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图雅  阿拉腾图雅  春梅 《西部资源》2013,(3):166-167,185
本论文以锡林郭勒盟生态移民搬迁前后的生产生活方式问卷调查表为信息源,通过聚类分析和综合分析法对研究区生态移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型及其地区差异进行分析与研究。综合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1)南部地区:产业向低效益产业化、物质生活向贫困现代化、传统的优秀文化生活向变异中继承方向转型。(2)北部地区:产业向不稳定专业化、物质生活相对稳定、传统的优秀文化生活向快速衰落方向转型。  相似文献   

2.
乌海市位于黄河上游,素有"乌金之海"、"塞外煤城"的美誉,是一座资源型工业城市。随着包兰铁路的开通,这里的煤炭资源开始大规模开发,至1976年乌海市建市以来逐步形成了能源、煤化工、建材、冶金四大支柱产业成为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煤化工基地,也是国内电石、硅  相似文献   

3.
李佳  吴军年  杜哲 《中国沙漠》2007,27(1):117-122
在分析生态脆弱地区“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特征的基础上,以民勤地区为例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引用协调发展程度计算模型,采用灰色系统方法对该地区过去及未来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程度进行计算并预测。结果表明,民勤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相互协调发展程度较低,其未来10 a协调发展程度呈下滑态势;从发展能力、协调能力、可持续能力三方面采取措施后,对主要影响因子重新预测后其协调发展程度呈上升趋势,最后提出民勤地区协调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定西地区生态脆弱与贫困的双重矛盾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研究表明定西地区“脆弱-贫困”恶性循环是自然与人文要素长期作用的结果,近几十年又以人为因素的作用为主。在总结定西地区解放以来一手抓生态环境建设,一手抓扶贫攻坚,整体解决温饱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了黄土高原生态脆弱的贫困地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实践证明,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是黄土高原生态脆弱的贫困地区打破“脆弱-贫困”恶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规划作为一种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的手段,其实施必然对环境带来影响。因此,必须对各类土地利用与开发行为之于环境的可能或潜在影响开展科学、有效评价。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作为研究对象,以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方案为基础,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本文首先从总体上梳理了研究区的各方面情况,然后,结合规划内容,识别规划期内的主要环境影响要素,形成"环境影响识别列表",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计算各评价指标的具体数值,以此预测各种土地利用、开发行为对乌海市实施规划过程中所可能带来的各种环境影响。最后,基于数理分析结果,提出预防或减缓乌海市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可能带来或产生的不良影响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In this study, we attempt to put forward a conception of landscape ecological niche, enlightened by international scholars on extending the ecological niche theory from spatial niche to functional niche. That is helpful for comprehensively appraising landscape spatial patterns and ecological functions, also, presents a new method for analyzing landscape features from multidimensional aspects. The practice process is demonstrated by taking Yan’an region in northwestern China as a case. Firstly, the indices system including spatial attribute and functional attribute is established for assessing landscape ecological niche. Additionally, two-dimensional figures are drawn for comparing the spatio-temporal features of landscape ecological niche in 1987 and 2000 among the 13 administrative count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from 1987 to 2000, towards Yan’an region, spatial attribute value of landscape ecological niche changes from 1.000 to 1.178 with an obvious increment, and functional attribute value changes from 0.989 to 1.069 with a little increment, both of which enhance the regional landscape ecological niche. Towards each county, spatial attribute value of landscape ecological niche increases to different extent while functional attribute value changes dissimilarly with an increment or a decrement.  相似文献   

