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分析湖北省鄂东南铜绿山地区Cu元素分布特征,采用能谱密度-面积多重分形模型(S-A方法)与传统地球化学数据处理方法,对1∶100 000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数据进行分析,圈定了Cu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区域。结果表明,圈定的异常区域能够为区域矿产预测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
王志刚 《华北地质》2012,(4):315-320
化探异常下限的确定是勘查地球化学有效地应用于矿产勘查的一个关键性环节。传统的异常下限计算方法是以地球化学元素含量数据服从正态或对数正态分布为前提,而本文采用的元素含量-总量多重分形计算异常下限的方法,则基于地球化学变量服从分形与多重分形分布的理论与方法。作者以海南屯昌某测区化探数据为例,运用传统元素含量对数正态分布和元素含量-总量多重分形两种计算模型确定了测区主要指示元素的异常下限并圈定、对比了其化探异常图。本区槽井探对化探异常的揭露表明,采用元素含量-总量的分形方法确定化探异常下限的尝试是成功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以研究区成矿地质背景为基础,将其划分为4个地球化学区,从多重分形理论出发,应用“元素含量—面积”模型方法,对各区主要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异常)场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地质构造背景和化探元素富集的成因机理不同,各区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场具有两种不同的多重分形特征模式:只有两个无标度区的简单多重分形模式和有两个以上无标度区的高丛集多重分形模式,具有相同成因的元素组合具有相似的多重分形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各区元素的成矿富集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而划分了地球化学背景和异常,经检验对比,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柳炳利  郭科  王维  敖东  武菊 《地学前缘》2012,19(2):256-265
复杂的地质作用和控制因素常常使得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特征呈非线性,传统的线性模型在处理元素非线性分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适应性。文中以研究地球化学矿化元素组合为主线,应用aiNet网络模型(带权的不完全连接网络)对地球化学数据做预处理,应用FastICA算法(快速定点独立分量分析)求取矿化元素组合,应用分形含量面积法圈定元素异常下限,应用分形含量梯度法确定元素异常浓集分带,形成了一套地球化学矿化元素组合求异的非线性方法体系,并在西藏洞噶普矿区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资料的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区域地球化学数据既具有确定性的特征,又具有随机性的特征,从而地球化学异常的空间分布具有标度不变性的特征,即空间分形结构.本文运用元素含量-等值线面积模型、元素含量的周长与面积模型,查明区域地球化学异常分形结构,初步探讨了其形成机制,并讨论了等值线含量与面积的空间分形模型用于划分地球化学异常与背景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多重分形理论出发,在赤峰地区的2个区域应用"元素含量-面积(C-A)"模型方法.对"元素含量-面积"双对数图的形态进行分析,将地球化学异常多重分形特征模式分为3种类型:模式Ⅰ为可拟合为2条直线段的简单多重分形模式,具有该模式的元素在研究区内没有成矿富集的趋势,不存在实质性的致矿异常;模式Ⅱ为可以拟合为3条直线段的高富集多重分形模式,它在模式Ⅰ的基础上叠加有高含量的异常场,具有该模式的元素在研究区内存在较强的局部富集,成矿的可能性很大;模式Ⅲ为可拟合成3条直线段的低富集多重分形模式,它在模式Ⅰ的基础上叠加的是较弱的异常场,具有该模式的元素在研究区内有较弱的矿化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元素的成矿富集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确定了区域异常和局部异常的异常下限,划分了地球化学背景、区域异常和局部异常.  相似文献   

7.
根据博罗科怒成矿带东段约660km2内2269个水系沉积物样品的11项元素分析数据的因子分析,F1因子为研究区的主要成矿或示矿元素Ag、Pb、Zn、Cu、Bi、Sn组合,体现了主要的成矿作用和过程中的信息,F2因子为Sb、As低温活泼元素组合,F3因子为W、Mo高温元素组合。各因子浓度-面积(C-A)多重分形模型拟合直线一般为四段式,根据其拐点划分出地球化学背景、区域异常、局部异常和高异常区,其局部异常可以反映不同的成矿地质条件,基于F1主成矿因子的分形异常圈定出莱历斯高尔和可克萨拉2个主要的预测靶区。各预测靶区与区内已发现矿床的分布基本吻合,揭示因子分析各主要因子的分形异常在多元素综合地球化学异常找矿中具有良好的指示意义,为地球化学找矿提供了良好的方法手段。  相似文献   

