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吉林省近40年汛期突发性大暴雨的资料分析,总结出了造成我省汛期突发性大暴雨的六类影响系统和环流特征,并根据智能数据库所提供的各类暴雨的环境物理条件。建立其由副高后部系统(三类)影响造成的突发性大暴雨天气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影响吉林省副高后部暴雨的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影响吉林省副高后部暴雨的环流形势特征有两种 ,一种副高呈带状 ,即副高呈纬向型分布 ;另一种副高呈块状 ,即副高呈经向型分布 ,在120°E~140°E范围内5880线和5920线形成闭合圈。根据上述两种形势特征 ,建立了三种影响吉林省副高后部暴雨的天气预报模型 ,分别为副高后部平直型 ,两高之间狭窄平直型和阻高型。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对2010年7月20日吉林省一次副高后部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高空冷涡与华北气旋北上,导致冷暖空气在吉林省中部地区发生交汇;副高后部有较明显的西南气流存在,该气流与其北端内蒙附近的西风急流形成一暖锋式切变;深厚的暖湿舌、水汽通量散度和比湿的大值区与暴雨落区形成很好地吻合;雷达速度产品"牛眼"结构、速度模糊等特征表明低空急流为本次暴雨天气提供良好的触发和水汽输送。  相似文献   

4.
1引言东北冷涡是造成吉林省夏季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 ,因此也历来被气象工作者所重视,针对冷涡也进行了不少的分析研究工作。本文针对夏季东北冷涡造成的我省区域性暴雨天气从时空分布、降水特征、环流形势特点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 ,最后建立了由东北冷涡造成吉林省暴雨的天气概念模型 ,供预报人员参考使用。2东北冷涡的定义东北冷涡是指在500hPa图上35°N~60°N、115°E~145°E范围内出现等高线的闭和圈 ,并伴有冷中心或冷槽配合 ,且持续3天或3天以上的低压环流系统。3东北冷涡的分型标准东北冷涡按其地理位置分为北涡、南涡和中间涡…  相似文献   

5.
东北夏季副高后部MCC暴雨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对1989年7月22日出现在副高后部的一次MCC过程进行了动力诊断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平流,积云对流加热和大尺度凝结加热是系统发生发展的主要物理因子。在MCC出现之前和形成初期,Q矢量的散度、旋度和用Q矢量表示的准地转锋生倾向以及不稳定区内水汽辐合量的大幅度增长均能提供大量可供预报员使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副高”控制下的暴雨天气,是在不利的大尺度环流形势下弱天气系统作用下的结果。通过分析,指出暴雨发生的前一天,中低层中尺度位势不稳定区和地面能量锋的形成,是这类暴雨天气最重要的前期特征,也是24h短期预报的主要着眼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MICAPS常规天气资料、自动站及加密站资料、T639数值预报产品,从高低空环流形势、地面影响系统、水汽条件、稳定度条件、动力条件等几个方面,对2011年7月21日和7月31日吉林省两次暴雨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两次暴雨过程均发生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本地前期高温少雨的气候背景为暴雨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高空槽和副后切变线是暴雨发生的原因,强烈的上升运动、低层水汽的集中与辐合、中低层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是暴雨发生发展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8.
“副高”控制下的暴雨天气,是在不利的大尺度环流形势下弱天气系统作用下的结果。通过分析,指出暴雨发生的前一天,中低层中尺度位势不稳定区和地面能量锋的形成,是这类暴雨天气最重要的前期特征,也是24h短期预报的主要着眼点。  相似文献   

9.
该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雨量、FY-2E云顶亮温TBB、NCEP 1°×1°6 h再分析资料绘制的水汽通量散度、垂直速度、假相当位温等物理量,综合分析了2012年5月10日凌晨到早上发生在黔东南州南部的暴雨和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得出:此次暴雨天气过程是由高空槽、中低层切变和地面东北路径冷空气共同影响,触发中-βMCS造成;暴雨和大暴雨落区发生在MCS云顶TBB<220 K的冷云覆盖区域内;由于副高588线稳定维持在广西中部,贵州中南部受副高西北侧西南气流控制,系统南下受阻,冷暖空气长时间在贵州南部上空交汇,同时,9日08时850 hPa桂北—湘西有12~14 m/s的低空急流建立,贵州南部位于急流左侧辐合区内,充沛的水汽输送和水汽辐合,加上强烈的上升运动和高能量积聚,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充分必要条件;此次暴雨和大暴雨发生在月亮山西南气流迎风坡和雷公山与月亮山之间的喇叭口地形效应区域内。  相似文献   

