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洪华生、丘书院、阮五崎、洪港船等著,科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上升流区生态系研究》一书,包括海洋地质、海洋水文气象、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渔业生物学、计算机数据处理等六大部分,共对篇论文总计103万字。海洋地质论述了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上升流区的形成与演化、矿物特征、沉积环境、地形地貌、沉积硅藻、矿物组合与分布、残留沉积物等。海洋水文气象论述了温盐结构与上升流、水团的模糊聚类划分;海流、风场、上升流的二维及三维数值研究,数值实验统计分析;温盐气压的日变化、暖涡等。海洋化学论述了上升流… 相似文献
2.
1990年5月7日至9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和福建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在厦门大学共同主持召开了“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上升流区生态系研究”课题评审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全国8个主要海洋研究、教育单位的海洋水文、化学、生物、地质和渔业等学科的专家,其中有高级职称的38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课题是我国包括学科较多的一次上升流区生态系综合调查研究,其广度和深度与以往国内同类研究相比有发展和创新。整个课题的 相似文献
3.
关于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上升流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7,他引:22
我们分析了闽南渔场水温、盐度、密度的分布规律,得出:自6月至翌年3月,闽南渔场存在着上升流。6月至9月上升流最强盛的位置在厦门——汕头海岸与台湾浅滩之间的海域(即图1加斜线的区域);10月至翌年3月则移至台湾浅滩西南外斜一带(即图8加斜线的区域)。这两支上升流的来源有所不同,前者来自南海下层水,后者可能来自黑潮下层水。我们还分析了闽南渔场底层常流,表层风生海流的规律。并从底层海流的爬升作用以及风生海流引起的海水涌升运动等动力学方面的因素出发,对闽南渔场上升流形成的可能机制及位置变动的原因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最后,我们计算了上升流的速度,其量级为10~(-5)米/秒。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闽南-台湾浅滩上升流区海洋拮抗菌的生态分布、种类组成及其抗 菌活性。结果表明:在该海区海水中桔抗菌占总异养菌数的1.2~9.4%,沉积物中 则占4.3~15.6%;拮抗菌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桔抗菌的丰度大于其 他季节,属的组成也较复杂多样。在所分离的桔抗菌中,有6株桔抗菌对多种试验 菌株有不同程度的抑制能力,被鉴定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孤菌属(Vibro)、 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和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作者讨论了海洋桔抗菌的 时空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及其在海洋环境自净中的作用,阐述了开发、利用海洋 微生物资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闽南-台湾浅滩上升流区浮游介形虫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12月—1988年11月对闽南-台湾浅滩上升流区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区的介形虫基本属暖水性种类,其中以终生营浮游生活的种类占优势(74.5%),后圆真浮萤Euconchoeciamaimai和针刺真浮萤Euconchoecia aculeata为优势种。外海种和近岸种一般都分别在台湾浅滩南部和福建沿岸水城形成密集区,并向相反方向扩散。夏季(6月)的垂直分布表明,近岸密集区的介形虫载浮于涌升水的上层,远岸的种类和数量分布与次表层水爬坡涌升现象颇为一致。秩季(11月)的垂直分布则反映出沿岸偏低温、低盐水向外扩展的趋势。宽假浮萤Pseudoconchoecia concentrica和短形小浮萤Microconchoecia curta等的出现,对夏季近岸上升流的存在有一定的佐证作用。 相似文献
6.
7.
8.
闽南—台湾浅滩滩上升流区拮抗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闽南-台湾浅滩上升流区海洋拮抗菌的生态分布、种类组成及其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在该海区海水中拮抗菌占总异养菌数的1.2~9.4%,沉积物中则点4.3~15.6%;拮抗菌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拮抗菌的丰度大于其他季节,属的组成也较复杂多样。在所分离的拮抗菌中,有6株拮抗菌对多种试验菌株有不同程度的抑制能力,被鉴定为假单胞菌属、孤菌属、黄杆菌属和无色杆菌属。作者讨论了海洋拮抗菌的时空分布与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1975月7月温盐资料,证实了在渔场存在多单元上升流,兄弟屿和南澎列岛附近分别是沿岸和外海上升流最强海区。我们认为在外斜—外深一带出现高营养盐的愿因是,在上升流期,由于垂直外海环流环演变,而导致南海底层冷水上升与爬升(或涌升)多次交替现象所产生的结果。在埃尔尼诺年灯围产量锐减,在渔场夏季只出现一单元上升流,且上升流弱(除1965—1966年8—9月外),反之,在非埃尔尼诺年(除印度发生干旱和非埃尔尼诺头一年外)灯围产量高或较高,夏季都出现多单元上升流,且上升流强。此外还阐明了灯围产量与多单元上升流时间具有相关性,而与其次数具有逆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闽南一台湾浅滩渔场蓝圆春季生殖群体计数和量度性状特征差异比较,并结合生物学特征、产卵场、洄游以及海洋环境等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闽南一台湾浅滩渔场春季蓝圆是分批进入渔场的,在该渔场,春季至少存在两个群体,它们的形态学特征差异主要表现在胸鳍上.第1群体的胸鳍鳍条数为22.61±0.0838,第2群体的胸鳍鳍条数为22.36±0.0846.第2群体的丰满度和个体比第1群体稍小. 相似文献
11.
12.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多毛类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87年12月至1988年11月在闽南-台湾浅滩渔场获得83种多毛类,隶属于35科67属。欧努菲虫(Onuphis eremita)、锥唇吻沙蚕(Glycera o-nomichiensis)、拟特须虫(Paralacydonia paradoxa)和滑指矶沙蚕(Eunice indica)等出现频率较高。马氏独毛虫(Tharyx marioni)、奇异稚齿虫(Paraprionospio pin-nata)、多齿全刺沙蚕(Nectoneanthes multignatha)和梯额虫(Scalibregma inflatum)密集地分布于局部水域。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多毛类年平均生物量为1.13g/m^2,年平均密度为25个/m^2,均低于台湾海峡北部、东山湾湖下带和大亚湾等水域。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多毛类表现为低多样性特征。这些分布特征取决于底质类型,该海区沉积颗粒较粗,不利于多毛类繁衍。海流和水团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蓝圆鲹资源的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71—1987年的蓝圆鲹叉长组成资料,应用体长股分析法评估了闽南-台湾浅滩渔场蓝圆鲹的资源。结果表明,1971—1980年的现存资源数量和生物量分别为45292×10~5尾和9.49×10~4t,1981—1987年分别为63908×10~5尾和13.51×10~4t;1971—1980年和1981—1987年的瞬时捕捞死亡率分别为0.6347和0.4859。通过Beverton-Holt模式估算出蓝圆鲹目前的持续产量为9.58×10~4t,最佳最小捕捞叉长为135mm。 相似文献
14.
据厦门市机帆船光诱围网渔业1975—1978年31090网次生产纪录,1973—1980年的生产统计资料,探讨了该群聚优势鱼种和资源量指标值的空间分布及优势鱼种的交替。 相似文献
15.
16.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微型硅藻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透射电镜(TEM)研究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的微型硅藻时,鉴定出14个在我国首次的种类,它们是:极小曲壳藻(Achnanthes minutissima),分岐双壁藻(Diploneis divergens)、槌棒脆杆藻(Fragilatia opephoroides)、微细脆杆藻(Fragilaria atomus)、折断舟形藻(Navicula fracta)、虫瘿舟形藻(Naviculaga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根据聚类方法,对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变性水团进行划分,本海区共有6个变性水团。讨论各个变性水团在不同季节消长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