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隐君  李德明 《气象》1980,6(8):12-13
观测云向云速以推断高空风况,属于间接高空学的范围;过去它曾被列为地面观测项目并配有专门的测云器。此项观测现在已经停止。 本文作者在缺少高空资料的情况下,利用维尔德风向风速器的指杆近似地测定云向云速,以便因地制宜地尽多获取资料,作好本站预报,特刊登介绍,供类似情况的台站参考。但是应当说明,云向云速毕竟不如高空测风和高山站实况全面和精确。在能够得到上述资料的台站,应当更重视它们的使用,而以云向云速作为补充手段。同时云向云速与天气系统之间的关系,也比本文所述复杂得多,希望继续探讨。  相似文献   

2.
陈瑞荣 《气象学报》1964,34(1):122-125
在实际观测中,可以看到个体积云降水分布不均匀时,积云往往是向云的非降水方向移动的,亦即降水是在移动方向的后部。本文从理论上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自然,这一问题的研究,对于人工控制积云移动路径问题也将有着一定的意义。 水滴拖带是积云动力机制的一个重要因子。作者对积云降水过程对云结构的影响曾  相似文献   

3.
云向与天气     
李源 《气象》1978,4(5):6-6
在群众中常流传着“云跑西,披蓑衣;云跑南,雨成团;云跑东,一场空;云跑北,雨没得”等谚语。气象员也有许多关于用云向测天的经验,比如高、中云从西南方向或偏西方向有系统地侵入,予示天气不久由晴  相似文献   

4.
1.引言云对地球的辐射收支起着支配的作用.即云可以使入射到地球的太阳辐射反射到宇宙空间,减少地球接收的太阳辐射量(反射率效应),还可以通过吸收和射出地球(红外)辐射,使地表及云层下的大气保温(温室效应).云的辐射效应由这两种效应的平衡来决定.  相似文献   

5.
胡嘉缨  银燕  陈倩  胡汉峰 《大气科学》2019,43(1):171-182
采用考虑化学气体传输过程的云模式模拟了2014年7月30日发生在安徽滁州境内一次深对流过程,研究深对流活动对不同高度示踪气体的输送及再分布作用。结果表明,在积云发展阶段,强上升气流使得云内源层示踪气体有效地向上输送,对流层中部强的夹卷过程及水平入流使得云外气体入云输送至主要对流区,并在垂直气流的作用下进一步影响各层示踪气体的分布。各层示踪气体均可向上输送至对流层上部,其中对流层中部示踪气体(2.1~4.5 km、4.5~7.5 km和7.5~10.8 km)的向上输送作用与近地层示踪气体(0~2.1 km)的贡献相当。例如,输送到11~13 km的示踪气体有4.9%来自近地层,6.3%来自2.1~7.5 km。此外,近地层示踪气体可在深对流的水平输送下向云侧边界扩散,将局地污染输送到云外周边地区。源层高度位于2.1~4.5 km的示踪气体可下沉输送至近地层,形成新的局地污染。随着源层高度的抬升,示踪气体向下输送作用减弱,其中对流层上层示踪物(10.8~15 km)无法输送到6 km以下。  相似文献   

