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32年12月25日,我国甘肃省西部玉门镇以南的昌马地区发生了7.6级地震。震中区产生了规模较大的地面破裂带,其中有张性、压性和剪切等多种型式裂缝。本文根据分析各种自然破坏现象的形成条件,结合极震区地质构造特征,对震源区的应力作用和地震成因提出初步看法。 对地震破裂带的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地震起主要作用的是南北向的水平挤压作用,并与自白垩纪以来控制着本区构造断裂的区域应力场是一致的。地震破裂带出现的部位与长期活动的昌马构造断裂带一致。因此,我们认为昌马地震的发生是昌马构造断裂带继承性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1932年昌马地震破裂错动过程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1932年12月25日发生在甘肃省境内祁连山西部的昌马地震(Ms=7.5)造成的宏观地表破裂带的调查与分析为基础,结合有关断裂活动的资料与室内模拟实验结果,本文着重探讨昌马地震发震断裂的构造演化及其应力集中部位的破裂错动过程。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多破裂错动起始点的昌马地震断层模式  相似文献   

3.
4.
1954年山丹地震破裂带初步考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54年山丹地震遗留至今的破裂带主要有 2条 :包代河至黑山头为主破裂带 ,长约 16km ;独峰顶至坡拉麻顶为次级破裂带 ,断续分布长约 10km .2条破裂带走向均为NW ,近于平行 ,二者相距约 6km ,分别由地震断层、崩塌和地裂缝等构成 .(1)地震断层 :分布于包代河口至大峡河以东海拔 2 0 0 0m左右的山麓地带 ,长度大于 2km ,走向N50°W .地表破裂与先存断层重合 .在剖面上可见花岗岩与白垩系砂砾岩呈断层接触 .该断层水平和垂直位移均很显著 ,最大垂直位移 1.2m ,多数小于 1m ,在地貌上显示为反坡向陡坎 ;最大水平位移 3.5~ 4m ,…  相似文献   

5.
王辉  谷一山 《地震学报》1991,13(3):344-353
1988年11月6日,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澜沧-耿马断裂带上发生了两次大于7级的地震.地震造成的严重破坏和人员伤亡主要是由于极震区内抗震性能极差的毛石房、砖柱土坯房的大量倒塌所致.澜沧地震的震中基本烈度可达Ⅸ度,耿马地震极震区烈度达Ⅹ度.澜沧地震构造活动的地表证据主要是出现在极震区内的张性地裂缝带和小断层陡坎.地裂缝带和小断坎主要出现在四条相对连续的北北西走向的狭窄地带内,其长度从几百 m 到6km 不等.澜沧地震地表破裂带长约35km,宽约3km,最大垂直位移量和最大右旋水平位移量分别为1.5m 和1.4m.耿马地震地表断裂活动的明显证据包括一系列北北西走向的地裂缝带和一段长约5km的地震断层陡坎.耿马地震地表破裂带长约24km,其最大垂直位移3.5m,最大右旋水平位移为3m.两次地震形成的地表破裂带均具有右旋-正断层性质.本文讨论了这两次地震的 度分布及地表破裂特征.   相似文献   

