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冬季黄、东海中国沿岸水位的低频波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选用黄、东海中国沿岸9个水位站的水位、气压、风速资料分析冬季水位变化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黄海及东海北部沿岸水位的变化主要与NNW-SSE向的风有关,该方向大体同黄海海槽的伸展方向一致;东海南部沿岸水位的低频变化同E-W向风有关,这一方向同该海域的岸线约有60°的交角。水位低频波动的主要周期是2,3和5天左右,东海还有6—7天的波动。水位变化的振幅为北部大、南部小,西海岸大、东海岸及岛链地区小。水位波动自北向南传播,其波速在黄海北部沿岸约为18—20km/h,东海北部沿岸逐渐增至30—40km/h。东海南部的低频波速几乎是频率的线性函数。水位对风的响应时间尺度约13—28小时,自北向南逐步增加。中国沿岸还存在周期约为2,3和5天的自由波动向南传播,其波速约为30—60km/h。  相似文献   

2.
台湾海峡冬季亚潮频水位波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立 《海洋学报》1989,11(3):275-283
冬季台湾海峡两岸水位存在较强亚潮频波动,西岸尤为显著.波动能量在32、10.7、4.6、3.6和2.9天频带出现谱峰.分析表明除主要由风场波动造成的埃克曼增减水(32、3.6天波动)外,海峡风场的波动还激发了周期为4.6和2.9天的陆架波,16天波动也具有陆架波的物理性质,但源于东海,非海峡风场所致.  相似文献   

3.
中国沿岸陆架波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通过对中国沿岸16个验潮站1980-1981年冬季和1981年夏季的水位资料以及相应的气象资料作谱分析,发现除去风和气压的影响后,冬季水位中有0.21、0.32cpd左右的变化信号沿黄、东、南海中国沿岸向低纬方向传播,夏季则只在南海有0.26cpd左右的类似信号.根据各海区的理想化底形建立的分析模式表明,这种水位变化沿岸传播现象可解释为最低模的非色散陆架波.  相似文献   

4.
大亚湾冬季水位的亚潮变化及其与南海的耦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立 《台湾海峡》1998,17(4):383-390
本文应用常规时间序列谱分析方法和频域的多输入线性模型研究了冬季广东省大亚湾内水位的亚潮变化及其与大亚湾本地和外海远处各种强迫作用因素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季在亚湾亚潮水位的能量主要集中在6.4d和3.6d频带,而在10.7d频带还有一较弱谱峰,同期广东沿海风的低频能量也主要集中于2-7d频段。造成冬季亚潮水位变化的原因包含了大亚湾本地气象条件的影响,但主要是远地因素作用于大亚湾的结果。外海影响一方  相似文献   

5.
利用三维海洋环流模式MITgcm,对吕宋海峡夏季内潮的生成与传播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八分潮驱动的情况下,吕宋海峡夏季生成的内潮能量有4.7GW传入西太平洋,7.7GW传入南海,其中M2分潮最强,K1分潮次之。半日分潮主要在恒春海脊中部和巴坦群岛附近生成,并在传播过程中衰减迅速;全日分潮主要在巴布延群岛西北处及兰屿海脊北部生成,在传播过程中衰减较慢。西传M2和K1内潮主要在兰屿海脊南部生成,且西传M2内潮在恒春海脊北部得到增强,在恒春海脊中部则被削弱。在恒春海脊北部生成的东传M2和K1内潮在经过兰屿海脊时被削弱。恒春海脊使得部分源于兰屿海脊的西北向全日内潮转向西南,形成向南海海盆的内潮分支。  相似文献   

6.
冬季南海上层环流动力机制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通过利用一个分区性的正压-斜压衔接模式来探讨冬季南海的上层环流特征及其动力机制,结果表明:(1)在南海北部,流态主要受黑潮的影响,除了东沙群岛西南的大陆架海域以及吕宋岛北部西岸附近各为一反气旋涡外,整个南海北部为一气旋式大环流所控制.(2)在南海南部主要是风生环流,源自粤西沿岸的水体在东北季风的作用下顺南海西边界岸线向南流动,形成一支相当强的西边界流;同时,由于受北康暗沙以南的陆架坡底形效应和β效应的作用,使得在南海南部出现以一个反气旋涡在南沙海槽处产生、发展并向西传播乃至衰减的约50d的周期性过程  相似文献   

