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我国测震台站大多数地处偏远山区,电网覆盖面有限,解决台站设备供电问题势在必行。文章结合山西省风能及太阳能资源的分布情况,提出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供电方式,并根据山西省内测震台站所用设备情况,设计出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以解决无人值守台站设备的供电问题。该系统既可提高台站设备供电的可靠性,又实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上海测震、地球物理台站运行中,因电源系统和雷电而导致的故障占了较大比例。为提升台站运行质量而研发的隔离电源系统,可有效地将市电与台站设备间进行物理隔离,杜绝了雷击通过交流电供电途径的串入。该系统研制成功后,在上海测震台站试运行,其间发现了系统的一些缺陷,技术人员进行多次改进,提升了系统的整体性能。该系统已在多个测震、地球物理台站应用,取得了显著的防雷、防浪涌效果。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十五”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自2007年完成建设并开始运行,其中牡丹江地震台新增形变、火山测震台网等观测项目,密山台新增测震,大地电场等观测项目。台站运行期间,地震专业仪器设备出现设备故障及损坏情况,经过对台站技术系统的分析,判断牡丹江地震台和密山地震台由农电局供电的交流供电系统存在问题,本文分析了故障产生的原...  相似文献   

4.
目前,测震台站设备的供电组合方式多种多样,采样率在不断提高,同时也混杂进了一些干扰信号。文章论述了使用同一套测震设备,在高采样率下不同供电方式对地震波形的记录影响情况。试验表明,供电方式和屏蔽措施的改变可以有效地减少由供电设备输出耦合到仪器记录中的干扰信号。  相似文献   

5.
以昭通巡龙测震台2018—2021年间国家测震台站观测资料质量评估结果为基础,通过分析历年扣分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结合台站实际情况,给出了提升资料分析水平和加强系统运行能力等方面相应的经验及技术对策。为今后有针对性、有计划地提高昭通巡龙测震台测震观测质量提供可遵循的依据,并对本台及兄弟台站提高测震观测资料质量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于开源WebGIS的测震台站运维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介绍了一套测震台站运维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在研发过程中,使用开源的WebGIS服务器GeoServer和前端技术Openlayers,实现了测震台站WebGIS、在线式台站运维信息管理、台站仪器状态监视和台站故障统计功能,对测震台站运维管理工作提供软件支持。系统在河北测震台网的应用效果良好,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设计一套基于GSM通信技术的地震台站智能监控装置,实现以下功能:直流电电压值测量、图片拍摄、台站异常告警(供电、温度、红外)和远程重启设备。该装置在地震台站的应用,可以对台站故障、异常情况实时发现、及时解决,提升地震台智能化管理水平。以上海测震台站竹园台为测试点,该装置将太阳能和市电完美结合,打破单一供电模式,使台站更环保、稳定、持续,提升台站设备的工作状态。  相似文献   

8.
SHZ18-12型高频自动浮充电源,是根据“九五”数字化测震台站实际需要设计研制的一种延时、高效率、自动浮充式的具有保护电瓶的自我保护功能的高电源效率。 1 电源的研制背景 “九五”数字化测震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电源问题造成地震信号断记现象时有发生,也给仪器的维护带来很大的麻烦,主要是现有的电源不能满足仪器工作要求。因为,测震台站的位置一般在农网电覆盖的最边沿,尤其在北方的一些山区,经济比较落后,供电能力较弱,电压波动范围大、稳定性差、经常停电等。我们仪器要求的电源稳压范围要强,而且由电瓶供电时,充电器…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数字化地震监测台站的数据连续率及可用率,在综合考虑传输成本、建设难度、运维管理等因素基础上,提出测震台站双链路传输方案。经验证,该方案能有效提高测震台站数据传输连续率及可用率,为测震台站高效稳定的数据传输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0.
以山西省测震台网为例,利用CWQL软件调取JOPENS5.2系统台站实时波形数据与对应台站参数,计算台基环境地噪声水平.分析认为,CWQL软件可用于日常测震观测系统数据质量检测,得到各测震台站各分向PSD功率密度函数分布及RM S值.研究结果实现了对山西数字测震台网连续波形数据质量、JOPENS系统台站配置参数的准实时...  相似文献   

11.
南阳淅川喀斯特地貌区地震记录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河南测震台网记录的南阳淅川喀斯特地貌地区地震波形特征,从初动方向、AS/AP振幅比、反射波PmP与Pg到时差、直达波Pg视速度,与河南省汝阳矿区工程爆破记录波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二者波形特征较为相似,但喀斯特地貌地区地震仍具有典型地震特征,如:初动方向呈四象限分布,振幅比远大于3,反射波记录较弱,Pg波视速度较高。  相似文献   

