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用二进小波分析方法对华北地区强震活动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二进小波变换对华北地区1300~1996年的强震时间序列进行了多尺度分解,并据此划分了不同的地震活动期。认为公元1300年之后,华北地区的强震存在两个平静期(1350~1450年、1700~1780年)和两个活跃期(1450~1700年、1780~1996年)。与以往华北强震的活动期划分方案进行比较,本文的结果在总体规律上与以前的研究差别不大,但在第三、第四地震活动期中活跃期起始界限的划分上比其它方法略有提前,而在平静期的划分上相对较短。文中采用32a尺度的小波分析信号进行分析,既考虑了较大尺度上地震的活动特征,同时少量的地震缺失对地震活动期划分的结果也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运用小波变换方法,以不同的小波时间尺度分析了华北地区1480-2009年M≥5.0和1970~2009年M≥4.0地震的贝尼奥夫应变数据,得到了不同时间尺度的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分析表明:目前华北地区从1480年以来的M≥5.0地震活动刚过活跃期,处于应力积累阶段,而1970年以来M≥4.0地震存在7年左右的活动周期,目前正在进入4级以上地震的活跃期.  相似文献   

3.
正自有仪器记录以来,祁连山构造带6级地震活动,经历了两个绝对平静期和两个相对活跃期。显现出长时间段起伏活动、空间依赖大构造带有序分布和迁移的基本特征。第一平静时段(1900—1919),祁连山构造带没有6级以上地震事件的记录。第一活跃时段(1920—1954),伴随M≥7大震活动30余年。第二平静时段(1955—1985),祁连山构造带没有6级以上地震发生。第二活跃时段(1986—2016?),祁连山构造带记录到6级地震7次。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山东地区及其海域历史和现代的地震资料,对本区地震活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本区M_s≥5.0级地震具有成带分布的特征;(2)1300年以来,地震活动分两大期活动,1300—1687年为第一活动期,1688年—现在为第二活动期。通过对两个活动期的分析,每个活动期内的相对平静阶段和活跃阶段是显著的。且具有每活动期先发生中强地震(6.0—6.9),后发生强震(M≥7.0)的特点。最后,分析了本区大震的填空性和重复性。  相似文献   

5.
磁暴活动与云南新一轮地震活跃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通海地磁台记录的磁暴(K指数≥5)年频次分析发现,磁暴活动的周期有强弱之分,与云南省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对比分析看到,磁暴活动较强的周期时段与云南地震的活跃期相对应,磁暴活动较弱的周期时段与云南地震活动平静期相对应.目前,云南地震平静期已持续15年,即将进入第Ⅴ活跃期,大震发生的危险逐日增强.磁暴发生的数目和太阳活动有...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陆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的b值与地震趋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算了中国大陆5个地震活跃期和4个地震平静期的b值。地震活跃期的b值明显比地震平静期的b值低,地震活跃期的b值为0.72~0.76,平均为0.75,地震平静期的b值为0.86~1.06,平均为0.97。截止到2000年3月,第五轮回的活跃期b值为0.87,介于地震平静期与地震活跃期的平均值之间,明显高于地震活跃期的b值。因此,中国大陆从1 988年开始的第五轮回的地震活跃期可能还没有结束,还可能发生较大的(7级)地震。  相似文献   

7.
简要回顾了中国学者对地震大形势的主要研究结果 .指出地震活动时空强分布的不均匀性是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的外在表现 .系统地分析了青藏高原北部地区的地震活动形势 ,指出 2 0世纪以来 ,该区MS ≥ 6 .0地震经历了 6个活跃期和 6个平静期 ,与中国大陆地区的地震活动不同步 .2 0 0 0年 6月甘肃景泰 5.9级地震和同年 9月青海兴海 6 .6级地震的发生意味着该区进入了一个新的地震活跃期  相似文献   

