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中国和外国铁路网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宏观角度出发,开展中国与印度、美国、前苏联、德国铁路网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对五国铁路网发展的背景条件、合理长度、路网组成、若干重要干线的建设、重大技术的推广、铁路建设的分区、资金和进度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分析。在综述外国铁路网发展的有益经验和深刻教训的基础上,对我国铁路网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为国家有关领导机构制订中长期铁路网发展规划提供重要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
市场经济下中国铁路与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市场经济的纽带,铁路对区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者首先提出了要有一个超前发展的战略思想,大力建设铁路;其次,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制,确保铁路建设资金;第三,大力兴建合资狡资铁路,加快地方铁路建设;第四,大力加强科技教育,提高经济营利。  相似文献   

3.
德国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重视铁路建设並作为经济推动力之一,在德国铁路建设160年历史中,致力于铁路网加长加密和均衡布局,旧线改造与新线建设并举,重视复线及铁路轮渡建设,及早开发高速铁路。保证客运安全便捷舒适廉价和货运重载快速,这些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4.
地理教学如果缺乏对某个地区的亲身体验,就很难去感悟大干世界,很难有真知,要了解异域的文化,我认为读文学作品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世界地理教材中有关“中亚”的表述有些枯燥,地理特点很难让学生领悟。由于中亚是前苏联的五个加盟共和国的区域,于是我选读了《苏联文学作品选》。作品叙述了这样一个情况:在大沙漠上作战的交通方式只能依赖铁路,火车头白花花的,真是很奇怪。  相似文献   

5.
我国东北与蒙古国铁路通道建设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增强东北铁路的网络功能、形成泛亚铁路网的宏观背景出发,在对东北相关铁路、蒙古国铁路进行现状分析、诊断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东北铁路与蒙古国铁路接轨、形成新的铁路通道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及该铁路通道的形成对促进蒙古国的经济发展及参与东北亚国际经济合作、完善东北铁路的网络功能及提升对外开放度的重要作用,最后对铁路通道建设的有利条件与障碍性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铁路网规模测算方法体系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路网规模多种测算方法的比较,系统地建立了用于测算铁路网规模的方法体系;经比较分析,发现地理空间特征和经济社会指标是影响路网规模的基本因素。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测算方法的适应性,选择连通度模型对中国铁路基础路网规模进行测算,引入空间运输绝对联系强度和首位联系度对快速路网规模进行测算,并结合GIS技术测定最终的铁路网规模。研究结果表明,为实现铁路服务的普适化,并解决主要运输通道运力紧张的困境,中国未来铁路网的合理规模应达到15万公里,较目前铁路网规模增长近1倍。  相似文献   

7.
纪元  关文川  岳隽 《热带地理》2023,(7):1259-1274
基于城际铁路规划建设不同阶段进行场景划分,利用空间公平效率相关模型,选取加权平均出行时间、经济潜力指数、变异系数作为评价指标,对无城际铁路、现状城际铁路及规划城际铁路场景下深莞惠区域空间公平效率变化进行实证分析,进而探讨基于城际铁路规划建设实现区域空间公平效率兼顾的发展模式。研究表明:1)深莞惠城际铁路规划建设有效促进可达性整体提升,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潜力提升幅度远高于非沿线地区;2)深莞惠区域核心增长极地位持续增强,城际铁路规划建设大幅提升深圳的经济辐射能力,但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也不断加剧;3)深莞惠区域空间公平性格局在城际铁路规划建设影响下呈现中西部高、两翼低的特征,东莞西部沿海地区及惠州东北部地区获益较少;4)城际铁路规划建设促使深莞惠区域形成更为均衡的经济联系格局,临深地区空间公平性改善幅度较大。深莞惠区域在提升交通网络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当兼顾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推动深莞惠空间结构持续优化、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8.
王姣娥  杜方叶  刘卫东 《地理学报》2020,75(6):1147-1158
中国与东道国之间制度与文化上的差异,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关注的重点,也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现代化铁路项目具有“自然垄断”、投资大、涉及地域广的特点,其建设对运营制度与文化的依赖性强,属于一种典型的变革性项目和嵌入式技术转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度建设相对薄弱,与中国文化差异较大,且往往不具备铁路运营技术与能力,因此中国铁路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必须从设计—建设—运营乃至投融资进行全链条考虑,并将铁路项目作为“技术—制度—文化”复合体进行培育,即通过制度保障、文化相互适应以及技术标准、管理模式、产业链条的属地化管理,来保障项目的成功运营。蒙内铁路是中国铁路“走出去”较为成功的案例,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总结了“技术—制度—文化”复合体海外发展模式,从而为推动海外项目建设与运营成功、“一带一路”建设向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分析江苏南部经济发展与铁路先行的客观需要,在新线新价的前提下加快集资,加快第二沪宁铁路和某些纵向铁路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刘蕙 《地理教学》2007,(3):35-37
2001年2月8日,国务院批准建设青藏铁路(格萨段)的方案,拉开了中国铁路建造史上的新篇章;2005年10月,青藏铁路铺轨全线畅通;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青藏铁路建设期间,各大新闻媒体从不同的角度报道了铁路的建设进程,不仅牵动了所有中国人的心,而且吸引了全世界亿万人的目光。青藏铁路的意义和作用,在不同人的眼中也许各有不同,作为一名地理教育工作者,我看到的是它带来的宝贵的地理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美国铁路网迅速形成和急剧缩减的原因,指出其非均衡分布的特点,介绍其远景改造设想,对我国铁路网的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analyzes how far U.S. companies locate subsidiaries in need of highly skilled staff in state locations in Germany that have a high ranking of creativity. Such locations should provide an especially attractive location for certain “creative” staff, which should be of special interest to U.S. companies in need of highly skilled staff. Analyzing U.S. companies that were established since the year 2000 and with more than fifty staff, we find support for our propositions that nonmanufacturing and organizationally higher rank subsidiaries with a need for urban infrastructure and connectedness are located in creative states in Germany.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变化与国内经济变化的互动关系、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和区域战略的演变及现状特点,并针对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提出了立足亚太、放眼世界;兼顾资源导向和市场导向的对外投资战略。  相似文献   

