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南美南极鱼科中数量最为丰富的一个种,拉氏南美南极鱼(Patagonotothen ramsayi)在巴塔哥尼亚海域食物网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的传递作用。目前针对该鱼种的营养及摄食生态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反映短期摄食的传统胃含物分析上。为此,本研究分析了拉氏南美南极鱼3种组织(肌肉、肝脏和性腺)中脂肪酸含量及分布情况,并就3种组织中的脂肪酸是否能表征其食性及食性转换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拉氏南美南极鱼体内共检测出27种脂肪酸;由于涉及生长、繁殖等因素影响,肝脏、性腺组织对于脂肪酸的储存及使用情况并不适用于指征食性,而肌肉组织更新时间相对较长,故能够较好地反映其对食物中脂肪酸的吸收。对不同体长组拉氏南美南极鱼肌肉组织中脂肪酸分析可知,未成熟拉氏南美南极鱼(100~240 mm)主要摄食浮游性生物;随着体长增加对底栖生物的摄食也随之增加,由浮游性摄食方式转变为浮游-底栖性摄食。另外,因拉氏南美南极鱼摄食一定量的渔业丢弃物,导致腐生食物链和捕食食物链的贡献率特征弱化。研究结果进一步显示,针对大洋性鱼类,与肝脏和性腺相比,肌肉组织脂肪酸更适用于表征食物来源。  相似文献   

2.
运用PCR、TA克隆及二代测序技术获得了独角雪冰鱼(Chionodraco hamatus)、伯氏肩孔南极鱼(Trematomus bernacchii)的EPO区域基因组DNA序列,并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了基因结构与保守功能域等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克隆获得的独角雪冰鱼、伯氏肩孔南极鱼EPO基因序列分别为2727 bp和2820 bp,包括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结构,编码区全长皆为558 bp,推定编码185个氨基酸。理化性质分析得到两者的EPO蛋白皆为相对稳定的酸性可溶性蛋白。其三级结构预测结果都显示出典型的4个反相平行的α螺旋结构特征,保持了其在生物体内发挥的原有作用。多重序列比对显示,独角雪冰鱼EPO与伯氏肩孔南极鱼的氨基酸同源性为95.2%,而与其它物种的同源性在53.9%—85.5%之间。系统发育树显示,独角雪冰鱼、伯氏肩孔南极鱼的EPO基因与鱼类的同源基因聚类,系统进化情况同亲缘关系一致,表明EPO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具有较强保守性。本研究为揭示EPO基因在南极冰鱼内的遗传特性提供理论依据,并为进一步探讨EPO基因在极端低温高氧环境中的鱼类适应性进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澳大利亚南极生物研究讨论会于1984年8月13-18日在塔斯马尼亚(Tasmania)州的京斯敦(Kingston)召开.会议由澳科技部南极局发起,对维斯特福尔德(Vistfold)山地已开展的生物研究,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讨论和经验总结.参加会议的除了澳大利亚科学家外还有中国、日本、印度和南非等国共50多名科学家.会上共宣读论文40篇,张  相似文献   

