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引言大别群、红安群、应山群是湖北省大别山—河南省桐柏山南麓广泛出露的前震旦纪地层(图1)。长期以来,一些地质前辈、院校和各地质单位对上述地层及变质岩学进行了大量工作,积累了较丰富的地质资料。但是,由于地层时代确定缺乏依据,各群之间的接触关系不清,致使地层划分和对比较混乱,在对该区的大地构造问题的认识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原宿松群的深入研究 ,将其解体为蒲河片麻岩套与宿松岩群。宿松岩群与大别群在南部经历了先侵入 ,后韧性剪切变形 ,再构造破碎的复杂过程 ,并非不整合接触 ;在北部为过渡或构造叠置关系。重新厘定宿松岩群的构造地层序列自下而上由甘田坳岩组 (新建 ) ,柳坪岩组、大新屋岩组、梓树坞岩组 (新建 )所组成 ,并从地层序列、微古组合、地质年代等方面论证了宿松岩群属新元古代 ,为重新认识大别造山带的形成演化提供了新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秦岭—大别山褶皱系是中国地质构造的南北分界线,对中国地质问题的认识有重要意义。位于皖豫鄂三省交界处的大别山变质地层的核心——大别群,更是多年来地质工作者讨论  相似文献   

4.
安徽宿松群的甄别及时代归属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原宿松群的深入研究,将其解体为蒲河片麻岩套与宿松岩群。宿松群与大别群在南部经历了先侵入,后韧性剪切变形,再构造破碎的复杂过程,并非不整合接触;在北部为过渡或构造叠置关系。重新厘定宿松岩群的构造地层序列自下而上由甘田坳岩级(新建),柳坪岩组、大新层岩组、梓树坞岩组(新建)所组成人地层序列、微古组合、地质年代等方面谁了宿松岩群属新元古代,为重新认识大别山带的形成演化提供子新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孔令耀  郭盼  万俊  刘成新  王晶  陈超 《地球科学》2022,47(4):1333-1348
大别造山带位于扬子陆块北缘,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其发育太古代-古元古代的结晶基底,但一直缺乏中元古代的物质信息.首次报道了大别造山带核部一套中元古代“变砂岩-大理岩”变沉积岩组合,通过对该套地层的3个样品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特征分析,显示最年轻的锆石平均年龄分别为:1 556±13 Ma、1 541±20 Ma和1 584.3±24 Ma,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说明该套地层的形成时代为中元古代,锆石变质增生边记录该套地层经历了124.1±2.3 Ma的变质事件,碎屑锆石年龄频谱和Lu-Hf同位素特征显示该套地层物源特征与神农架群一致;碎屑锆石峰值年龄2 682 Ma,2 461 Ma记录了“大别陆块”结晶基底两期重要生长事件,峰值年龄2 043 Ma,1 803 Ma和1 572 Ma显示“大别地块”可能参与Columbia超大陆聚合-裂解事件,在新元古代早期与“黄陵陆核”拼合而成为扬子陆块统一基底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矿区位于秦岭-大别超高压变质带的东延部分,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西南缘,夹峙于华北板块-扬子板块之间。地层为下元古界东海群阿湖组变质岩系,主要为一套片麻岩夹片岩组成。通过对矿区构造、地层、矿床地质特征分析,进而对矿床成因与找矿标志进行深入研究,其认识对矿区以后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四川地质学报》2022,(4):621-624