8.
临朐铁寨地区位于山东省潍坊市境内,地处郯庐断裂带西侧的沂山凸起北缘,围绕铁寨杂岩体,区内已发现评价了贡山—马鞍山、杨桃、寺头等多个金、银、铜(铁)矽卡岩型矿床,但矿床规模较小,分布分散。基于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采用R型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等统计手段分析研究元素组合规律,并应用元素含量-面积多重分形模型研究地球化学异常并确定了异常下限,运用异常衬值法圈定了Au、Ag、Cu等重要成矿元素的单元素异常及其指示元素的组合异常,最终结合区内NW向控矿构造、中生代燕山晚期成矿岩体以及Au、Ag、Cu等重要成矿元素富集特征,建立了地球化学异常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9.
铜山岭—祥霖铺地区位于湖南省西南部,南岭成矿带的中部,已发现多处钨锡、铜多金属矿床,具有较大的成矿潜力。笔者应用多重分形理论——奇异性指数模型对研究区1∶5万地球化学测量数据进行地球化学场分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Sn、Ag进行详细分析,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奇异性指数有效降低了岩体高背景、系统背景差异的影响,并且强化了低背景区的弱异常;分形密度有效压制了数据噪声的影响,使异常更为清晰可靠。应用奇异性指数对元素组合特征进行了初步讨论,指出在元素组合特征分析中可结合元素原始值与奇异性指数各自的优势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0.
从多重分形理论出发,在赤峰地区的2个区域应用“元素含量-面积(C—A)”模型方法。对“元素含量-面积”双对数图的形态进行分析,将地球化学异常多重分形特征模式分为3种类型:模式Ⅰ为可拟合为2条直线段的简单多重分形模式,具有该模式的元素在研究区内没有成矿富集的趋势,不存在实质性的致矿异常;模式Ⅱ为可以拟合为3条直线段的高富集多重分形模式,它在模式Ⅰ的基础上叠加有高含量的异常场,具有该模式的元素在研究区内存在较强的局部富集,成矿的可能性很大:模式Ⅲ为可拟合成3条直线段的低富集多重分形模式,它在模式Ⅰ的基础上叠加的是较弱的异常场,具有该模式的元素在研究区内有较弱的矿化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元素的成矿富集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确定了区域异常和局部异常的异常下限,划分了地球化学背景、区域异常和局部异常。  相似文献   

11.
地球化学元素的异常下限值确定是地球化学中重要的问题之一,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善的具有科学依据的计算方法。传统的化探异常下限值计算是以元素含量或元素含量的对数值呈正态分布这一假设为基础的,而事实上地球化学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是极其复杂的。研究表明,地球化学景观可能是一个具有低维吸引子的混沌系统,元素的地球化学背景值和异常具有各自独立的幂指数关系,由此导致了一种多重分形分布,可以利用元素的分形分布求出其异常下限。对湖南省阳明山地区的化探水系采样分析数据采用分区的处理方法,根据每个区内数据的分布特征采用分形和传统方法混合应用来确定异常下限,勾绘出Sn元素异常图,与单独采用传统方法相对比收到了良好的异常圈定效果。根据新方法确定的元素异常下限所圈定的异常区与已知矿点高度拟合。  相似文献   

12.
通过搜集柴北缘1∶20万区域地球化学数据,运用分形(多重分形)方法来确定荒漠戈壁景观区受风成沙影响的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并利用C-A和S-A模型分别探讨了景观地区Au的地球化学异常特征。研究表明,C-A模型在确定异常下限时有优势,但也存在局限性;S-A模型能够很好地排除背景场和干扰因素,缩小异常面积,突出弱小异常。基于该方法提取的异常元素区域能够较好地识别出绝大多数已知矿床,同时指示了值得作进一步异常查证的空白成矿元素异常区域,为勘查工作提供参考,值得开展下一步的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13.
圈定地球化学异常是勘查地球化学和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笔者通过详细分析近30年来与地球科学密切相关的分形和多重分形等现代非线性理论和新方法的迅速发展和应用,特别是以解决地球化学复杂背景与叠加异常分解难题为例,介绍了广义自相似理论与分形滤波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相信在资源、环境、灾害的其他应用领域也将发挥重要影响。文中阐明了多重分形是更具普适性的地球化学元素分布模式,"密度-面积"分形模型是刻画地球化学异常的基础模型,并为多个空间开展分形滤波和分解地球化学复杂背景与叠加异常的理论基础。该方法的显著优势在于将地球化学场的各向异性、尺度不变性、广义自相似性等特征集于一体,具有压制变化性背景干扰,突出局部异常的能力,其中C-A和S-A业已广泛应用于矿产勘查靶区圈定和环境污染模式识别,形成了分解地球化学复杂背景和叠加异常的常用技术,在国内外多个成矿区带取得了显著的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14.
区域地球化学数据既具有确定性的特征 ,又具有随机性的特征 ,从而地球化学异常的空间分布具有标度不变性的特征 ,即空间分形结构。本文运用元素含量 等值线面积模型、元素含量的周长与面积模型 ,查明区域地球化学异常分形结构 ,初步探讨了其形成机制 ,并讨论了元素含量与等值线面积的空间分形模型用于划分地球化学异常与背景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于奇异值分解法的含量-面积法对化探异常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宗敏  申维 《地质通报》2008,27(5):662-667
地球化学场的数据通常具有分形的特征。应用奇异值分解方法对元素含量数据矩阵进行分解,对奇异值进行分形统计,得到了分形模型。重建元素含量的数据矩阵。然后利用含量-面积的分形方法对重建后的数据矩阵进行分形处理。使用MAPGI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研究地区元素的异常下限,做出元素异常分布图,并与该地区已知矿点的分布图进行叠加分析,预测潜在的成矿区。  相似文献   

