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辽南瓦房店市岳山地区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在桥头组中首次发现两处冰筏坠石冰碛沉积现象。坠石大小不等,均呈椭球倒锥状,磨圆较好,岩性分别为灰褐色细粒石英砂岩和黄褐色铁质胶结细粒石英砂岩,寄主围岩岩性为黄绿色粉砂质页岩且环绕坠石沉积,两者岩性差别较大,界线清晰。另外在桥头组中采集的碎屑锆石最小~(206)Pb/~(238)U年龄为662±16 Ma(~(207)Pb/~(206)Pb年龄为884±28 Ma),可以推断桥头组形成晚于800 Ma,应为新元古代中晚期沉积产物。根据以上证据及层序学资料,笔者把辽宁地区出露的桥头组、长岭子组(康家组)厘定为辽宁地区第二次冰碛事件,形成时代确定为新元古代中北方世(南华世)。  相似文献   

2.
关于辽南及苏皖地区震旦系与青白口系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丕孚 《地球学报》1985,7(1):139-148
通过对辽南苏皖地区晚前寒武纪地层的同位素年龄及生物化石的研究,及对辽南复州地区海岛子—袁家沟剖面的研究,认为该区原确定为晚前寒武纪地层的层序有叠接的错误。重新厘定的地层层序为永宁组(曹店组)、钓鱼台组(八公山组)、南芬组(刘老碑组)、桥头组(寿县组)、高家屯组(九里桥组)、洼里组和金山组(四顶山组)。震旦系与青白口系无空缺存在。  相似文献   

3.
根据中-朝地台西缘、南缘以及东缘分布的成冰纪冰碛层与间冰期的沉积特征,并与劳伦古陆西缘成冰系拉皮坦群(850/750 Ma或720 Ma)至希波贝德组对比,将中-朝地台上的成冰系与相当于斯图特冰期的拉皮坦群对比,进而与我国南方南华系莲沱组(漾水河组)/长安组-古城组-大塘坡组(富禄组)对比而置于南华系中下部,其底界年龄在850/750 Ma左右,或720 Ma,其上被早寒武世地层假整合覆盖,可能缺失南沱期及震旦纪沉积。另外,通过中-朝地台上成冰系的地层结构、区域对比以及沉积类型等,笔者从岩石地层、层序地层、磁性地层、冰碛层特点以及气候-地层序列等多方面与我国南方南华系中下部进行对比,重新厘定并确认了中-朝地台上的南华系,否定了中-朝地台上的冰碛层归属埃迪卡拉纪/震旦纪的时代意见,进而为重新认识中-朝地台南华系地层系统开辟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4.
中祁连西段德勒诺尔一带广泛分布新元古界火山-沉积岩系.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中,新发现了一套冰碛-火山岩系,通过对岩石学、地层学特征研究,认为其可与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的南华系贝义西组对比,同属南华纪冰期-火山事件的产物,并将该套地层重新厘定为南华系石板墩组.研究认为,中祁连西段德勒诺尔冰碛-火山岩系的存在,是祁连微陆块响...  相似文献   

5.
本次研究把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完成的辽宁1∶5万大甸子、下肥地和上年马洲幅区调报告中所建立的震旦系殷屯组3个岩性段,即底部砾岩段、中部砂岩段和上部板岩、页岩段,分别厘定为新元古界北方系(南华系)殷屯组、陈千户组和汎河组。并确认出殷屯组为辽宁北方系(南华系)第一次陆相冰碛作用的产物;陈千户组为陆相间冰期沉积的产物;汎河组为辽宁第二次陆相冰湖相堆积的产物。上述组级岩石地层单位的厘定,首次在辽宁北部地区划分出2次冰水堆积物。  相似文献   

6.
朱士兴  刘欢  胡军 《华北地质》2012,35(2):81-95
根据新的测年资料,原燕山地区青白口系下部的下马岭组被厘定为中元古界延展系(1400~1200Ma)地层。对上部现在尚未获得精确年龄的长龙山组和景儿峪组,本文通过它们与下伏地层界线性质的研究,以及它们与辽南和华南等新元古代典型沉积盆地不同发展阶段沉积特征的比较,认为它们并不是象过去K-Ar年龄所指示的那样属于青白口纪(或拉伸纪)的晚期地层,而可能是在全球罗地尼亚超大陆开始进一步裂解背景下形成的南华纪(或成冰纪)早期沉积,年龄可能在780Ma和660Ma之间。因此,燕山地区的原“青白口系”可能都不是真正青白口纪(1000~800Ma)的地层,燕山地区的原“青白口系”可能要被全部解体。  相似文献   