8.
简要回顾了中国学对地震大形势的主要研究结果。指出地震活动时空强分布的不均匀性是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的外在表现,系统地分析了青藏高原北部地区的地震活动形势,指出20世纪以来,该区Ms≥6.0地震经历了6个活跃期和6个平静期,与中国大陆地区的地震活动不同步。2000年6月甘肃景泰5.9级地震和同年9月静海兴海6.6级地震的发生意味着该区进入了一个新的地震活跃期。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陆地震活跃期及平静期判断的新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小波变换方法,提出了刻画地震活动周期的指标一周期系数,该系数为描述地震活动周期显著程度的一种量度。应用该方法对中国大陆地区1890~2002年22年左右与10年左右周期(活跃期与平静期组成一个周期)内地震活动周期系数的变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区的地震活跃期及7.5级以上地震的发生时段处于22年周期系数曲线的下降过程中,而平静期则与周期系数曲线的上升过程相对应。10年左右的周期系数将活跃期与平静期进行了大致分离,从而为地震活跃期的开始与结束的判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表明,中国大陆已处于20世纪以来的“第5活跃期”的尾声。  相似文献   

10.
薛艳  姜祥华  刘桂萍 《地震》2020,40(2):1-17
华北地区历史强震活动频繁, 但自1998年张北6.2级地震后至今6级以上地震平静近22年。 大家对该区域未来6级以上地震危险趋势非常关注, 且有不同观点。 本文分析了该区6级以上地震活跃—平静周期性, 运用小波变换技术对周期成分进行了定量计算; 对比研究了活跃期与平静期之间的过渡阶段(本文称其为过渡幕)地震活动特点及其持续时间; 从1999—2018年地震应变释放率与第Ⅲ、 第Ⅳ活跃期、 第3平静期和第Ⅳ活跃期内第3、 第4平静幕的对比、 平静幕持续时间的统计特征、 当前华北地区显著的5级地震平静以及该区6级和7级以上地震前5级以上地震活动状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 支持当前华北地区进入平静期的依据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11.
一、目的 本文研究了伊朗——里海以东,北纬15°以北的亚洲大陆(主要包括缅甸、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和中国等国,苏联在亚洲的大陆部份)浅源地震活动的周期性,即平静期与活跃期交替出现的周期规律。我们把一个平静期(能量的积累期)和紧接着的活跃期(能量的释放期)视为一个完整的活动周期。文中同时研究了在一个完整  相似文献   

12.
云南地区M≥6.8强震活跃期首发地震前中强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登堡  刘丽芳 《地震研究》2005,28(3):213-218
云南地区M≥6.8强震活跃期首发地震具有强度大、破坏重、影响广的特点。为深入剖析M≥6.8强震平静期中强地震活动特征,捕捉活跃期首发地震预测信息,研究了云南20世纪以来4个强震活跃幕的基本特征;根据平静期中强地震时经、时纬动态变化的有序迁移,以平静期6级首发、结束地震为参照,将平静期划分为调整、迁移、平静三个阶段,提出平静期比活跃期长以及6级地震的指示意义等活跃期首发强震的震前特征,同时提出预测标志以及平静期中青藏块体对云南SSE向侧向挤压是主要动力源等新观点,为首发强震的预测、短临跟踪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陆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的b值也地震趋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学忠  吕晓健等 《地震》2001,21(1):59-62
计算了中国大陆5个地震活跃期和4个地震平静期的b值。地震活跃期b值经地震平静期的b值低,地震活跃期的b值为0.72-0.76,平均为0.75,地震平静期的b值为0.86-1.06,平均为0.97。截止到2000年3月,第五轮回的活跃期b值为0.87,介于地震平静期与地震活跃期的平均值之间,明显高于地震活跃期的b值。因此,中国大陆从1988年开始的第五轮回的地震活跃期可能还没有结束,还可能发生较大的(7级)地震。  相似文献   

14.
全球巨大地震活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分析全球巨大地震活动周期、活跃时段和活动空间分布特征,探讨未来全球发生巨大地震的活跃时段和主体区域.结果表明:① 全球地震活动存在着置信度远超过95%的50年左右显著活动周期,此外还存在80——100年左右显著性不强的活动周期;② 通过对全球地震MSge;8.3时间序列图和MSge;8.0应变能时间序列图分析,得到活跃期10——14年,平静期39——41年,2004年后又进入了巨大地震的强活跃期,可能会一直持续到2018年;③ 强活跃时段内发生的MSge;8.5巨大地震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太平洋板块北边界(美国阿拉斯加附近区域——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是发生8.5级以上地震最关注的地区,其次是太平洋板块的南美洲边界(尤其是秘鲁及其周边区域),应对这两个地区进行重点关注和监测.本文从地震活动性角度研究巨大地震的强活跃期问题,并推测全球发生8.5级以上地震的活跃时段和主体地区,而对于其机理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汶川8.0级地震后中国大陆强震活动状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不同空间、 时间尺度对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的影响意义进行了初步讨论, 并以此分析了其后我国大陆的强震活动状态。研究结果表明, 1800年以来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的大三角地区8级地震活动呈现为100年左右丛集性时间过程, 具有地震平静、 地震丛集、 地震丛集发生前的过渡和丛集发生后的调整等时间特征;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和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的发生表明, 目前该地区可能处于8级地震丛集发生前的过渡时段。20世纪以来, 中国大陆7级强震的时间活动过程明显受大三角地区8级地震时间进程的影响, 在8级地震活动的1900—1955年时段内, 7级地震幕式活动划分不显著, 而在8级地震平静的1956—2000年时段内, 7级地震幕式活动划分清晰; 以2008年汶川8.0级地震为标志, 受大三角地区8级左右巨大地震活跃控制, 中国大陆可能将进入一组新的幕式活动不清晰的、 类似于1900—1955年的强震活跃时段。  相似文献   

