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作者通过对猎户座KL区的观测、分析与计算,阐明CH3CN分子转动谱线系作为分子云核与恒星形成区探针的可能性和优越性.并对观测该线系所需要的仪器条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给出红外点源IRAS 20231 3440附近恒星形成区近红外.JHK’和H2成像观测结果,以及与该IRAS点源成协的近红外点源IRS1的K波段分光观测结果..JHK’观测显示该区域存在嵌埋的年轻星天体,H2窄波段观测揭示了若干个氢分子发射结点,其中有几个结点排列成线形,暗示分子氢喷流的存在.喷流的北部与已知观测的分子外流成协,表明二者之间存在联系.喷流的走向提示IRS1可能是其激发源,对IRS1的K波段分光观测给出了进一步的证据.从近红外、MSX及IRAS资料估计出IRS1的能谱分布,表明它是一个处于ClassI状态的中等质量的年轻星天体.  相似文献   

3.
空间探测器对X射线天体源的有效观测时间主要受空间环境因素的制约,制约有效观测时间的主要因素包括太阳避免角、地球对源的遮挡及南大西洋异常区等。然而卫星处于一些高粒子本底区域,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光照区及视场指向接近地球时,本底水平很高而且难以确定,这些时间的数据也难以使用。利用orbitTools函数库预测轨道,HEAsoft的attitude函数库计算空间环境变量,利用这些空间环境变量对源的观测时间进行估计,并通过与实际观测比较,证明本方法估计的观测时间与实际情况一致。  相似文献   

4.
对太阳活动区δ黑子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几乎所有大耀斑都产生在δ黑子中,近30多年来对δ黑子的观测和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研究和观测证实。在本文中总结了30多年来对δ黑子的研究进展,着重讨论了δ黑子的形成,发展和衰亡,以及与耀斑的关系等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5.
郑兴武 《天文学报》1996,37(4):387-395
利用甚长基线干涉仪,在1665MHz频率上,观测超致密氢II区G45.07+0.13的左右圆偏振羟基(OH)分子脉泽辐射.利用多条纹率成图方法,获得了这个区域20mas相对位置精度的脉泽结构图.除两个弱子源以外,所有脉泽子源都位于彗状结构氢II区“彗头”的前沿.脉泽团离致密氢II区中心投影距离为0".4.在完全饱和辐射的假设下,估计脉泽活动区具有氢分子数密度约为4.5×108(H2)cm-3.在脉泽源中,发现一对Zeeman对,从它们的LSR速度差,导出脉泽区的磁场约为3mG,方向为远离地球方向.在致密氢II区G45.07+0.13彗头附近的脉泽团的直径为6×1016cm.这与G34.03+0.2的观测结果很类似.这给解释彗状结构的氢II区的各种模型提供了一个可靠的观测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6.
Shoemaker-Levy9号童星于1994年7月与木星碰撞己成为事实.本文依据众多碰撞时刻的观测报道,并结合碰撞预报,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用不同观测技术和观测手段所给出的碰撞时刻的报道,强调了碰撞物理过程的重要性.最后,按照统一的物理模式初步确定了各个碎核的碰撞时刻.并归算出木星南纬碰撞带区的自转速度约为9h55min-周,说明它没有受到营核连续撞击的影响.本文还将各管核撞击点在水面上的位置与预报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根据低纬子午环配备科学CCD后仍然能对天体位置作绝对测定的要求,提出了该仪器配备科学CCD的初步方案,包括在子午方向和卯酉方向观测时,CCD芯片如何跟踪星像,如何将芯片致冷,提高信噪比,既能保持镜筒的平衡,又不破坏观测室内空气的稳定性,如何更准确地测定光轴指向的变化。文中还对一次观测的天区面积作了估计。  相似文献   

8.
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无镜(LAMOST)的跟踪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是一架反射Schmidt望远镜。它固定地斜卧在地面上,主光轴在光午面内南端高起与地面成25°角,观测天区-10°≤δ≤+90°,天体经过子午圈前后观测1.5小时。有三种跟踪运动:改正板在地平式机架上绕高度轴和方位轴的转动以及焦面的转动。这些运动都没有盲区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许多学者的工作表明,星际磁场在星际云的形成与演化及恒星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而,星际磁场的观测和推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一些新的观测资料,对星际弥散介质、HⅠ区、HⅡ区、OH微波激射源、红外源及原恒星等区域的磁场的观测方法和结果进行简要的述评。  相似文献   

10.
利用怀柔太阳磁场望远镜,我们对太阳宁静区光球和色球磁场进行了观测。日面中心到边缘的观测表明,太阳宁静区中的小尺度磁结构在从光球到色球的扩展过程中变化不大。日面边缘的观测表明,小尺度磁结构的水平分量在光球和色球都不大。对极区和赤道边缘纵向磁场的比较发现,极区磁场与赤道边缘磁场有着不同的磁结构特性  相似文献   

