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棉花耗水规律和灌溉随机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5年田间试验资料,分析了棉花产量与耗水量的抛物线关系,确定了棉花最佳耗水量;根据棉花植株在不同土壤湿度情况下气孔阻力、蒸腾强度和蕾铃脱落率的变化,确定了不同生育阶段的适宜水分指标和干旱指标。在此基础上,研制了棉花灌溉随机控制模型,可以动态预报棉田土壤有效水分含量和实际蒸散量,并从经济效益和水分利用效率的角度提出优化灌溉决策。  相似文献   

2.
冬小麦气候适宜诊断指标确定方法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考虑土壤水分和降水对冬小麦各生长发育阶段影响不同的基础上,构建了冬小麦水分适宜度计算方法,结合冬小麦温度适宜度和日照适宜度计算模型,建立了冬小麦气候适宜度计算模型.利用不同时段的气候适宜度与冬小麦气象产量的关系,采用加权平均构建了冬小麦播种至某一发育阶段的气候适宜指数.利用历史气候适宜指数最大值、平均值、最小值和冬小麦观测试验资料,建立了冬小麦播种至某一发育阶段的气候适宜程度诊断阈值;并利用该阈值,建立了冀、鲁、豫地区冬小麦播种至某一发育阶段的气候适宜、基本适宜和不太适宜诊断指标,对提升农业气象定量评价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干旱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主要非生物胁迫因素之一,水分亏缺所造成的危害超过了一切逆境因子的总和,严重影响作物产量及农业生产。作为全国重要优质棉区之一的新疆,干旱及水资源缺乏也成为棉花产业发展的重大限制因素之一,棉花种植几乎完全依赖灌溉,而棉花或棉田是否需要灌溉,可根据土壤含水量以及植株本身受旱程度特征等指标来判断。本文从棉花干旱形态变化、生长发育进程、生理生态特征、产量结构差异、土壤水分变化、气象干旱等不同方面对绿洲棉田干旱指标研究的现状和进展进行总结,并对进一步开展滴灌模式下棉田干旱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干旱敏感性指标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棉花主要生育阶段水分指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田间试验资料,对棉花的气孔阻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气孔阻力与土壤湿度呈指数关系。另外,还运用数学方法和最优分割理论,确定了棉花主要生育阶段适宜的土壤水分指标和干旱指标。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棉花气候适宜度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前人的研究确立河南省棉花气候适宜度模型, 对所选46个站点1961—2000年的适宜度进行计算, 分析1961—2000年全省及各站点适宜度的变化趋势, 表明1981—2000年适宜度变化趋势显著。对1981—2000年各站点适宜度的变化趋势根据变化的方向和强度进行分类, 将河南省划分为适宜度强增长型、弱增长型、减弱型。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棉花气候适宜度总体呈下降的变化趋势, 各地的变化趋势依据热量带和地形地貌的不同有明显的地域差异。结合各地1981—2000年的气候资料对各类型的气候适宜度变化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6.
作物冠层气孔阻力与土壤水势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棉花观测资料分析了气孔阻力与土壤水势的关系,并根据气孔阻力在冠层内的垂直变化,建立棉花冠层内气孔阻力的一元回归方程。由此初步解决了花铃期棉花冠层中气孔阻力的计算问题,而且对于监测棉田土壤水分动态、调节灌溉、进而采限措施减少蕾铃脱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冬小麦土壤水分监测预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冬小麦生育期间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对聊城市二十多年来冬小麦生育期间的土壤湿度资料,进行了不同降水(灌溉)条件,不同土壤湿度初始状态,不同土壤深度层次的具体分析,并结合气候资料,找出了各种情况下的麦田增(失)墒规律,并建立了相应的增(失)墒预测模式。据此可根据当前土壤的初始条件,对未来的土壤增(失)墒规律进行估算,为冬小麦生育期间的灌溉时间的确定,以及其他管理工作的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墒情预报业务服务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以往对作物不同生育阶段的耗水规律、适宜水分、干旱指标和农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开发研制了集河南省农田水分监测、预报和灌溉决策服务于一体的土壤墒情预报业务服务系统。该系统可较准确地预报未来一个月内的土壤墒情变化,并可根据作物发育特点,给出以最高产量和最佳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灌溉建议。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冬麦区土壤水分监测预测系统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河北省冬小麦生育阶段正值少雨时期,一般年份只有在灌溉的情况下才能满足小麦生长发育的需求,麦区土壤水分实时监测预测对于灌溉决策十分重要。在冬小麦单站多层次土壤水分动态模型(VSMB模型)的基础上,根据河北省麦区从南到北冬小麦发育期和土壤类型的不同进行参数调整和修正,并对数据库进行设计,形成河北省整个冬麦区麦田土壤水分监测预测系统(RSM-MFS)。文中介绍了该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功能,并对实际应用进行了效果分析。从近年在河北省冬麦区土壤水分的监测预测结果来看,监测相对误差在10%左右,风险预测相对误差在20%左右。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膜下滴灌棉花水肥耦合效应,于2003-2004年在新疆北疆雨水较少地区开展不同水氮条件对棉花产量效应的大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该试验条件下,土壤水分对产量的作用最大,氮肥次之;水氮耦合的产量效应表现为适宜土壤水分中施肥量效果最高,高土壤水分中施肥量次之,低土壤水分低施氮量最低;水氮交互大小的顺序是水氮耦合>土壤水分>施氮量;获得最高籽棉产量5253kg/hm2的灌水量为4190m3/hm2,施氮量为276kg/hm2。  相似文献   

