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后龙门山变质带的变质时期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青藏高原东缘之后龙门山变质带的变质作用时期问题,争论日久.笔者通过变质作用、同变质变形作用、岩浆活动等特征分析,结合同位素测年资料,提出后龙门山变质带应属两期区域变质作用之产物.中压相系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属华力西期,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属印支期.  相似文献   

2.
辽河群孔达岩系在辽宁境内分布于营口-草河口复向斜南北两翼,孔达岩系经历了多期变形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在中压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的早期递进变质和晚期退变质过程均形成蓝晶石,十字石,石墨等矿产。  相似文献   

3.
陈觉民 《福建地质》1999,18(4):207-212
闽赣交界武夷山脉中段里心--付坊地区,奠基于古岛弧的天井坪组和上坪超单元,五台-吕梁期发生中压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角闪岩相变质岩主要为片岩、变粒岩夹长石石英岩及斜长角闪岩,其次片麻状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等。角闪岩相变质后续有重熔型混合岩化。五台--吕梁期变质尾声及叠加区域动力变质作用。该区变质作用自始至终,由于4个世代不同样式叠加,形成绚丽的构造景观。  相似文献   

4.
针对青藏高原可可西里的三叠系巴彦喀拉山群低级-极低级变质岩,利用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确定了其矿物的共生组合、伊利石的结晶度Kubler指数(K)和b0值,并根据伊利石结晶度K和b0值对其区域变质作用的温压条件、分带、变质相进行了详细研究,得出了工作区5个不同岩性组合带的变质作用特征:昆仑山脉带属中压浅变质-近变质带,具葡萄石-绿纤石相和绿片岩相;不冻泉-库赛湖带属中压浅变质带,具绿片岩相;楚玛尔河带属中压近变质带,具葡萄石-绿纤石相;直达日旧带属中压浅变质带,具绿片岩相;五道梁带属中压近变质带,具葡萄石-绿纤石相.  相似文献   

5.
贡山地区两类特殊的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城民  王辉 《云南地质》2001,20(2):119-127
贡山地区存在两类特殊的区域动力热变质作用-低压热轴型、减压增温型。其共同特征是:具明显的递增变质现象,以地幔热流上升为主要因素,构造背景为碰撞造山。不同之处为:低压热轴型区域动力热流变质,形成于低压环境,变质岩石的分布与断裂、剪切带无明显关系;减压增温型区域动力热流变质,形成于中低压环境,变质岩石受韧性剪切带控制呈间隔带状出露。  相似文献   

6.
滇东南南温河地区猛硐岩群变质作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滇东南南温地区猛硐岩群经历了两期区域变质作用,加里档期质矿物有十字石,铁铝榴石,黑云母等,最高变质温度约690℃,压力0.5GPa,是一期中压区域动力热流变质,印支期变质矿物主要为绢(白)云母,绿泥石等,为区域低温动力变质。  相似文献   

7.
新疆阿尔泰阿祖拜地区发育两种类型区域变质作用,第一种为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第二种为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阿祖拜地区递增变质带是后者的典型代表之一,从花岗岩体外接触带依次发育矽线石-堇青带、红柱石-十字石带、黑云母-石榴石带,递增变质作用强度呈逐渐减弱趋势.结合变形变质作用特征和同位素年龄,可识别出3个变形变质阶段.早期阶段以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为主,形成绿片岩相变质岩石组合;峰期阶段为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形成典型的递增变质带;晚期阶段则属退化变质作用.不同变质作用类型代表了不同大地构造环境,记录了造山带演化历史年和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8.
在宽坪群区域变质作用研究中,通过对某些前进变质矿物(角闪石、斜长石、黑云母、白云母、石榴石)成分结构的分析,不仅为了解这类矿物形成时的物理化学条件提供了较可靠的信息,而且为变质相带划分和变质相系确定提供了重要依据。这类矿物分布广,一般贯通整个变质带。其形态、光性及成分、结构随变质温度和压力的变化,显示宽坪群自南向北前进变质带(低绿片岩相—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的存在或区域热流的分布状况。白云石和角闪石的成分及结构反映其形成于中压环境。这与变质泥质岩中出现的蓝晶石、十字石、铁铝榴石组合反映的中压相系特征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内苍山-哀牢山一线及其以西的地区,沿几条主干断裂出现一系列北西-南东向线状展布的变质地质体。笔者等近年编制1∶400万中国变质地质图云南部分的过程中,发现这些变质地质体,有的是沿大断裂带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应力异常所引起,是低温区域动力变质作用的产物;有的则明显具有热力作用的特征,属于区域动力热流变质类型。属于区域动力热流变质类型的地质体已知有无量山-营盘山变质岩带、江城变质岩带和漾濞变质岩带(图1)。三  相似文献   

