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牛毛岭马家沟组顶部剖面位于本溪国家地质公园牛毛岭景区的东部.通过对碳酸盐岩的微相分析,恢复了马家沟组顶部剖面沉积环境并总结了沉积环境变化规律.依据标本研究划分出14种微相类型,包括1种风暴岩微相类型、9种缓坡微相类型、3种标准微相类型和1种自定义微相类型.此剖面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低能型向上变浅潮缘旋回.旋回一的沉积环境由内缓坡的潮缘或潟湖,至沙滩和沙堤,至潮汐水道的潮缘;旋回二沉积环境由局限或开放的内缓坡,至潮缘的浅潮下带和个别层位的潮间、潮上带;旋回三最为典型,沉积环境由灰色灰岩的中缓坡,至潮缘,再到黄色调碳酸盐岩的潮缘浅潮下带,至潮间、潮上带的蒸发潟湖,至干旱气候下潮间、潮上带的蒸发海岸.推断染色的Fe3+和黏土矿物为陆源,此剖面点处是碳酸盐岩孤岛(洲)的潮缘环境.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本溪牛毛岭本溪组底栖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个体生态研究,详细探讨了各群落的古环境意义,结合剖面沉积相和沉积旋回分析,探讨了相对海平面变化对群落取代的影响。本溪组上、下段沉积时期主要受潮汐作用影响,而中段沉积时期河流作用明显。辽宁本溪地区本溪期底栖生物群落的生态位主要集中在BA1-BA3之间,即潮间、潮上带到潮下浅海环境,沉积最大水深一般不超过60 m。古水深是控制各环境因素变化的重要原因,也是控制群落取代的根本原因。在水深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底质环境、海水含盐度、水动力强度等对群落的内部演替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取代都具有重要影响。底栖生物群落生态位变化和剖面沉积相分析所揭示的海水深度的垂向变化规律,显示该区石炭纪本溪期经历了四次明显的三级相对海平面变化旋回。与华北其他地区相比,本区本溪期多了一次海平面变化旋回,显示该区本溪期海侵较早,该区下部旋回发育时,华北其他地区尚未接受沉积。 相似文献
3.
4.
5.
6.
长庆中部气田奥陶纪马家沟组储层成岩模式与孔隙系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长庆中部气田奥陶纪马家沟组马五1^1-马五4^1储层的主要成岩作用包括:(Ⅰ)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Ⅱ)白云石对小球状硬石膏结核(简称“膏球”)和板状硬石膏晶体的交代;(Ⅲ)石膏的溶解;(Ⅳ)自生石英、自生粘土矿物在白云石晶间生长;(Ⅴ)早期方解石的充填作用;(Ⅵ)晚期方解石的充填作用;(Ⅶ)钾石盐的充填作用;(Ⅷ)去白云石化作用。其中造成孔隙的是(Ⅰ)、(Ⅱ)、(Ⅲ),破坏孔隙的主要是(Ⅴ)、(Ⅵ)、(Ⅶ)、(Ⅷ)。最重要的成岩作用是(Ⅰ)、(Ⅱ)、(Ⅲ)。主要的成岩模式有:云化-溶蚀型、云化-溶蚀-充填型、云化-解型、云化-交代-溶解型、云化-交代-溶解-早充填型、云化-交代-溶解-早充填-晚充填型、云化-交代-溶解-早充填-晚充填-钾石盐充填型。其中云化-溶解型、云化-交代-溶解型以及云化-溶蚀型是形成孔隙的主要成岩方式。主要的孔隙系统类型有5种:密球型、“球+胀裂缝型”、“球+晶间溶孔型”、晶模孔型、晶间溶孔型。其中,密球型、“球+胀裂缝型”、“球+晶间溶孔型”是最主要的孔隙系统类型。长庆中部气田马五段储层的发育首先受沉积微相控制,即膏球的发育;在此基础上还受成岩方式控制。膏球发育于马五1^1、马五1^2、马五1^3、马五3^3,尤其是马五4^1。白云石对硬石膏球的交代作用和石膏的溶解作用广泛发育于马五1^1、马五1^2、马五1^3、马五1^4、马五2^1、马五2^2、马五3^3、马五4^1地层中。早期方解石、晚期方解石和钾石盐的充填作用主要发育在马五1^4、马五2^1、马五2^2和马五4^1地层中,而在马五1^3、马五1^2地层中不发育。膏球在马五1^4、马五2^1、马五2^2不发育。所以,马五1^2、马五1^3、马五3^3是最好的储集层段。马五4^1、马五1^1是其次的储集层段。马五2^1、马五2^2、马五1^4是最差的储集层段。 相似文献
7.
随着近年来四川盆地一系列新的碳酸盐岩气田的发现,具有丰富油气资源潜力的川西龙门山前缘逐渐成为寻找高丰度大中型气田的现实地区。针对储集层特征在区内表现出强烈的非均质性,笔者等通过对龙门山前缘中坝地区和天台山大元包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岩心描述和薄片观察,对其成岩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对比研究。研究表明:(1)龙门山前缘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储集层成岩作用复杂,其主要成岩作用包括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重结晶作用、藻泥晶化作用、白云石化作用、膏化和硅化作用等;(2)受中三叠世末期龙门山前缘裂陷作用的影响,雷口坡组发育大量的热液构造,包括热液溶蚀、热液矿物的胶结和热液白云石化;(3)受构造高点控制的胶结中断—表生溶蚀是中坝—青林地区储集层优于天台山地区的主要控制因素。龙门山前缘反转之前的构造背景和古地貌决定了雷口坡组成岩作用的差异,从而控制了优质储集层的分布。 相似文献
8.
