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流动重力测量的布局、复测周期以及观测技术等方面介绍了地震系统重力测量的现状,提出了优化现行布局、调整复测周期、提高观测技术以及改善观测条件的具体意见。指出:为了获得与地震有关的重力变化信息,当前的重点应放在布局的优化和复测周期的调整上。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述了我国现阶段跨断层形变测量工作的现状及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我国现有跨断层形变测量设施实行分区、分类管理的设想。主张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实际情况,调整流动观测路线及确定复测周期,以期提高监测地震前兆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一、序言我队从邢台地震后于1967年开始在北京、邢台等地区开展用流动重力复测的方法,来探索地震前后重力场的变化,十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的、连续的、定期复测第一性资料。尽管使用的仪器为加拿大CG-2型重力仪,与目前国际上高精度的拉科斯特重力仪相比精度低,但在工作过程中和资料分析中,采取了各种措施和改正之后,观测精度已大大高于原仪器的观测精度,尤其在北京测区的复测资料,无论从资料的系统性、观测周期之密、连续时间之长在国内外也是罕见的。利用这些资料,探讨与地震有关的重力变化是本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跨断层测量的复测周期应包括"基本周期"和"加密观测"两项.从测线分辨能力的角度出发,导出"基本周期"的计算公式,可以克服不合理周期使观测值产生的随机畸形:按跨断层测量资料所含信息内容的特性,在作削弱环境影响,突出目的信息处理后设置的"加密观测",可提高本手段对断层活动的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好地分析高程时间序列的变化规律,使其能更好地应用到地壳运动监测.本文对房山站观测数据先采用PanTa方法剔除异常值,然后进行混沌动力学系统检验.经检验可知,北京房山站高程时间序列为非线性、非稳态时间序列,观测系统为部分确定性机制低阶混沌动力系统.因此对数据进行正则化RBF网络相空间重构和小波神经网络滤波,然后再对数据进行加窗谱估计、最小差距拟合和去除趋势FFT周期拟合计算分析.计算结果显示,北京房山站高程时间序列的平均谱功率为7694W,年周期为0.994~1.109(年),半年周期为0.438~0.617(年),年周期为0.247~0.378(年).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该时间序列斜趋势不明显,随机性不明显,其存在着年周期性、半年周期性和季周期性,其中年周期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通过实际观测,描述了杭州地磁台方位角的检验结果,通过复测检验有两点认识:一种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须经过不同方法的严格比较检验,验收合格后方可推广应用;如果采用简接法测定观测墩的方位角,其精度不完全决定于天文或GPS的观测精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平角的观测精度.为此建议用此法测定观测墩的方位角,须有合理的观测程序和严密的观测技术,与此同时,尚须具备高于方位角精度要求的高精度精密光学经纬仪.  相似文献   

7.
整理唐山台2003—2010年的水准复测记录,初步分析其月频次统计特征,比较水准4个测段及不分测段的水准复测时间统计特征,发现在7月份月复测频次最少,在1、3月份水准复测频次最高。进而计算不分测段的水准复测序列与台站记录的气温月均值、降雨月累积降雨量及区域小震月频次序列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台站水准复测月累积频次与气温和降雨并无显著的相关性,而和区域地震活动频次有某种关联。  相似文献   

8.
多期复测水准网和重力网的动态联合平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利用重力测量结果研究地壳垂直运动时,重力-高程因子的确定是一个重要研究的问题。本文提出利用多期复测水准网与重力网动态联合平差的方法,同时求解地壳垂直运动速率和重力-高程因子。利用此方法对北京地区1983-1991年的水准和重力复测结果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两类不同观测值的权比配置是恰当的,平差模型是正确的,重力-高程因子的分布符合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1900以后,天山地区7级以上大震序列进行了分析研究。由M—T图显示,目前天山地区七级以上地震活动正处在第三个高潮期。对序列进行线性检验结果,否定了线性趋势存在。周期显著性检验结果,以α=0.2的检验水平得到3、5两个周期,并进行了周期趋势外推预测,然后对剩余值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采用高阶自回归模型进行外推预测。  相似文献   

10.
地形变观测是利用大地测量的有关理论与方法,以较高的精度获得我国大陆地壳运动与变形的信息,其中最具有我国特点的,就是跨断层测量。多年来大量断层活动规律性的观测与研究,充分显示,跨断层测量连续观测资料不仅为地震前兆的发现提供了有价值的论据,而且为断层微动态动力学研究提供了丰实的资料和动态图象。此外,在时间上填补了大面积形变复测周期过长的空档,而在空间上弥补了形变台站覆盖面不足的缺陷。  相似文献   