11.
根据1990~1994年试验资料,得出小麦全生育期需水量、不同生育时段需水量和灌溉量计算的经验公式,计算出小麦不同生育时段适宜土壤墒情指标和降水指标,并对开展小麦丰产水气象服务的方法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2.
用Priestley-Taylor模式计算棉田实际蒸散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农田蒸散试验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影响棉田实际蒸散的气象条件,棉花生物学特性和土壤水分等因素,利用Priestley-Taylor模式、棉花叶面积指数和相对有效土壤湿度建立了棉田实际蒸散量的计算模式。该模式仅需常规气象和农业气象资料,具有较高的精度,便于在干旱区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红壤旱地棉田间作小气候效应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棉田间作对田间小气候的影响,共设置4个处理:棉花单作、棉花间作花生、棉花间作甘薯、棉花间作大豆,研究不同间作棉田群体对不同层次的光强、土壤温度以及棉花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棉花单作系统相比,间作系统可通过改变受光结构、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等促进棉花生长发育,利于棉花种植获得高产;棉花间作大豆模式是较适宜在红壤旱地推广的间作模式。  相似文献   

14.
棉花是新疆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是外贸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玛河流域棉区是我国最北的棉区,这一地区属大陆干旱气候,光热资源丰富,降水稀少,生产的棉花大部分品质优异,有部份棉花存在着含糖量偏高,马克隆值偏低的问题,而不符合出口标准.针对这个问题1987-1988年在乌兰乌苏农试站进行棉田土壤水分与棉花品质的试验.  相似文献   

15.
《气象科技》1974,(8):30-32
棉花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与农业气候条件关系十分密切。对棉花的几个主要生育期的农业气候条件进行分析鉴定,对于充分利用有利的和避免、克服不利的气候条件,实行科学种田,使棉花迅速达到稳产、高产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就棉花适宜播种期的选择,气温对现蕾迟早的影响,开花期低温、高温及阴雨对棉花授粉的影响,棉花打顶适期和秋季棉花最后的有效成铃日期的确定等作了初步分析。一、播种出苗期适时早播是使棉花增产的关键性措施之一。适时早播的棉花苗全、苗壮,各生育阶段都适当提早,株  相似文献   

16.
鲁中地区冬小麦水分盈亏及灌溉需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0—2014年鲁中地区气象资料和冬小麦生育期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和单作物系数计算冬小麦各生育阶段需水量,利用美国农业土壤保持局推荐方法计算有效降水量、水分盈亏指数(CWSDI)和灌溉需水量,对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需水量、有效降水量、水分盈亏指数及灌溉需水量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35 a来,鲁中平原地区冬小麦全生育期需水量呈弱的减少趋势,山区呈增加趋势;拔节—乳熟期是需水量最大的阶段,呈减少趋势,强度中心在中部地区。有效降水量全生育期呈减少趋势,拔节—乳熟期呈增加趋势,强度中心在中部地区;除平原地区的越冬期外,其它生育阶段有效降水量呈减少趋势。CWSDI全生育期呈减少趋势,乳熟—成熟期减少幅度最大,自中部向南北两边递减。为满足冬小麦需水要求,全生育期平均灌溉需水量515 mm,呈上升趋势,强度中心在西部地区,拔节—乳熟期是灌溉需水量最大的阶段,呈减少趋势,返青—拔节期是增加趋势最明显的阶段。  相似文献   

17.
陆葆跃  严文生  钱国平 《气象》1993,19(10):38-41
根据试验资料,建立春玉米耗水量的数学模式,计算不同生育阶段的耗水量。在此基础上,借助农田水分平衡议程,设计出计算春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灌溉量的动态变化议程,综合考虑未来天气趋势和土壤性质的作用,判断未来旱象的发生发展,科学地决策抗旱措施。  相似文献   

18.
根据我县新垦红壤棉地棉花全生育期水分供需特征的分析:我地7、8月份降水少,需水量大,供需矛盾突出,多数年份难以充分满足棉花正常生长、发育。经1990~1992年棉花分区灌溉试验,1991年起用DTS-1型土壤湿度仪跟踪了各灌区的土壤水分变化动态,同时观测了棉花产量形成过程。试图分析花铃期的临界土壤湿度指标。为新垦红壤棉地节水灌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沧州地区冬小麦的水分供需特征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聚宝 《气象》1987,13(5):23-27
本文根据前人的田间试验结果和气象观测资料,应用彭曼公式和气候生产潜力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了沧州地区冬小麦水分供需特征,并从理论上探讨了不同时期灌水的生产效率。结果表明:本区小麦冬前水分条件较好,基本上可以满足需要,返青后水分供需矛盾日趋尖锐,返青—成熟各关键期各生育阶段的缺水幅度为88—138mm,产量降低幅度为18—50%。 灌溉的增产作用以拔节—抽穗期最好,在灌溉量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比返青—拔节期和抽穗—成熟期灌溉的增产40.6%和18.3%。  相似文献   

20.
通过田间调查,对2004--2006年棉花不同阶段雨涝情况对棉花生育及产量构成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抗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