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关行业遭受雷电灾害的频率也相应增高,尤其是易燃易爆场所、计算机等场地较易遭受雷电袭击。为此,国家近年来也加强了此方面的安全立法、安全管理,加强了安全宣传,使人们普遍增强了防雷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在此社会氛围下,有利于我们开展防雷检测及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2.
分析安全监控系统雷电灾害的成因和入侵途径,提出了安全监控系统防雷保护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李家启  任艳  何静  陈宏  黄亚敏 《气象科技》2012,40(3):502-506
在应急抢险救援中,临时用房的防雷安全一直为世人所关注。通过对临时用房特点阐述,分析了GB50057-1994的局限性,并采用IEC62305推荐方法对临时用房安装防雷装置进行判定分析。结果表明:GB50057-1994对建筑物防雷装置安装的判定指标不适用于临时用房,IEC62305推荐方法适用于临时用房安装防雷装置的判定;临时用房是否安装防雷装置与临时用房的大小尺寸和雷电日参数相关,在此基础上获得了临时用房雷电灾害风险值与其面积和周长、雷电日的关系式,为快速判定是否安装防雷装置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农村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农村因雷击造成人员伤亡事故的调查,分析现阶段农村雷电灾害防御现状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农村防雷工作开展的一些建议,期望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加快农村雷电灾害防御工作进程,将农村防雷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5.
林松良 《气象科技》2001,29(3):40-41,64
结合绍兴市气象部门城市气象服务及雷电防护工作实践,阐述了建筑工程防雷、网络工程防雷和防雷装置年检在防雷减灾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有关防雷法规在城市气象服务中的作用。提出建立区域性、高精度雷电预警、定位、监视系统是进一步完善城市气象服务体系和城市雷电灾害综合防御体系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雷电灾害特征及防雷工作中的隐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河南省雷电灾害特征及防雷工作中的隐患,提出了解决隐患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利用各地市气象局上报的1998年度雷电灾害资料,分析了该年度雷电灾害特征,结果表明:1998年河南省雷电灾害发生次数较多,经济损失严重,雷电灾害时间跨度大,感应雷击多,雷击对象为多电器设备。缺少防雷设施或防雷设施不合格,是雷电灾害发生严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正确实施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是落实防雷减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工作的重要环节。由于此项工作开展较晚,建设单位往往对雷电灾害认识不到位,在工程项目前期选址、防雷工程设计施工过程中存在盲目性,导致安全防护措施不合理、不完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本文通过典型评估实例简要介绍了评估的方法及步骤,并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安全防护措施,为项目规划选址、防雷设计施工、安全监督管理等提供可靠的技术依据,并针对目前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探讨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古建筑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雷电灾害是威胁古建筑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首先较完整地介绍了古建筑雷电灾害的总体研究进展,分别综述了古建筑构件的雷击破坏特征和机理,以及古建筑雷击起火灾害成因、方式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研究现状,建议在雷击模拟试验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分析方法研究雷击破坏基础性问题。分析了古建筑绝缘避雷与采用防雷装置接闪泄流两种方法,认为后者科学合理。通过归纳古建筑雷电防护技术研究进展、古建筑防雷新技术方法和装置,分析了古建筑防雷技术标准现状。最后,提出古建筑防雷有待深入研究的方向,包括开展古建筑雷击破坏机理、实用的防雷新技术、古建筑雷击选择性、雷击精细化监测预警等,特别是加强古建筑防雷新技术研究,尽量减小对古建筑原貌的影响,做好古建筑的防雷保护是非常关键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雷电灾害特征及防雷工作中的隐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河南省雷电灾害特征及防雷工作中的隐患,提出了解决隐患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探讨农村雷电灾害的成因及防雷减灾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总结了农村雷电灾害事故发生的现状;分析阐述了农民防雷科学知识贫乏、观念淡薄,防雷设施滞后,防雷管理不到位及雷电预警信息发布不畅等因素是导致农村雷电灾害事故频发的根本原因;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做好农村防雷减灾工作的四点对策是加强防雷知识宣传,创新管理模式,加快雷电预警信息发布和强化责任落实,对加强农村防雷减灾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山东气象》2002,22(1):5-6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新闻界的朋友们 :2 0 0 1年 1 1月 2 1日省政府第 2 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山东省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管理规定》 ,张高丽代省长签署了山东省人民政府第 1 3 4号令 ,将于明天正式实施。《山东省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管理规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颁布实施后 ,我省制定出台的第一部规范气象工作的法规性文件。《管理规定》的颁布实施 ,是我省气象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经济快速发展、雷电灾害较为严重的我省来说 ,是依法做好防雷减灾和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大举措 ,也标志着我省的气象法制建设又步入了一个新…  相似文献   