4.
荣成俚岛和胶南斋堂岛斑头鱼渔业生物学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10年10月采自荣成俚岛和胶南斋堂岛近海的斑头鱼(Hexagrammos agrammus)繁殖群体生物学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个群体斑头鱼的体长组成和体质量组成差异不显著,优势体长组均为100~150mm,优势体质量组分别为20.0~50.0g和30.0~70.0 g;体长与体质量关系分别为W=2.0×10-5L3.0.257(R2=0.968 7)和W=1.0×10 5L3.0805(R2=0.943 8),肥满度指数(K)分别为1.83±0.19和2.08±0.20.荣成俚岛斑头鱼较胶南斋堂岛群体的生长速度慢、肥满度指数低,但卵径大、性成熟较早.斑头鱼雌雄个体的性腺成熟度和性成熟系数均与体长呈正相关关系;肝脏指数和肥满度指数变化可作为判定斑头鱼繁殖时期的重要依据.水温不同造成2个群体繁殖期差异,胶南斋堂岛群体繁殖时间相对滞后.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使用稳定同位素方法,分析及比较了吕泗渔场两种重要石首鱼科鱼类(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的营养生态学特征。结果表明,不同体长组间小黄鱼和棘头梅童鱼的稳定碳同位素差异不显著(p0.05),而稳定氮同位素差异显著(p 0.05)。小黄鱼的营养级要显著高于棘头梅童鱼(p 0.05)。聚类分析的结果可将小黄鱼的体长组分成两大组,包括 140~190、 130~140、 120~130、 80~90 mm一组和剩余的体长组;棘头梅童鱼的体长组可分为140~190、130~140 mm一组和剩余体长组。Iso Source模型的结果显示,浮游植物对小黄鱼、棘头梅童鱼的碳源贡献比例为43.38%和36.38%;底质有机物(Sedimental Organic Matter,SOM)对小黄鱼、棘头梅童鱼的碳源贡献比例为40.66%和43.70%。因此判定小黄鱼和棘头梅童鱼的潜在碳源主要是浮游植物和SOM。本研究还发现小黄鱼食性转变的体长临界点为80 mm,而棘头梅童鱼为110 mm,反映了棘头梅童鱼在生活史中转变食性行为的发生时间可能比小黄鱼晚。  相似文献   

6.
1986年4月24日在南沙群岛海域采集到2尾灯笼鱼类标本,确认为一新种——南沙虹灯鱼Bolinichthys nanshanensis sp.nov.。本种与虹灯鱼属其它各种的区别在于腹部发光器(VO)数目较少,只有4个,其它均为5个。除此以外,本种与眶暗虹灯鱼B.pyrsobolus(Alcock)及尼氏虹灯鱼B.nikolayi Bekker两近似种的主要区别还分别在于尾柄下部发光鳞数目较多和鳃耙数较多。  相似文献   

7.
测记耳石生长轮纹数量,依据耳石日轮对采自珠江口的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的日龄进行了鉴定、并据此研究了其产卵期和生长特性.棘头梅童鱼的产卵期为12月至次年的7月,主要集中在2、4、5月,产卵高峰出现在5月,占样本总数的27.27%;其次为2月,占18.18%.用直线、幂函数和指数函数关系对棘头梅童鱼的生长特性进行回归分析,体长范围为29.8~104.0 mm的棘头梅童鱼的体长与体重关系为幂函数关系,体重生长为匀速生长;体长随日龄的生长关系以幂函数模型符合程度较好,体重与日龄的生长关系则符合指数关系和幂函数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耳石日龄来推算棘头梅童鱼的产卵期是可行的,并可用于研究一定体长范围内鱼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基于文献计量法的涌潮研究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数据源,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国内外研究涌潮的国家、机构、作者、载文期刊及关键词等进行分析.在CNKI共检索出433个研究机构的632名作者在239种刊物上发表的652篇文献(1964—2020年),"钱塘江河口"...  相似文献   

9.
用精子载体法将MT-hGH基因导入泰山赤鳞鱼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于1998年3月-1999年2月,在山东农业大学采集泰山赤鳞鱼,采用精子载体法进行MT-hGH基因导入的研究。将泰山赤鳞鱼的精子在保存液内与含有MT-hGH基因的重组质粒保温30min,然后用于人工授精,共孵化出363尾幼鱼。待鱼苗长至5cm左右时,对其中的39尾进行PCR和Southern杂交检测。结果表明,有7尾鱼苗带有MT-hGH基因,转基因鱼的阳性率为17.95%。  相似文献   

10.
鱼(确切的说指硬骨鱼)全身有鳞。不!若仔细观察就会看到餐桌上的大马哈鱼,或者鱼缸中游动着的金鱼的头上果真有鳞吧?这个“鱼头无鳞之谜”与我们的头骨出现的秘密有关。头骨和牙齿实际上是“外骨”。最初的鱼身上披着厉害的骨板,但经过5亿年的进化,骨板变成鳞及头骨和牙齿等。欲知原委请往下看。从所发现的“阿兰达斯皮斯”(澳大利亚4.7亿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鱼的鱼鳞上有许多类似人的指纹,类似树的年轮的精密纹路,称为“鳞纹”。鱼身上的“鳞纹”,每年自然增长10圈至30圈。每圈“鳞纹”之间的间距,形状和宽度不但告诉我们鱼的年龄有多大,而且还能告诉我们鱼是在怎样的生态环境中生活的。生长在寒冷水中或生长在缺少重要营养物质环境中的鱼,它们的“鳞纹”必然狭小,  相似文献   

