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根据2010—2019年象山港主要入海污染物监测数据,对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的年变化、月变化,主要污染物的浓度、入海通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主要污染物COD、TN和TP的入海污染物浓度年变化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均在2015年达到最大值;月变化较高值主要出现在冬季的1—3月,且主要集中在港底附近入海口。通过对主要污染物的入海通量估算,发现河流入海污染物以颜公河贡献最大,水闸入海污染物中COD以红胜海塘1号闸贡献最大,占比27.7%,其次为大嵩江水闸和红胜海塘3号闸;TN以三山大闸贡献最大,占入海总量的91.0%,其余均较低;TP以三山大闸贡献最大,占比25.1%,横江闸次之,但总体上均呈现一定的降低趋势。COD主要受水土流失和生活污染影响,TN和TP主要受农业和水土流失影响。最后,以宁海颜公河入海污染为例,分析了其对邻近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发现入海污染物对邻近海域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建议加强陆源入海污染物的排放管理。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沿海区域水环境容量计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蓉蓉  逄勇  屈健  陈可  莫旭东  蒋咏 《海洋通报》2012,31(2):214-222
在江苏省沿海开发战略发展的背景下,研究海洋水体环境容量是实施海洋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合理利用海洋资源的基础和前提。以江苏省沿海区域(包括连云港、盐城、南通在内的沿海三市)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人海排污口排污方式的不同,将沿海排污区域划分为沿岸区域和离岸区域两部分,分别建立了2种区域的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结合近岸海域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和污染物通量计算模型对三市的沿海区域水环境容量、人海河流污染物通量分别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测算得到2007年沿海三市污染排放贡献率,并通过污染排放贡献率计算得到沿海三市最大允许人海量。结果表明,江苏省沿海区域COD的水环境容量为1 249 231 t/a,其中沿岸海域水环境容量为968 921 t/a,离岸海域水环境容量为280 310 t/a,沿海三市的COD排放贡献率为44%;江苏省沿海区域氨氮的水环境容量为73 658 t/a,其中沿岸海域水环境容量为47 728t/a,离岸海域水环境容量为25 930 t/a,沿海三市的氨氮排放贡献率为65%。该研究成果可为江苏省沿海区域开发中的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基于MIKE FLOOD建立秦皇岛入海河流及其近岸海域一维、二维耦合河流-海岸水动力和水质模型,研究了秦皇岛海域和入海河流的水动力和污染物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海域潮流为半日潮,其中石河口南北支入海口流速变化过程差别较大,但水位变化过程基本一致;(2)整体上河流入海口化学需氧量(COD)与流速呈正相关关系;(3)COD在近岸海域的扩散方向与涨落潮潮流方向一致,各入海河口海域落潮流期间的COD高于涨潮流。如上结论为赤潮爆发机理和应急处置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秦皇岛扇贝养殖区褐潮暴发期浮游微藻群落结构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09年开始秦皇岛附近海域连年暴发大规模褐潮,对当地的扇贝养殖业造成了很大破坏。本研究用构建克隆文库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对2012年6月褐潮暴发期内秦皇岛附近海域扇贝养殖区微藻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研究,分析微藻种群结构在空间上的变化以及褐潮暴发与环境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抑食金球藻(Aureococcus anophagefferens)确为该种褐潮的原因种;不同站点群落组成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多变量冗余分析(Multivariate Redundancy Analysis,RDA)表明,硝酸盐浓度降低、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以及该海域水产养殖活动的增加可能是造成该海域微藻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考虑"陆源产生-河流输移-入海输出"的整体过程,根据土地利用、农业人口和畜禽养殖等数据,利用输出系数模型(ECM)模拟估算胶州湾海岸带2000—2013年氮、磷非点源污染负荷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并通过对比河流入海实测值与模型模拟结果,获取氮、磷非点源污染入海系数。结果表明:胶州湾海岸带各入海河沿岸氮、磷负荷年际下降趋势明显,空间上则呈现出"北高南低",耕地和农业人口是主要污染源;氮、磷入海通量与陆源污染负荷分布规律一致,氮、磷污染的入海系数均在0.6以上。河流及其流经区的空间异质性导致入海系数的差异化,其自然净化过程会对氮、磷污染物造成损失。因此为有效地缓解胶州湾海岸带非点源污染现状,应将源头控制、过程修复与末端治理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6.
根据2015年10月份开展的水质监测结果,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有机污染指数和富营养化指数对秦皇岛主要入海河口的水质状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秦皇岛市入海河口的首要污染物为DIN、DIP;大蒲河口、汤河口和新开河口的有机污染较为严重;大蒲河口、汤河口和洋河口处于重度富营养状态,其次为戴河口、新开河口和石河口。建议对入海污染物进行严格的总量控制,加强对港口、船舶的环境污染监管,从而进一步改善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基于FVCOM模型,以天津沿岸海域为模拟海域,选取具有典型特征的三个天津入海排污口作为污染释放点,计算了冬、夏季72小时内的污染物扩散情况.模拟结果表明,从不同排污口看,污染物在一个潮周期内很快被稀释,但都存在近岸海域扩散较慢,向外海扩散较快的现象,北排河排污口有贴岸向南的高污染残留,海河排污口在夏季出现分别向河口和向...  相似文献   