7.
基于潮汐-环流耦合的FVCOM数值模式,本文以南海北部全日内潮为例探究了中尺度涡对内潮传播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暖涡和冷涡分别导致全日内潮向西北和西南方向折射,能通量方向最大变化可达40°;全日内潮能通量大小在子午向呈现反相位变化,在暖涡南部(冷涡北部)边缘显著减小,而在暖涡北部(冷涡南部)边缘明显增大,最大变化幅度达25%;在暖涡南部和冷涡北部,西向背景流导致全日内潮传播相速度分别加快0.7和0.3 m/s,进而引起内潮波峰线向西凸起弯曲。本研究结果对深化理解多尺度背景下的南海北部内波和深海混合时空变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真实地形下的三维数值模拟结果,对南海北部的M_2内潮、中尺度涡能量以及两者相互作用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M_2内潮冬季稍强于夏季,在吕宋海峡生成的能量,冬季(12.2 GW)比夏季(11.6 GW)强5.2%,传入南海的能通量,冬季(4.2 GW)比夏季(3.8 GW)强10.5%,内潮能通量的空间分布在冬夏两季基本保持一致。中尺度涡的模拟结果显示,在南海内冷涡与暖涡个数相当(8个/a),冷涡的平均存活周期约为40 d,比暖涡的31 d长。当冷涡出现时,内潮非锁相部分的能通量大小及水平动能均出现明显增强现象,冷涡对内潮传播射线的汇聚作用是主要原因;M_2内潮和中尺度涡相互作用期间可以激发或抑制高模态内潮,也存在无显著影响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MITgcm非静力数值模式,采用实际地形、层结和潮流强迫,开展南海北部内潮数值模拟敏感性试验,分析夏冬两个季节南海北部深层内潮的差异。结果显示在南海北部深层,冬季K1和M2内潮流速振幅比夏季强10.1%和44.7%。垂向模态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尽管南海北部深层冬季第一模态内潮动能密度比夏季低15.5%,但第二和第三模态内潮则是冬季比夏季高约25.1%和33.2%,导致冬季深层流速的垂向剪切大于夏季,表明冬季较强的高模态内潮可能是冬季南海深层强混合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0.
利用基于FVCOM(Finite Volume Coastal Ocean Model)模式同化沿岸验潮站数据的高分辨率潮汐数值模型结果,分析研究了包含中国近海、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在内的西北太平洋海域全日、半日分潮的潮能通量与耗散。西北太平洋的潮波能量分3支,分别传入鄂霍次克海、东海和南海。传入东海的半日潮波能量是传入南海的3倍左右;传入南海的全日潮波能量是传入东海的5倍多。传入中国东部海域的M2分潮能中,有64.3%耗散在东海,32.4%耗散在黄海,仅有3.2%耗散在渤海;而K1分潮能中分别有48.2%、31.4%及7.1%耗散在东海、黄海及渤海。进入南海的潮能中,仅有32.7%的M2分潮能和38.3%的K1分潮能耗散在南海的北部海域,另有23.9%的M2分潮能进入并耗散在台湾海峡,其余则进入南海南部。传入日本海的太平洋潮能很少。鄂霍次克海消耗的全日潮能是半日潮能的2倍。  相似文献   

11.
There exists obvious difference in recapture rate of tagged shrimp in various sea areas and years in autumn season, but the majority of them (98%) are recaptured in the releasing year. Although the main portion of each shrimp group in the Bohai Sea has separate distribution area, they intermingle in autumn season to search for food, thus forming a principal fishing ground located in the central Bohai Sea.Those shrimps wintering in south-central portion of the Huanghai Sea are generally divided into two populations. One is called the Korean population, inhabiting along the western coast of Koera, which is less in abundance and smaller in shrimp size; and the other is called the Chinese population, inhibiting along the Bohai Sea coast and the Huanghai Sea coast of China, which is richer in abundance and larger in shrimp size. The spawning grounds of the latter extend throughout the Bohai Sea and off the Huanghai Sea coast of China, from the Yalujiang Estuary area in the north to the coastal waters of Haiz  相似文献   

12.
从地震资料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海域的地震具有频度低、强度大的特点。但很少给沿海地区造成大灾难。海域地震之前,往往会引起海水、海生物等不同程度的异常,这将为探索地震预报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东亚沿岸45个水位观测站的长序列水位资料,用不同的计算区域平均海平面升降的方法,估计了该区海平面升降趋势。结果表明,从本世纪5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整个海区平均而言海平面呈上升趋势。海平面升降的区域性变化较大:中国沿岸除山东半岛外,其他海区平均是上升的,在日本群岛南部和朝鲜半岛南部沿岸,由几种方法得出的结果多数是上升的,但上升幅度很小。本文对东亚沿岸海平面升降的估计结果与Barnett的相应估计差别较大,其主要原因是Barnett选站较少,且选的站集中在该区南北两端,中间部分无资料;估计方法虽有影响,但属次要的。  相似文献   