13.
探讨农村防雷的可行性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防雷因农村自身的特点和局限,给防雷的施工和普及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结合农村特有的环境及特点,根据农村经济基础薄弱等客观条件的约束,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普及农村防雷的具体方法和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4.
王洁  宁凡  杜艳  杨洋 《陕西气象》2013,(3):20-22
利用2000—2011年共计12a的陕西省雷电灾害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对陕西省雷电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陕西省雷电灾害的时间分布与多年平均雷暴日的分布一致,即高发月是8月,集中出现在午后到前半夜;(2)陕西省雷电灾害的空间分布基本呈南北向的"纺锤状",与多年平均雷暴日呈现南北走向的"两头多,中间少"的"哑铃状"分布特征差异较大;(3)雷电灾害的发生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不仅与雷电出现的频率有关,还与人口密度、电子网络设备的稠密程度密切相关,西安这一特征尤其显著,平均年雷暴日较少,雷电灾害事故却是全省最多;(4)提高全社会对雷电灾害严重性的关注度,加大防雷科普知识宣传力度,使人们掌握正确的防雷避险措施,是减少雷电灾害事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中国农村雷电灾害情况,依据1998~2004年全国雷电灾害人员伤亡事故不完全统计的数据,分析事故特征及其成因,并对农村防雷减灾提出建议.研究表明:中国农村雷电灾害严重,灾害的发生主要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决定,针对农村现有条件,提出防雷减灾的总体纲要和具体措施,是对农村防雷减灾工作的有利探究.  相似文献   

16.
对发生在遂溪县农村的一宗雷击事故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就如何加强农村防雷科普知识宣传、规范农村建房防雷设计、落实农村防雷减灾责任制、加强农村防雷减灾服务系统建设、在易发雷灾区域建设防雷避险场所五个方面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7.
施舍 《吉林气象》2007,(3):45-46
在人类生存的环境中有许多自然灾害,如地震、暴雨、冰雹、洪涝、旱灾、雷击等。目前,在我国雷电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列为最严重的10种自然灾害的第三位。因此,怎样科学、正确地运用防雷技术标准规范,在广大农村普及防雷知识这个问题,就摆在了我们气象部门的面前,并值得深思。一雷击灾害调查情况2007年5月25日下午4时许,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镇公拉玛村遭受严重雷击灾害。吉林市气象局得知此事后,迅速组织人员到现场开展灾  相似文献   

18.
普宁市雷电灾害调查及其减灾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雷电灾害是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随着城乡经济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物和现代化设备日益增多,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严重。笔者通过对普宁市近几年雷击事故的调查,结合气象资料,分析普宁市1959~1997年雷暴发生的一般规律,找出当前防雷存在的问题,提出雷电灾害的防御措施,以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1 雷电灾害是现代社会的一大公害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大批先进的电子仪器设备进入各行各业,千家万户。这些设备都要使用微电子器件。过去人们对雷电引起的物理效应集中在强电方面,事实上,在落雷时或闪电被避雷针…  相似文献   

19.
2011年11月5日,梵净山发生严重雷击事件,受伤人数多达34人,且发生于梵净山文化旅游节开幕当天,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事件发生后,贵州省气象局、铜仁市气象局迅速组织防雷技术专家到现场进行灾情调查、技术鉴定,对雷击原因进行分析,并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取得了处置突发事件主动权,市气象局任事件调查组组长单位,负责查明事件具体原因、发生经过、人员受伤情况,认定事件的性质和责任,总结事件教训,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提交事件调查报告。通过有效的应急处置工作,使这起突发灾害事件得到妥善处理,并进一步加强了防雷安全管理。该文通过此次事件,分析突发灾害事件应急处置问题。  相似文献   

20.
王洁  宁凡  杜艳  杨洋 《陕西气象》2013,(3):20-22

利用2000—2011年共计12a的陕西省雷电灾害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对陕西省雷电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陕西省雷电灾害的时间分布与多年平均雷暴日的分布一致,即高发月是8月,集中出现在午后到前半夜;(2)陕西省雷电灾害的空间分布基本呈南北向的“纺锤状”,与多年平均雷暴日呈现南北走向的“两头多,中间少”的“哑铃状”分布特征差异较大;(3)雷电灾害的发生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不仅与雷电出现的频率有关,还
与人口密度、电子网络设备的稠密程度密切相关,西安这一特征尤其显著,平均年雷暴日较少,雷电灾害事故却是全省最多;(4)提高全社会对雷电灾害严重性的关注度,加大防雷科普知识宣传力度,使人们掌握正确的防雷避险措施,是减少雷电灾害事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