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国内外大型深凹露天矿山边坡监测的发展十分迅速,基于眼前山铁矿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边坡形态、稳定状态,进行边坡沉降监测非常必要,在此情况下,结合徕卡TM30全站仪,进行眼前山铁矿边坡沉降监测方法的研究与实现,基准网的建立以及通过误差来源分析进行监测点的位置选择与设计,提出一个高效的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2.
3.
4.
5.
6.
7.
测量机器人在小浪底大坝外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论述TPS全自动化变形监测系统测量方法的基础上,介绍了测量机器人在小浪底大坝外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试验情况,并对TCA+APSWin系统的精度、可靠性和工作效益作了分析。实践已初步表明,测量机器人用于大坝外部变形监测可以实现全自动化,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9.
本文主要介绍沛县张双楼煤矿会议中心改扩建工程,以及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的沉降观测实测方案。其主要内容包括监测的技术依据、监测内容、基准点和变形监测的布设、变形监测的主要技术指标及成果资料的分析、整理与提交等。 相似文献
10.
11.
12.
以GNSS自动化监测系统的大坝变形预测方法为主要研究目的,针对大坝GNSS自动化监测数据大样本、高采样率、连续等特点,提出了一种结合小波分析与BP、NAR神经网络预测大坝变形的新方法。利用多尺度小波分析对GNSS大坝变形数据序列进行分解与重构,对重构后的低频近似序列采用BP神经网络进行建模预测,对重构后的高频细节序列采取NAR动态神经网络进行建模预测,最后叠加各尺度下预测结果获得大坝变形预测值。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预测精度高、泛化性能好,可广泛应用于采用GNSS自动化监测系统的大坝变形预测。 相似文献
13.
根据大坝变形监测网的特点,综合考虑灵敏度、可靠性因子和费用三个指标,提出了一种模拟优化设计方法,并通过白河水电工程枢纽变形监测网的实例计算,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矿区地表变形监测获取数据量少、监测周期长、效率不高;结合LiDAR及RTK技术应用到煤矿区地表沉陷监测工作中,进行外业数据采集与内业数据处理,对得到的点云数据和生成的DEM进行煤矿区沉降变形分析,并以贵州某煤矿区为例进行了地表沉陷监测试验,满足精度要求,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大坝安全监控指标拟定的最大熵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运用最大熵原理从理论上推导了大坝监测数据的熵概率密度函数模型,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大坝安全监控指标的计算方法。该方法直接根据样本的数字特征值进行推断,而不是先假设呈经典的概率分布,包含最少的主观假定,具有更充分的数学和物理意义,并且算法简单、便于应用。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并与传统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了主要按灵敏度准则进行变形监测网二类优化设计的一种新算法——灵敏度准则矩阵法,通过理论推导和算例分析,说明了该算法的可行性和与精度优化法相比较的有效性,根据该法所编写的程序可用于经典自由网和秩亏自由网变形监测设计及对已有网的评价和改善。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监测地表变形时,需要对大面积的地形点云数据重建地面曲面。针对点云数据的海量性,提出利用BP神经网络的方法进行曲面重建,分别模拟出两期点云数据的曲面及两期点云数据的下沉曲面。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海量数据的曲面重建精度较高,并能提取变形信息,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19.
基于SAR干涉点目标分析技术的城市地表形变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深入研究干涉点目标的相位模型,提出基于空间搜索的邻近点目标干涉相位差解缠方法,用以计算点目标的地形残差和线性形变,以及分离点目标大气延迟相位和非线性形变相位的时空域滤波方法,解决干涉点目标分析中的关键问题.最后,以苏州地区地表沉降监测为应用试验,利用形成的SAR干涉点目标形变信息提取技术,获取苏州市区1992-2002年间的地表沉降信息.研究结果与已有文献记录保持比较好的一致性,证明SAR干涉点目标技术完全可以发展成为应用于城市地表形变监测的实用化技术.Abstract: Interferometric point target analysis (IPTA) is one of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in radar interferometric processing. It is achieved by analysis of the interferometric phases of some individual point targets, which are discrete and present temporarily stable backscattering characteristics, in long temporal series of interferometric SAR imag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ferometric phase model of point targets, and then addresses two key issues within IPTA process. Firstly, a spatial searching method is proposed to unwrap the interferometric phase difference between two neighboring point targets. The height residual error and linear deformation rate of each point target can then be calculated, when a global reference point with known height correction and deformation history is chosen. Secondly, a spatial-temporal filtering scheme is proposed to further separate the atmosphere phase and nonlinear deformation phase from the residual interferometric phase. Finally, an experiment of the developed IPTA methodology is conducted over Suzhou urban area. Totally 38 ERS-1/2 SAR scenes are analyzed, and the deformation information over 3 546 point targets in the time span of 1992-2002 are generated. The IPTA-derivecl deformation shows very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published result, which demonstrates that the IPTA technique can be developed into an operational tool to map the ground subsidence over urban area.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