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中地区垂直形变场及其动态演化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胡斌  祝意青  江在森 《地震研究》2006,29(2):151-156
应用关中地区20余年的精密水准资料,用分段线性速率动态平差法进行统一起算基准的拟稳平差计算.得出了197l~1976、1976-1980、1980-1986和1986~1996年度的垂直形变速率图,从动态的观点研究了关中地区地壳垂直形变场的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地壳垂直形变场有规律的变化与区域应力-应变场的微动态活动有关,青藏亚板块和华北亚板块对关中地区的构造变形交替起主导作用,并产生了不同形变特征;(2)地壳垂直运动不是线性的。有加速、反向和停顿,长期平均垂直运动速率低于各时段的变化;(3)地壳垂直变化与断裂活动密切相关。垂直形变的逆继承性构造活动时期远小于继承性构造活动时期;(4)西安是一个特殊沉降区。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2.
利用南北地震带及附近地区20 多年来的大地垂直形变资料, 结合区域地震活动资料, 初步分析归纳了大地形变时空分布与地震群体活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对南北地震带中南段之川滇菱形块体形变场中期动态演化图象与b 值等地震活动参数图象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 研究了形变场动态演化所揭示的区域现今构造运动的时空差异与反映地壳介质结构特性的b 值的时空分布变化、强震前后地震非均匀度值分布变化以及地震空区等的关系。结果表明: 强震前区域形变场动态演化与地震活动参数的时空分布均具有一定的非均匀特征, 二者所反映的大区域应力场变化与介质结构的不均匀导致的强烈差异运动产生的应变能积累是强震孕育的主要原因。得出了一些利用大地形变场动态演化与地震活动参数图象相结合进行强震中期预测的有益结果。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南地区地壳垂直形变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惠民  沈永坚 《地震地质》1990,12(2):121-130
本文利用现有的Ⅰ、Ⅱ等多期水准复测成果,编制了我国东南地区垂直形变图。按区内垂直形变特征划分为三大区,南、北以上升为主,中部呈现大面积下降。文中还应用区内近期跨断裂测量资料,综合分析区域现代构造活动特点,并对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变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华北北部地区地壳垂直形变演化特征及断裂活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华北北部地区3期复测区域精密水准及跨断层形变测量资料,计算得出1985—2015年多个时间段的地壳垂直形变速率。并结合跨断层形变观测资料,分析区域内主要断裂的活动性,明确该区域的整体地壳垂直形变演化趋势及地震危险性。结果表明:除强下沉区外,华北北部地区以继承性运动为主,太行山山前构造带以西总体上升,华北平原下沉,燕山块体较为稳定。张家口—渤海构造带西段总体活动水平较低,山西断陷带中北段断裂总体以张性正断层活动为主,两条断裂相交错区域是垂直形变高梯度集中区,且中强地震发生频次相对较高,需持续和重点监测。  相似文献   

5.
川滇地区现今地壳形变及其与强震时空分布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通过分析80年代以来的川滇地区跨断层形变测量资料、区域垂直形变测量资料及部分大区域GPS测量资料,认为该时间域内川滇地区地壳形变处于相对弱状态,并直接导致了自1981年道孚6.9级地震后至今川滇地区6级以上地震基本上未沿主边界断裂展布,且具有准顺时针旋转迁移的分布特征。基于此,认为未来几年内川滇地区地震危险性预测研究的重点应是川滇地区中部。最后根据现今地壳形变测量资料和地震分布特征提出了川滇地区活动地块时段性划分的概念,并给出了初步的划分结果。  相似文献   

6.
不同产状断层错动的地表重力变化和形变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点源位错引起的地表重力变化和形变的理论公式,应用数值算法求得半无限空间任意产状断层位错在地表的重力变化和形变.计算结果表明,产状和位错方式是决定断层的地表重力和形变效应的基本因素.铲式断层活动的地表重力和形变效应与矩形断层相比有显著差异.断层位错引起的重力变化、垂直形变、视垂直形变的图象特征相似.根据重力变化和形变的特殊图象特征,有可能从观测资料中提取断层活动引起的重力变化和形变信息,判识和估计发震断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分段线性速率整体动态平差法处理了西海固地区七十年代以来的多期水准资料,并用形变场图象及数字特征量等分析了该区垂直形变场变化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认为该区自1981年以后区域应力逐渐增强,再经1990年前后应力场调整,目前已恢复到正常的继承性运动状态。  相似文献   

