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柴达木盆地南缘野外地质调查过程中,在祁曼塔格山前石拐子剖面下石炭统石拐子组和乌图美仁庆华铁矿附近剖面的上石炭统缔敖苏组中发现了大量Chondrites遗迹化石。经鉴定,研究区的Chondrites遗迹化石主要包括Chondrites fenxiangensis Yang,1984(分乡丛藻迹);Chondrites filifalx Volk,1964(细枝丛藻迹)和Chondrites maqianensis Yang,1988(玛沁丛藻迹)3个遗迹种。根据研究区的Chondrites遗迹化石特征,结合岩性特征和其他实体化石资料,认为石拐子地区早石炭世为台洼沉积环境,乌图美仁庆华铁矿地区晚石炭世为局限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环境。另外,探讨了生物扰动对两个地区储集层的改造作用。该研究对恢复柴达木盆地南缘的沉积环境和古生态以及评价研究区的储集层物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3.
4.
吴洪飞 《地质通报》1990,(2):186-187
山西省灵丘县北山地区,在含广灵式铁矿的碎屑岩中首次发现针管迹(Skolithossp.)化石。此类遗迹化石在澳大利亚及我国蛾眉山等地,均产出于晚震旦世地层中。这一重要的发现,对于确认在华北地区存在震旦纪地层,以及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西藏定结县、定日县一带的三叠系产大量遗迹化石,可划分为4个遗迹化石组合,对应于Skolithos遗迹相,Cruziana遗迹相和Zoophycos遗迹相.根据遗迹相及其它相标志判别,该区早中三叠世主要为陆棚环境,晚三叠世主要为滨岸环境.对遗迹化石的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早三叠世存在短暂的缺氧事件.  相似文献   

6.
7.
遗迹化石TisoaSeres国内尚无报导,70多块遗迹化石Tisoa标本见于藏北羌塘地区中侏罗统色哇组。本文对所采集的Tisoa标本作了详细的研究,Tisoa通常由紧靠的圆柱状平行潜穴管组成,单一潜穴管直径2~7mm间,两栖管间距1~4mm,外部由锥形或圆柱形钙质结核所包围,钙质结核直径10~25mm。保存完好的标本表明Tisoa为两个潜穴管底部相连的“U”形管,大多数只含两个平行潜穴管的标本实际上只是保存的一个“U”形管的上部。在大多数Tisoa管壁通常发育不规则的黄铁矿层或一微晶方解石薄层;栖管中常充填微晶和亮晶方解石以及黄铁矿、云母及泥质和石英。一般认为Tisoa是一种节肢动物潜穴。沉积环境分析,产Tisoa的沉积环境为正常浅海环境。  相似文献   

8.
汉阳锅顶山地区晚泥盆世遗迹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描述了12属11种和两个未定种,其中有8个新种。Incisifex,Margaritichnus,Spirophycus(?)在中国首次报道。值得提出的是在五通组发现了海相遗迹化石:Rusophycus,Diplichnites,Chondrites等。作者认为该沉积环境可能属于过渡类型,在河流沉积之间含有一些海相夹层,并非单纯陆相地层。  相似文献   

