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强磁场对中子星壳层热核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通过考虑强磁场中电子的量子效应,分析了强磁下电子气体的Fermi能,讨论了磁场对核的屏蔽势和核反应率的影响,进而计算了强磁场对天体物理中几个较重要的热核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无磁场而言,在较低密度下,足够强的磁场使原子核的屏蔽势显增加,但在ρ/μe〉10^5mol.cm^-3的密度下,中子星表面存在的强度为10^5~10^9T范围内的磁场对核反应率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3.
本文通过考虑强磁场中电子的量子效应,分析了强磁场下电子气体的Fermi能,讨论了磁场对核的屏蔽势和核反应率的影响,进而计算了强磁场对天体物理中几个较重要的热核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无磁场而言,在较低密度下,足够强的磁场使原子核的屏蔽势显著增加,但在ρ/μe>10~5molcm~(-3)的密度下,中子星表面存在的强度为10~5~10~9T范围内的磁场对核反应率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恒星内部电荷屏蔽对电子俘获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在恒星环境下,电荷强屏蔽对原子核电子俘获反应的影响,分析中忽略了电荷屏蔽对核跃迁矩阵元的影响.作为例子,分别讨论了电荷屏蔽对核素33S、30P和57Fe的电子俘获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低温度和较高密度下,由于电荷屏蔽,其电子俘获率相对于无屏蔽情形有明显降低,这可能对恒星晚期演化和超新星爆发理论带来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在恒星环境下,电荷强屏蔽对原子核电子俘获反应的影响,分析中忽略了电荷屏幕对核跃迁矩阵元的影响。作为例子,分别讨论了电荷屏蔽对核素^33S、^30P和^57Fe的电子俘获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低温度和较高密度下,由于电荷屏蔽,其电子俘获率相对于无屏蔽情形有明显降低,这可能对恒星晚期演化和超新星爆发理论带来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计算和讨论了强磁场下由冷的催化物质组成的中子星外壳的组份和状态方程。文中考虑了晶格能和强磁场下均匀电子气体的交换能的贡献.得出结论:(1)强磁场使低密度区的状态方程变软;(2)强磁场对高密度区的状态方程几乎没有影响;(3)核质量公式对外壳的组份影响较明显.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电荷屏蔽对超新星前身星环境下的电子俘获反应的影响,分析中强电荷屏蔽势能采用了最近人们利用线性响应理论给出的结果,对核素^56Co,^56Fe,^56Mn电子俘获率的分析计算表明,在低温高密情形下,电荷屏蔽对电子俘获反应的影响较先前的分析的影响程度略小,但电荷屏蔽对电子俘获反应的影响仍然显著。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近几年“攀登计划”执行情况的汇报。它概括了同步曲率辐射新机制发现的意义、解决的问题及应用前景。同时它阐明了中子星内部超强磁场存在的影响,以及可与观测相比较的效应。  相似文献   

9.
基于Weinberg-Salam理论,考虑Coulomb效应对连续态电子气体的影响,对恒星演化晚期核素12C、16O、20Ne、24Mg、28Si和56Fe在完全电离环境下的K壳层连续态自由电子俘获过程的中微子能量损失进行了讨论.根据Beaudet、Petrosian和Salpeter (BPS)的方法所得结果与我们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相对较高温度环境(如T9=0.1和T9=1.T9是以109 K为单位的温度),两种结果符合很好;而低温环境(如T9=0.01和T9=0.001)核素16O、20Ne、24Mg和28Si的中微子能量损失,BPS的结果比我们的结果高10~70倍,对核素12C甚至高出2个数量级.我们的研究可能对恒星演化晚期尤其是白矮星核坍塌到相对低温和中等密度阶段冷却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来的观测表明,在射电宁静孤立中子星1E1207.4-5209的X-射线连续谱中存在几条等间隔的吸收线,能量分别为0.7、1.4和2.1keV.根据近年发展的四极近似下的量子回旋辐射理论,澄清了目前的一些疑问,肯定了它们是电子回旋吸收线,而不是质子回旋线.并从理论上确定了该中子星自转轴的空间取向.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广义相对论数值计算研究了从不同物态的中子星到不同物志的奇异星的转变过程.对于热中子星,转变可引起很大的脉冲星周期突变,其大小取决于中子物质的物态,其时标取决于奇异物质的物态.对于冷中子星,转变可产生一类γ射线爆.  相似文献   

