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黔东南气象观测环境现状分析及其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再禹  李祥 《贵州气象》2009,33(6):39-41
气象探测环境是获取气象探测资料的场所,该文对黔东南州气象探测环境进行系统性的评估与分析,指出保护好气象探测环境的重要性及其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2.
冯慧  曹梅  周林  张彬 《陕西气象》2015,(1):18-21
为全面掌握和科学评估陕西省地面气象观测站探测环境现状,2013年按照地面气象观测站探测环境调查评估方法,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探测环境评估工作。由于城乡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地方经济发展,全省地面站探测环境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各级气象部门应高度重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建立探测环境分类保护措施。在做好气象探测环境长期保护专项规划工作的同时,科学有序地做好迁站工作。  相似文献   

3.
气象探测环境现状及保护措施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良好的气象探测环境,才能获取优质的气象探测信息。近几十年来,城市化带来的城市建筑面积猛增和城市建设用地增加,致使气象探测环境频频遭受破坏,严重影响了气象探测资料的准确性、代表性和比较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简述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要求的历史沿革和法律依据。以实例分析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统计得出气象探测环境遭破坏主要由于周围建筑物超过《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限制的高度,其原因来自于气象部门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当地政府的土地开发利益使得房地产建设迅猛发展,不可遏制;气象部门内部的办公、业务用房建设标准以及气象观测站新站址选择模式,使得选址困难和频繁被迁站。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气象探测环境也应从气象部门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入手,气象部门内部需要确立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标准的科学性、严谨性,建立气象探测环境的分类保护机制;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的同时充分应用行政干预;顺应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周全应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问题;对被迫搬迁的气象观测站,选择新址时应将探测环境保护需求放在首位;同时新站址的建设布局可以采用多种模式。  相似文献   

4.
1 我们作为气象探测的主人 ,应该带头保护气象探测环境气象观测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 ,气象探测环境的破坏 ,使气象资料失去“三性”,这直接影响着气象产品的质量 ,影响着我们气象部门的社会声誉 ,更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经济效益。各级气象台站的基础建设等行为必须严格执行《各类气象探测环境的技术规定》,上级气象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对下级气象台站的监督力度 ,将破坏气象探测环境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只有我们自己为保护气象探测环境起表率作用 ,才能有效地制止他人或其他单位破坏气象探测环境。2 加强宣传 ,使气象工作尽快、真正地纳入法…  相似文献   

5.
做好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是保障气象观测资料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和连续性的唯一措施,也是有效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的关键所在。气象法明确规定:国家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的义务。县级气象部门作为部门基层的气象主管机构,理应履行好气象法赋予的职责,按照法律和法规划定的责任和义务做好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工作。现以贵德国家基本站搬迁为启示,对县级气象部门在保护气象探测环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了县级气象部门强化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举措。  相似文献   

6.
1引言气象探测是气象业务服务和科学研究的基础,而气象探测环境对于确保气象观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和可比较性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行政许可管理办法》是为规范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行政许可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和监督气象主管机构有效实施行政管理.  相似文献   

7.
根据2013年阿勒泰地区气象探测环境调查评估资料,分析了阿勒泰地区8个国家级台站的探测环境现状,阿克达拉站由于地处戈壁,远离城市,探测环境较好,其余各站探测环境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地方经济发展、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是地面气象探测环境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切实保障气象探测环境的安全性,确保气象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和连续性。  相似文献   

8.
从贵港市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现状入手,阐述了气象探测环境遭受破坏的原因,分析了探测环境保护的难点,并提出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相关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9.
联系目前各地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形势日趋严峻的现实,结合全国16起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执法案例,对现阶段加强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中的若干法律问题进行了思考。文章指出,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在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行政执法过程中,一要将行政监督和行政指导作为主要执法方式,二要有效发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调解作用,三要将行政合同作为主要的参照结案模式,四要正确对待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气象探测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本文通过分析云南省气象探测环境现状及台站测场搬迁原因、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困难,对如何做好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对广西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困难分析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广西92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的迁站历史和观测环境综合评分情况,对造成全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困难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应对措施,为基层台站开展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提供建设意见。  相似文献   