7.
黔东北地区是中国南华纪"大塘坡式"锰矿重要富集区,而岩相古地理是沉积型锰矿最重要的控矿因素。笔者根据松桃—江口地区南华系各组岩性及碎屑锆石年龄特征对清水江组、两界河组、铁丝坳组及大塘坡组进行细致的地层划分,在建立了本区南华纪大塘坡早期沉积充填序列的同时,将本区沉积盆地划分为4个Ⅱ级盆地、12个Ⅲ级盆地以及11个次级(Ⅳ)聚锰盆地。在不同盆地内的大塘坡一段中识别出14种岩相类型,划分出2类沉积系、10类主要的岩相古地理单元,进而编绘了本区南华纪大塘坡早期岩相古地理图。提出在大陆边缘裂谷盆地的背景下,研究区南华纪大塘坡早期沉积环境应属大陆边缘障壁海岸体系,属于典型的"大塘坡式"锰矿,与障壁后侧迅速沉降的深水局限盆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湘西—鄂西成矿带自新太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发育。依据大地构造演化特征,结合地层发育特征及岩相古地理,按青白口纪和南华纪—震旦纪两个阶段进行地层区划分。青白口纪时期,研究区分为南秦岭地层区、黄陵地层区、梵净山地层区、武陵-雪峰地层区与四川盆地区。南华纪-震旦纪时期,研究区分为南秦岭地层区武当地层分区、陨均台地层分区及扬子地层区湘黔鄂地层分区、湘中分区。对成矿带岩石地层提出了对比方案,主要为:石桥铺组和黄狮洞组来替代甲路组;沿用乌叶组而弃用砖墙湾组;重新定义清水江组,将以板岩为主的地层都归属清水江组,相当于番召组上段、清水江组、平略组之和;保留原清水江组之上的隆里组而弃用平略组(黔)和岩门寨组(湘);弃用陨均台地区的"陡山沱组"和"灯影组",沿用尚家店组和青山寨组的定名;采用老堡组来替代留茶坡组。  相似文献   

9.
提要:桂西北变质基底四堡群及上覆地层丹洲群之间存在着角度不整合,而丹洲群与南华纪地层之间为平行不整合,说明它们是隶属三个构造域的产物。其地层时代的定位影响着整个江南古陆变质基底地层的对比,也制约着华南地区沉积盖层的地质关系。根据丹洲群合桐组凝灰岩锆石U-Pb年龄(801±3) Ma、拱洞组锆石U-Pb年龄(786±6) Ma、南华系长安组的底界年龄(778±5) Ma和大塘坡组年龄(661±7) Ma,结合从桂北地区四堡群顶部沉积地层中凝灰砂岩获得的锆石U-Pb年龄(842±13) Ma和侵入四堡群火成岩锆石U-Pb年龄(834±4) Ma,将四堡群变质砂板岩明确定为形成于820 Ma之下的地层。该年龄对南华纪地层的区域对比和构造演化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皖西南地区南华纪—志留纪层序地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基础上,通过对宿松—东至地区南华纪-志留纪地层露头剖面研究,对其相应的沉积环境、沉积相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生物地层、岩石地层和年代地层等成果,将南华纪-志留纪地层划分为1个一级层序,5个二级层序和15个三级层序组。一级和二级层序在沉积相序上总的趋势表现为浅→深→浅的变化,且与海平面变化曲线相吻合;三级层序组海平面上升和下降往往受构造运动、海平面变化;冰川事件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新疆的南华系广泛发育在库鲁克塔格、柯坪、西天山及塔里木西南部地区,以库鲁克塔格地区层序最为完整。本文作者对该区晚元古界的冰期划分提出了新的认识,认为该区新元古界共有四次冰川活动(共可划分为4个冰期和3个间冰期)。其中南华系有三次冰川活动(三个冰期和两个间冰期)的沉积,自下而上为贝义西冰期(第一冰期)、照壁山间冰期(第一间冰期)、阿勒逼沟冰期(第二冰期)、“黄羊沟间冰期(第二间冰期)”和特瑞爱肯冰期(第三冰期);另外属于震旦纪的还有,扎摩克提组、育肯沟组、水泉组(第三间冰期),汉格尔乔克冰期(第四冰期)。作者认为我国南华系的时限应大体为680~850Ma。在我国北方乔有南华纪的地层存在,如辽东的桥头组、长岭子组、营城子组等及山东东部的辅子夼组、马山组等,但迄今尚未发现有可靠的冰成岩的报道。华北地区的罗圈组、正目观组、红铁沟组曲冰碛层均属于震旦纪末罗圈冰期的冰川活动,与汉格尔乔克冰期相当,并不相当于华南南华纪晚期的南沱冰期。  相似文献   