8.
利用从区域精密水准重复测量资料中分离提取区域性垂直应变率与跨断层形变观测相配合生成的动态图像方法,分析了发生于滇西和祁连山-河西地形变监测区及附近的丽江(Ms7.0)、门源(Ms6.4)等中强以上过程中的区域垂直应变率动态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孕震过程区域垂直应变率动态信息的时空非均匀性与应变能积累状况的研究探讨,提出了一些根据区域垂直应变率动态信息判定中短期强震危险区的判据。  相似文献   

9.
中国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其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总被引:42,自引:2,他引:4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地质构造、地震和地壳形变等资料,研究了中国晚第三纪以来构造应力场的主要特征。认为,中国区域构造应力场有明显的分区特点:构造应力场以水平分量为主,但某些地区由于深部物质运动可以同时存在垂直附加力的作用;同时认为,中国构造应力场是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联合作用控制的  相似文献   

10.
利用现今大地形变测量资料,可分析研究得到现今地壳形变特征.大地形变场的建立,主要以精密水准测量监测大地区域垂直形变,以地面激光测距监测大地水平形变,以短基线、短水准测量等方法对断层活动性进行定点观测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后比较流行用GPS监测场区现代构造运动及断裂的地壳形变.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对比中、越红河断裂带及其相邻地区的现代形变监测资料,得出现今红河断裂的形变特征.  相似文献   

11.
论新疆活动构造特征与地震的关系(4)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宋和平  柔洁 《内陆地震》2007,21(1):1-13
中国西部在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作用下,地壳形变十分强烈。新疆地区地壳形变受力方向为近南北—北北东向,南部地区受印度洋板块作用,北部地区则主要是受西伯利亚块体的作用,整体运动速率由南向北逐渐减弱,GPS测量结果得到的区域应力场分布和地震震源机制解与区域构造的展布及其活动表现都相吻合。  相似文献   

12.
刘立炜  季灵运  赵强 《地震》2017,37(1):31-38
垂直形变梯度能够有效反映区域构造运动的垂直差异变化程度。 我们利用长时间段的水准资料结合GPS资料计算垂直形变梯度值, 计算结果显示垂直形变速率梯度的空间分布与构造分布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南北地震带垂直形变速率梯度异常最显著区域在鲜水河断裂带、 龙门山断裂带和小江—则木河断裂带附近, 其次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的庄浪河断裂带与冷龙岭断裂带交会区域, 2016年门源6.4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一异常区域内, 但是从垂直形变速率梯度的高梯度区域分布来看, 在天祝至景泰一带也有发生强震的背景。 三大断裂交会区域是整个南北地震带构造活动最为强烈的区域, 应该注意该地区未来强震发生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3.
以GPS、大面积水准、流动重力测量、跨断层流动形变测量等方面的监测和研究成果为主,围绕青藏块体的运动学特征、动力学特征、震源机制以及孕震机制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结果表明,印度板块对我国大陆的碰撞和挤压,是青藏块体隆升及其周边地区地震孕育和发生的主要动力来源。大面积水准给出的垂直形变等值线的高密度区及其形态与多年来地震地质划分出的5个区域大体一致。区域测量显示,在大震孕育发生的过程中,异常信息的空间演化存在由西南向东北推进的特征,且与构造相关。文章最后提出了“坝体决口孕震模式”的新假说。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关中、银川、西海固及民乐4个地区褶断隆起与断陷盆地组合构造带上的大地垂直形变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977年前后,鄂尔多斯西侧和南侧的大地垂直形变场变化与大华北应力场的消长过程密切相关.1983年以后,青藏块体边缘的民乐、西海固及银川地区继承性构造形变逐渐增大,在此背景下,1988年以来在亚板块内部及其边缘地区发生了一系列强震.从现今垂直形变场显示的时空结构来看,青藏亚板块和华北亚板块对交接带上的构造形变交替起着主导作用,并产生了不同的形变特征.  相似文献   