12.
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观测环境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化对全国气象台站观测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针对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中观测环境的评估和新选址问题进行了讨论.国家气候观象台的环境选择必须较好地反映本地较大范围的气象要素特点.避免局部地形、障碍物或者人为因素的影响.观测环境下垫面与区域地表一致有利于真实反映区域的实际情况,但在部分陆面特征中,农业生产也会对部分气象要素的观测造成影响,这些在具体观测项目中要作具体考虑.对于受城市化影响的气象台站,在新建国家气候观象台的同时保留原观测站是比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张亚  罗希昌  陈浩  江春 《气象科技》2015,43(6):1046-1052
针对传统自动气象站对电力和通讯基础设施依赖性强,应用环境受到限制的问题,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气象观测节点。气象观测节点的硬件系统以CC2530芯片为核心,使用锂电池供电,通过模拟和数字接口连接气象传感器,射频部分工作在2.4 GHz。软件系统以TinyOS操作系统为基础,开发了基于LEPS协议的多跳路由协议和气象传感器驱动程序。在野外环境中对气象观测节点的功耗、通信距离、传感器及组网性能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气象观测节点在没有电力和通信基础设施的环境中能够形成一个稳定的多跳自组织数据采集与传输网络,适合在高山、海岛、沙漠等艰苦地区进行部署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前培训上使用的地面气象观测情境教学系统,不能为气象观测实习实训同时提供实时的天气现象、观测数据异常和观测设备故障情境,不具备同时开展基于历史观测情境和实时观测情境实习实训教学的功能。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利用虚拟串口技术和局域网数据共享方法,在VC6.0程序开发环境中,采用面向对象与面向过程相结合的程序开发思想,运用多线程方式和串口通信机制,研发了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实时分发系统。该系统首次实现了分钟实时观测数据、小时统计数据、分钟状态数据,在局域网内从教师机到学员机实时分发共享的功能,同时具备开展基于历史观测情境和实时观测情境实习实训教学的功能。测试应用表明,该系统设计合理,操作方便,数据分发共享及时、稳定,满足了多学员同时开展地面气象观测情境教学的要求,大大提升了地面气象观测培训的实效,研究成果可为实时情境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利用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二连浩特国家基本气象站1968—2008年41年地面观测7个要素的变化特征。选择那仁站对比分析了1994年前后两个时间段各要素的变化。揭示了由于城市发展,1994年后二连浩特站周围环境发生了较大改变,使得平均气温、地面温度明显升高,平均风速明显减小的事实。  相似文献   

16.
针对2020年6月贵州省内部分地面观测常规站出现的分钟降水异常数据,导致在汛期降水量异常偏大问题,本文从仪器观测、观测环境、人为干扰和电磁干扰等几个方面开展降水异常故障排查工作,并根据故障原因给出相应处理方案。以期为控制气象数据质量,保障和维护气象观测仪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远程自动气象站数据实时采集传输通讯方式的比较,提出基于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的远程自动气象站数据实时采集和传输系统的技术方案,以小数据流方式,实现野外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和对观测设备运行的监控,达到节约经费,提高数据传输时效的目的,并将此系统成功地用于苏通长江公路大桥施工期气象环境监测与预警系统中。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桂平市1954~2011年的气温、相对湿度、日照和雾天气现象日数等观测资料的显著性变化原因分析,说明桂平城市化造成了气象站观测环境的变化,影响了气象观测资料的“三性”.  相似文献   

19.
霜露天气现象是气象观测中的重要观测内容,目前对霜露的观测多采用人工观测的方法,存在诸多弊端。本文在对电容式霜露传感器自动化观测原理进行简单介绍的基础上,重点对2014年9月至2014年12月4个月的设备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把设备识别结果、人工观测结果以及标准器识别结果进行比对,结合设备安装地点周围的实际情况和温湿度信息,深入探讨了设备识别率、漏报率、错报率的变化情况以及导致设备识别率波动的原因。试验结果表明,电容式霜露传感器在一般自然环境中对霜露天气现象具有较好的识别率,在未来研究改进的基础上,具有应用于气象业务自动化观测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Over the past decades,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in the field of urban meteorology in China.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ain progress in urban meteorology research from four aspects: urban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network and field campaign, multi-scale model of urban meteorology, interaction between urban meteorology and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and the impacts of urbanization on weather and climate. Major advances are as follows. China’s major cities have established or are improving comprehensive urban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networks characterized by multi-platform, multi-variable, multi-scale, multi-link, and multi-function. Beijing, Nanjing, Shanghai, and other cities carried out urban meteorological field campaigns, which were included in the WMO research demonstration project. Wind tunnel experiments and scale-model outdoor experiments were successfully conducted. Multi-scale urban meteorological and air quality prediction numerical model systems have been developed and put into operational use. The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urban impacts on precipitation, regional climate, and air quality; urban planning;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urban meteorology and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are extensively investigated. Finally, efforts to improve observational technology, data assimilation, and urban system modeling, to explore the impacts of urbanization on environment and human health, and to provide integrated urban hydro-meteorological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services are planned ahea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