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西南地区是我国地质灾害发育数量最多、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区之一,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约占全国总数的30%,为提升西南地区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水平,在总结西南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及管控现状基础上,分析了目前风险管控中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基于地质灾害风险防控专业化、全民化和体系化等模式的地质灾害风险“点面双控”体系构建思路,并对未来西南地区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制度化、保险化及智能化趋势进行了展望,成果可为西南地区地质灾害风险系统化防控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
吉林延边地区二叠系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正> 吉林延边地区的二叠系,发育广泛,分布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敦化、安图、延吉、汪清、和龙、珲春及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大约东径128°—131°,北纬42°—44°广大范围。1923年日人针尾废次称为“豆满层”者,(由于豆满江系图们江的别名,所以又称“图们系”或“图们群”),长期以来,未曾做过详细划分,其确切的地质时代也不肯定,它的厚度较大,富含动植物化石,为大规模的海西晚期及燕山期花岗岩所侵入,成为某些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及金矿等成矿有利围岩。对阐述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及总结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东部山区地质灾害危害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评价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提出了地质灾害危害性概念,选择历史灾害危险性、潜在灾害危险性、社会经济水平、承灾体类型4个基本要素和相应的17个评价因子作为评价因素,利用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吉林省东部山区地质灾害危害性进行分区评价.评价结果为:在中低山区和低山丘陵区两个不同地貌单元的地质灾害区中,划分出7个不同级别的危害性亚区.高危害区主要分布于通化、白山地区,鸭绿江上游和延吉盆地区,是今后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4.
大气降雨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主要的诱发因素之一。本次研究依据多年的地质灾害监测资料和气象数据,经过筛选和分析,选取巴东县有时间记载的274处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其中209处地质灾害的发生与降雨有关,占总数的76.3%。本文通过随机选取其中61处地质灾害与降雨量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确定了巴东县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的临界降雨量和有效过程降雨量,建立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模型,完成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区划,为巴东县政府做好地质灾害预警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许强  张一凡  陈伟 《地质通报》2010,29(5):729-738
以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四川省丹巴县城为重点研究案例,对西南山区城镇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方法进行了较系统的探索。针对西南山区城镇的特点,提出了地质灾害承灾体的调查方法,构建了地质灾害易损性大比例尺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介绍了利用ILWIS软件进行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的技术方法。易损性评价结果表明,丹巴县城区地质灾害易损性较高的地区主要为学校、居民小区等人口集中、物质经济价值大的地段。研究区内具有极低易损性(易损性值在0~0.25之间)的承灾体面积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96.48%,具有低易损性(易损性值在0.25~0.50之间)的承灾体面积占3.21%,具有中等易损性(易损性值在0.50~0.75之间)的承灾体面积占0.29%,而具有高易损性(易损性值在0.75~1之间)的承灾体面积仅占0.02% 。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贵州省瓮安县各类地质灾害在空间上的发育分布规律,根据瓮安县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野外调查资料,运用综合指数法,对区域内地质灾害易发性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软件,对其进行计算与叠加,并依据分区的标准,利用ArcGIS软件内置的自然间断点对地质灾害易发性指数图层进行插值处理,得到瓮安县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图。将区域地质灾害的易发性和区域受威胁对象的易损性进行叠加计算,得到瓮安县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图。根据分区结果可知: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占全县面积41.52%,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占全县面积38.62%,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占全县面积19.86%;地质灾害危险性划分为高危险区、中危险区和低危险区3个区,所占面积比例分别为41.00%、42.54%、16.46%。研究结果为该区地质灾害的预防和预警提供了依据,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2000~2016年陕西省已经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地质灾害灾情资料,分析研究了近十七年陕西省地质灾害时空分布规律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时间上,年内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5~10月,而7~9月是重灾期,非汛期地质灾害数量占比呈明显增高态势,由2013年以前的不足10.00%上升至2015年的39.47%、2016年的26.67%;年际上每3~5年会发生一次特大型地质灾害;"十二五"期间,地质灾害的发生数量、死亡失踪人数、直接经济损失总体上呈明显下降趋势。(2)空间上,陕南地区的地质灾害数量最多,但近年来陕北地区的地质灾害数量明显增多,呈现出由陕南向陕北逐渐扩展的趋势,2013年和2016年地质灾害数量占比由2003年的最低值0.25%分别上升至87.54%和46.67%,远远高于同年陕南地区。(3)引发因素上,由单一的自然因素向多因素交织转变,因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数量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8.
聂发运 《安徽地质》2023,(4):331-335
以“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1∶50 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区域红层地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孕灾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了红层地区崩、滑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与成灾模式。区域红层地区地质灾害有崩塌及滑坡两种类型,以崩塌为主,约占地质灾害总数的77%。红层区崩塌以滑移式及倾倒式为主,成灾模式为滑移或倾倒+毁坏模式;滑坡主要为牵引式,成灾模式为蠕滑+拉裂模式。对红层区地质灾害形成机理与成灾模式的研究,可为区域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青海化隆县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青海化隆县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基本查清了该县境内的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危害程度及时空展布规律,并进行了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和风险性评价。(1)县境内共发育地质灾害点438处,其中滑坡243处,不稳定斜坡92处,泥石流沟90条,崩塌13处,其展布主要受控于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2)利用GIS信息量模型区划评价了县境内的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高风险区,认为化隆县境内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面积占县境总面积的49.1%;中易发区面积占33.5%。;低易发区面积占17.4%。(3)地质灾害高风险区面积占总面积的44.3%;中风险区面积占37.4%;低风险区面积占18.3%。评价区划成果将为当地政府有效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0.
攀西地区山高谷深,地形切割强烈,历来是地质灾害的重灾区和易发区。为摸清地质灾害家底,查明地质灾害分布与发育规律,排查出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支撑灾害现场核查与工程防治,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技术(简称高分遥感技术)对四川攀西米易地区开展地质灾害遥感调查与现场验证,共确定有明显威胁对象的地质灾害隐患点106处,主要以崩塌、滑坡为主,其次为泥石流。结合调查结果,开展隐患点成灾规律分析,结果表明: 地质灾害主要发育于安宁河及其支流沿岸一线,沿省道S214线及米普路、麻楠路、二滩库区环湖路段呈带状分布,主要分布于断层两侧500 m范围内,达到51处,占遥感调查隐患点总数的35.8%; 2019年5—9月共发生地质灾害104处,占全年发生地质灾害总数的98.11%; 区域西北部和中北部地质灾害发育程度相对较低。应用结果表明,利用高分遥感技术能够有效查明地质灾害隐患分布与成灾规律,对服务基层防灾减灾工作,减轻灾害损失,提升地质灾害科技水平和防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福建雨季暴雨及台风暴雨诱发地质灾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90~2006年发生地质灾害为例,运用实证研究法,通过天气、气候学的分析和数理统计处理,揭示了福建重度地质灾害和严重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给出了不同天气系统暴雨所致地质灾害的基础雨量与触发雨量;对比分析了雨季暴雨、台风暴雨诱发严重地质灾害的实例。研究表明,福建地质灾害以滑坡为主(80.5%),崩塌为次(15.5%),泥石流较少(4%)。时空分布特点6月份为高峰期,内陆的南平和三明是频发区,对应天气系统是雨季的梅雨锋;8月份为次峰期,沿海的漳州和泉州是频发区,对应天气系统是台风。地质灾害对暴雨的滞后期,雨季期长,台风期短,其基础雨量台风雨小于锋面雨,而临近触发雨量则相反,台风雨大于锋面雨。  相似文献   

