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促进海洋科学研究的多学科交叉与整合以及所内外科学家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南海北部海洋环境动力变化过程及其生态效应的长期观测研究,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2004年9月16日至10月4日首次在国内组织实施了南海北部开放航次计划。南海海洋研究所生态学科组积极准备,并派遣4名青年科研骨干参加了本次开放航次生态学科的调查与研究。  相似文献   

2.
海底地震仪记录中的横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海底地震仪记录中的横波阎贫(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510301)1993年5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与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海洋研究所及千叶大学合作在南海北部共同开展了综合地球物理测量实验。此次实验中采用了两类四通道海底地震仪。其中,一...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已于 2 0 0 2年 2月 5日正式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序列 ,这标志着南海海洋研究所在新世纪跨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南海海洋研究所建所 4 3年来 ,为发展我国热带海洋科学理论体系和满足国家对南海资源环境权益方面的科技需求作出了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重要贡献 ,成为我国在热带海洋研究方面不可替代的主要力量。近年来 ,南海海洋研究所在学科建设、科研队伍建设和科研绩效等方面成绩显著 ,仅近 3年来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4项、省部级成果奖 15项 ;引进国外杰出人才 6名 ;增设了新的博士点、硕士点 4…  相似文献   

4.
南海北部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元素赋存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研究南海海底表层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将有助于了解南海的沉积作用,特别是元素从近岸到海洋的运移与沉积规律,以及第四纪以来沉积作用的发展演化。 60年代以来,Niino,H., Emery, K.O.等人曾先后研究过南海北部陆架沉积物的分布规律。台湾省的J.T.Chou和Ju-chin Chen研究了台湾海峡和陆架部分地区沉积物的矿物和地球化学特征。自1964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对南海北部大陆架、中西沙及海盆南部海区进行了调查研究。上述这些工作为研究  相似文献   

5.
为什么提出海洋环境污染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悦强 《海洋科学》1982,6(3):63-63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何悦强同志在“海洋环境污染研究的发展趋势”一文中,从发展学科的角度,提出“海洋环境污染学”这一概念,及其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作者的观点可供讨论,欢迎读者广泛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6.
南海是研究过去全球变化的有利场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在该领域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本文总结过去全球变化的研究和主要成果,并指出“九五”若干研究设想。  相似文献   

7.
主要根据1992年8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和香港理工大学合作进行的“南海环流试验”的调查资料,并引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1982年7月、1985年8月在南海东北部的调查资料、黑潮合作调查(CSK)的资料,通过温、盐度分布特征的分析,并结合动力计算结果,指出夏季在南海东沙群岛北侧存在着一偏西向海流,它的流动路径与文献[5-7]中所说的南海黑潮分支的流动路径显著不同。对夏季南海海流的三维数值模拟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热带海洋学报》2006,25(2):30-30
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提出并负责制定的海洋行业标准HY/T090—2005《压力式波潮仪》近日经国家海洋局批准发布,自2006年1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的实施为压力式波潮仪产品的定型生产、鉴定验收和出厂交验提供了科学依据,将为压力式波潮仪产品标准化、产业化以及产品质量监督提供依据。“压力式波潮仪”研制课题得到“九五”863计划的资助,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盛安高级工程师课题组主持研制。  相似文献   

9.
本文集是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多年来对南海中部海区综合调查所取得的部分成果。内容包括南海中部海底地质构造;海底地形;表层沉积物特征及有孔虫、介形虫  相似文献   

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海过程演变2011年度学术研讨会暨研究计划启动会议,于2011年1月26—27日在同济大学(上海)成功召开(封底)。来自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同济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53个国内单位,以及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日本东京工  相似文献   

