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盾构开仓是盾构隧道施工中难以避免的一道工序,结合南宁地铁四号线总部基地站-飞龙路站区间隧道的盾构开仓实践经验,介绍了素桩加降水这一辅助常压开仓技术在南宁地铁隧道中成功应用的实例。在介绍工程应用背景的基础上,详细叙述了辅助开仓方法中素桩及降水施工的技术要点,可为南宁地区盾构开仓方案选择提供指导,也可为类似条件下盾构开仓方案的选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根据广州地铁二号线(越一三)盾构区间盾构隧道管片衬砌背后注浆施工情况,重点介绍了盾构施工过程中同步注浆技术的设计与施工。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7,18(4):28-28
2008年10月5日,武汉长江过江隧道东线孔洞已挖掘了1440m,顺利穿过长江中心线和隧道的最深处。据长江隧道中隧联合体负责人介绍,国庆期间,隧道施工人员仍坚持上班,每天以10m的速度向前推进。据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盾构机已达到设计速度,最快一天可掘进18m。据悉,在东线盾构施工挖掘1440m、安装管片720环后,西线隧道盾构长度也达到了1050m,顺利进入了长江之中。施工方负责人介绍,目前长江隧道在水下近60m处施工,水压较大,施工的风险也多。东线隧道已挖过隧道最深的地方,开始稍稍“抬头”。向汉口方向施工。长江隧道东线、西线两条隧道均从武昌向汉口掘进。单条隧道长2540m。 相似文献
4.
5.
6.
利用跨孔地震CT层析成像技术对地铁盾构隧道区间地层进行高精度的探测, 获取测试孔间的地层信息和不良地质体分布情况, 从而达到对盾构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的目的。通过引入尺寸误差和区位误差参数, 进一步对比分析了跨孔地震CT层析成像技术对于探测目标体的区位探测效果、尺寸探测效果。误差分析成果显示, 跨孔地震CT层析成像技术对于目标体区位的探测效果要优于对目标体尺寸的探测效果。对于不同探测目标, 探测精度主要由探测目标体与周围环境间的地震波波速差异决定。此外, 通过对比测试断面不同区位的探测效果, 可得出测试孔中间区域探测精度要高于邻近测试孔区域。根据分析结果及结论, 最终形成一套基于跨孔地震CT层析成像技术的盾构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7.
随着非开挖技术的发展,盾构设备被广泛的应用于大型隧道施工工程中。本文对土耳其一项隧道施工工程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结合工程介绍对盾构技术及设备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9.
10.
该文描述了旋喷注浆在地下24.8-28.3m深处两条3.5m直径质构隧道连接中的应用。两隧道交接处的地层主要为松散的中细粒砂土,其间夹有一些坚固的细粉砂透镜体和坚硬的砂性土。这些坚硬减小了水射流的作用范围。采用与标准旋喷注浆不同的特殊参数与工艺,这一问题得到了解决使得旋喷桩径达到了1.6m。另外,在完成导向孔钻进后,用测斜仪对其进行了垂直精度测量,以确保注浆固结体的均匀性。两质构隧道以成功地连接。 相似文献
11.
软土地层盾构施工易沉降过大导致轴线偏差,出现调坡困难,甚至影响后期列车运行速度,注浆抬升是轴线偏差治理的一种方法。宁波轨道交通某区间在施工过程中因对地层变化理解不彻底,导致沉降过大,调坡困难,为了不造成结构破坏,不影响工程工期,使隧道线型得到改善,对隧道结构整体抬升进行了实践。通过对地质情况分析,结构验算,注浆工艺研究,提出了下部注浆,内部支撑,实时监控,即时调整的思路,在注浆过程及时调整浆液。经过精细化管理,该区间最大稳定抬升量达3 cm。工程实践表明,注浆工艺和内部支撑对抬升阶段通用环管片结构安全起到重要作用,浆液的选择对后期稳定非常重要。该工程探索了软土地层盾构隧道不均匀沉降治理、控制措施,可为其他盾构隧道沉降治理提供参考和抬升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13.
14.
以北京地铁四号线盾构隧道与九号线暗挖隧道"小角度、近间距、长距离"空间立交施工为背景,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三种施工顺序进行了计算,重点分析了其施工过程中地表沉降、土体塑性区分布、衬砌结构应力等指标。计算表明,先施工下方九号线暗挖隧道,再施工上方四号线盾构隧道,且在上方四号线的左线盾构机通过后再施作九号线二衬的施工方案是比较合理的。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新建盾构隧道近距离侧穿既有隧道的相互影响,以武汉市轨道交通5号线盾构施工平行侧穿既有2号线区间工程为背景,使用FLAC3D软件建立了盾构隧道与既有隧道的数值模型,研究新建盾构隧道施工对既有隧道变形的影响规律,分析新建盾构隧道在列车动荷载作用下的拱顶变形特点,并结合现场监测数据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距离盾构开挖掌子面越近,既有隧道拱顶的变形速率越大,反之变形速率较平缓;既有隧道两侧水平变形呈现向隧道内凸的趋势,且靠近盾构隧道一侧的变形量远大于对侧,但两者变形量均在预警值范围内;盾构开挖时会引起既有隧道靠近盾构隧道一侧的水平变形增大,并在后续注浆步骤完成后略微减小,随后维持稳定;新建盾构隧道在既有地铁列车动荷载作用下拱顶变形量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16.
以上海市轨道交通明球线二期工程出现的上下近距离交叠区间隧道盾构施工为原型,采用三维有限元法进行了下部隧道先挖、上部隧道后挖的施工过程模拟,得出了地面最大沉降量在上部隧道开始开挖后将大幅度增长,最大可达到原值的四位左右,且开挖初期沉降增幅最为显著的结论。进一步研究仍在继续中。有关结论可以作为设计和施工方案决策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对国内江底、海底泥水盾构隧道施工风险进行了详细全面的分析,指出施工风险可能对盾构机械和施工人员、工程质量、工程结构带来的危害,并对风险进行了评价。结合国内隧道施工事故的实例,阐明隧道施工风险发生后果的严重性,对盾构隧道施工风险控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盾构隧道开挖面稳定的可靠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盾构隧道开挖面稳定性评价方法均是确定性方法。为了考虑土体参数的变异性,提出用可靠方法来评价其稳定程度。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隧道开挖面极限支护压力。基于BP神经网络预测大量给定地层参数工况下的开挖面极限支护压力,对其进行统计,得其概率分布特征。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际,探讨了盾构施工土压力的确定原理。建立了隧道开挖面稳定的极限状态方程,对其进行了可靠度分析。该研究除能够科学、合理地评价开挖面的稳定程度外,对于盾构施工过程中合理地设定开挖面支护压力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双圆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随机介质理论应用于双圆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计算,假定开挖后土体移动模式为不均匀收敛,推导了土体损失引起的地面沉降计算公式。算例分析结果表明:预测结果与实测值比较吻合;双圆叠加模型计算结果明显偏大,原因是没有考虑双圆盾构重叠部分减少的土体开挖面积,仍按两个单圆的土体开挖面积来计算,导致土体损失量比实际大;将双圆叠加模型计算结果按实际土体开挖面积相应折减,发现其计算结果仍比实测值大,表明双圆盾构隧道不能简单地采用两个单圆叠加得到。对双圆叠加模型进行修正,提出修正系数取值,修正后的双圆叠加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较吻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