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D-InSAR)技术的开采沉陷监测理论和方法是矿山变形监测领域研究的热点,当前已有学者融合单视线向D-InSAR技术和开采沉陷规律成功构建了开采沉陷三维监测模型,然而由于该模型仅融合了水平煤层开采地表沉陷规律,其并不适用于倾斜煤层开采地表沉陷监测。针对上述问题,根据D-InSAR监测的视线向变形与三维变形的关系,融合倾斜煤层开采地表沉陷规律,提出了基于单视线向D-InSAR技术的倾斜煤层开采地表沉陷监测方法。模拟实验表明,所提出的方法下沉监测相对误差绝对值小于9.53%,平均为1.31%,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水平移动监测相对误差绝对值小于9.78%,平均为3.71%,满足开采沉陷监测精度要求。并利用该方法成功监测了中国山东省兖州矿区南屯煤矿9310工作面在2012-01-27—2012-02-07期间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与变形。  相似文献   

2.
油气勘探中的化探遥感综合评价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油气化探和油气遥感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油气勘查方法,但二者在油气勘查中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地表化探异常与遥感影像异常的空间分布具有一致性,综合评价化探异常与遥感异常的油气指示意义,可提高油气勘探效率。  相似文献   

3.
星载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是一种有效监测地面沉降的重要技术手段,煤矿开采、国土环境与灾害的发展变化往往伴随着地画的微小形变.通过煤矿沉降监测的试验结果,总结出一种利用D-InSAR技术构建对于煤矿开采、沉降与环境灾害监测的有效应用与分析系统方案.通过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为煤矿的开采控制、次生灾害预防、国土环境的变化监测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4.
开采沉陷时序预测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叙述了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理论,分析了矿山开采沉陷观测数据的特点,提出了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开采沉陷预计技术,建立了开采沉陷的时序预计模型。用该模型可以对采动地表移动变形进行预测,预测结果分析表明用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能够很好的解决开采沉陷的动态预测问题。地表移动变形的相对预测误差在5%左右,与传统的预测方法相比,预测精度可以提高5%-15%,最后还提出了这一预测方法所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5.
随着矿产资源的开采规模、范围不断增加,监测矿区开采沉陷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的重要分支,短基线技术(Small Baseline Subset,SBAS)理论上能有效地监测城市沉降,但未应用于监测矿区的开采沉陷。它是将多幅SAR影像组合成若干个基线距较短的干涉对并利用奇异值分解(SVD)方法获取形变。本文利用12幅ERS-1/2 SAR影像(1995.4-1998.8)组成20组干涉对,采用短基线技术对江苏某矿区的开采沉陷进行监测。实验表明,短基线技术能较为有效地监测矿区的开采沉陷,但在现阶段尚不能应用于生产工作中。根据本次实验结果,总结出限制短基线技术应用于监测矿区开采沉陷的两大因素。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类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石油成为重要的化工资源。然而,石油开采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日益凸显,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开采安全问题等。由石油开采导致的地面沉降则是这些问题里最不容忽视的,石油开采会导致油层中地下压力的减少,造成油层的紧密压实。当压密的数值达到一定量时,就会引起地表下沉。在城市区域内,地表形变会影响各种生产设施的安全使用。本文以国内某油田为试验对象,利用短基线集技术(SBAS)进行处理,对石油开采时引起的地表沉降进行监测,综合分析其地表形变速率、范围,以及地面变形影响因素,为生产单位和当地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矿山开采会导致地表沉陷,严重破坏了生态结构与生态环境。因此科学有效地分析与管理沉陷数据进而控制煤炭的开采损害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基于GIS开发了开采沉陷损害信息管理与分析系统,对开采沉陷的防治和治理以及矿山生产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有效地预计矿区开采沉陷参数,离不开现代测绘技术,现代测绘技术在矿山的开采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矿区建立各种形式的观测站,对地表移动过程进行系统观测,通过观测资料的分析,获得地表移动规律并指导矿山开采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金属矿区已有勘查开采资料的基础上,将矿区三维模型概化为地面模型、勘探线剖面模型、矿权范围模型、矿体模型、巷道模型、储量计算块段模型、采空区模型等。提出一种基于多源数据的矿区三维建模方法,该方法能够充分利用已有勘查与开采数据快速建立矿区三维模型,实现矿区的三维可视化与动态管理。  相似文献   

10.
采用聚类技术探测空间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敏  刘启亮  李光强 《遥感学报》2010,14(5):951-965
提出了一种基于聚类的空间异常探测方法。该方法通过空间聚类获得局部相关性较强的实体集合,分别探测空间异常,给出了一种稳健的空间异常度量指标,提高了异常探测结果的可靠性。通过实例验证以及与SOM方法的比较分析,证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提出应用房屋特征点提取采动区房屋移动变形的方法,并通过误差分析理论,评价三维激光扫描直接获取数据与间接计算数据的精度,结果显示其精度能满足房屋移动变形监测要求。应用三维激光扫描数据,分析采动区房屋移动变形规律,对村庄房屋下开采的安全开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由于中国对铁矿石的需求异常强劲,南非国有铁路公司Spoornet已考虑修建一条从南非铁矿石产地Palabora到莫桑比克马普托港的、运输量为 1 000万吨 /年的铁路。Spoornet公司说,修建这条铁路主要是为了运输Palabora矿山积压的磁铁矿。开采Palabora铁矿的两家公司———Palabor  相似文献   