12.
强作用对奇异星观测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子高  陆炎 《天文学报》1995,36(2):165-172
奇异星是类似于中子星的曲奇异夸克物质组成的致密天体。本文研究了夸克这间的强作用对奇异星观测效应的影响。我们认为:(1)中子星转变为奇异星的行为是一种大的周期突变(glitch)现象,这种现象取决于夸克间的强作用;(2)强作用使高温奇异星的振动阻尼也有效,这可能是驱动超新星爆发的新机制;(3)强作用加强了高温情形下奇异星和中子星在转动上的差别,奇异星的最小周期比中子星的小。  相似文献   

13.
罗志全  彭秋和 《天文学报》2001,42(3):302-306
利用核的壳层模型,讨论了电荷屏蔽对超新星的前身星阶段一些较丰的核在一些重要的温度-密度点的电子俘获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电荷屏蔽的作用基电子丰度变化率下降了10-20%。  相似文献   

14.
陶必友  颜骏 《天文学报》1995,36(4):442-447
本文根据SU(5)大统一模型耦合Einstein-Yang-Mills-Higgs系统导出的旋转度规解,研究了带电荷、磁荷、SU(3)色荷的中子星表面温度的分布,结果表明:中子星在坍缩过程中可能出现表面温度的反转;同时发现了中子星的赤道与两极的温度差随着电荷与SU(3)色荷的增加而减小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在简短的引言之后,本文首先叙述在红外波段观测太阳磁场的优越性,然后依次描述用He I10830A、FeI 1.5μ和Mg112μ等红外磁敏线的观测、资料及分析方法。这些谱线分别在色球层、光球最深层和光球上层形成,因此用它们可以探测太阳大气中很大范围的磁场。接着以磁元和黑子磁场为例,介绍现有的主要研究成果。结束语对我国的红外太阳磁场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季海生  宋慕陶 《天文学报》2000,41(3):257-269
用时间缓变的非线性无力场模拟超级活动区(弧岛式大型δ黑子)的磁场位形。这个复杂磁场包含了向量磁场的主要观测特征:正负磁流极端不平衡性(正负磁流之比为1:6),U形磁反变线,局域磁场的二极子、四极子差异性。模拟结果厅用来解释一些观测结果:(1)大耀斑主要产生在U形中性线的磁性混杂区或四极子区(2)U形反变线的准双极性区几乎没有大耀斑很小。(3)活动区内部的大型旋转运动和磁沲运动会导致四极子场磁拓扑分  相似文献   

17.
基于活动区暗条快速上升后其下方电流片重联过程中产生强电场加速电子这一物理过程,解包括库仑碰撞和离子声湍动散射的Fokker-Planck方程,获得电子分布函数的演化特征.计算结果表明(1)当电场强度为1-10V·cm-1时,在10-5-10-6s可将电子加速到(0.1-1)Mev量级;(2)被加速电子近似呈幂律谱分布,其谱指数与耀斑脉冲相微波和硬X射线推断的电子谱指数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8.
周爱华  傅其骏 《天文学报》1996,37(2):212-220
本文分析了1993年10月2日07:39:40-07:41:00UT时段太阳产生的一个多脉冲微波暴的观测,认为它是由多个脉冲爆发叠加在一个慢变爆发背景上组成的.根据谱分析和利用我们的日冕磁场诊断公式[1],第一次获得了一个爆发源区的磁场强度和高能电子的信息,其主要结果是:(1)脉冲爆发分量在光薄部分的射电谱指数的平均值比慢变爆发背景的值小1,即前者的谱比后者的硬.在19.6GHz上的亮度温度前者比后者高6倍.(2)从脉冲爆发分量和慢变爆发背景分量推断的源区磁场平均值分别为158和531高斯,且发现在爆发期间,慢变暴源区磁场强度随时间圣马鞍形变化,在极大相的值比脉冲相和下降相低约50%(3)产生脉冲暴分量的高能电子的柱密度NL和数密度N(>E0)分别为慢变暴分量的4%和8%,但它们所携带的能流和发射系数要比慢变爆发分量的值高1倍和8倍!表明这两种爆发成份可能分别来自能谱不同的两群电子在不同爆发源区的辐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