16.
区域地球化学数据既具有确定性的特征,又具有随机性的特征,从而地球化学异常的空间分布具有标度不变性的特征,即空间分形结构。本文运用元素含量-等值线面积模型、元素含量的周长与面积模型,查明区域地球化学异常分形结构,初步探讨了其形成机制,并讨论了元素含量与等值线面积的空间分形模型用于划分地球化学异常与背景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牛旭刚 《地质与勘探》2023,59(4):817-827
通过对甘肃省陇南文康地区的地质背景分析,采用区域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的17种常量元素含量数据,分别运用传统统计学方法、S-A(能谱密度-累计面积)多重分形滤波法,确定成矿元素(以Au为例)异常下限值,圈定化探异常。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S-A多重分形法所圈定的异常面积小、数量多,传统统计法圈定的面积较大;两种方法圈定的异常展布方向基本一致,与研究区内已知的矿点吻合度高。本次研究认为S-A多重分形法所圈定的异常基本位于传统方法所圈定异常的内带之中,重点突出,与矿床空间位置对应关系较好,便于野外开展工作。同时在传统异常周边提取了部分低背景区的弱异常,这些弱异常可作为下一步找矿工作的新靶区。  相似文献   

18.
多重分形模型在区域地球化学异常分析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地球化学异常分析是地球化学勘查中的重要环节, 对有效发现异常至关重要。但是, 在以往研究中, 研究者们多重视对成矿元素及其伴生元素正异常的研究, 忽视对由元素贫化而形成的负异常的研究。元素的负异常在地球化学勘查中具有与正异常同等重要的作用, 以往没有重视负异常的原因之一是缺乏有效发现此类异常的方法, 尤其是确定负异常上限的方法。本文以北山地区1: 20万峡东幅水系沉积物测量Ba数据为基础, 探讨了应用多重分形模型确定贫化元素负异常上限的可行性。结果发现, 利用含量-面积法、含量-求和法确定的Ba的异常上限, 有效圈定了辉铜山矿床产出地段Ba的负异常, 取得了预期成果。  相似文献   

19.
广东庞西垌地区地球化学组合异常识别与提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解地球化学元素空间组合分布规律,采用因子泛克里格法构建组合模型用于识别组合地球化学异常,使用分形滤波技术强化弱异常并分离异常与背景.将组合异常模型和分形滤波技术用于钦杭结合带南段庞西垌地区1∶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目的在于寻求地球化学致矿异常,寻找未知矿床.研究结果表明,根据组合变量提取出的组合异...  相似文献   

20.
韦导忠  李晓晖  周杰 《江苏地质》2018,42(3):407-411
张八岭—管店地区位于皖东张八岭构造带北部,区内已发现多处金多金属矿点,但尚未取得显著突破。近年来,多维分形理论与地球化学勘查相结合的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Au、Cu矿床的找矿勘查工作,其中S-A(能谱密度-累计面积)方法是一种建立在能谱空间上的分形滤波技术,能够利用傅里叶变换对物化探数据进行异常和背景分解。以张八岭—管店地区深部土壤Au元素为例,利用S-A方法对研究区深部土壤中Au元素地球化学场进行异常识别。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有效分离地球化学背景,识别已知金铜矿点的矿致异常信息,在区内已知矿点以外识别出多个Au元素异常区域。研究成果可为进一步找矿勘探提供新的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