11.
各种地震前兆手段,都有复测周期的问题,也就是取样密度问题。按照确定的测量时间间隔观测所获得的资料,首先必须能获得地震前兆;其次应能使工作量减为最少,这样才算是合理的。因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既有科学意义,又有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疆伽师地区现今构造运动和地形变GPS监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伽师及帕米尔东北侧地区的GPS监测网者加密和复测,采用GPS高精度数据处理进行解算,获得了高精度的观测结果,基线的相对精度达10^ -8~10^-9。根据观测结果,初步得到了该地区的现今地壳形变速率图及各基线矢量的时间序列。结果表明,伽师地区向北推移、塔里木盆地对天山的正向挤压是该区地壳运动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3.
问题的提出 流动重力测量工作结束后,段差最或是值的求得,一般按苏联学者教授创议的多边形平差法计算,从而得到点位的重力值。为了获到重力点每次复测的变化量与地震前兆信息,还须对观测点的测量精度进行衡量,分离出误差与变化量。确定出点位精度后,才是我们使用观测数据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4.
地磁场多项式模型的分析与讨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70年中国地磁测量和中国地磁场泰勒多项式模型,计算和分析了地磁场模型的截断阶数、边界效应以及与测点数目的关系.给出了确定地磁场模型截断阶数的两条判据,指出了减少模型场边界效应的途径,提出了中国地磁复测点网规模和复测周期的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5.
重力变化与海城地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城地震前后重力重复测量结果表明:在极震区及其附近地区重力场发生了显著的有规律性的变化. 1972年6月建立北镇-庄河重力复测剖面开始重力观测,同年11月及1973年5月进行了两次复测,发现辽东半岛地区重力场减小,最大达-352微伽.1975年3月震后进行了第一次复测,重力场却已基本回升到1972年6月建点时的水平.7月份再次复测,其结果表明重力场继续升高,最大达+382微伽.其后直至1976年12月多次进行复测,重力场基本保持在1975年7月的水平.因此,震中区震前重力场下降、震后上升的特征相当清楚. 通过对工作方法和观测精度的分析,说明重力测量成果是可靠的,重力场变化的原因与地震的孕育过程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地电阻率多极距观测中的最佳布极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艳东  赵家骝  庞丽娜 《地震》2004,24(2):17-24
对如何确定地电阻率多极距观测中的最佳布极方式, 包括极距个数和各极距长度的确定进行了研究。 确定最佳布极方式的主要依据是地下各层介质的响应系数随观测极距的变化规律以及采用不同观测极距对反演精度的影响。 以宝坻台为例, 讨论了在电性剖面参数已知的情况下, 如何确定多极距观测中各极距长度。 最后, 利用提出的最佳布极方式确定的装置系统对宝坻台模拟多极距观测资料进行了处理。 结果表明, 用最佳布极方式确定的多极距观测系统可精确计算出地下各层介质的真电阻率变化。  相似文献   

17.
基准站GPS连续观测得到的垂直位移时间序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顾国华 《地震地质》2005,27(2):332-340
利用1998年9月至2004年3月上旬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准站GPS连续观测结果所获得的垂直位移时间序列,讨论了基准的选择,分析了基准站垂直位移的特点。取中国东部一组垂直位移变化形态基本一致、年速率较小的6个基准站作为垂直位移时间序列的基准。计算结果表明,每周的垂直位移解的精度可达3mm。与基准站的水平位移年速率相比,垂直位移年速率普遍较低;而与基准站的水平位移时间序列相比,一些基准站的垂直位移时间序列有非常显著的年周期变化,幅度达20~50mm。中国大陆西部基准站的年周期变化与地球自转有明显的相关性,并且符合地球自转守恒。基准站垂直位移的变化值得多方面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非统计方法为基础,利用各种原始资料对地震台最优分布问题进行了研究,给出了确定最佳震源位置和任意规划区观测系统最佳几何图形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GPS的工作原理和用GPS测量方位角的原理与方法,使用GPS测量方位角方法测量了琼中台6个仪器墩的方位角,取得较好的结果,并对测量结果精度和误差来源进行了分析.测量结果证明GPS测量方位角方法不受观测时间限制,受天气影响较小,对人员要求不高,观测时间只需2~3天,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地磁台在新建、改造观测室后都必须进行方位角的测定工作.经过若干年后,为了检验观测墩和方位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方位角的复测工作.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使用了汾河渭河地震带近一千五百年破坏性地震资料构成历史地震时间序列,用周期图方法对历史地震序列进行分析,预测未来强震活动高潮出现的时段。共作了12次预测检验,讨论了预测检验中地震资料的长短对周期图的影响。最后预测公元2043年前后该地震带将有一次地震活动高潮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