14.
美国海岸带综合管理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72年美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综合性的海岸带管理法规-《海岸带管理法》,标志着现代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开端,在回顾美国海岸带综合管理发展的基础上,从海岸带管理立法与政策、管理形式、体制和公众参与等4个方面概括了美国海岸带综合管理的主要特点,最后,针对我国在进行海岸带综合管理试验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5.
美国外资R&D的空间集聚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考察美国境内的715家外资R&D机构的空间分布和集聚现象,发现美国的外资R&D机构高度集中在三类地区;一是以硅谷和研究三角园区为代表的科技园区,二是纽约等经济中心城市,三是以底特律为代表的专业化工业城市。不同地区的外资R&D机构的行业结构与当地的优势行业完全一致,如硅谷的外资R&D机构主要是从事计算机技术的研发,底特律的外资R&D全部是从事汽车工业或与之有关技术的研发,纽约、洛杉矶和芝加哥的外资R&D机构所从事的行业则呈现与各城市优势行业一致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铁路作为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的基础组成部分,是构建运输大通道、实现要素快速无障碍流动、推动带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以经济带内129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2000~2015年铁路快速化和高速化过程中客运通达能力演化特征,并利用市域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其对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铁路客运通达能力随既有线提速增能和高等级新线开通大幅提升,但城市间旅行时间因铁路网建设空间密度和时间梯度差异产生“时空收敛”非均衡性;低旅行时间网络在主要都市区不断强化,向外持续扩张中沿区际联系主通道出现地带间高可达网络融合,铁路走廊以区域中心城市为节点重构经济带交通区位格局,实现城市群整合、地带间网络化交流;铁路客运发展促进第三产业能力提升和要素集聚,空间上表现为东中部高、西部低,铁路枢纽节点城市、传统干线通道沿线城市和新建铁路沿线城市受到较强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Between 1898 and 1908 the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reported copiously on the territorial acquisition and U.S. colonial administration of the Philippines after the Spanish-American War. The pages of the magazine provide an intriguing window on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emergence of geography as an organized profession and the expanding sphere of U.S. control of overseas territories. The overall picture reveals a shift from bold calls for direct economic exploitation of the natural resources and labor power of the Philippine Islands to more platitudinous justifications for U.S. control, based on mor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 ostensibly objective imperatives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8.
中蒙俄高铁建设的影响机理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蒙俄高铁建设是促进中蒙俄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造国际陆上交通走廊的重要举措,是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重要突破口。科学合理地布局中蒙俄高铁线路、规避高铁建设面临的不利影响和风险,急需理清高铁建设的影响因子,揭示其作用机理和空间分布格局,制定针对性强的防控对策。本文分析了中蒙俄高铁建设的主要影响因子,阐明了各类因子对高铁建设的影响机理,通过构建一种综合集成的影响指数评估模型(IIIEM),量化评估了不同地区各类影响因子的影响指数,揭示了其空间分布格局,并据此制定了消除影响的中蒙俄高铁东线和西线的线路布局建议方案。提出通过“高铁换资源、高铁换市场”等互利共赢创新合作模式,消除经济影响;加强沟通和技术展示,降低社会影响;通过设置缓冲区及高科技手段,规避生态风险;构建中蒙俄跨境地区三大生态风险跨国联合防控体系,加强政策对接,促进中蒙俄经济一体化等防控对策及保障措施。本研究将为中蒙俄高铁建设线路科学合理布局、风险防控提供科技支撑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东北集装箱运输网络的建设与优化探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韩增林  安筱鹏 《地理科学》2001,21(4):308-314
作为一种新型的运输方式,集装箱运输不仅实现了运输的高效化,信息化,门对门,而且改变了传统的货源组织方式和运输体系,这种改变不仅体现在集装箱枢纽港和支线港的分化,而且体现在集装箱运输内陆网络体系的建设上,以集装箱港口,运输通道,内陆中转站为主而形成的内陆运输网络正在改变着传统的货源组织方式,集装箱运输网络发展滞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内陆运输的集装箱化水平和集装箱的运输效率,本文论述了集装箱运输网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东北集装箱运输网络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内陆运输的规划。  相似文献   

20.
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intermodal transportation and the relaxation of U.S. transport regulations have encouraged ocean carriers to rationalize their port schedules. Container shipping is therefore believed to concentrate shipping at a few large ports. Port traffic analysis, using the Lorenz Curve and Gini Coefficient, reveals, nevertheless, that the structure of the U.S. port system is actually becoming less concentrated. The challenge of secondary ports and changes in the transportation system explain this deconcent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