6.
郯庐断裂带莒县胡家孟晏地震破裂带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最主要的一条活动断裂带。在该断裂带中部,沂沭断裂东地堑的潍坊—嘉山段中发育了1条长360km的全新世活动断裂带(F5),在该全新世断裂带的北段和中段分别发生了公元70年的安丘地震和公元1668年的郯城地震。2003年底我们考察沭河断裂带时,在莒县境内发现了1条长约7km的地震破裂带,作为活动断层应该归属于F5断裂带,但其是一条独立的地震破裂段还是归属于1668年郯城8.5级地震破裂带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尽管如此,探槽揭示出的上覆未经破坏的地层的14C年代表明,该破裂带在(2140±190)aBP以来没有过活动,因此我们认为其作为1条独立破裂段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7.
Qc值是描述地震波在地下衰减变化的重要物理参数之一,其大小能够反映该地区地震活动的强弱和地下介质非均匀性程度。基于Aki的单次散射模型,选用2008—2020年间昌马地震震源区及其周边区域5个固定数字化地震台站接收到的震中距小于100 km、M>2.0的1 252次地震记录,计算分析该区域的尾波衰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窗长为20 s、30 s和40 s的Qc值与频率f的衰减关系分别为Qc=(71.76±8)f((1.10±0.04))、Qc=(103.83±17)f((1.04±0.06))和Qc=(120.77±22)f((1.00±0.06));(2)通过克里金插值绘制的Qc值空间分布图表明昌马地震震源区及其周边区域的Qc值分布与地质构造、地震活动性存在较明显的相关性;(3)研究区域的Q0值较低,η值较高,与该区域构造活动性较强的特...  相似文献   

8.
对1931年新疆富蕴地震断裂带及构造运动特征的初步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对1931年8月11日富蕴8.0级地震造成的地震断裂带作了较详细的叙述,探讨了发震构造及其新构造运动特征。地震断裂带是在北北西向的可可托海-二台断裂的基础上发展的,南端已超出老断裂范围。全长170公里,总体走向北西342°,断裂面多向北东倾斜,倾角70°左右。从地震断裂的组合形式及山脊、冲沟错动情况,显示出水平运动为主的右旋扭动特征。富蕴8.0级大地震是可可托海-二台断裂新活动的体现,无论在区域受力状况,断裂力学性质和运动方式等方面,都具有强裂的继承性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9.
新生地震破裂带的识别类型划分及其地震地质意义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向宏发  张晚霞 《中国地震》1999,15(3):257-267
地质研究表明:地表地质,地貌,深部地球物理场和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等可作为鉴别新生地震破裂带的主要地震地质标志。地质和实验的研究还揭示,新生地震破裂带按其形成和破裂过程可分为预破裂-孤立型,准破裂-断续型和大破裂-贯通型3类。  相似文献   

10.
上寺地表破裂带及其形成机制的初步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详细描述破裂带几何形态、展布特征及力学性质的基础上,对上寺地表破裂带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上寺地表破裂带是1927年古浪8级地震破裂带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1973年2月6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发生了7.9级强烈地震,震中烈度为10度,通过震中区沿鲜水河谷产生了长达90公里的地震裂缝带。裂缝以张扭性的为主,伴有少量压性和扭性结构面,其组合型式有反“多”字型、斜列式、锯齿状和棋盘格式等四种,反映的运动方式以水平运动为主,最大水平错距达3.6米,垂直落差都在20—30厘米。本文着重研究了这次地震所产生的各种类型地裂缝的力学特征,结合地质构造背景探讨了地震区应力作用方式及地震成因。从地震裂缝带出现的位置、力学性质、活动方式与鲜水河断裂相一致来看,这次地震是鲜水河断裂的最新活动,是该断裂运动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2.
1973年2月6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发生了7.9级强烈地震,震中烈度为10度,通过震中区沿鲜水河谷产生了长达90公里的地震裂缝带。裂缝以张扭性的为主,伴有少量压性和扭性结构面,其组合型式有反“多”字型、斜列式、锯齿状和棋盘格式等四种,反映的运动方式以水平运动为主,最大水平错距达3.6米,垂直落差都在20-30厘米。本文着重研究了这次地震所产生的各种类型地裂缝的力学特征,结合地质构造背景探讨了地震区应力作用方式及地震成因。从地震裂缝带出现的位置、力学性质、活动方式与鲜水河断裂相一致来看,这次地震是鲜水河断裂的最新活动,是该断裂运动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3.
着重从1850年西昌地震的地表破裂带调查入手,通过对地表破裂的分布特征、几何特征以及与各次级断层的关系的研究,对这次地震的震级、震中位置和震源深度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4.
2010年玉树地震地表破裂带典型破裂样式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野外调查表明,青海玉树MS7.1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中部甘孜—玉树断裂的玉树段上,在玉树县结古镇至隆宝镇之间产生了一系列包括剪切破裂、张剪切破裂、压剪切破裂、张性破裂及其不连续岩桥区出现的鼓包或陷落坑(拉分盆地)、高寒地区特有的冰裂缝等地表破裂单元,它们斜列组合成整体走向约300°、长约65 km、最大同震左旋位移2.4 m的地表破裂带,具有变形局部化的基本特征.玉树地震地表破裂带整体上可划分为长约15 km的结隆次级地表破裂带和长约31 km的结古次级地表破裂带,两者呈左阶羽列,其间无地表破裂段长约17 km,对应于MW6.4和MW6.9两个次级地震事件.地表破裂类型、基本组合特征等显示出甘孜—玉树断裂两盘块体的运动方式以纯剪切的左旋走滑为主,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青藏高原物质存在着向东的逃逸和挤出现象.  相似文献   