13.
融合D-InSAR与GIS技术的矿区开采沉陷形变监测及预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技术能监测大范围地表形变信息,但单一的D-InSAR技术不能精确分析沉降分布的范围和位置的问题,本文以淮北袁店二矿为例,首先选择2015年4—5月2景C波段Radarsat-2和7—12月6景Sentinel-1卫星影像数据作为干涉影像数据构成6个干涉影像对,通过二轨法对其进行差分干涉处理和相位解缠提取干涉形变图;然后将D-InSAR差分干涉图与开采平面、开采计划图导入ArcGIS进行叠加,分析矿区开采沉陷区域的空间动态分布位置并进行定量分析;最后采用灰色理论模型进行预测。结果表明:D-InSAR叠加分析图能反映出在煤炭开采过程中沉降区域位置和分布范围;D-InSAR预测值与实测值最大相对误差和方差比分别为11.5%和0.097。  相似文献   

14.
矿产开采强度可以反映区域内矿产资源开采的集中分布情况,为制定相应的矿产资源规划、统筹地方经济发展等提供决策依据。为了分析西藏不同行政区域的矿产资源开采强度,利用2016年和2017年获取的遥感数据,使用室内遥感信息提取与野外现场调查验证相结合的技术方法,调查了西藏各行政区2016年和2017年的矿产资源开发占损土地情况。基于上述遥感调查成果,分析了西藏各行政区2016年和2017年的矿产资源开采强度,并分析了开采强度的变化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墨竹工卡县、堆龙德庆区、达孜县、城关区、仲巴县是矿产开采强度最高的5个县; 2016—2017年,扎囊县、墨竹工卡县、堆龙德庆区、桑珠孜区、乃东县是矿产开采强度增强最多的5个县,而城关区是开采强度减弱最多的地区。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SBAS(small baseline subset)时序分析技术应用于现代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监测。选取覆盖研究区的39景ERS1/2SAR数据,提取了1992至2000年现代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速率,结果与水准观测数据基本保持一致,研究发现胜利油田中心开采区最大地面沉降速率可达-33.2mm/a。研究表明,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主要由石油开采(采油和抽取浅层地下水用于回注)、地下水抽取、地表载荷增加、沉积物固结压实引发,沉积物固结压实和石油开采对现代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的贡献显著。  相似文献   

16.
陈寿辙 《北京测绘》2017,(6):111-113
GNSS自动化监测系统具有数据实时采集、实时发送与实时分析等特点,节省了人力与物力,提高了对变形体监测和分析的效率,其在矿区开采沉陷监测中的应用弥补了传统方式受地形影响大、费力费时、不易自动化等缺点。本文针对GNSS自动化监测系统可全天候观测、易于实现全系统的自动化、精度可靠等优势,并结合生产实践,对基于GNSS技术的矿区开采沉陷自动化监测系统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李帅  温建生  胡海峰 《测绘科学》2021,46(11):56-62,97
针对矿区开采沉陷沉降量级大、形变剧烈,传统InSAR技术监测过程易出现影像失相干,监测精度较低的问题,以山西省某矿区9103工作面为例,提出SBAS-InSAR和Offset-tracking技术联合监测的方法.采用SBAS-InSAR监测沉陷盆地边缘地区微小形变,采用Offset-tracking技术监测沉陷盆地中心区域大梯度形变,并将二者的形变信息进行融合,从而获得整个采掘工作面上方地表时空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其监测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度较好,满足开采沉陷监测的一般精度要求,融合SBAS-InSAR和Offset-tracking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InSAR技术只能监测微小形变的问题,为矿区开采沉陷大梯度形变监测以及环境治理提供新的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18.
基于改进的Knothe时间函数模型与概率积分法建立了在半无限开采条件下与开采速度有关的地表动态下沉预计模型,并利用Matlab软件绘制出对应的关系曲线,分析了开采速度对地表动态下沉速度与加速度的影响,得出了一味提高开采速度并不能降低地表下沉速度,而应根据工作面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预计来确定最佳开采速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煤矿沉陷区监测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与传统观测相结合的方法,获取开采沉陷区精细三维点云数据,在对激光点云数据预处理和数据分析基础上,分别对采空区地表沉降、铁路线沉降、铁路桥沉降与形变监测进行研究,并与传统观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
针对传统的监测方法都是基于点位监测,耗时耗力且难以大面积监测,本文以唐山某矿1326工作面为研究区域,利用二轨法D-InSAR的方法,采用两景Sentine1-1A数据对该工作面进行监测与分析,将所求取的监测结果分别与水准测量数据、利用开采深陷预计方法所预计出的该工作面以及受到开采影响的周边建筑物的下沉值进行对比验证。实验结果表明,D-InSAR监测值与开采沉陷预计的值结果较为一致,能够较为精确有效地监测矿区地表形变以及开采范围内的建筑物沉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