9.
藏北比如中侏罗世马里组遗迹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藏北比如地区中侏罗统马里组的遗迹化石8属8种(其中包括1个新遗迹属和2个新遗迹种):表面光滑无饰、具有较薄管壁和密集新月形回填构造的不分枝水平潜穴Beaconites biruensis ichnosp.nov.,沿层面分布的哑铃形潜穴Bifungites cf. hanyangesis Yang,圆柱状厚管壁的分枝并构成假网状的潜穴Biruichnus maliensis ichnogen. et ichnosp. nov.,窄长的、内肢抓痕的二叶形遗迹Cruziana ichnosp.,以垂直于层面的圆管为中央放射出排列不规则且粗细变化较大细管的多分枝潜穴系统Micatuba cf. verso Chamberlain,平行或微斜交于层面的圆柱状微弯曲或弯曲的潜穴Palaeophycus ichnosp.,栖管段有规律地交替向两侧分叉呈Z字形或锯形的三维潜穴系统Treptichnus cf. bifurcus Miller,平行层面的、具有蹼状构造的简单U形潜穴Rhizocorallium ichnosp.。西藏比如地区中侏罗统马里组有大量的波状层理、透镜状层理和脉状层理等潮汐层理,发育侵蚀构造,上部紫红色含砾粗砂岩、长石砂岩发育,为滨岸相沉积。马里组的遗迹化石以浅层内生迹的爬行觅食潜穴和居住滤食性潜穴占有优势,也见有节肢动物的爬行迹和系统觅食潜穴,且产遗迹化石的层位见小型干涉波痕,为近海浅水中至低能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0.
Phycodes等遗迹化石在吉林南部早寒武世地层中发现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玉鲸 《吉林地质》1994,13(1):24-30
在吉林省通化市,通化─浑江北线公路的北侧五台山(水洞西山)的早寒武世水洞组中发现了Phycodespedum等遗迹化石。从国际上近年来研究上前寒武系(“新元古Ⅱ”)─寒武系界线的一些重要成果,均以全球的一些典型剖面的实际材料,讨论了遗迹化石组合和序列特征,都说明含此类遗迹化石的岩石地层,其地质时代应为早寒武世早期。而从遗迹化石组合表明应属Skolithos遗迹相,指示古沉积环境为潮间带。  相似文献   

11.
平南盆地位于中朝地台东缘朝鲜半岛中部。平南盆地古生界比较发育,特别是盆地中南部地区发育寒武系、奥陶系和志留系,仅在盆地东南部谷山、法洞地区发现了晚奥陶世到志留纪的地层,其它地区末曾发现过晚奥陶世到早石炭世的地层。最近在平南盆地中部平壤之东原中奥陶统(晚达组)上部发现了Chaetetes cf. nantanensis, Calceola sp., Thamnopora sp., Cladopora sp. 等指示泥盆纪的化石;该含化石层的走向延续性比较好,延伸长度2~3 km。基于上述研究,认为原来的中奥陶统(晚达组)上部可能为泥盆系。在中朝地台,除了西缘和西南缘地区以外,大部分地区没有发现晚奥陶世-早石炭世的地层,只有辽东太子河流域本溪组的地质时代被认定为早石炭世晚期到晚石炭世早期。这些泥盆纪、早石炭世化石都发育在中朝地台东部,说明古生代时期中朝地台西部和东部沉积环境及构造演化有差别,因而对于中朝地台古生代古地理和构造演化需要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2.
云南阿支地区生物化石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省元江县阿支地区构造十分复杂,出露一套砂、泥质岩和碳酸盐岩,以往资料均划归为中元古界昆阳群大龙口组。通过近期1:5万区调工作,在其中发现了十二个门类生物化石,经鉴定主要为中泥盆世晚期-晚泥盆世早期的分子,依岩性组合特征划分为海口组和宰格组。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元江县阿支地区构造十分复杂,出露一套砂、泥质岩和碳酸盐岩,以往资料均划归为中元古界昆阳群大龙口组。通过近期1:5万区调工作,在其中发现了十二个门类生物化石,经鉴定主要为中泥盆世晚期-晚泥盆世早期的分子,依岩性组合特征划分为海口组和宰格组。  相似文献   

