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10年1月3日08—20时苏尼特右旗、朱日和、正镶白旗、正蓝旗出现了大雪天气过程。这次大雪过程属槽涡型结构:发展的冷性低涡槽东移南压,其下游为较强的高压脊,锡林郭勒盟处在冷涡底部的偏西急流带中。地面河套气旋东移进入锡林郭勒盟地区,之后减弱成河套倒槽,大雪就出现在倒槽的顶部偏南的中心位置处。  相似文献   

2.
一次热带风暴外围特大暴雨分析   总被引:21,自引:8,他引:21  
郑峰 《气象》2005,31(4):77-80
运用T106数值预报产品、天气实况及卫星云图等非常规资料,对1999年9月4日在远离9909热带风暴中心的温州引发的特大暴雨进行探讨,发现秋季在厦门以南至广东东部登陆的台风,在浙中南沿海形成台风倒槽,该倒槽内暖湿切变线的中尺度对流云团是引起特大暴雨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1977年10月的一次大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雷振发 《气象》1979,5(9):4-5
1977年10月26—31日华北地区出现了一次大到暴雨(雪)过程,特别是内蒙古东部、辽宁西部这些干旱少雨地区,进入10月末出现近60mm的降水,在历史上是少见的。这场降雨(雪)对于北方广大农区大有益处,可是由于雪量过大,给牧区带来了灾害。另外由于这次过程我盟西部还出现了程度不同的雨凇,给通讯、林业、交通等也造成了很大损失。 我盟出现降水,26日从西部开始,28—29日全盟降水达到高峰,30日降水基本结束。降水量是西北  相似文献   

4.
吴高任 《气象》1975,1(1):16-18
1973年1月22日至24日,华北在久旱之后,下了一场大雪,大雪中心位于承德,雪量为26毫米。北京平原地区普遍降雪达20毫米,其中靠近承德的平谷县最大,为22.4毫米,积雪20厘米。这是北京近半个世  相似文献   

5.
6.
利用Micaps系统的高空与地面实况资料,对2011年2月26日锡林郭勒盟自西向东出现的强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天气学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大雪过程属非典型的北槽南涡型结构,锡林郭勒盟处于华北脊控制之中,脊后有西南涡与蒙古的冷槽结合东移,造成锡林郭勒盟区域性的一次大雪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7.
李修芳  庞秋实 《气象》1982,8(2):10-11
1979年2月下旬,华北出现大范围大雪,积雪达一尺多深,降水量一般在10—20毫米,华北东部和南部均超过20毫米。这场雪对减轻春旱有利,但对交通却造成了一定影响。 造成这场大雪的系统共有5个,其中西北涡、锢囚锋、南支槽是属于天气尺度系统,西南涡和暖切变属于中间尺度系统。从卫星云图上能较早地分析出这些系统的独特云型及其移动发展,这对做好降雪预报有较大帮助的。  相似文献   

8.
热带风暴“环高”(0311)具有结构浅薄,范围小,移动速度快等特点。对环流形势、云图、观测资料的分析发现,“环高”的云形,其形成、结构、移动和风雨影响都有东风波的特征。通过相关物理量诊断表明,从风暴南面和东南面有大量水汽的涌入体现了东风波的特征,高层没有水汽辐散不利于“环高”充分发展。8月19日08时垂直螺旋度正中心在500 hPa左右,体现了东风波特征,到了20时,500 hPa以下垂直螺旋度都是正值,以上是负值,此时的环境螺旋度分布比较有利于风暴的发展,但此时“环高”正接近陆地,导致“环高”发展不充分。   相似文献   

9.
一次热带风暴造成辽宁暴雨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福全  沈桐立  张子峰  隋东 《气象》2005,31(9):8-12
利用非静力平衡的中尺度模式MM5V3,对1997年8月20日Winnie台风减弱的热带风暴,进行了48h数值模拟。结果表明:MM5不仅比较好地模拟出高空形势场,还成功地模拟出了强降水的时间和强度。应用模拟出的物理量对这次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并对暴雨形成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一次大雪天气过程的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改善的EVAD技术,从影响系统、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及大气动力学角度,详细分析了2006年2月6日出现在华北地区的大雪天气过程。结果表明:500hPa高空槽、850hPa“人”字型切变及地面气旋相配置是这次大雪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在雷达有效探测范围内,随着0.7~1.1km高度上中尺度逆切变的出现和4.8km高度上西南急流的建立并向低层扩展,风场辐合明显加强,辐合层加厚,从而为强降雪的出现和维持提供了有利条件,且中尺度逆切变和西南急流存在的时间与强降雪出现及维持的时间有很好的对应。另外冷锋过境时风场辐合再次加强使得较强降雪继续维持。同时用改善的E-VAD技术计算了降雪不同阶段的大气平均散度和平均垂直速度。结果表明:中尺度逆切变系统和冷锋的出现均对应着明显的辐合和上升,辐合和上升又促使强降雪出现和维持,因而从大气动力学角度进一步证实了中尺度逆切变和冷锋的存在及其与强降雪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东部一次大雪过程的Q矢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应用Q矢量理论对1996年1月16-18日青藏高原东部大雪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降雪前14h,Q矢量散度出现了整层辐合,锋生函数正值区南部等值线密集处与大雪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假相当位温(θse)的24h变量正值中心与强降雪中心相接近。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东部一次大雪过程的Q矢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Q矢量理论对1996年1月16~18日青藏高原东部大雪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降雪前24h,Q矢量散度出现了整层辐合,锋生函数正值区南部等值线密集处与大雪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假相当位温(θse)的24h变量正值中心与强降雪中心相接近.  相似文献   