12.
目前针对受震灾威胁、地质灾害频发的山地环境下的农村居民点布局研究尚不多见。该文以彭州市龙门山镇银厂沟流域为例,首先在总结分析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基于8项指标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然后,将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结果作为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的首要因素,再结合地形条件、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方面,以地质灾害极高危险区、单体地质灾害危害范围、坡度≥25°和基本农田保护区为限制性条件,构建地质灾害威胁下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彭州市银厂沟流域内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分级。研究结果表明:高度适宜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2%,中度适宜区占11.4%,低度适宜区占10.5%,不适宜区占73.8%;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区域主要沿公路分布,并存在多个"块状"集中分布区,这些地区地形平坦,交通条件便利,可为新农村住宅位置的选择提供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3.
陕南秦巴山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陕西省是中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而陕南秦巴山区地质灾害灾情尤为严峻,因此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对指导防灾减灾工作意义重大。文章以陕南秦巴山区为研究区,基于GIS技术与2001-2016年研究区地质灾害灾情数据,分析研究了区内地质灾害与各指标因子之间的敏感性关系,并确定了高程、岩土体类型、断裂构造、降雨等7个影响地质灾害发生较大的因子作为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其次,以各指标条件下地质灾害数量和累计发生频次曲线斜率的突变为依据,对评价指标因子进行状态分级。最后,运用信息量法建立栅格数据模型展开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高危险性、较高危险性、中危险性的地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分别为10.52%、28.31%、30.19%,区内地质灾害点的空间分布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信息量模型的预测精度为90.16%。文章将经验知识与数据驱动的分析方法相结合,应用于较大范围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海南岛东北部地质环境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评价海南岛东北部地区地质环境质量,重点总结了影响地质环境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土壤环境质量及主要地质灾害等主要因素;选取气候、区域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土壤环境、地下水资源、人类活动、植被条件等7个评价要素和相应的11个评价因子,建立了评价体系和数学模型;采用权重加权平均,对区内地质环境质量进行分区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海南岛东北部地区地质环境质量较好:优级区4 075 km2,占22.3%,分布于火山岩台地、丘陵、剥蚀堆积台地区;良好区9 700 km2,占69.3%,不间断分布于各个地质地貌区;中级区1 225 km2,占8.4%,主要分布于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地质灾害较严重区。  相似文献   