矿区位于秦岭-大别超高压变质带的东延部分,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西南缘,夹峙于华北板块-扬子板块之间。地层为下元古界东海群阿湖组变质岩系,主要为一套片麻岩夹片岩组成。通过对矿区构造、地层、矿床地质特征分析,进而对矿床成因与找矿标志进行深入研究,其认识对矿区以后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四川地质学报》2017,(4):621-624
矿区位于秦岭-大别超高压变质带的东延部分,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西南缘,夹峙于华北板块-扬子板块之间。地层为下元古界东海群阿湖组变质岩系,主要为一套片麻岩夹片岩组成。通过对矿区构造、地层、矿床地质特征分析,进而对矿床成因与找矿标志进行深入研究,其认识对矿区以后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糜梅 《矿物学报》2007,27(Z1):184-186
1 区域地质背景 河南唐河周庵含铂(族)铜镍硫化物矿床位于杨子古板块与华北古板块俯冲带内,处于秦岭-大别基性、超基性岩带南亚带、随枣岩群的西段.含矿岩体属豫西南-豫南蛇绿岩带中的隐伏超基性岩体,隐伏于新生界地层之下,侵位于上元古界片岩、大理岩地层中.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境内有宿松群与大别群接触关系性质的厘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明金  汤加富 《现代地质》1998,12(4):541-547
运用构造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详细解剖了安徽省境内宿松群与大别群在几个重要地段接触关系的性质,提出宿松群南西部的大别群主要是变形变质侵入体,与宿松群为先侵入,后构造的接触关系。在宿松群大新组厚层白云质大理岩之上发现多层透镜状层间砂砾岩层,沉积和构造标志均显示其层位在大新屋组之上,对原来认为的不整合接触关系和底砾岩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1.
在合肥盆地南缘广泛分布的中生界内,砾石主要由变质岩碎屑组成。碎屑在地层中分布及垂向上的变化,为重塑造山带折返剥露历史提供了证据。防虎山组和三尖铺组底部砾岩碎屑组合为:石英片岩+云母片岩+石墨片岩+千枚岩+石英岩+脉石英+片麻岩(局部),表明在早侏罗世晚期Pliensbachian期(距今195Ma)之前,佛子岭群和卢镇关群已经折返到地表并遭受剥露。早白垩世凤凰台组、毛坦厂组和周公山组中砾岩碎屑组合为:片岩+石英岩+片麻岩+混合岩+榴辉岩+角闪岩+斜长岩+花岗岩+大理岩等,榴辉岩以及其它基性岩的微量元素特征表明它们可能是一个在早白垩世以前(距今135Ma)折返到地表并遭受完全剥露,而现在已经从造山带消失的超高压构造地层单元。大别造山带出露的超高压变质带(大别杂岩)在北缘中生代地层中目前尚未发现有可靠的沉积记录,推测它们的大规模折返和剥露可能在新生代,并持续到现在。据此认为大别造山带大规模的折返剥露分为3个阶段:早侏罗世之前、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和新生代。  相似文献   