16.
淮河流域及南黄海中强地震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河流域及南黄海地震区(29°—35°N,110°—123°E)在地壳深部结构、活动断层格局及新构造等方面具有由华北向华南过渡的特征。这些特征可能是形成中强地震区的重要构造背景条件之一。 该区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的出现稍晚于华南地震区而又稍早于华北地震区,活跃期与平静期内的地震活动强度相差不很悬殊,活跃幕与平静幕的时间变化比较稳定。中强地震的时间间隔呈现重复的序列性特征,地震的经向、纬向分布表现出一百年左右的周期性变化。  相似文献   

17.
提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地震显著平静阈值估算方法,用于中国大陆及川滇、新疆和华北地区中强震活动分析,在不同区域得到不同起始震级的显著平静阈值范围。结果显示:(1)中国大陆7级、6级和5级地震显著平静的阈值范围分别为3.9—6.2年、7.9—9.6个月和62—70天;(2)川滇地区6级和5级地震显著平静的阈值范围分别为2.1—2.9年和7.0—8.5个月;(3)新疆地区6级和5级地震显著平静的阈值范围分别为2.6—4.0年和8.5—10.5个月;(4)华北地区6级和5级地震显著平静的阈值范围分别为11.7—23.4年和5.2—7.7年。  相似文献   

18.
基于华北地震统计区近600年地震资料,采用最大熵谱分析方法,定量解析了该区及各主要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时间序列特征,为多个优势周期叠加的复杂强弱交替。以最优分割法划分了华北地震区及各主要地震带的地震幕,分析了其特点。结合当前华北地震区地震平静现象等,认为目前该区地震活动趋势正处于一个复杂的十字路口,华北地区随时可能进入一个新的地震活动幕(将持续10年左右),然后进入新一轮地震平静期(将持续几十年);也有另一种可能,华北地区现在实际已经进入了新的地震平静期。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湖北省台网观测报告,计算了1959—1989年共31年的湖北及邻区地震活动性指数。选用不同震级下限计算的A(b)值随时间变化形态基本同步,均表明1970—1974年连续5年本省地震活动性水平较高,其中1973年A(b)值极大。本文还讨论了A(b)值在同一时段内的分区效应,鄂东、西地区A(b)曲线相差一个位相后,两条曲线的波峰、波谷基本重合。鄂西北地震活动水平以1973年为最高、1975年最低;鄂西南地震活动水平以1979年最高、1978年最低。本省及邻区地震活动水平与我国大陆地区地震活动的平静期与活跃期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0.
陈立德  付虹  邬成栋 《内陆地震》2006,20(4):289-295
蒙古亚板块区的强震活动,在时间序列上可划分为4个活跃期3个平静期。活跃期频度低(平均2次),强度大(最大震级7.9~8.0级),持续时间涨落大(最短1年,最长14年,平均7年);平静期相对稳定,持续时间22~25年。空间演化方面具有阿尔泰山地震带与杭爱山地震区之间交替活动,阿尔泰山地震带内中、南、北段相互迁移的特征。新疆亚板块区的强震活动,在时间序列上可划分为5个活跃期4个平静期,活跃期有强弱之分并呈现交替特征,强活跃期持续时间长(13年),频度高(7~8次),强度大(最大7.5~8.3级),而弱活跃期则相反。在空间演化上相邻活跃期除主体活动区外,还有参与活动区,主体活动区在天山区与兴都库什区之间交替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