15.
路珍  李瑞莎  唐红涛  贾鹏  季灵运 《地震》2016,36(4):89-100
以形变观测资料为基础, 对地球物理场区域形变测量和定点形变测量资料中的震前异常现象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 得到以下认识: 对于大范围的地球物理场区域形变, 异常发生时间较早, 范围相对较小, 适合于中长期地点的判定; 定点形变观测, 异常发生距发震时间较近, 但范围分布则较广泛, 适合于短期地震的预测, 发震地点需要结合大范围的区域形变测量资料来判断。 本工作对认识前兆异常现象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加强实际预报效能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青藏块体东北缘现今构造形变与蕴震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青藏块体东北缘近30年的精密水准网、跨断层形变测量网复测资料,以及近年来GPS观测分析结果,结合地质构造与地震活动,初步研究和探讨了区域构造形变与强震蕴育的一些特征.结果表明:① 本区现今构造形变时空分布很不均匀:主要边界断裂附近构造形变相对强烈,远离则衰减.垂直差异运动强度和变形状态随时间演变,水平运动与变形呈明显的挤压走滑特征;② 印度板块的北推碰撞引起的青藏块体持续NE 向挤压运动所产生的构造应力场,是本区构造形变与地震蕴育的主控应力.构造形变及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演化,与块体活动及区域构造应力场动态演化密切相关;③ 构造块体边界地带出现的垂直形变异常隆起与高梯度形变带,以及显著地断层形变异常,是块体运动受阻、构造应力场强化而蕴育强震的一个标志,往往伴随有6级左右及以上强震活动,但地震并不一定发生在运动幅度最大的部位.断层形变异常呈现趋势积累——加速——转折变化特征的地段及附近,往往是应变能积累、强震蕴育发生的场所.   相似文献   

17.
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在地壳垂直形变场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笃信  刘文义 《地震》2000,20(3):82-86
论述了应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分析地壳垂直形变场,处理分析了甘肃河西地区的实测资料,结果显示,地壳垂直形变场的第一典型场对中强以上地震发震地点的判定有重要意义;而地壳垂直形变场的时间权系数能够表示区域地壳运动的相对强弱,它可以作为区域地震危险性判定的时间判据。  相似文献   

18.
将地震学资料和GPS数据用于检验东地中海地区的地震构造格局和板块运动,主要目的是重新评价最近提出的一种观点,即认为安纳托利亚-爱琴海微板块围绕着位于北非的一个欧拉轴存在刚体转动。两种数据显示出了更为复杂的格局。在北人利托利民层(NAF)的南部,安纳托利亚相对于欧洲的板块运动可被恰当的描述为简单的刚体转动,其主要分量为东西分量,平均速度约为22mm/a,然而,两种数据均显示出爱琴海区域形变速率的明显增加(30-50mm/a),并且显示出一个比刚体旋转所预期的大得多的南北分最(达20mm/a),这一形变图象与将爱琴海区域作一个分离的微型板块的模型更为一致。  相似文献   

19.
利用辽宁地区三期复测水准资料,计算得出1988—1998年和1998—2016年两个时段的地壳垂直形变速率, 并绘制相应的地壳垂直形变速率矢量图和等值线图.结合辽宁地区的区域地质背景及构造断裂活动性,分析了区域地壳垂直形变特征与地震活动性之间的相关性,明确了该区域的整体地壳垂直形变趋势及需重点关注的区域.结果表明:海城MS7.3地震后较长时间内,辽宁地区整体以继承性运动为主,辽东隆起和辽西隆起以上升为主,下辽河断陷带下沉;1998年后,辽宁地区整体形变差异量减小,该地区垂直形变正趋于稳态,垂直形变速率梯度高值区仍集中于下辽河断陷带与辽东隆起、辽西隆起的交界地带,因此该区域的潜在危险性较高,需要持续并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在地壳形变测量中,水准测量是为了监测地壳的垂直形变。按照不同的监测任务,它又可分为区域水准网和流动水准点两种。通过定期的重复观测,对数据进行适当的处理后,可获得较大范围地壳垂直形变势态;跨断层短水准测量则是在活动断裂两测,布设三四个测点,组成测段长度一般不超过一二百米的小水准环。分析短水准测量资料,同样可得到断层垂直运动信息。而且短水准测量具有施测方便,外界干扰少,精度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