13.
利用高空、地面形势场和物理量场等气象资料,对2011年2月26日锡林郭勒盟地区出现的大雪天气过程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大雪是在稳定的行星尺度天气系统作用下,受低空切变线配合河套气旋影响,满足了高低空急流耦合提供的动力抬升、低空急流建立的水汽输送及辐合、低层暖湿气流产生的能量不稳定等条件下产生的,属弱冷空气类槽涡型;西南涡(槽)和华北脊对大雪的产生和落区起到重要的决定作用,低层强盛的暖湿气团为不稳定能量的产生提供了条件;通过分析、总结,结合实际预报经验,提出了预报要点和指标。  相似文献   

14.
许彬  熊秋芬  张玉婷 《气象》2019,45(10):1392-1401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2015年6月22日南昌大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和主要影响系统;利用HYSPLIT模式和6 h—次的NCEP 1°×1°再分析场资料模拟了大暴雨过程240 h气块的后向轨迹,并对中低层的轨迹进行了聚类分析,讨论了不同层次气块在移动过程中水汽的变化。结论:(1)此次大暴雨过程发生在500 hPa低槽前与副热带高压外围的西南气流中、南海海域有1508号热带风暴鲸鱼的背景下,中低层有低涡、切变线及低空急流和地面冷锋,高空200 hPa存在风向分流辐散,且南昌上空有位势不稳定层结等对流性降水特征。(2)轨迹聚类分析表明暴雨过程中水汽路径总体上可以归纳为6条,源自西北太平洋西部、位于1500 m以上的层次,占180条轨迹的46.7%;其次是从南海东部北上而来,位于3000 m以下的层次,占24.4%;还有孟加拉湾东部、中南半岛南部和云南南部等西南方向的通道,占11.7%;其他3条路径均不足9%。(3)对不同层次气块水汽含量的定量分析发现,源自西北太平洋西部和南海东部近海面的气块水汽含量大,到达1500、500 m上空时比湿仍然较高,因而对暴雨的贡献大。南昌3000 m上空气块初始时来自西北太平洋中部相对干的空气,但到达南昌上空时水汽含量显著增大,对暴雨水汽输送贡献也较大。在副热带高压脊线稳定维持且南海有热带风暴存在的背景下,沿副热带高压底部偏东南或偏东气流导致的水汽输送对江南北部暴雨的发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5.
雷达测角显示器显示的4条亮线又宽又虚,不加信号时,看到的4个亮点,也变成了4条小横线,头稍清晰,尾发虚。针对此故障现象,作了以下具体分析与排查工作。  相似文献   

16.
17.
燕芳杰 《气象》1981,7(9):40-41
我国气象工作者对发生在西太平洋上的热带风暴——台风,采用编号的办法来识别。而国外的气象工作者则给热带风暴命名来识别。 一、早期命名 在国外给热带风暴命名已有长久的历史,甚至可回溯到十九世纪末以前。当时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2010年10月10日发生于宁夏南部山区的一次罕见大雨转大雪天气过程的预报失误原因,借助诊断分析和统计分析,分析了天气形势、影响系统、相关物理因子以及数值预报产品的预报能力,认为这次天气过程中,降水量级和降水性质的预报失误,是因为对本地秋季重大天气成因及规律认识不够,对数值预报产品的误差把握不准,并且过度依赖数值...  相似文献   

19.
概述1999年冬降雪特点和2000年初两次大雪天气过程,从天气学原理出发,对局地强烈增温和环流的异常演变过程进行分析,以期对临近预报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17次大雪过程物理量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2003~2006年17次大雪或暴雪过程的物理量场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了大雪或暴雪出现时物理量场的变化情况,找出了各种物理量的变化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