强30%至100%的防洪效益介于26.69亿元到45.70亿元之间,新建圩区、太浦河拓宽的防洪效益依次减小,而圩区泵排能力增加30%的防洪效益仅为0.65亿元。基于研究成果提出了增设外排泵站、加强圩区科学调度、通过保险分担风险等应对特大洪水的对策措施建议,为太湖流域特大洪水的防治提供支撑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崔婷婷  王银堂  刘勇  王宗志 《水文》2012,32(2):54-58
基于台风发源地、运动路径,以及对太湖流域影响范围、降雨量等特征的分析,提出影响太湖流域台风的刻画标准。据此从1949~2010年的台风资料中遴选出230场影响太湖流域的台风。采用非参数统计、累积距平曲线及Morlet连续小波分析等方法,剖析影响太湖流域台风的频次、年内最早及最晚影响时间等参数的趋势、突变和周期性,并分析了台风与ENSO现象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太湖流域台风的频次和最早影响时间变化的趋势性不显著,而最晚影响时间则有显著推后的趋势;台风频次的变化呈现"少-多-少-多"波动时演变特性,并可能存在21~22a、6~8a的振荡周期;研究对太湖流域防洪减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99洪水和对进一步治理太湖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9年太湖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太湖最高洪水位达5.08m,创历史新高.文中分析了1999年洪水的雨情、水情及其特点.阐述了已建治理太湖工程的防洪作用和减灾效益,并对太湖流域的进一步治理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黄浦江防汛墙沉降监测基础上,总结了防汛墙沉降特征与影响因素,部析各类沉降对黄浦江防汛墙防御能力的影响。同时,以外滩黄浦江防汛墙为例,分析了区域地面沉降、工程结构沉降和近墙施工等因素对防汛墙影响的权重,综合评价了防汛墙沉降对其防洪能力的影响,提出了相关的对策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太湖流域洪水的周期信息图及其可公度性法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1991年江淮地区异常洪水预测的启示,从太湖流域的历史旱涝记载文献,环湖洪水调查成果和实测水位雨量记录等资料,进行太湖流域洪水周期规律的探讨.通过多种周期提取方法,建立起洪水周期信息图,发现太湖洪水存在着8~11年、20~24年、37~42年和58~62年的周期现象,然后采用可公度性法预测,以供防洪减灾参考.  相似文献   

13.
太湖流域梅雨时空演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勇  王银堂  陈元芳  胡健  冯小冲 《水文》2011,31(3):36-43
了解和掌握太湖流域梅雨特性,对预测未来流域水文水资源情势变化,制订流域水资源利用和防洪决策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1954~2009年共56年的梅雨特征量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非参数统计方法和Morlet连续小波等方法全面分析了太湖流域梅雨空间分布、长期变化趋势、丰枯变异和周期振荡等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56年来,太湖流域梅雨主要有两种分布型态,梅雨特征量中,梅期长度与梅雨空间差异度具有显著增长的趋势,出梅日期、梅雨期长度、梅雨量、梅雨强度和梅雨集中度均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具有明显的突变特征,太湖流域梅雨量在经历了5个阶段的丰枯变化之后,预计在2010年之后将进入偏丰期。  相似文献   

14.
分期设计洪水标准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邹鹰 《水文》2007,27(2):54-56
针对水库分期设计和调度运用所涉及的分期情况下如何定义水库防洪标准,以及如何在不突破水库防洪标准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分期设计洪水标准等关键问题,本文基于概率论中独立事件的概率组合原理,提出了水库分期运用情况下的水库防洪标准的等价表达形式,并以一个水库作为分析案例,在确保水库分期运用情况下的等价防洪标准不突破水库防洪标准的前提下,分别确定了各个分期设计洪水标准以及相应的汛限水位。  相似文献   

15.
黄浦江风暴潮位、区间降雨量和上游来水量遭遇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荣  李国芳 《水文》2000,20(3):1-5
分析了黄浦江水位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相关关系。建立了黄浦江吴淞口潮位与太湖地区降雨量的联合分布模型,计算出不同频率的吴淞口设计水痊与不同频率的太湖地区设计降十量及相应的黄浦江区间降雨量相遭遇的概率,并采用水动力学模型结合外包方法确定出相应组合频率下的黄浦江设计水面线,为上海市远期设防标准的确定提供决策支持,并为论证吴淞口建闸的必要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范瑞安 《地下水》2008,30(3):98-100
在分析大汶河流域防洪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人与水和谐共处、提高防洪标准、建设防洪非工程体系、搞好防守抢护等防洪对策。  相似文献   

17.
《地下水》2017,(2)
浑河清原县城段防洪工程修建年代较早,经过多年使用损坏严重,部分堤段堤身断面瘦小,堤顶高程不足,不能满足城镇防洪标准,汛期常常发生内涝。从防洪标准、治理范围简述浑河清原县城段防洪治理工程概况,分析探讨河道治理工程的防洪效益,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进行了经济评价分析,为相关防洪治理工程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地下水》2021,(2)
针对山区型中小河流现状和河道水文特征,通过实施有效的防洪措施可切实提升山区河流防洪标准,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本文充分考虑中小河流现存的问题以及山区型河道洪水特点,遵循提高防洪标准、增强岸坡岸脚稳定性、减轻土壤侵蚀、畅通山洪出路的原则,提出通过实施清淤疏浚、硬性防护、生态防护等山区型中小河流防洪治理技术,可提高河道防洪标准及完善河道生态建设,以期为山区型中小河流防洪规划以及行洪安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9.
地方     
《中国勘察设计》2012,(3):89-91
北京2015年中心城区防洪标准将达200年一遇 近日,新公布的《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水资源保护及利用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截至2015年底,北京市新城防洪标准要达到50年一遇,而中心城区的防洪标准将达到200年一遇。  相似文献   

20.
1.水库泥沙问题的内容及其严重性自新中国成立起到1978年底,我国修建了八万多座大中小型水库(台湾省暂未计入),总库容3950亿立米。这些工程在防洪、发电、灌溉、供水等方面起了重大作用。但由于不少河流含沙量较高,输沙量较大,水库淤积问题异常严重。截至1980年,全国水库总淤积量已达110多亿立米;平均每年淤积10亿立米。年淤积率(年淤积体积占水库原始总库容的百分数)为2%,这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日本为1%,美国为0.7%,印度为0.7%,阿尔及利亚为1.2%)。水库泥沙问题包括:(1)泥沙淤积、库容损失,使防洪标准降低。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