15.
着重从 1850年西昌地震的地表破裂带调查入手 ,通过对地表破裂的分布特征、几何特征以及与各次级断层的关系的研究 ,对这次地震的震级、震中位置和震源深度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根据大量的野外现场考察资料。对1125年兰州7.0级地震形主为破裂带的特征以及庄浪河断裂带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性进行了初步研究,探讨了该次地震的宏观震中位置及其构造背景。并在 古地震破裂形迹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年代学资料。对庄浪河断裂带全新世以来的古地震  相似文献   

17.
1303年山西洪洞8级地震地表破裂带di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合20世纪90年代初在霍山山前断裂和近年在绵山西侧断裂和太谷断裂获取的最新调查资料,讨论了1303年山西洪洞8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展布和位移特征. 如果太谷断裂、绵山西侧断裂与霍山山前断裂在1303年洪洞地震中同时活动,则该次地震的地表破裂带长163 km,分为3段,即霍山山前断裂段、绵山西侧断裂段和太谷断裂段. 各段长度分别为50,35和70 km,3段之间存在4和8 km的阶区. 该地震地表破裂带具右旋走滑特征,北段和中段右旋走滑位移量6~7 m,南段最大为10 m. 在山西断陷带盆地边界的单条断裂一般只对应7级地震,而该次8级特大地震则突破两个盆地之间的障碍体,显示了强震地表破裂尺度的可变特征.   相似文献   

18.
张鹏  李丽梅 《地震学刊》2010,(2):229-234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8.0级地震使龙门山断裂带形成了3条同震地表破裂带,这表明有多条活动断层同时参与地震破裂,其过程复杂,现象丰富。本文对小鱼洞地表破裂带及其与另2条地表破裂带的交汇区域进行了野外调查,并对小鱼洞地表破裂带的活动性质和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小鱼洞地表破裂带位于彭州市小鱼洞镇附近,是汶川8.0级地震形成的一条走向NW的逆冲并具有左旋走滑分量的同震地表变形带。调查结果显示,小鱼洞地表破裂带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性特征:小鱼洞镇一带的中段,逆冲量和走滑量最大;小鱼洞镇向东南方向延伸的南段,逆冲量和走滑量逐渐变小;小鱼洞镇向西北方向进入山区的北段,则表现为以逆冲为主的活动性质。  相似文献   

19.
20.
龙门山后山断裂汶川M_S8.0地震地表破裂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汶川Ms8.0地震发生之后,多方研究者开展了汶川震区地表破裂实地调查。已发表的调查结果论证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沿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和前山断裂分布。本文作者近期沿龙门山后山活动断裂开展了踏勘性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除龙门山中央断裂带和前山断裂带出现汶川地震的地表破裂带之外,位于龙门山构造带后山断裂(汶川-茂县断裂)存在另一条长约100k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