8.
胶州湾营养盐研究概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哲  王江涛 《海洋科学》2009,33(11):90-94
近年来,工农业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及水产养殖区每年向胶州湾内输入大量氮、磷营养盐.胶州湾东部、东北和西北部河流基本已成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污河,水体携带了大量氮、磷污染物,沿岸海水养殖废弃物(饵料和生物排泄物等)也是海水氮磷的主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9.
基于因子分析对2012~2013年海河流域pH、DO、COD、BOD5、氨态氮和总石油烃等6项水质指标的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并对其中四项指标进行水污染综合指数评估,旨在对海河水质进行较为系统的评价。结果显示,BJ1和HB2两个站位水质属于Ⅳ类标准,其余各站位均为Ⅴ类;各站位综合评价结果得到海河流域指数为1.44,说明海河流域处于污染状态,其污染程度超过该流域功能区的标准。因子分析发现,COD、DO和NH3-N之间差异显著(P0.05);主成分分析显示,除pH和BOD5外,其余指标都在0.70以上;COD、DO、NH3-N和TPH的贡献率较高,其中总石油烃的贡献率为100%,因此可以认为该海域的污染类型属于有机污染,且石油烃污染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10.
林卫强  李适宇 《海洋学报》2003,25(3):129-137
珠江沿岸城市排污量大,对污染源治理能力十分有限,大量污染物通过河流或直接排放到珠江口,河口区半封闭的地形及潮水顶托使得污染物不易输送出外海,致使珠江口水质恶化,原有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反过来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太湖主要入出湖河道非挥发性有机提取物致突变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994年10月,应用国产大网膜402无极性树脂作吸附剂,提取环太湖5个主要入出湖河道中非挥发性有机物进行Ames试验和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试验,以分析期致突变性。结果表明,4个入湖河道水中有机以物均显示程度不同的致突变性,而出湖水未显示致突变性,4个样点的有机致突变物组成差异较大,梅梁湖承纳梁溪河和直湖港污水,作为玉要饮用水源地,加强其治理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2.
长江总氮和有机氮的分布变化与迁移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7年11-12月(枯水期),1998年8月和10月(丰水期),对长江从金沙江至河口干流和主要支流、湖泊入江口总氮、总溶解氮、总有机氮等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长江水中各种形态氮的浓度,枯水期明显高于丰水期,支流明显高于干流;长江TN和TDN在枯、丰期具有基本类似的迁移变化过程;DIN是长江水的TDN的主要存在形式,丰水期TDN的迁移变化主要取决于DIN;TDN是长江水中TN的主要存在形式,TN的迁移变化主要取决于TDN或者由DIN和TON共同决定;丰水期各种形态的氮中只有有机氮比较容易为悬浮颗粒物质所吸附;长江干流枯水期TDN浓度与长江径流呈较好的线性正相关关系;枯水期TN、丰水期TN和TDN浓度与长江径流的正相关主要发生在上游,这与长江水中氮主要来自于面源有关。  相似文献   

13.
太湖大气氮、磷营养元素干湿沉降率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2002年7月—2003年6月太湖周边地区太湖站、拖山岛、东山站、无锡、苏州、湖州、常州、金坛等8个站、点大气TN、TP沉降通量和降水化学组成观测资料,测定和计算了水气界面TN、TP的表观总沉降率(RT)、湿沉降率(RW)和干沉降率(RD)。太湖大气TN的年平均RT为4226kg/(km2.a),TP的年平均RT为306kg/(km2.a)。大气TN、TP的年沉降负荷分别占由环湖河道等点污染源输入的N、P总负荷的48.8%和46.2%。指出形成太湖大气TN污染的主要途径是湿沉降,而大气TP污染则主要来自气溶胶等固体物质的干沉降;小雨携带入湖的大气TN、TP污染物通量高于中雨和大雨。TN总沉降率曲线在春季3—5月出现高峰值的现象对太湖水体的富营养化具有潜在的促进影响。  相似文献   