10.
早前寒武纪古地热状态的构造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瑾 《地学前缘》1999,6(4):323-330
区域变质作用是在造山运动中地热流和动力联合作用的体现。在早前寒武纪的造山带中,随着地壳的缩短,古地热流向构造边界聚敛,形成由高温到低温的区域变质相带序列,它既指示古地热流运移的方向,又是构造边界的指向。古地热流值的高低同构造环境的性质有关,如陆内裂陷带的区域变质仅达绿片岩相,而陆缘活动带的则可高达角闪岩相。古地热流从活动带的边界向中心运移,具有向心性,随着构造层的深埋,构成地热槽,它的片段则表现为地热斜。识别这些古地热状态,可为构造环境属性的鉴定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西天山木札尔特岩群成岩于塔里木原始古陆台内部毗邻陆缘活动带部位.后期木札尔特岩群总体经历3期变质作用和4期变形作用改造:早期低角闪岩相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M1)与前震旦纪塔里木运动(D1)相对应,构成近EW向断续展布的普通角闪石变质相带;主期角闪岩相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M2)与奥陶纪末至泥盆纪初的俯冲造山(D2)相对应,宏观上构成近NEE向展布的铁铝榴石-矽线石变质相带;晚期中高绿片岩相区域动力退变质作用(M3)与泥盆纪末至石炭纪末期的同碰撞造山(D3)相对应,宏观上构成叠加于先期变质相带之上的具网结状组构的动力变质带.  相似文献   

12.
阿尔泰海西造山带区域变质作用类型与地壳演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新疆阿尔泰海西造山带主要发育两期区域变质作用.第一期变质作用属于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类型,以形成低绿片岩相矿物组合为特征,变质温度较低,而应力作用较强,是造山作用初期热流活动较弱,构造变形强烈环境下的产物.第二期变质作用属于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类型,以形成典型的递增变质带为特征.这一期代表造山作用主期热流活动强烈,伴随有构造变形和岩浆活动.不同的变质作用类型代表了不同的大地构造环境,记录了造山带的演化历史和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3.
新疆阿祖拜地区发育两种类型的区域变质作用,第一种类型属于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第二种类型属于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变质作用时代发生在晚古生代华力西期,其间有3个阶段变形变质作用发生,早期阶段以形成低温绿片岩相变质岩石组合为主,构造片理(S1)与原岩沉积层理(S0)基本一致。中期阶段以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为主,形成典型的递增变质带,并使早期构造片理(S1)发生紧闭褶皱,也是阿尔泰华力西期造山带变形变质的主期。晚期阶段为退化变质作用,变质作用轻微,变形作用不明显。不同阶段和不同的变形变质作用类型代表了不同的大地构造环境,记录了造山带的演化历史和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4.
在开展“青海省河南县托叶玛地区I47E007023、I47E008023、I47E009023、1I47E009024四幅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时,为验证该地区三叠系变质情况,针对三叠系中泥岩(页岩)的伊利石结晶度做了分析测试。30件样品的实验结果表明: 北部宗务隆—泽库地层分区三叠系泥岩(页岩)伊利石Kübler结晶度指数为0.312~0.537,晶胞参数b0为0.898 0~0.903 2 nm,判断其变质温度小于350 ℃,具葡萄石-绿纤石和沸石相; 南部西倾山地层分区三叠系泥岩(页岩)的伊利石Kübler结晶度指数为0.21~0.318,b0为0.898 1~0.901 4 nm,变质温度主要分布在200~350 ℃,局部>350 ℃,具葡萄石-绿纤石和绿片岩相。研究认为青海省河南县地区区域变质程度较低,为极低级变质作用或者未发生区域变质作用,且南部西倾山地层分区的变质程度略高于北部宗务隆—泽库地层分区变质程度。这一变质相带研究结论与前人认为的“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及低绿片岩相变质带”不一致,变质程度相对更低。该研究证实了在青海省河南县地区三叠系地层中不存在大面积区域变质作用,仅存在极低级区域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金沙江变质带由两套变质岩系组成。通过对原岩建造、渐进变质次序、前进矿物组合变化、变质相系及类型等多方面研究,说明其属于低压型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的产物,而且并无中—高压型变质地体与之相伴构成双变质带,因此不能支持金沙江带为板块缝合线观点。  相似文献   