7.
李仕冀  李秀彬  谈明洪 《地理学报》2015,70(10):1622-1631
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改善和治理一直是各级政府部门和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过去10余年,中国城镇化进程发展迅速,生态脆弱地区乡村劳动力大量迁出。那么劳动力人口迁出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脆弱地区植被覆被状况的变化呢?本研究利用2000-2010年的NDVI数据、气象观测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趋势线分析、显著性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内蒙古地区植被覆被状况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在县级尺度上定量评估了乡村劳动力人口迁移对区域植被覆被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2000-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植被覆被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超过28%的地区植被覆被状况显著改善,只有约2%的地区存在较强的退化趋势;② 植被覆被显著退化的地区呈条带状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农牧交错带北部边缘;植被覆被显著改善的地区主要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南部与西部地区;③ 2000-2010年,农业劳动力对植被覆被状况的影响已经超过了气候等自然因素的作用,农业劳动力迁出对植被覆被状况提高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丁  王生霞  苗涛 《干旱区地理》2011,34(2):337-343
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在民勤县绿洲边缘区表现尤为突出.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传统的生态扶贫模式难以在当地奏效.科研机构基于社区原有的生态农业模式,引入问卷调查、关键人物访谈等参与武方法,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提出了生态农业模式的参与式发展战略.新型综合扶贫模式不仅保证了生态农业模式的顺利实施、而且创造产值3.16×10<'8>元,是...  相似文献   

9.
以内蒙古为例,探讨了内陆待开发地区的产业发展模式,内陆待开发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缺乏资金,缺乏技术,缺乏人才,因此,其经济发展必须有选择,有重点地优先发展部分行业。一般说来,待开发的内陆地区其经济发展必须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开发优质名牌产品,发展优势产业,建设主导产业,带动地区经济的起飞。  相似文献   

10.
探讨恢复生态学理论对生态脆弱地区的城镇化政策和措施的启示和引导.以重庆三峡库区为例,在生态转型、动力机制转型、土地资源紧缺以及城镇化和生态格局的冲突等问题基础上,提出应关注生态脆弱地区城镇化的特殊性的观点.认为该类地区城镇化建设中主要问题是应明确可利用土地资源是关键限制因子;其次是如何整合人居环境和自然生态格局.提出生态脆弱地区应在生态优先条件下推进城镇化发展的观点,并对当前城镇化相关实施政策提出了对应的见解:针对移民政策,认为生态恶化指数高的区域建议外迁移民,生态条件尚可的区域仍可采用迁建的城镇化模式;针对新农村建设,提出应引导农村居民点向城镇居民点转型或结合生态管制进行迁村并点的观点;针对合理引导城镇空间结构方面,建议采用极化的空间格局;针对动力机制,建议生态移民和政策扶持相结合,重点城市工业化与区域生态保育相结合,劳务输出和制度保证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邓玲 《西部资源》2010,(1):18-19
<正>1.区域发展概况及其影响1.1区域概况中国的生态脆弱与贫困并存地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少数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的地区。这些地区生态脆弱、区域内贫困人口集中。同时,这些地区对整个国家的  相似文献   

12.
利用内蒙古自治区太仆寺旗的农户调查资料,在农户和地块两个微观尺度上分析了耕地利用集约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户的耕地利用集约度在家庭户主年龄、非农务工劳动力比例、经营的耕地总面积、地块破碎化程度及耕地综合利用能力间存在明显差异:(1)户主年龄较大、非农就业劳动力比例较小的农户,耕地利用的劳动投入一般高于其他农户,而资本投入较低。年轻的农户,参与非农就业的劳动力比例相对较高,耕地利用的资本投入较大;(2)农户经营的地块越破碎,劳动投入越高,而资本投入越低;(3)在土地质量较好的地块上劳动集约度和资本集约度都较高。说明劳动力已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约束因素,同时劳动力的机械替代、规模化经营及资本集约度的提高均存在一定的潜力。文章最后认为建立农业劳动力非农就业与耕地利用相互协调的机制,是解决生态脆弱区生态安全与农业生产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生态移民是新时期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新兴措施,能加快绿化进程、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对社会、经济、环境及人口发展都有重要意义。而生态移民的安置模式的选择是生态移民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本文以兴安盟扎赉特旗的生态移民为例,分析研究区不同安置方式的生态移民实施前后效果,并提出适合扎赉特旗的生态移民安置模式。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是当前地理学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则是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作者利用滇西北生态脆弱区--永胜县1988年、1994年和1999年的TM遥感影像,采用景观生态学的空间格局指数分析研究区近10年来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并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衡量相应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对生态价值,评价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生态效应,尝试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研究表明,全县景观总体构成表现为景观破碎度较高,斑块数目较多;林地和未利用地一直占很大比重,林地的不断增加与未利用地的迅速减少是研究时段内土地利用变化的突出特征;研究时段内全县土地利用变化带来了较好的生态效应,土地利用生态效益持续提高,并表现出了较大的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15.
运用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及G IS软件对榆林市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及其生态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0—2005年榆林市土地利用类型转换较快,耕地、林地、园地、城镇用地的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分别达-0.46%,0.39%,0.09%,0.03%。1990—2005年榆林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逐年增长态势,16年间增加了19.26亿元,同期耕地生态价值减少了8.19亿元,林地、草地生态价值分别增加了27.25和0.27亿元。县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显示,16年间靖边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了0.27亿元,其他各县均呈现增长态势。  相似文献   