12.
宋超  侯俊利  赵峰  张涛  杨刚  庄平 《海洋科学》2017,41(6):34-40
为探明工程建设后东海大桥风电场水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作者利用等级聚类和多元统计等方法对该水域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种及群落结构进行分析。春、秋季共发现18种鱼类,隶属6目9科15属;鲈形目鱼类所占比例最高(50%),其中又以虾虎鱼科鱼类最高(44.4%)。春季优势种为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和孔虾虎鱼(Trypauchen vagina),秋季优势种为棘头梅童鱼、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和凤鲚(Coilia mystus);棘头梅童鱼为春、秋季共同优势种。等级聚类和非度量多维标序排序表明,东海大桥风电场水域鱼类群落可分为春季和秋季2个组群,相似性检验(ANOSIM)显示2个组群差异极显著(R=0.851,P0.01)。生物与环境相关分析(BIOENV)表明温度和盐度是影响东海大桥风电场水域鱼类群落结构的最主要环境因子,两者结合因子与鱼类群落的相关系数为0.791。本研究发现,东海大桥风电场水域是棘头梅童鱼、凤鲚、龙头鱼等多种鱼类的育幼和索饵场所,群落结构具有典型的季节特征。  相似文献   

13.
黄涛  张灿  蔡思盈 《海洋学报》2015,37(8):117-125
稳定同位素比值分析已成功用于示踪动物的食物来源研究,近年来已发展了多个同位素混合模型用于计算混合物中多来源物质的组成比例。本文以过去百年来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南极毛皮海豹(Arctocephalus gazella)毛发的C、N同位素数据为基础,运用同位素混合模型中的欧几里得距离法、线性模型和贝叶斯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和比较,得到毛皮海豹食谱中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南极电灯鱼(Electrona antarctica)和尼氏裸灯鱼(Gymnoscopelus nicholsi)所占比例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各模型计算得出的结果可分为两组,分别是欧几里得距离法公式(1)和(2)的结果,表现为近百年来毛皮海豹食谱中Euphausia superb比例与其毛发稳定N同位素比值呈同步上升的趋势;第二组为欧几里得距离法公式(3)、线性模型和贝叶斯模型的结果,Euphausia superb比例与毛皮海豹毛稳定N同位素比值呈反相关关系。综合对比研究区域气候、海冰环境变化背景和已有的南极磷虾种群密度调查资料分析,第二组模型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相符,可用于讨论食物比例的时间变化趋势。近百年来,菲尔德斯半岛毛皮海豹食谱中Euphausia superb的比例显著下降,很可能是由于区域气候快速变暖和海冰的消退造成的。本文的计算结果指示西南极半岛气候变暖已显著影响到区域海洋食物链变化。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石首鱼科(Sciaenidae)鱼类分子系统进化关系,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黑鳃梅童鱼(Collichthys niveatus)、棘头梅童鱼(C.lucidus)、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小黄鱼(L.polyactis)、鮸鱼(Miichthys miiuy)、白姑鱼(Pennahia argentata)、黄姑鱼(Nibea albiflora)和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angerii)共8种石首鱼类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的基本特征。结果显示,除皮氏叫姑鱼外,其余7种石首鱼类编码的37个基因排列顺序与脊椎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相同。基因组碱基分布存在不均衡现象,A+T含量高于G+C含量。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变异位点分析结果表明,ND4和ND5基因可作为COI基因的辅助分子标记,应用于石首鱼类群体遗传学的研究中。黄鱼亚科5种鱼类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Ka/Ks比值远低于1,显示出较强的纯化选择。皮氏叫姑鱼与其他石首鱼间的遗传距离均较大且亲缘关系较远,暗示叫姑鱼属或为石首鱼类中较为原始的类群。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构建NJ系统树支持黄鱼亚科和白姑鱼亚科亲缘关系较近的形态学结论。而基于去除控制区后序列和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树则表明两亚科鱼类间的差别在非编码区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最近,第三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海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颜金培副研究员课题组在南大洋生源硫海-气转化过程及气溶胶生成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Uptake selectivity of the methanesulfonic acid(MSA)on fine particles over polynya regions of the Ross Sea,Antarctica(南极罗斯海冰间湖区细颗粒物对甲磺酸吸收的选择性)”为题发表在《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期刊上(https://doi.org/10.5194/acp-20-3259-2020),该期刊为国际大气科学领域重要期刊之一(1区,影响因子5.67)。  相似文献   