14.
西藏吉隆地区白垩纪复理石相遗迹化石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立新  李金和等 《地质通报》2002,21(11):745-748
系统描述了西藏南部吉隆地区白垩纪甲不拉组和宗卓组首次发现的复理石相遗迹化石5属、7种。主要遗迹属有Chondrites,Cosmorhophe helminthoida,Muensteria,Phycosiphon,Phymatoderma。遗迹化石的形态、习性、水深分布等环境成因特征清楚地显示其为深海Nereites遗迹相的典型代表,反映复理石相深水沉积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15.
贵州独山泥盆系大河口组遗迹化石Teichichnus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约 《贵州地质》2003,20(3):145-149,F004
贵州独山中泥盆统大河口组中含有丰富的遗迹化石Teichichnus Seilacher(包括5个遗迹种:潜穴及蹼状构造直立排列的Teichichnus rectus Seilacher,潜穴管具有二分枝现象的T.palmatus Seilacher,潜穴管近口孔部位膨大呈葫芦状的T.majiatunensis Wang,潜穴管近口孔部向上折曲的T.sinuosatus Wang和蹼状板构造呈S状扭曲的T.aff.sigmoi—dalis(Seilacher)。本文主要讨论其生态环境意义及地质意义。通过野外观察及研究分析认为:与层面斜交的Teichichnus潜穴管为造迹生物居住和觅食的活动场所,为Seilacher(1967)的Cruaiana遗迹相的典型分子;蹼状构造的形成系造迹生物在保持一定生态位下与沉积或侵蚀作用相关,并可确定地层的顶底面;潜穴管口孔的弯曲程度和膨胀程度是区分遗迹种的重要特征,可利用Teichichnus的遗迹种和其潜穴管与层面之间的交角分析其沉积环境的微相变化;Teichichnus潜穴管口孔多迎着主水流方向发育,可指示古水流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遗迹化石及其对古环境分析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近二十多年来遗迹化石学在国际上进展显著,日益受到地质学家的重视,出版了许多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包括一些重要的原理和研究成果。遗迹化石不仅是作为古生物学的一个部分,研究地球上生物活动和进化的证据;遗迹化石也是生物成因的沉积构造,可以用来分析岩相形成条件和解释沉积环境,生物扰动既可以对沉积物进行改造和破坏,也可以对沉积物进行建造,应当是沉积学研究当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本文着重介绍遗迹化石对古代沉积环境分析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遗迹化石及其对区域地质调查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遗迹化石及其分类遗迹化石是古代生物生活期间留印在沉积物表面或沉积物内部的各种生命活动的痕迹(如足迹,移迹、潜穴、钻孔,生物扰动和粪便等)。遗迹化石既不同于由生物体直接经过石化作用变成的遗体化石,也不同于无机成因的各种沉积构造(如水平层理,交错层理,波痕,泥裂等)。遗迹化石属于生物成因的构造,它们的形成过程,至少受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新疆额敏东部志留纪化石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纵瑞文  龚一鸣  韩非 《地球科学》2015,40(3):563-572
在额敏东部原划为晚泥盆世塔尔巴哈台组的火山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地层中发现了丰富的志留纪文洛克世动物化石, 包括珊瑚Halysites hoboksarensis、H. sp.、Mesofavosites sp., 腕足动物Atrypa sp.、Eospirifer radiatus, 三叶虫Encrinuroides sp.、Encrinurus sp.1、E. sp.2、Cheirurus sp.、Sthenarocalymene sp., 短剑类Lepidocoleus sp.和层孔虫等, 通过区域岩性组合对比, 将该套地层改划为文洛克统沙尔布尔组.珊瑚和层孔虫等对环境要求较高的生物化石的发现, 同时结合地层中风暴沉积的粒序层理、包卷层理及火焰构造等相标志, 说明了额敏东部在文洛克世为火山碎屑质的开阔台地相沉积环境, 处于热带、亚热带气候区.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广东西部德庆地区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晚奥陶世动物群,包括化石产出层位、生物组合类群及其科学意义。该动物群产自原划分为中奥陶世东冲组的地层内,化石产出层位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动物类群以三叶虫为主,伴生有腕足动物、棘皮动物及少量短剑类化石,化石保存多较破碎,仅少部分保存较好,分布非常集中,结合野外露头与沉积相特征,其沉积环境为正常浪基面至风暴浪基面间的高能滨浅海环境。该动物群的发现,不仅厘定了这套地层时代,而且丰富了粤西地区晚奥陶世的生物组合面貌,为该地区奥陶系的划分对比和区域地质演化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20.
在东营凹陷古近纪沙河街组四段浊流沉积中,发现遗迹化石Paleodictyon的两个遗迹种,即Paleodictyon regulare和Paleodictyon majus;对其围岩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则发现有指示海侵发生的甲藻甾烷分子化石发育,据此推测研究区古近纪的沉积与海水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