16.
董会忠  张峰 《干旱区地理》2015,38(6):1270-1281
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在充分分析宁县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依托国家推行循环经济示范县行动,探讨了宁县在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县过程中存在的生态脆弱、环境承载力不足、工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并结合运用SWOT-PEST矩阵分析,根据规划目标,从循环型工业体系、循环型现代农业体系、服务业循环经济体系、创建示范建设平台等方面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环境与发展是自上个世纪中叶以来学术界一直在研究的课题。近年来内蒙古牧区社会经济总量是提高了,但这个成就究竟有多少是靠技术进步、生产力水平的  相似文献   

18.
矿业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以铜陵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业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包含敏感性和适应性两方面,具有典型的复杂、非线性系统特征。以一般系统理论构建敏感性和适应性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评价模型,以反正切函数构建二者耦合度评价模型,并以耦合度表征经济系统的脆弱度。以铜陵市为例,2001-2010年该市经济系统敏感性和适应性状态值呈递增正相关变化,适应性变化速度快于敏感性(前者先递增后递减,后者平稳递增);脆弱度在2005年前递增,之后递减,评价结果与铜陵市经济发展实际相符。基于一般系统理论的耦合度评价模型为矿业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研究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矿业城市社会系统脆弱性研究——以阜新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矿业城市面临着严峻的群体性贫困、集体性失业和人居环境恶劣等社会问题,具有明显的脆弱性特征.在对社会系统脆弱性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以阜新市5个辖区作为研究单元,选取资源型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和城镇登记失业率为敏感性分析指标,从经济水平、教育水平、生活质量、社会保障等方面选取应对能力指标,构建了脆弱性评估模型,并对阜新市社会系统脆弱性程度进行了定量评估.结果表明,2005年阜新市社会系统呈现中等脆弱,但各辖区社会脆弱性差异较大.其中,社会脆弱性指数最大的是太平区,其次是新邱区,而海州区最低.  相似文献   

20.
Differe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researchers have pai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at various levels to improving the eco-environment in ecologically fragile areas. Over the past decade, large numbers of people have emigrated from rural areas as a result of the rapid urbanization in Chinese society. The question then remains: to what extent does this migration affect the regional vegetation greenness in the areas that people have moved from Based on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 data with a resolution of 1 km, as well as meteorological data and socio-economic data from 2000 to 2010 in Inner Mongolia,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vegetation greenness in the study area was analyzed via trend analysis and significance test methods. The contributions of human activities and natural factors to the variation of vegetation conditions during this period were also quantitatively tested and verified, using a multi-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 We found that:(1) the vegetation greenness of the study area increased by 10.1% during 2000–2010. More than 28% of the vegetation greennes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only about 2% decreased evidently during the study period.(2) The area with significant degradation showed a banded distribution at the northern edge of the agro-pastoral ecotone in central Inner Mongolia.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eco-environment is still fragile in this area, which should be paid close attention. The area where vegetation greennes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showed a concentrated distribution in the southeast and west of Inner Mongolia.(3) The effect of agricultural labor on vegetation greenness exceeded those due to natural factors(i.e.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The emigration of agricultural labor improved the regional vegetation greenness significant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