6.
李祚泳  刘少侬 《高原气象》1994,13(4):457-462
为了探索建立多元隶属函数识别雹云的判别方程,本文将雹云和非雹云视作含参变量β的多因子线性模型,用最小二乘法确定参变量,并构造由多元隶属函数表示的判别方程,进而按样本的多元隶属度回报拟合最好原则确定雹云和非雹云的判别阈值λ0。用该方法建立了5个不同样本组合的雹云判别式,进行了效果检验,并与其它雹云判别法的结果相比较,效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7.
研制了一种新的机载云粒子测量系统.系统由三部分组成:云粒子检测部件、图象显示与记录部件和控制部件.装于飞机头部的探测部件由三部分组成:用于调节采样时间的两个快门、步进式疏水镜台以及带有电荷耦合器件(CCD)视频照相机的光学显微镜.根据阴极射线管上的云粒子图象,用目视即刻就可辨认出云粒子的相态(冰和水)、尺寸、形状和数目.云粒子图象可同时记录在视频磁带录相机(VTR)内.飞行之后,图象信号可方便地从录相机中读出,并由粒子图象分析器进行处理,供进一步分析使用. 观测结果表明,该系统能以1.4秒的时间分辨率提供直径范围为5~150微米云粒子的高质量图象.本文对由粒子图象计算得到的液水含量和由J-W热线含水量仪所得值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8.
本文概述了苏联乌克兰水文气象研究所六十到七十年代夏季播云增雨试验的基本情况和研究成果。一、播撒试验结果人工影响天气试验的第一阶段是由Г.Ф.普里霍季科(Прихотъко)领导。人工影响的主要对象是浓积云。是用飞机往云顶投放干冰进行的。通过初步试验,得出激发浓积云降水的综合判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主分量分析法建立了雷云等强对流天气的综合判别式。该方法首先由某地区的雷达回波历史资料,建立判别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然后用主分量分析法确定因子荷载,并由荷载矩阵。相关系数矩阵确定判别指标权重,从而建立雹云等强对流天气的综合判别式。该方法用成都市的雷达回波历史资料所建立的判别式对成都市试报和对沪州市进行了效果检验,并将判别结果与综合概率法比较,效果尚好。表明该方法用于雹云判别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一次新型液态CO2播撒效果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三维积层混合云人工增雨数值模式对2002年7月11日的一次天气过程进行了由播撒液态CO2引起的微物理量变化及云动力影响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播撒后,云中最大上升气流速度增大,由未播撒时的0.37 m/s增大到播撒后的0.54 m/s,播撒使云中出现最大上升速度W的时间比未播撒提前了4 min,表明播撒液态CO2影响了云的动力过程。同时与未播撒相比:云中雨水含量最大值由1.04 g/kg增加到1.40 g/kg;冰粒子含水量的出现提前了88 min,最大值的出现提前了76min;冰粒子浓度的出现提前了72 min,最大值的出现提前了72 min;雪粒子含水量的出现提前了72 min,最大值的出现提前了128 min;云水含量最大值由1.21 g/kg减小到0.87 g/kg。证明了播撒液态CO2后可影响云的微物理过程,从而导致地面降水的增加。  相似文献   

11.
西北区域几次暴雨过程中的自组织现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涡旋自组织动力学方法对西北地区几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一些暴雨过程中降水云团自组织预报的判据和指标:(1)产生暴雨的云团发展演变大都经历了由无组织到有组织、由不规则云形到有规则云形的过程;(2)造成甘肃暴雨过程的降水云团一般由2~4个范围在35km×35km左右的小云团合并而成,合并过程一般为两两合并,范围在...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1980—1987年播云降雨的效果检验及其判据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0—1987年春季到初夏,在外场使用干冰进行了62次播云试验。用事后区域回归窜渡方法检验增雨效果,平均增雨效果为40%,其中积状云催化效果为51%,层状云为31%。根据统计-物理学分析,播云增雨效果与云顶温度,中云云厚密切相关。按照作业判断指标,一般在作业下风方35—60km 处出现最大增雨效果区。另外,用逐步回归和逐步判别法得到了两个估算和判别催化效果的方程。  相似文献   

13.
一次积层混合云飞机播云对云微物理过程影响效应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辛乐  姚展予 《气象》2011,37(2):194-202
人工增雨效果评估主要关注的是催化后云和降水过程是否产生了预期的变化,这首先表现在云和降水的宏微观过程有无明显变化,因此了解播云作业后的云微物理结构的变化是很必要的.2009年4月18日在河北张家口进行了一次飞机播云实验,本文采用飞机探测所取得的PMS资料,分析了播云对云微物理过程影响,并进行了云物理因子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催化后播云高度上液态含水量大幅度降低,粒子平均直径由催化前20.4μm增大到23.9 μm;云中粒子谱结构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催化后冰晶减少,降水尺度粒子显著增加;而且在播云1小时后影响区地面累计降雨量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14.
云与天气     
郭恩铭  童乐天 《气象》1981,7(11):42-45
一般所说的天气,无非是指晴雨、冷暖、干湿、风雪等天气现象。这些天气现象,大都与云的变化有联系。而晴雨与云的关系最密切。 对云的观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高空气象探测的作用,使地面气象观测增加了立体的成分,并使观测范围由测点扩大到视野所及。云所反映的大气物理变化,对于分析未来天气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一个周长为17公里的近于圆形的地区周界上分布着8个测站,在这地区内的40公顷麦地里设1个测站,在这9个测站用滤膜法来监测冰核。在含有340克碘化纳的3升丙酮内,快速稀释含有1.7公斤碘化银的标准的云催化溶液,制得2000升胶状液体。在好天气时,用这种液体喷洒40公顷麦地。在喷洒后13~21小时,位于喷洒地区下风方的测站测得冰核浓度有很大的增加。冰核浓度要下降到在此以前5个月所确定的本底水准要几天的时间。以10天为间隔,喷洒区对对照区的冰核浓度比反复出现高值,一直到第40天,此后不久,这个实验就结束了。这个情况表明,在云催化剂播撒到地面后,释放到大气中的次生冰核,是造成早期云催化试验中的明显而持久的播云效应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由影响太阳辐射的因子入手,分别从云、雾、日照时数(百分率)、太阳辐射量等方面做了深入地分析,从天文气象意义到时空分布规律,从一般到个体,从现象到成因.  相似文献   