12.
在赣中地区开展的1:5万区调工作中,于南华纪早世古家组之上新发现一套变沉凝灰岩、变余砂岩、千枚岩夹灰岩组合,其层位与南华纪晚世下坊组相当,但岩性组合差异很大,两者属同时异相的沉积产物。早期工作中由于认识上的原因,将这套岩性组合及其下伏古家组合砾岩石组合统称源里组。新厘定的源里组是将原定义的源里组下部含砾的岩石组合划归古家组,其上部不含砾的这套岩石组合才归属于重新厘定的源里组。鉴于新厘定的源里组分布于扬子板块与华南板块对接带的南缘,代表古家组冰碛岩之上沉积的一套斜坡相浊积岩,与下坊组盆地相复理石建造明显不同,其空间展布及其边界对确定两大板块的分界线具有重要的大地构造意义,故本文作者将该套岩性组合重新厘定为源里组,时代归属于南华纪晚世.  相似文献   

13.
辽南晚前寒武纪地层层序问题的研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丕孚 《地层学杂志》1994,18(3):228-231
辽南晚前寒武纪地层层序问题的研讨张丕孚(地科院沈阳地矿所,辽宁沈阳,110032)关键词地层层序,叠接,标志层,晚前寒武纪,辽南地区长期沿用的辽南晚前寒武纪地层层序为永宁群(松树组、朵子山组、庙山组)、细河群(钓鱼台组、南芬组、桥头组)、五行山群(长...  相似文献   

14.
针对重庆东南秀山中溪板溪群顶部凝灰岩及湖南新化木瓜坪江口组底部火山角砾岩进行的SHRIMP 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板溪群顶部(即青白口系顶界)年龄为(786±11)Ma,江口组底部(即南华系底界)年龄为(785±11)Ma,这一测试结果与中国地层委提出的青白口系顶界、南华系底界780 Ma的数据相吻合。针对南华系划分的混乱局面,认为南华系地层的划分应回到"南华大冰期"的沉积相应,与国际地层表中的成冰系(纪)相对应的起点上来;而板溪群则是新元古代裂谷系起点的楔状充填体,二者不能混为一体。  相似文献   

15.
月球哥白尼纪地层是月球演化历史中最年轻的地层单元,哥白尼纪撞击坑数量较少,但其形成的哥白尼纪地层却是全球性的、非常显著的,大多学者普遍认为哥白尼纪基本没有岩浆活动与构造活动。通过对月球哥白尼纪地层进行地质填图,认为月球高地地区撞击坑辐射纹相对月海地区辐射纹发育更好,推测其原因可能为高地与月海岩石性质不同,或撞击的小天体体积、能量、物质特征以及撞击的角度、速度不同等原因导致的;哥白尼纪地层可划分为早哥白尼世地层(C_1)、中哥白尼世地层(C_2)和晚哥白尼世地层(C_3),通过对各世典型撞击坑的分析与研究,阐述了哥白尼纪各世地层的特征,为开展月球晚期撞击作用特征与效应的研究提供了资料。对哥白尼纪-爱拉托逊纪地层界限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月球年代学多源数据综合判别法方案,以重新厘定哥白尼纪年代下限。  相似文献   

16.
以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和东北缘南区南华系—寒武系野外地质调查为基础,结合古地磁成图及前人研究资料,针对构造-沉积事件等探讨盆地北缘南华纪—寒武纪成盆演化过程。研究区保存了完整的南华纪—寒武纪地层,其中塔东北缘以冰碛岩、碎屑岩(富含有机质)和碳酸盐岩为主,夹多层火山岩;塔西北缘以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为主,冰碛岩及火山岩夹层少。塔里木陆块从属于罗迪尼亚超大陆,其北缘邻近澳洲西缘,南华纪—震旦纪发生深度裂解。在它的东北缘和西北缘发育两支裂谷,形成厚层裂谷-被动边缘沉积。南华系—中奥陶统为盆地残留的较早的裂谷-被动陆缘盆地沉积,可划分为南华纪断陷期(超大陆裂解期)和震旦纪-中奥陶世沉降期(板块漂移期)。  相似文献   