14.
Riverine carbon inpu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shore aquatic environment,the marine carbon pool and climate change.Samples were synchronously obtained from 16 rivers discharging into the Bohai Sea (China) in 1-5 July 2005.The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concentrations of the 16 rivers were mainly controlled by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The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POC) of the Haihe,Luanhe,Ziyaxinhe,Chaobaixinhe,Xiaoqinghe,Xiaolinghe,Duliujianhe,Jiyunhe,and Majiahe Rivers mainly originated from pollu...  相似文献   

15.
渤海、黄海、东海沉积物中矿物组合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本文对黄海、渤海、东海以及长江、黄河、辽河表层沉积物中的轻、重矿物进行了研究。分析资料表明,调查区内共有三种类型的矿物:陆源矿物、自生矿物和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型矿物。根据轻、重矿物组合的差异,可把调查区分成8个矿物区。其物质来源主要为黄河与长江。黄河物质主要沉积在黄海、渤海;长江物质沉积在东海陆架区,而冲绳海槽则发现有海底火山喷发物质与浊流沉积。  相似文献   

16.
威海湾位于山东半岛北部,海湾南北长约9km,东西宽约7km。由于人口增加和工业迅速发展,1989年开始威海湾南部投入开发,排海河南省的大增,造成涨局部地区超标,超过海洋物理自净能力,形成污染。本文依据海上实测潮流和COD资料,利用数学模型计算的威海湾潮流分布和物质扩散特征,讨论了威海湾南部纳污量,指出威海湾西部海域潮流较小,海洋物理自净化能力弱,近岸一些地区纳污量已达到或接近饱和,今后新开发区大量  相似文献   

17.
长江无机氮的分布变化和迁移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1997年11—12月(枯水期)、1998年8月和10月(丰水期),对长江从金沙江至河口干流和主要支流、湖泊入江口各种形式的无机氮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长江枯、丰期,干、支流NO3—N平均浓度变化很小,NO2—N、NH4—N浓度枯水期显著高于丰水期,支流高于干流;长江NO3—N、NH4—N和DIN在枯、丰期具有基本相似的迁移过程;长江水中无机N的迁移变化主要取决于NO3—N,NO3—N始终是三态无机N的主要存在形式,三态无机N处于较稳定的热力学平衡状态中;长江干流无机N与径流量呈正相关表明长江水中无机N主要来自于面源。  相似文献   

18.
风暴作用下渤海中污染物(COD)输运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三维POM模式,分别就潮汐作用下和风暴作用下污染物输运进行了数值模拟;比较了两种驱动下渤海内污染物输运的差异。通过比较发现:风暴潮(尤其是寒潮)平均每年使渤海污染物总量的减少量是潮汐作用的3~4倍;每次风暴潮过程对渤海内污染物重新分布的作用与潮汐30天的作用是同量级的。所以,在研究渤海的污染物输运时,必须考虑风暴潮的作用,否则,会产生很大的误差。  相似文献   

19.
Measurements of methane (CH4) so far have always shown supersaturation in the entire North Sea relative to the atmospheric partial pressur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surface CH4 reveals a distinct increase towards the shore. Since North Sea sediments presumably are an insignificant source for CH4 the coastal contribution via rivers and tidal flats gains in importance.In this work, CH4 data from the River Weser, the back barrier tidal flats of Spiekeroog Island (NW Germany), and the German Bight are presented. Results from the River Weser are compared to other rivers draining into the German Bight. Measurements in the tidal flat area of Spiekeroog Island highlight this ecosystem as an additional contributor to the overall CH4 budget of the southern North Sea. A tidally driven CH4 pattern is observed for the water column with maximum values during low tide. Tidal flat sediments turn out to be the dominating source because pore waters discharged during low tide are highly enriched in CH4. In contrast, the freshwater contribution to the tidal flats by small coastal tributaries has almost no impact on water column CH4 concentrations. The CH4 level seems to be disturbed irregularly by wind forcing due to elevated degassing and prevention of advective flow when tidal flats remain covered by water.Based on our data, two model calculations were used to estimate the impact of tidal flats on the CH4 budget in the German Bight.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back barrier tidal flats of the east Frisian Wadden Sea contribute CH4 in an order of magnitude between the Wash estuary and River Elbe and thus have to be considered in budget calcul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