16.
▲毛躄鱼毛躄鱼属笔鱼科。这种鱼长得较为奇特,头较大,腹部突出,胸鳍酷似假臂,隐于皮下。全身无鳞,以细小绒毛状小棘所代替。终生生活在热带海域中,极其喜欢栖息于海藻中,具有把腹部充满空气漂浮于水面的习性。分布于南海、印度、马来西亚半岛沿岸。▲巨牙天竺鲷巨牙天竺鲷属天  相似文献   

17.
南极磷虾富氟异常的原因及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体内及其甲壳中氟含量变化特征的分析,对南极磷虾富氟异常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结合其他有关资料,本文还对南极磷虾富氟的来源及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南极磷虾甲壳对氟具有再吸收的功能和作用,其对氟的富集存在着与生命活动无失的机理.南极磷虾的甲壳作为对氟具有特殊吸附功能的无机介质是其富氟的重要原因;(2)氟的富集来自海水,且可能是以离子交换吸附的方式进行.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氟与钙、磷的结合而体现.  相似文献   

18.
飞鱼是飞鱼科鱼类的统称,在分类学上属硬骨鱼纲、颌针鱼目、飞鱼科。全世界约有50多种飞鱼,它们生活在热带及暖温带的上层水域,太平洋中种类最多。我国近海有38种,南海种类最多:如燕鳐鱼,体略呈圆柱状,地方名为燕儿鱼、飞鱼;少鳞燕鳐鱼,体略呈梭形,头短钝,被薄圆鳞,体背青黑、腹白,福建俗称之为飞鸟、飞鱼;翱翔飞鱼,吻短钝,眼大,圆鳞易脱,体背蓝黑、腹自。飞鱼的胸鳍特别大,向后达尾基,状如鸟翅,薄似蝉翼,可作滑翔之用。有些种类的飞鱼具双翼,  相似文献   

19.
1975-1976年“金星”号调査船在东海陆架区先后进行了三个航次的调查,曾采到灯笼鱼科中的六个属七个种的后期仔鱼共646尾。它们是无须灯笼鱼Diogenichthys panurgus Bolin,粗鳞灯笼鱼Myctophum asperum ( Richardson),巴氏灯笼鱼Gonichthys barnesi Whitely,神鰯灯笼鱼Diaphus theta ( Eigenmann et Eigenman),多光灯笼鱼Ceratoscopelus townsendi ( Eigenmann et Eigenmann),柳氏戴芬鱼Diaphus lutkeni Brauer及七星鱼Benthosema pterota ( Alcock)。在我国海域,除七星鱼的成鱼和神鰯戴芬鱼的后期仔鱼与稚鱼有过记录外,其它各种,包括其早期变态时期的后期仔鱼皆系首次记录。 灯笼鱼科的鱼类广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水深200-500米的大洋中层水域,是大洋性重要经济鱼类和海洋哺乳动物的重要饵料的组成部分。对灯笼鱼科鱼类的后期仔鱼及稚鱼的分布和形态的研究,对进一步探讨成鱼的生态及其地理分布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七种灯笼鱼的后期仔鱼的出现及其变态时期的特征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搜集到印度在国际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海洋学领域研究文献共4 257篇。在此基础上,利用数据处理软件TDA(Thomson Data Analyzer)和可视化软件Ucinet,从各年文献量、作者、研究机构及学科、研究主题等角度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以定量的数据反映印度在海洋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开展中印海洋领域的合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