12.
合肥盆地位于安徽省中部 ,南面紧邻大别造山带 ,大别造山带的活动必然在合肥盆地留下地层、构造的踪迹。本文通过研究近几年在合肥盆地完成的地质、地球物理以及钻井资料 ,从盆山耦合角度 ,探讨晚侏罗世大别山强烈隆升的地层证据。根据安徽省肥西县何老庄地质剖面 ,下侏罗统主要为灰白色、灰黄色石英砂岩夹砂砾岩 ,中上部见煤线 ,底部为巨厚的砾岩 ,厚度达 95m ,分选性差 ,砾石直径 2~ 10cm ,个别达30cm ,与太古宇不整合接触 ,这些特征是大别山隆起、遭受剥蚀的直接标志。砾石成分主要为伟晶岩、花岗岩、石英岩和片麻岩等 ,主要是佛子岭群…  相似文献   

13.
在安徽境内大别群中出露一系列镁铁质和超镁铁质岩体,属于“肢解的蛇绿岩”。与大别群建造应属同一造山期产物。它们可能在中元古代末期,因洋壳海域的岩石圈断块沿华北断块南部的大陆边缘的深海沟向北快速俯冲消减,遭到强烈挤压破碎而侵位到大别群不同构造层位中。  相似文献   

14.
邵明辰  王笔梁 《吉林地质》2012,31(1):17-20,26
大别造山带北麓地区位于大别造山带外侧缘,其构造演化过程严格受大别造山过程的控制。大别造山带北麓地区构造热史的恢复对于整个大别造山带造山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造山带外缘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造成了其埋藏史恢复的复杂性。在综合分析该地区石炭系上覆地层分布、侵入岩中矿物结晶压力以及构造运动发展阶段等多方面资料的基础上,以全新的思路恢复了大别造山带北麓地区石炭系埋藏史,分析认为,自石炭纪以来,大别造山带北麓地区共经历了三次沉降和三次隆升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李任伟 《岩石学报》1999,15(4):623-629
在大别山北麓、合肥盆地南缘侏罗系三尖铺组和凤凰台组地层中含有大理岩砾石, 属山麓冲积扇环境沉积。它们的δ13 C数值范围为- 1.7‰~1.3‰, 大多数近于零值, 它们的δ18O数值从6.5‰~23.0‰。大别地块佛子岭群大理岩的δ13C数值为- 2.0‰~- 2.5‰, δ18O数值范围从6.3‰~13.1‰。大别地块高压和超高压变质岩带的大理岩的δ13 C数值为1‰~6‰,δ18O数值为5‰~23‰。碳同位素组成的明显差别表明现今大别地块佛子岭群和高压、超高压变质岩不是合肥盆地南缘侏罗系大理岩砾石的来源区。由于δ13C的数值不随δ18O值的降低而变化, 且分布在一个狭窄的范围, 合肥盆地南缘侏罗系大理岩砾石的碳同位素组成代表了它的原岩在沉积时海水的同位素记录。  相似文献   

16.
摘 要  运用构造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详细解剖了安徽省境内宿松群与大别群在几个重要地 段(猪婆寨、梓树坞、杨岩、大新屋和柳坪)接触关系的性质‚提出宿松群南西部的大别群主 要是变形变质侵入体‚与宿松群为先侵入、后构造的接触关系。在宿松群大新屋组厚层白云 质大理岩之上发现多层透镜状层间砂砾岩层‚沉积和构造标志均显示其层位在大新屋组之上 (新建为梓树坞组)‚对原来认为的不整合接触关系和底砾岩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7.
大别山地区的“大别群”,在湖北和安徽境内呈近东西—北西西向出露。这套变质杂岩为一套蓝闪片岩相、铁铝榴石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和榴辉岩相所组成。它们不整合伏于浅变质岩系之下。“大别群”的时代,经湖北区测队用铁石铀-钍-铅定年法获得四组年龄数值,其变化在1952—2424万年之间,采用韦瑟里尔谐和图法,对数据进行的回归分析,获得上交点年龄值为29亿年。“大别群”的上限及代表的年龄值为20亿年左右。安徽区测队获上覆宿松群大兴组下部同位素年龄值为18.5亿年(图1)。  相似文献   

18.
关于大别运动的新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依据红安群(宿松群)和大别山杂岩在岩石建造和变形、变质改造等方面的重大差异以及其间残存的角度不整合面,进一步肯定了大别运动的存在。大别运动主要发生时间为2500Ma左右,区域上大致可与华北地台阜平运动对比,是大别山地区原始硅铝质陆壳形成和韧性再造的变革运动。初步将大别旋回划分出早期伸展、中期挤压和晚期走滑剪切3个变形幕。指出了大别运动界面是大别山上部地壳极其重要的滑脱界面和层圈构造,沿袭这一古老构造薄弱面曾先后发生了韧性滑覆、脆-韧性逆冲推覆和脆性剥离等变形事件。  相似文献   

19.
大别变质地体的构造样式及变形序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大别山区晚太古代大别群变质岩系,经历了复杂的变形过程。在大别变质地块内部识别出两套大型剪切带,它们在该区构造格架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还分析了变质的上壳岩、片麻岩和剪切带内的变形特点。实际资料说明,剪切带内的褶皱是由于剪切的不稳定性及平行面理局部缩短形成的,这些大型地壳剪切作用多伴随有挤压流动或伸展流动。根据褶皱叠加关系以及剪切带、新成体交切关系建立了大别群总体构造序列。该区提供了一个研究中下地壳作用的窗口。  相似文献   

20.
湖北大别山天堂寨花岗岩成因类型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石 《岩石学报》1990,6(3):65-71
天堂寨花岗岩切穿大别群,不受区域褶皱轴和最老地层控制,根据岩石的主化学成分、稀土元素成分、铅同应素组分、δ~(18)O、(~(87)Sr/~(86)Sr);值以及黑云母成分和副矿物组分,它不是一个混合交代型的花岗岩体,而是一个Ⅰ型或同熔型的岩浆花岗岩岩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