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国家海洋局刘赐贵局长在全国海洋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中提出,2012年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对海洋工作的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2.
在全国海洋科技大会上,本刊记者就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及我国海洋科技发展的有关问题采访了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副司长孙洪。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文章针对我国海洋文化现状,以及我国长期形成农耕文化传统和几百年来闭关锁国造成的海洋意识淡漠,提出应该确立海洋文化的应有地位,发挥海洋文化在建设海洋强国中的作用。中国的和平崛起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任务和必由之路,建设和弘扬海洋文化将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明确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现实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措施,也是当代人重要的战略任务。通过分析我国面对的当前国际形势和对海洋发展战略的现实思考,提出了21世纪我国的海洋强国战略。  相似文献   

5.
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现实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已成为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希望所在.我国海岸线漫长,有广阔的海域国土面积,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措施,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通过分析我国当前面对的国际形势和对海洋发展战略进行现实思考,系统地提出了21世纪我国的海洋强国战略.  相似文献   

6.
经过50年的艰苦努力,我国海洋科技工作已基本形成了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发展高新技术、加强基础研究三个层次的战略格局,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海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海洋科技在海洋事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在逐步增长,海洋科技改造了传统的海洋产业,引领了新兴海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支撑了海洋强国建设。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发达海洋国家相比,我国的海洋科技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我国虽然是一个海洋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海洋强国,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未来15年是我国全面建…  相似文献   

7.
海洋强国--新世纪中国发展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进入新世纪,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引起人们广泛关注,世界把注目的焦点转向了海洋。全世界形成了向海洋发展的共识,谁在海洋开发中走在前面,谁就在未来的经济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在这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世纪,海洋经济呼唤中国,我们必须走出历史上海洋迷失的误区,从中国海洋开发的历史、郑和下西洋的辉煌壮举、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中  相似文献   

8.
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也是一个古航海国家,中华民族曾在海洋上创造过举世无双的辉煌。“兴海军,振中华”,“富国强兵,中华腾飞”,是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夙愿。但历史上相当长一个时期海洋没有成为中国振兴之路,却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迈入新世纪,中国在海洋上再次面临历史的抉择,江泽民主席适时地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是新时期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我们必须真正从国家战略高度来审视海洋,以落实建设海洋强国的光荣历史使命。一、建设海洋强国应在国家战略上切实体现1998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海洋史上第一个海洋…  相似文献   

9.
海洋出版社作为海洋系统的文化出版单位,恰逢海洋事业蓬勃向上的好时机;作为出版企业,又赶上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好机遇。然而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而且机遇也不是永远存在的,抓不住便稍纵即逝。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习近平同志近日几次讲话精神,在国家海洋局学习贯彻十八大会议精神的统一工作部署下,笔者学到了  相似文献   

10.
现代世界强国都从战略全局上高度重视海洋,海洋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全球环境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从近代中国几代领导人对海洋的基本认识入手,针对性地提出制定海洋战略,建设海洋强国的若干对策及措施,阐述了我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代涉海专业大学生是建设海洋强国、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关键接班人和后备军。文章围绕某高校涉海大学生展开调查发现,海洋领域就业意向与专业满意度、家人的态度、实习经历等显著相关;影响择业的主要因素是收入和地域。文章提出,传播海洋强国战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海洋精神、培育敬业奉献素质,深化校企合作、拓宽海洋领域实习实践,细化职业规划、精准开展就业指导等途径,有助于培养和输送涉海大学生服务海洋战略、投身海洋重点领域就业。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北极航线战略作为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切入点,在分析主要海权国家海运航线战略以及北极航线战略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对海洋强国建设的影响的基础上,着重从5个方面探讨了北极航线战略对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的催化作用实质:一是中国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有助于深入海洋认知和强化海洋生态保护;二是中国商船在北极航线的安全通行,有助于提高海洋利用水平;三是中国对外贸易潜力的增长,有助于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四是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有助于进一步营造和谐海洋局面;五是中国对北极航线战略通道的利用,有助于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步伐。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多年的大量战略情报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介绍了美国建设全球海洋强国战略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社会的需求是科学发展的首要动力,海洋已成为21世纪科学发展和技术开发最重要的领域之一,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国家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与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联系更加紧密,涉及的问题也更加地突出,海洋学科建设也应该与时俱进。文章结合国内海洋学科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蓝色国土”教育,提升全民海洋意识;统筹安排学科设置及涉海高校个性化发展;涉海各界共同参与政策制定及战略研究;增设海洋相关学科之间的通识认知与交流;加大海洋公共平台建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正>"第七届海洋强国战略论坛"定于2014年10月31日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本次论坛旨在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作出的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和习总书记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指示精神,以"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为主题,充分交流近一时期为落实海洋强国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科学家在海洋自然科学及社会人文科学领域所取得的新观点、新成果、新  相似文献   

16.
海洋强国是中国以两个"百年计划"为基础、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总结历史、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做出的重大战略抉择。海洋强国战略的推进是一个长期、宏大的系统工程,既要加强顶层设计,更要着力推动实践。文章从必然性和必要性两个角度论述了中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合理性、正当性,进而从意识养成、理念更新、制度完善、体制重构等4个层面提出了推进海洋强国战略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7.
这次全国海洋科学技术大会,是新中国成立57年来海洋界首次召开的一次具有开创性意义的重要会议。对于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海洋事业全面协调快速发展,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奋斗目标,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借此机会,我代表国家海洋局,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海洋事业发展的各部门、各地方领导和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向长期以来辛勤工作在海洋科技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诚挚的问候,向为我国海洋科技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同志们以及今天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北冰洋加速融化,北极航线利益凸显,北极航线战略变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提出海洋强国战略并着力建设海洋强国的今天,显得尤为关键,作为海运大国的中国,不能错过北极航线战略与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研究的最佳时机,北极航线战略对中国海洋强国建设作用范围的明确,是进行二者互动关系研究的必要前提,也是北极航线战略助力海洋强国建设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从北极航线战略与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制定原则、实施进程及影响层面入手,阐述二者的关联性,从国家层面考虑,将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系统地概括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4部分,再分别从内部作用和外部条件入手,详细探讨了北极航线战略对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作用,继而针对以上分析提出了在北极航线战略影响下的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对策及建议,以期为北极航线战略的制定实施以及中国海洋强国的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实施海洋强国战略是党中央着眼国家安全与发展战略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对维护国防安全和发展利益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实施海洋强国战略中坚决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中后期以来,海洋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世界各个国家的海洋意识都不断增强,科技投入不断增多,海洋经济也在各经济体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各海洋强国在不断发掘自身的地理位置及海洋资源优势的同时,制定并完善海洋发展战略,加大海洋开发力度,海洋发展方式日趋成熟,且逐步具有较强的前瞻性。拟通过对世界各主要国家海洋发展方式及发展计划的总结与分析,尤其是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方面的比较分析,带大家纵观近年来世界主要国家海洋战略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