11.
色球压缩区是耀斑大气动力学过程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产生色球谱线红不对称性的基础,本基于压缩区从大气高层向低层传播的理论公式,在二种不同情况下,计算得到了压缩区内物质运动速度随高度和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色球蒸发区压力增量△p为常数时压缩区之寿命比压缩区波阵面后压力p2为常数时要长得多,这就大大缓解了以往谱线不对称性的延续时间的理论值比观测值小的矛盾。形成高度不同的谱线具有不同程度的不对称性这一观测  相似文献   

12.
利用色球Hα、TRACE/WL、SOHO/EITEuV单色像观测资料及SOHO/MDI光球磁场观测资料,对2003年10月22日太阳活动区AR0484内发生的日浪事件进行了研究.发现:(1)在Ha线心观测上,日浪包含有亮、暗2个分量,这2个分量先后出现而且并不共空间.日浪的亮分量与UV和EUV波段上观测到的喷发具有较好的同时性和共空间性.(2)日浪喷发物质沿着EUV环运动。(3)在光球层,日浪足根处的黑子和磁场有明显的变化.这些观测结果支持日浪的磁重联模型。  相似文献   

13.
史忠先 《天文学报》1996,37(1):43-50,T003
在一些活动区中,耀斑与光球层磁对消的密切关系,已被观测确认,磁对消先于耀斑几小时到一天,此时,色球视向速度场呈现特定的式样,即在磁环拓扑界面上,出现紫移窄带,而耀斑亮块均落在拓扑界面两边的红移区,这一观测事实支持磁对消为低层大气的磁重联,并证实这种重联与日冕中的能量快速释放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使用IRAS的红外观测资料,对恒星形成区CMaOB1/R1复合体的红外发射特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与光学观测,射电连续观测及CO观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这个复合体的发射是由一个弥散发射背景和若干分离源所组成。红外弥散发射可由两个O星的加热来解释,但扩展的HII区可能是由一个老的HII区的遗迹与仍处于主序阶段的两个O型星共同作用的结果,分离源大多与已知的发射或反射星云相对应,但存在几个没有已知光学对应体的源,它们可能是刚进入主序的早型星激发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讨论了16个红外强PG类星体的红外辐射能谱。我们假设这些活动星系核的红外谱是由非热辐射机制和尘埃的热辐射共同产生的,通过对红外包的最佳拟合,我们发现大多数PG类星体的红外包位于7一24μ的中远红外区,尘埃的热辐射机制能很好地产生观测到的红外包。通过模拟能定量地说明尘埃产生的热致辐射在这些天体的红外谱中的相对重要性,在模型与观测值之间的拟合中,我们得到了在这些天体中核加热的尘埃区的大小、尘埃的分布等模型参数。  相似文献   

16.
吴建新  周又元 《天文学报》1995,36(3):237-244
本文讨论了16个红外强PG类星体的红外辐射能谱。我们假设这些活动星系核的红外谱是由非热辐射机制和尘埃的热辐射共同产生的,通过对红外包的最佳拟合,我们发现大多数PG类星体的红外包位于7-24μ的中远红外区,尘埃的热辐射机制能很好地产生观测到的红外包。通过模拟能定量地说明尘埃产生的热致辐射在这些天体的红外谱中的相对重要性,在模型与观测值之间的拟合中,我们得到了在这些天体中核加热的尘埃区的大小、尘埃的分  相似文献   

17.
色球压缩区是耀斑大气动力学过程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产生色球谱线红不对称性的基础。本文基于压缩区从大气高层向低层传播的理论公式,在二种不同情况下,计算得到了压缩区内物质运动速度随高度和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色球蒸发区压力增量Δp为常数时压缩区之寿命比压缩区波阵面后的压力p2为常数时要长得多,这就大大缓解了以往谱线不对称性的延续时间的理论值比观测值小的矛盾。形成高度不同的谱线具有不同程度的不对称性这一观测现象也同色球压缩区的传播特性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
Shoemaker-Levy0号彗星于1994年7月与木星碰撞已成为事实。本文依据众多碰撞时刻的观测报道,并结合碰撞预报,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用不同观测技术和观测手段所给出的碰撞时刻的报道,强调了碰撞物理过程的重要性。最后,按照统一的物理模式初步确定了各个碎核的碰撞时刻。并归算出木星南纬碰撞带区的自转速度约为9h55min一周,说明它没有受到彗核连续撞击的影响。本文还将各彗核撞击点在木面上的  相似文献   

19.
我国“太阳射电宽带频谱仪(0.7~7.6GHz)”于2001年10月19日观测到的复杂太阳射电大爆发,呈现许多有趣的特征。本文结合NoRH的高空分辨率成像观测资料,分析了该爆发的微波射电源区的演化特征及与射电辐射特征的关系。还发现微波源的缓慢运动,这可能与爆发所伴随的CME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20.
将均值漂移算法运用于LAMOST动态选星过程,用以寻找局部天区内观测目标密度最高的区域进行观测.通过模拟试验分析了在不同的天区覆盖方法对均值漂移算法观测效率的影响,并与使用最大密度算法得到的结果进行了比较,证实了均值漂移算法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