《海相油气地质》2015,(3)
豫西北奥陶系马家沟组三段碳酸盐岩的野外露头观察和室内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马家沟组三段的岩性以泥晶灰岩为主,岩石中具有典型的遗迹化石充填特征。遗迹化石充填物经历了白云石化、胶结、溶蚀、压实/压溶、去白云石化等成岩作用,其中溶蚀作用对充填物孔隙发育具有建设性,压实作用和去白云石化作用具有破坏性,而白云石化作用、胶结作用和压溶作用则具有建设性和破坏性的双重影响。潜穴充填物的孔隙类型主要以白云石晶间孔、晶间次生溶孔和晶内次生溶孔为主。随着成岩环境的变化,孔隙度经历了降低—升高—降低—升高的反复演化过程。早成岩阶段的白云石化作用对于潜穴充填物孔隙的发育贡献最大,此后充填物孔隙度的提升主要依赖于表生环境下大气淡水的淋滤溶蚀,而遗迹化石充填物经成岩改造后对提高宿主岩层的储层物性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报道了在辽宁本溪牛毛岭的本溪组命名剖面的本溪组上部牙形刺化石研究的新进展。在该组上部灰岩层中发现Idiognathodus delicatus—I.podolskensis组合为代表的牙形刺动物群。该动物群中Idiognathodus podolskensis,I.delicatus,Neognathodus inaequalis,N.roundyi等晚石炭世莫斯科期标准化石的发现表明,本溪组上部可大体与莫斯科阶的中上部相对比。本溪组下部的时代可能为早石炭世晚期。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白云岩化机制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由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马家沟组白云岩主要为泥微晶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两种。泥微晶白云岩常与石膏或岩盐伴生,阴极发光呈中等橘红色光,有序度低,具较高的Sr、Na含量,与泥晶灰岩具相似的δ13C分布区间及稀土元素配分模式,Sr同位素值接近同期海水,包裹体均一温度近于地表温度,表明白云岩化流体为与海水密切相关的高盐度流体,为准同生白云岩化,可用蒸发泵模式解释其成因。晶粒白云岩伴生矿物少,偶见黄铁矿,晶体结构多曲面他形,阴极发光为中-弱橘红色光,有序度高,Sr含量较低,Na、Mn含量与泥微晶白云岩相近,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泥微晶白云岩相似且与泥微晶灰岩相近,δ13C分布区间与泥微晶灰岩趋于一致,包裹体均一温度较高,说明晶粒白云岩与泥微晶白云岩具相似的白云岩化流体,该种白云岩为埋藏白云岩化,上覆沉积物不断压实封存卤水使其侧向流动为白云岩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Mg离子。 相似文献
11.
12.
文章依据辽宁桥头等四幅1︰5万区调资料,运用沉积学、地层学、层序地层学等现代前缘地学理论,首次系统地对辽东本溪地区中生界三叠系下统红砬组进行基本层序划分及剖面模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区内红砬组出露齐全,底顶界面清楚,为一套河流相沉积的红色岩系;其从下至上共划分出11个基本层序,内部由四个沉积单元组成。总体上每一个基本层序代表了一个由河道→边滩→河漫滩的曲流河沉积层序,因受当时沉积环境差异,各细层在每个基本层序中发育程度不同,有的被兼并,有的不发育;基本层序的平均厚度为34.5m。对每一种基本层序内部组成、沉积环境进行了详细地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该组剖面模型,计算出四个沉积单元的厚度比例为A层13%、B层24%、C层14%、D层49%。 相似文献
13.
14.
15.
青城子地区煌斑岩与成矿具有密切的关系。本文详细研究了青城子地区不同空间分布的煌斑岩,并且对蚀变煌斑岩和未明显蚀变煌斑岩进行了地球化学测试分析工作。结果表明:煌斑岩具有幔源源区特征,又有壳源物质的混染特征;蚀变过程中,流体带来成矿元素Pb、Zn、Mo,带走Ti、Fe、V、Co、Ni元素;煌斑岩主量元素氧化物哈克图解呈现线性分布,说明它们之间具有演化趋势。大量钻孔中煌斑岩数量统计反映煌斑岩大致以青城子镇为中心,分别向二道→新岭→桃源、甸南→大地→小佟家堡子线性分布,这种分布与矿床/矿体分布规律相同,因此可以利用煌斑岩的分布规律指示矿床/矿体潜力分布区。 相似文献
16.
17.
辽宁本溪地区为我国重要的鞍山式铁矿富集区,研究该地区含铁建造的显微构造变形机制,对系统研究区内含铁建造的沉积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该处岩石经历了2期强烈韧性变形作用改造,依据重结晶作用类型和主要显微结构,变形作用发生在绿片岩岩相条件下。利用古差值应力大小测量,确定该地区含铁建造岩石变形古应力值为27.36~36.88 MPa;剪应变值在11.342~18.555 MPa之间,并具有左旋剪切性质。 相似文献
18.
19.
辽东太子河流域“本溪组”涵义的厘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根据岩石及化石组合特征,对辽东太子河流域原本溪组进行了重新划分,层序自下而上为:1.木盂子组:代表本区早石炭世晚期地层;2.田师付组:代表本区中石炭世早期地层,3.狭义的本溪组:仅代表原本溪组的上部,时代为中石炭世晚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