14.
Winter appearance of a northeastward warm current off the southern coast of China against gale force winds is well documented but lacks a plausible explanation. Relaxation of northeasterly winds is envisaged here as a possible caus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Warm Current in winter. A three-dimensional circulation model for the South China Sea is first driven to equilibrium by climatological forcings. Thereafter, wind forcing is relaxed from the 15th day of each month for 9 days. In winterlike months from December to April, the wind relaxation invariably triggers a northeastward current of which the location and alongshore span are comparable to that of the observed warm current. This current is driven by the pressure gradient along the northwestern bounda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ea level being high to the southwest and low to the northeast. The sea level gradient is built up by the monsoon-driven southwestward coastal current along the northwestern boundary and, after wind relaxes, triggers a return current and a sea level drop that expand southwestward from the southern coast of China to the east coast of Vietnam. The current is initially barotropic, becoming increasingly baroclinic in time as warm waters from the south are advected northeastward. The model also suggests that the sea level gradient is present in most of the months of the year, but is not as dramatic as in winter to trigger fundamental changes in the circula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相似文献   

15.
黄渤海沿岸潮汐汊道的P-A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计算了15个潮汐汊道的大潮潮棱体P及平均海面下口门最小过水断面积A之间的回归方程式。黄渤海沿岸潮汐汊道的天然状态下的P-A关系为:A=0.0845P1.020。P与A不仅具有密切的相关性,还有相当大的离散性,这主要与潮汐汊道所获取的泥沙丰度及潮汐汊道的发育阶段有关。与南海、东海沿岸P-A关系的对比表明,中国海和海区P-A关系中的常数C和n差别不大。研究也表明,泻湖型和海湾-溺谷湾型两种潮汐汊道可求得统一的P-A关系。但与滨临深水区的半环抱形海湾不同。后者主要因为没有较充裕的泥沙供应及海湾水域较为开敞,而不应列入潮汐汊道的范畴。  相似文献   

16.
海桑属花粉在南海晚第四纪地层中的分布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桑属(Sonneratia)植物是热带滨海特有的盐滩植物,是气候和环境的指示植物,其花粉可作为滨海相沉积的重要标志。此属花粉在南海南部晚第四纪地层中分布较广,在南海中部的深海盆地,由于海流的影响,也有少量的断续分布,而处于南海北部的香港地区,在晚更新世中晚期的地层中,曾大量出现过。分析海桑属花粉在晚第四纪地层中的分布,对深入研究南海海区的物质来源、古环境和古气候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黄海春季海雾的年际变化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黄海沿岸有代表性测站的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NCAR资料,对黄海春季海雾年际变化进行了分析发现,雾多年份冬季环流减弱、低层流场向黄海为偏南向流入、中低层水汽充足、层结稳定;有雾时气温水温差在0.5—2.2℃范围内,地面风向以S-ESE为主。分析结果表明,在春季黄海雾形成过程中,高空环流提供了暖湿空气的输送条件,低层流场及地面风场的分布有利于来自西太平洋低纬地区的水汽向黄海海区输送;中低层水汽充沛,昙结稳定,水气温差在一定范围内有利于海雾的形成和维持。  相似文献   

18.
利用 POM(Princeton Ocean Model)海洋数值模式建立渤、黄、东海冬季三维环流动力学区域模型。模型在海-气边界使用包括风应力、气压和热通量的大气驱动, 海洋边界使用西太平洋模式提供的环流和潮位驱动, 综合模拟潮波运动、温度、盐度、环流变化和水位低频波动。 模拟了 2001 年 1 月寒潮过境时黄、 渤海水位低频波动及流场变化, 分析了其对大风过程、 气压、降温的响应, 发现冬季强劲的北风和西北风都可以通过抽吸振荡在渤、 黄海诱发水位的低频波动, 东北风则由于地形影响不能诱发渤、黄海的低频波动。气压和降温只是在波动幅度上有一定的影响。波动发源于渤海和北黄海, 最大波幅可以达到 0.6 m。波动进入南黄海后有沿黄海深槽西侧传播的倾向, 波动幅度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9.
渤海沿岸是风暴潮多发区域。研究者多关心渤海局地风引起风暴潮变化,而忽略黄、东海天气系统对渤海风暴潮的影响。为研究外围天气系统对局地风暴潮的影响,本文采用实测资料对比和设计理想数值试验等方法,对黄、东海天气系统影响的渤海风暴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TY1814"摩羯"和TY1818"温比亚"台风风暴潮的实测资料呈现当黄、东海风力较大,而渤海风力较小时,渤海沿岸也会出现较大风暴潮现象; 2、从FVCOM(Finite-Volume Coastal Ocean Model)模拟的理想数值试验中发现,黄、东海风向是东南风时,引起渤海沿岸风暴增水极值最大;3、以入海气旋和登陆北上台风两种类型天气系统风向变化设计理想数值试验,发现黄、东海的东南风持续时间对渤海沿岸风暴潮极值大小和出现时间影响较大。理想试验获得的结论不仅能为渤海风暴潮预测和防灾减灾提供理论依据,还能够有效减少预警应急中漏报的现象,降低沿海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