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藏南北喜马拉雅拉轨岗日带康马岩体西南侧,奥陶系及其底砾岩覆盖于前奥陶系拉轨岗日群(POL)之上,后者被515~485Ma拉轨岗日构造穹隆带花岗岩侵入,沿不整合面又被泛非运动最晚期的基性脉岩侵入。奥陶系与前奥陶系的接触关系为伸展不整合,与喜马拉雅甚至冈底斯带有关剖面完全可以对比。这一不整合面即是冈瓦纳大陆北缘统一变质基底和沉积盖层的分界;冈瓦纳大陆统一变质基底的形成始于震旦纪末的“泛非运动”,其终止时间在喜屿拉雅及以北地区可以延续至寒武纪—奥陶纪之交。表现为区域上不断的伸展—拉张—裂解的构造环境。由此可以认为伸展构造亦是控制统一变质基底与沉积盖层的形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正>崤山地区已发现的金矿床、金矿化点多分布于太古宙结晶基底与元古宙沉积盖层之间接触带附近,致使前人认为崤山地区金矿与两者间接触带上部发育的砾岩密切相关,被定为"底砾岩型"金矿(盛中烈等,1980)、"不整合型"金矿(秦国群等,1993)或者砾岩层控型金矿(陈衍景等,1992)。石铨曾等(1993)首次在崤山地区提出  相似文献   

3.
藏南隆子—措美一带夹持于藏南拆离系(STDS)和雅鲁藏布江缝合带(IYS)之间。印度与欧亚大陆的碰撞作用形成了该地区特殊的构造样式,由近东西向展布的藏南拆离系主拆离带和洛扎、绒布—隆子两条断裂带、一系列倒转复式褶皱以及两个穹窿构造组成。始喜马拉雅期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发生大规模陆—陆碰撞,导致特提斯喜马拉雅前陆盆地发生大规模缩短,沉积盖层以藏南拆离系为底界自北向南大规模逆冲推覆、褶皱;新喜马拉雅期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自北向南挤出;藏南拆离系主拆离带和洛扎、哲古两条次级构造带上盘地层是自南向北伸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刘伟  许效松  余谦 《沉积学报》2011,29(4):658-664
黔中地区未出露中元古代褶皱基底。上覆新元古代沉积盖层厚度、沉积相及地层接触关系反馈出南华纪之前古隆起区已处于基底古地形的高部位。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演化及地球物理方面证据表明古隆起区与南北两侧边缘区基底存在一定差异。由此推测古隆起区沉积盖层之下可能有与四堡群相当的中元古代褶皱基底,并处于古地形的高部位。褶皱基底南北向的挤压...  相似文献   

5.
藏南定结淡色花岗岩--基底隆升降压熔融成因的地质证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藏南部定结地区高喜马拉雅结晶基底中淡色花岗岩体紧靠藏南拆离断层内部产出.野外地质和岩相学特征显示其为S型、分两期侵入的淡色花岗岩体——早期的黑云母淡色花岗岩和晚期的白云母淡色花岗岩。基底副变质岩中广泛分布淡色花岗岩脉体.在基底副变质岩中的淡色花岗岩脉体中发现紫苏辉石暗色麻粒岩残留体,这表明本区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源岩为基底副变质岩,且基底副变质岩是在基底快速隆升降压的条件下发生缺水熔融生成的淡色花岗岩岩浆。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是在资金投入不够、队伍仓促上马、业务准备不足的条件下开展的。但经过全体高原精英们的艰苦奋斗,地层工作仍取得了重大进展。笔者应邀对此进行点评,仅是一孔之见,望斧正。1喜马拉雅基底岩系与盖层关系的调查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基底岩系与盖层的关系,是基础地质学的第一重要问题。自从Hiem,A.和Gansser,A.(1939)对喜马拉雅进行考察以来,至今未能搞清。首批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开始揭开这一难题之谜。(1)藏南喜马拉雅“基性麻粒岩”的发现及年代测定是揭开此难题之谜的钥匙。定结县幅、亚东县幅、江孜县幅相…  相似文献   

7.
金和海 《铀矿地质》2002,18(6):371-378
本文通过对柴东盆地各地质体(层)物性参数和重磁场特征分析,推断解释盆地的基底结构、岩相特征,磁源体埋深,断裂构造性质及其控盆作用和对沉积覆盖层凹凸格局的影响,对柴东盆地的基底及盖层构造单元进行了划分。笔者建议在相对稳定的地区,寻找基底埋藏浅、沉积盖层厚度较薄,有利于轴成矿的斜坡带。  相似文献   

8.
印度/亚洲碰撞形成的喜马拉雅增生地体由特提斯-喜马拉雅(THM)、高喜马拉雅(GHM)、低喜马拉雅(LHM)和次喜马拉雅(SHM)亚地体组成。通过喜马拉雅增生地体中变质基底和盖层的组成、变质演化、变形机制与形成时代的对比,确定高喜马拉雅(GHM)亚地体北缘的藏南拆离断裂(STD)向北延伸于特提斯-喜马拉雅(THM)亚地体之下,与形成在大于650°C温度、具有自南向北剪切滑移性质的康马-拉轨岗日拆离带(KLD)相连,深部地壳局部熔融、物质上涌造成的花岗岩侵位,使康马-拉轨岗日拆离带隆起,形成康马-拉轨岗日穹隆带。在高喜马拉雅(GHM)亚地体北部(普兰-吉隆-聂拉木-亚东一带)的变质基底与盖层之间发现EW向近水平的高喜马拉雅韧性拆离构造(GHD),以发育EW向拉伸线理、缓倾的糜棱面理及具有自西向东水平滑移为特征;而在GHM南部靠近主中央冲断裂(MCT)北侧发育具有挤压转换性质的韧性走滑-逆冲断层。高喜马拉雅亚地体从南到北具有由逆冲→斜向逆冲→EW向伸展→斜向伸展→SN向伸展的连续变形和转换的特征,是在现代喜马拉雅垂向挤出和侧向挤出的耦合造山机制下综合变形的响应。喜马拉雅地体中的东西向和南北向拆离构造的存在为喜马拉雅现代造山机制再讨论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滇东黔西上二叠统底部发育着一套玄武岩质砾岩,本文针对云南富源和贵州盘县一带的底砾岩进行综合研究,认为这套砾岩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并进一步识别出砾质辫状河道、砂质辫状河道、砾质河口坝、砂质河口坝等沉积类型。文中还对该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序列、发育背景以及与聚煤作用关系等问题做了一定分析,认为三角洲朵体之间地区以及在衰退的三角洲朵体之上成煤较好。  相似文献   

10.
张江 《地质找矿论丛》2011,26(4):373-377
文章阐述了新疆伽师铜矿床的地质特征,建立了矿床成因模式.铜矿体产于古近系灰白色含岩屑钙质细砂岩中,呈与地层整合的板状、层状;矿体和上盘围岩由于岩性不同接触界线比较清楚,二者为正常沉积接触关系;矿体和下盘围岩接触界线清楚,矿层底部常见有砂、砾岩质含矿体,二者为连续沉积及部分冲刷沉积接触关系.矿床成因类型应属古近纪湖相沉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