15.
吉林“珲春组”的地质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双兴  杨学林 《地层学杂志》1997,21(4):307-311,320
“珲春组”系分布于吉林省东部的珲春、延吉和龙井等地区不同盆地的一套煤系地层,这套地层被认为代表下第三系古新统至渐新统。据研究,各地区不同盆地的岩性及植物化石成分差别甚殊,依据各地区植物化石的组合特征确定珲春二道沟的地质年代属晚白垩世,为使用方便仍可延用珲春组组名;延吉清茶馆的植物化石归古新世,龙井三合的植物化石归渐新世,因其各自地质年代不同,建议这二地区可分别另建新地层组名。  相似文献   

16.
以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四川省丹巴县城为重点研究案例,对西南山区城镇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方法进行了较系统的探索。针对西南山区城镇的特点,提出了地质灾害承灾体的调查方法,构建了地质灾害易损性大比例尺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介绍了利用ILWIS软件进行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的技术方法。易损性评价结果表明,丹巴县城区地质灾害易损性较高的地区主要为学校、居民小区等人口集中、物质经济价值大的地段。研究区内具有极低易损性(易损性值在0~0.25之间)的承灾体面积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96.48%,具有低易损性(易损性值在0.25~0.50之间)的承灾体面积占3.21%,具有中等易损性(易损性值在0.50~0.75之间)的承灾体面积占0.29%,而具有高易损性(易损性值在0.75~1之间)的承灾体面积仅占0.02%。  相似文献   

17.
目前针对受震灾威胁、地质灾害频发的山地环境下的农村居民点布局研究尚不多见。该文以彭州市龙门山镇银厂沟流域为例,首先在总结分析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基于8项指标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 然后,将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结果作为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的首要因素,再结合地形条件、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方面,以地质灾害极高危险区、单体地质灾害危害范围、坡度≥25°和基本农田保护区为限制性条件,构建地质灾害威胁下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最后,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彭州市银厂沟流域内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分级。研究结果表明: 高度适宜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2%,中度适宜区占11.4%,低度适宜区占10.5%,不适宜区占73.8%; 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区域主要沿公路分布,并存在多个“块状”集中分布区,这些地区地形平坦,交通条件便利,可为新农村住宅位置的选择提供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8.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是提升主动应对地质灾害能力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于我国西部地区,地质灾害正随着工程建设和资源开发而日益加剧.但受经济发展等因素制约,能实施工程治理的只是少数,更多的是需要利用合理的监测技术进行科学预防.本文从构建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的主要关键技术入手,通过总结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主要特征,分别提出了基于物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云计算等技术解决监测数据采集、远程无线传输、结构优化与集成,以及关键信息快速挖掘的思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研发了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并选取了贵州省开阳县龙井湾滑坡进行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方法可行,系统具备一定的可靠性,能为减灾防灾决策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为例,将研究区按照行政区、自然区或人为确定的方式划分为若干区块,考虑每一区块内历史成灾的损失、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和潜在隐患点成灾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因素,综合分析评价其危险性,划分地质灾害危险区,显示地质灾害危险程度的分布和组合关系,为区域减灾决策和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提供参考依据。按地质灾害危险系数法进行定量计算,根据定量计算结果,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再经过人工修正勾画,将研究区划分为地质灾害高危险性区(Ⅰ)、中危险性区(Ⅱ)和低危险性区(Ⅲ)3个大区和8个亚区,进行了广西北流市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并通过GIS软件实现可视化。广西北流市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结果显示,高危险区总面积为1 13559 km2,约占全区总面积的46%;中危险区总面积为70986 km2,约占全区总面积的29%;低危险区总面积为61138 km2,约占全区总面积的25%。  相似文献   

20.
广州市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广州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基础上,通过分析广州市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现状,进一步探讨了地质灾害成因类型与地质环境条件之间的密切关系。地质环境条件差异决定了不同地质灾害类型在空间位置上的分布特点。北部低山丘陵区地质灾害点占地质灾害总数的82%。北部花岗岩分布区,由于残坡积土层厚度较大,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占该灾害总数75%。外部诱发因素决定了不同地质灾害类型在时间上发生的频率和密度。其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和强降雨又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其中,自然因素诱发占地质灾害总数的20.5%,人为因素诱发占地质灾害总数79.5%。因此,控制人类工程不合理活动和提高人民群众对地质灾害的预防意识,是减少地质灾害发生和降低或避免地质灾害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主要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