11.
1985年5月25日至6月10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对南沙群岛海域进行了第二次海洋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12.
20 0 1年 11月 ,已经运行 3年的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实验室通过了中国科学院组织的专家评估 ,成为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 ,实现了南海所建所以来实验室平台建设的重大突破。该实验室将重点开展热带海洋环流动力学及其环境效应、热带海洋环境生态过程演变和热带海洋环境过程遥感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 ,揭示热带海洋物理环境、化学环境与生态过程的动态联系与耦合关系 ,发展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热带海洋环境过程理论体系。实验室今后的发展目标是 :以南海及其邻近热带海域海洋环境动力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 ,重点研究热带海区海洋环流时…  相似文献   

13.
夏季流经东沙群岛北侧的一支偏西向海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根据1992年8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和香港理工大学合作进行的“南海环流试验”的调查资料,并引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1982年7月,1985年8月在南海东北部的调查资料,黑潮合作调查的资料,通过温,盐度分布特征的分析,并结合动力计算结果,指出夏季在南海东沙群岛北侧存在着一偏西向海流,它的流动路径与文献「5-7」中所说的南海黑潮分支的流动路径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与日本东京大学、千叶大学合作在南海北部进行的“深地壳地震折射探测”的海上作业,从1993年5月15日始,历时18天,已于6月1日圆满完成,承担该项考察任务的“实验2”号船亦顺利返抵广州新洲码头。 该项任务是我所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共同支持的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中国东南大陆及邻近海域岩石圈的结构、组成与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震折射探测剖面从南海北部红海湾近海水深91m处,跨越大陆架、大陆坡直至水深3950m的南海深海盆,全长400km。投放海底地震仪15台,连续放炮70发,每发炸药  相似文献   

15.
笔者分析、鉴定了100多个南海表层沉积样品中的大量放射虫标本,本文仅报道其中的1个新属和12个新种,作为我们对南海沉积物中放射虫的系列研究之一。 本文是我们对南海沉积物中放射虫的系列研究之一,现仅报道1新属12新种。新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全球海洋遥感协会、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LED)承办的"第九届全球海洋遥感大会(PORSEC2008)"于12月2-6日在穗隆重召开.原科技部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华担任大会荣誉主席,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唐丹玲博士和全球海洋遥感协会主席Kristina Katsaros博士担任大会主席,国家遥感中心主任张国成、科技部高新技术司司长(巡视员)邵立勤、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钟小平、广州市科协副主席黄敏、中国科学院资环局任小波处长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张偲副所长(主持工作)等也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7.
2004年12月25日,中国科学院综合计划局组织有关专家,在广州对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盛安高工、蔡树群研究员承担的院”水文多参数综合测量仪”研制项目进行了验收。验收会议由中国科学院综合计划局田东生处长主持,项目承担单位南海海洋研究所的领导陈绍勇、袁恒勇及科研计划处方文东处长参加了验收会。验收会专家组由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南海环境监测中心、中山大学、广州光机电中心的5名专家组成。验收专家组听取了研制工作报告、测试报告和财务决算报告,现场考察了研制的仪器设备,并进行了认真的质疑,形成了如下验收意见。  相似文献   

18.
从中国南沙群岛海区(3°—8°N,112°—115°E)水深50—111m处发现头足类乌贼科Sepiidae乌贼属Sepia南沙乌贼Sepia nanshiensis sp.nov。正模标本♀SCSIOAS-M20和副模标本♂SCSIOAS-M141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9.
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物理研究室研制的OMC-1型海洋光学多参数测量仪,以及与暨南大学物理系共同研制的SLM-1型海面照度计,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主持下通过技术鉴定。鉴定组组长由学部委员梁栋材研究员担任,山东海洋学院物理系于良副教授任副组长。鉴定会于1986年7月2日至4日在南海海洋研究所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国家海洋局和生产部门等13个单位近20名专家出席了鉴定会。  相似文献   

20.
于1988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在南沙群岛进行综合考察,在采集到的多毛类标本中,发现了背褶沙蚕Tambalagamia的一新种,其与代表种背褶沙蚕T.fauveli和东方背褶沙蚕T.orientalis在眼、双背须出现的刚节数以及背须的形状等有明显的区别,故定名为中华背褶沙蚕Tambalagamia sinica,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