17.
华夏地块西北缘与扬子地块东南缘南华纪地层对比影响到对大地构造背景的认识。本文以华夏地块西北缘湘东南地区南华系泗洲山组下部含砾板岩层位为突破口,开展宏观及微观沉积结构、构造和碎屑物源研究,讨论该组含砾层位成因及物源特征并进行区域对比。结果表明,泗洲山组下部含砾板岩的宏观、微观沉积特征均指示其形成与冰川活动相关,最大沉积年龄为730—740 Ma,其成因和沉积年龄均与扬子地块东南缘长安组一致。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利用标志层位,华夏地块西北缘与扬子地块东南缘南华系可以很好地对比。碎屑锆石物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剖面泗洲山组底部石英砂岩物源为亲扬子型,而含砾层位物源有亲华夏型的混入。结合区域上其他相关研究成果,从南华纪至早古生代,亲华夏型物源在华南有一个持续向北西推进的过程。湘东南地区可以作为研究华夏地块与扬子地块南华纪地层对比的桥梁,为华南板块南华纪大地构造格局研究提供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8.
东昆仑西段祁漫塔格群的重新厘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区域地质调查和研究,认为前人所建立的的祁漫塔格群或滩间山群包括了不同时代的浅变质碎屑岩、中酸性火山岩及基性-超基性岩。根据在东昆仑原划奥陶系祁漫塔格群第一亚群(下部碎屑浊积岩)中采集到早志留世笔石化石组合(这是首次证实东昆仑地区存在志留系地层)及同位素测年资料(鸭子大板火山岩年龄),其时代包含了奥陶纪、志留纪和三叠纪等,根据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和地层清理,对祁漫塔格群进行了解体,将其重新厘定为奥陶纪滩间山群(OT)、志留纪白干湖岩组(Sb)弧后盆地复理石沉积和鸭子泉组(Sy)岛弧火山岩、石炭纪鸭子大坂硅质岩(S i)、三叠纪鄂拉山组(T3e)、蓟县纪狼牙山岩组(Jx l)和南华—奥陶纪阿牙克库木湖蛇绿混杂岩[(N h—O)aΣ]。该成果对于祁漫塔格地区早古生代地层划分对比、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新证据。  相似文献   

19.
扬子陆块东南缘南华纪地层对比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扬子陆块东南缘的南华纪地层剖面众多 ,依据我国南华系与国际上“成冰系”相对应的原则 ,选择了其中 5条具代表性的剖面进行对比研究后认为 :扬子东南陆缘的冰川事件序列为长安冰期、富禄 (莲沱 )间冰期、古城冰期、大塘坡间冰期、南沱冰期 ;鄂西一带缺失长安冰期沉积 ;长安组的底界可定为南华系的底界 ,南沱组 (或洪江组 )的顶界可定为南华系的顶界 ;上下统的分界在莲沱组 (或富禄组 )与古城组之间 ;以冰川事件为主线 ,结合同位素年龄值 ,探讨了组与组跨相区对比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南华系的年限。  相似文献   

20.
一般认为,华南南华系是指板溪群之上、陡山沱组之下的一套地层,其时限大致为720~635Ma。湘西托口地区的南华系原来被划分为江口组和南沱组,由于江口组的停用以及高精度年代学资料的缺乏,加上古沉积环境恢复研究程度较低,严重制约了新一轮南华系区域地层对比与岩相古地理重建。通过对该地区南华系及相关地层的野外地质调查、区域地层对比和碎屑锆石U-Pb同位素测年等研究,认为该区南华系可以被重新划分为滨岸冰融相长安组、障壁岛相富禄组、滨岸冰融相古城组、潮坪相大塘坡组和冰海大陆架相洪江组;其中,长安组和古城组的沉积时代分别晚于732 Ma和705 Ma。结合相关资料研究初步认为,富禄组应同大塘坡组一样属于间冰期沉积;华南南华纪可能至少发生过三次冰川事件,即长安冰期(732 Ma~?)、古城冰期(705~670 Ma)和南沱冰期(651~635 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