16.
在1∶5万羊曲幅区域地质调查中,通过采取非史密斯地层理论及构造岩片为核心的多重划分方法,确定羊曲地区分布的元古宙地层的形成时代为古元古代,变质程度属低角闪岩相,为红柱石一矽线石型低中压变质相系。经区域地层对比,该套地层为扬子地块裂解块体的一部分,其与二叠纪火山弧岩片及弧前复理石岩片共同构成昆秦接合部构造混杂带的北东端。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新疆西北部阿尔泰白哈巴—冲乎尔一带详细的野外地质填图和综合研究,在原划分的奥陶纪、震旦—寒武纪地层中分别采获了早泥盆世双壳化石,获得了加里东期、海西期不同期次的同位素地质年龄,在浅变质岩中划分出了石英岩状结构亚带和刺状结构亚带,在区域动力热流变质岩中划分出蓝晶石带、矽线石带、铁铝榴石带、十字石带等。新的证据表明,研究区白哈巴地区发育加里东期和海西期两期区域低温动力变质,南东部发育两期区域动力热流变质,海流滩为加里东期,冲乎尔则为海西期,沿库根断裂带产生叠加。这一划分使争论了近半个世纪的该区变质类型和变质世代的问题有了新的答案。  相似文献   

18.
余川  汪生秀  汪威  曾春林  王巧丽  张华莲 《地质学报》2020,94(11):3461-3470
大巴山北缘下寒武统鲁家坪组具有较好的页岩气发育物质基础,钻探显示了一定的页岩气资源潜力,但页岩含气性非均质性较强。针对鲁家坪组页岩气差异富集问题,以地质调查、钻探、实验测试等资料为基础,深入分析了鲁家坪组变质作用特征及其对页岩储集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揭示,大巴山北缘在强烈的构造活动作用下,普遍发生了区域动力变质作用和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区域上差异构造作用决定了鲁家坪组页岩变质程度的差异性,部分地区只发生了极低级的动力变质作用;在受到岩浆侵入作用影响的范围(距侵入带约0. 3~1. 5km),主要表现为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混合岩化,变质程度相对较高。大巴山北缘鲁家坪组储集物性表现为低孔低渗的特征,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导致鲁家坪组物性明显变差,孔隙结构更加细小致密;动力变质并没有对鲁家坪组储集性能造成明显影响,但在动力变质程度较高的区域,往往构造挤压变形强烈、断裂发育、地层破碎,页岩气保存条件破坏严重。因此,针对大巴山北缘鲁家坪组页岩气勘探,需寻找局部动力变质程度较低的构造稳定区。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新疆西北部阿尔泰白哈巴—冲乎尔一带详细的野外地质填图和综合研究,在原划分的奥陶纪、震旦—寒武纪地层中分别采获了早泥盆世双壳化石,获得了加里东期、海西期不同期次的同位素地质年龄,在浅变质岩中划分出了石英岩状结构亚带和刺状结构亚带,在区域动力热流变质岩中划分出蓝晶石带、矽线石带、铁铝榴石带、十字石带等。新的证据表明,研究区白哈巴地区发育加里东期和海西期两期区域低温动力变质,南东部发育两期区域动力热流变质,海流滩为加里东期,冲乎尔则为海西期,沿库根断裂带产生叠加。这一划分使争论了近半个世纪的该区变质类型和变质世代的问题有了新的答案。  相似文献   

20.
据近期成果,贺兰山—阿拉善地区出露的巨厚变质杂岩可划分为中太古界贺兰山群和叠布斯格群(其全岩Rb—Sr等时年龄为3108.3和3218.8Ma),上太古界阿拉善群和下元古界的赵池沟群、阿拉坦敖包群;它们具不同的变质矿物共生组合,太古界变质岩属低压高温变质的麻粒岩相;下元古界为低—低中压区域动力(热流)变质的绿片岩相岩石。太古界有较强的混合岩化、花岗岩化作用,并蕴藏有铁、石墨、矽线石、刚玉等多种矿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