17.
机载微波辐射计反演云液水含量的云物理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珺  雷恒池  魏重 《大气科学》2008,32(5):1071-1082
用一维层状云模式产生云样本,通过统计回归求得机载对空微波辐射计测云中路径积分液态水含量的反演系数,与用历史探空统计资料作相对湿度诊断产生云样本的反演方法进行了比较,并通过因素分析、数值模拟检验等方法对机载微波辐射计的探测误差进行估计。对2001年7月8日的个例分析表明,用云模式得到的统计样本,由于加入了对层状云物理过程的考虑,较为符合当天的实际天气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由于背景大气条件、云温、云内含水量的垂直分布等的不确定性所引起的反演误差。对反演精度的数值模拟检验表明,各高度层的均方根相对误差在9.5%~12.7%之间,反演精度在所有高度上都高于原方法。对探测误差的因素分析表明,与仪器漂移及背景场引起的误差相比,由云液水垂直分布的不确定所引起的误差是不可忽略的。因此为进一步提高反演精度,根据实际宏观观测资料,对云模式产生的大量样本进行筛选,从中选取与实际云况较为符合的云样本进行拟合,结果表明,采用这一措施可以使反演精度得到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8.
积云形成暖雨的条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胡志晋 《气象学报》1979,37(3):72-79
本文用积云暖雨模式,计算了不同云底温度、升速和微结构特征条件下,积云通过暖雨过程形成降雨所需要的云厚。计算结果同我国江西九江及世界不同地区的积云降水云厚实测资料相比相当一致。世界上一些有资料地区积云降水云厚的差别很大,按本文计算结果,升速往往起着主要的作用,其次是微结构特征和云底温度。文中用在九江观测到的积云升速和降水资料,得出了云作升速和积云降水云厚的关系,同本文计算结果大致符合。  相似文献   

19.
一次层状云飞机播云试验的云微物理特征及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于丽娟  姚展予 《气象》2009,35(10):8-24
根据2005年3月21日在河南进行的层状云飞机播云试验的探测资料,对人工增雨催化前后层状云的宏微观物理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播云前在4200m高度平飞中观测到的小云粒子数浓度最大值为1.36×108个/m3,相应平均直径在5μm左右;小云粒子数浓度和云液态水含量在催化后均减小,播撒层下方变化较之播撒层变化更加显著;5000m高度小云粒子平均直径由催化前的17.32μm增加到催化后的18.07μm,平均直径明显增大,这些作业前后微观物理量的变化表明了人工催化层状云的物理响应.不同高度飞行具有相似的粒子谱分布.  相似文献   

20.
地基双波段测云系统及其对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地基测云系统中云在可见光波段与红外波段中表现出的不同特性,用双站数字式云高仪所测云高进行标校,结合地面实时观测天顶红外辐射亮温及地面环境参数,分析地面到云层底大气对红外辐射亮温的影响,从中发现利用天空红外辐射亮温来遥感云底高度的可行性,研发地基双波段测云系统。该系统以对流层大气的垂直温度递减率为理论基础,建立云层底到地面的温度递减梯度参数K,根据递减梯度参数反演天顶方向的云高。该算法不依赖于探空数据,通过实时定标形式得出符合仪器所在地的云底高反演公式。通过与维萨拉激光云高仪CL31进行数据对比分析得出,地基双波段测云系统反演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