12.
小波变换多尺度地震波形反演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完全非线性地震波形反演问题是石油地球物理勘探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而又难度很大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多尺度地震波形反演的小波变换方法,对于一维非线性地震波形反演问题,将该方法和已有的简单迭代法及多重网格法作了比较,数值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讨论了地震波形相似性的定量描述手段,计算了长白山及附近地区2004年发生的20个较小地震事件的地震波形相关系数,探讨了波形相关性与震源类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测震台网数据传输补数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测震台网波形数据传输中断导致丢数现象,开发测震台网自动补数系统SDARS,自动检测数据丢失现象,并从地震台数据采集器下载缺失数据;设计手动辅助补数工具软件SeisDataUtil,提供不同格式的地震数据文件的手动补数功能。通过此套补数系统,有效提高测震台网波形数据完整率,最小化减少波形数据丢失。  相似文献   

15.
统计曹妃甸地震台网成立以来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对比天然地震和化学爆炸、矿爆的波形,发现天然地震与爆破震相特征在P波初动、周期、波形衰减及振幅等方面有很大不同,并对波形进行频谱分析,进一步识别天然地震及爆破。  相似文献   

16.
地震波形分类技术虽然比较成熟,但是在河流相油田开发中的应用还不完善。河流相储层侧向突变快,非均质性强,在井距较大的条件下井间储层非均质性预测便成了关键性难题。通过测井和三维地震结合,采用地震波形分类技术,以测井相型为桥梁,将地震波形特征转化为储层叠置特征,提高了储层平面分布非均质性描述的精细程度。研究表明:河流相储层典型的4种测井相型,对应4种地震响应特征,分别代表河流相储层的不同叠合模式。利用地震波形分类技术可以有效地预测不同叠合模式砂体的分布。通过在已开发油田的应用,为油田的调整、挖潜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7.
利用互相关函数求地震波衰减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与传统利用单事件波形求介质衰减的方法不同,我们提出一种以一系列事件为源,以源与远处记录波形的互相关函数为基础计算介质品质因子的方法.依据野外现场实验的数据,我们分别以单次和多次激发为源,讨论了事件波形和互相关函数波形的振幅变化及相应的介质品质因子,结果发现,与事件波形一样,互相关函数波形也可以用于计算介质的衰减系数.计算结果表明:(1)实验场地浅层介质在原场条件下的品质因子Q值在40左右;(2)互相关函数的最大幅度与事件波形的振幅随距离具有相同的衰减规律.  相似文献   

18.
乌兰浩特地震台爆破与地震记录识别判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选取乌兰浩特地震台爆破及地震波形数据记录,采用小波分析方法,提取地震及爆破的3种波形特征,使用v-SVC支持向量分类机进行分类能力的效果检验,结果表明,WPT(db4)+香农熵特征+v-SVC的组合最佳,可作为该台爆破与地震记录的快速识别判据。  相似文献   

19.
The idea of curvature analysis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subsurface structure interpretation from 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data (e.g., fault/fracture detection and geomorphology delineation) by measuring the lateral changes in the geometry of seismic events. However, such geometric curvature utilizes only the kinematic information (two-way traveltime) of the available seismic signals. While analysing the dynamic information (waveform),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es (e.g., complex trace analysis) are often trace-wise and thereby fail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seismic reflector continuity and deviate from the true direction of geologic deposition, especially for steeply dipping formations. This study proposes extend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curvature analysis to the waveforms in a seismic profile, here denoted as the waveform curvature, and investigates the associated implications for assisting seismic interpretation. Applications to the F3 seismic dataset over the Netherlands North Sea demonstrate the added values of the proposed waveform curvature analysis in four aspects. First, the capability of the curvature operator in differentiating convex and concave bending allows automatic decomposition of a seismic image by the reflector types (peaks, troughs and zero crossings), which can greatly facilitate computer-aided horizon interpretation and modelling from 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data. Second, the signed minimum curvature offers a new analytical approach for estimating the fundamental and important reflector dip attribute by searching the orientation associated with least waveform variation. Third, the signed maximum curvature makes it possible to analyse the seismic signals along the normal direction of the reflection events. Finally, the curvature analysis promotes the frequency bands of the seismic signals and thereby enhances the apparent resolution on identifying and interpreting subtle seismic features.  相似文献   

20.
探讨了数字化地震记录P 波初始部分波形线性度的两种分析处理方法,即波形的时间线性度和波形的空间线性度的分析处理方法,并着重介绍了这两种方法在地震预报研究中的初步应用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