10.
孙莹  王艳兰  唐熠  李向红 《高原气象》2011,30(1):235-244
通过对2005—2007年桂林39个短时暴雨个例进行普查分析, 发现造成桂林短时暴雨的回波主要有块状、 带状、 絮状和涡旋状4种类型。通过对天气背景进行分析, 形成了中尺度型块状回波、 台风外围型块状回波、 有无急流型带状回波、 絮状回波、 涡旋状回波6类雷达回波概念模型。建立了包括天气背景、 强度回波特征、 回波演变、 其他产品特征、 回波的源地移动和暴雨落区等的概念模型, 以期为短时暴雨临近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海南岛一次暴雨天气分析与预报概念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郝丽清 《广西气象》2001,22(3):35-36
对海南岛2000年12月11日出现的一次暴雨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1960-2000年海南12月份暴雨的普查分析结果,提出了海南12月暴雨降水率的计算公式及概念预报模型。  相似文献   

12.
对海南岛2000年12月11日出现的一次暴雨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1960—2000年海南12月份暴雨的普查分析结果,提出了海南12月暴雨降水率的计算公式及概念预报模型。  相似文献   

13.
14.
通过对1971-2015年登陆华南的台风与西江流域暴雨落区的关联分析,将造成西江流域暴雨的台风按路径分为四类,对每类路径的台风暴雨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台风暴雨典型个例合成分析,建立各类路径台风暴雨天气概念模型。结果表明:(1)西江流域台风暴雨出现在每年6-11月,8月最多,11月最少,6月、9月以Ⅱ类路径为主,7月Ⅱ类、Ⅲ类和Ⅳ类路径较多,8月以Ⅳ类路径为主,10月、11月以Ⅰ类路径为主;(2)Ⅰ类路径台风暴雨集中出现在郁江干流,Ⅱ类路径在黔浔江河段和郁江干流,Ⅲ类路径在红水河河段、黔浔江河段和郁江干流、桂江干流,Ⅳ类路径在红水河河段;(3)Ⅰ、Ⅱ类路径台风暴雨强度最强,范围较大,Ⅲ类路径台风暴雨范围最大,强度较Ⅰ、Ⅱ类稍弱,Ⅳ类路径台风暴雨范围和强度都比其他类型要小(弱)。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07—2016年6—8月8次副高影响下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采用统计学、天气学方法和合成技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副高东退、引导高空槽东移的大尺度背景条件下,配合低层辐合系统是造成遵义市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天气系统;暴雨过程有3种类型:低涡槽型、高空槽气旋旋转型和高空槽低涡切变型; 3种类型的天气系统进行合成分析后,找出了暴雨落区与高空系统、物理量配置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郭林  陈礼斌  施碧霞  李建通 《气象》2003,29(5):41-45
通过对1996—1998年42个短时区域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将天气形势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相结合,建立了3种非台风型的闽南短时区域暴雨的天气及多普勒雷达资料概念模型,并对短时区域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作了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7.
广东高空槽后暴雨的多尺度天气特征及概念模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2010年5月6—7日广东出现了罕见的高空槽后大暴雨过程。利用华南区域气象观测站、加密自动站和NCEP分析资料等,从大尺度环流背景、天气系统特征和雷达回波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利用局地经向环流模式和尺度分析技术诊断探讨其可能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南亚高压西移配合高空急流北退为大暴雨的发生提供高层辐散条件。在前倾槽形势下(500 hPa高空槽移出广东、低层切变线和地面冷锋仍在南岭附近),低层暖湿不稳定配合高空槽后干冷空气的下传,对广东上空不稳定能量释放起到增强作用,强降水主要发生在锋区南侧。数值诊断结果进一步表明,激发暴雨过程的主要物理因子为潜热加热和温度平流。潜热加热是暴雨的正贡献和反馈最直接因子,而北方冷空气一方面通过温度平流直接激发广东地区的上升运动,同时通过促进水汽辐合抬升区南移并释放潜热,是暴雨过程的重要触发机制。此外,空间滤波分析表明,弱冷空气越过南岭后扩散南下和形成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对强降水落区和增幅起关键作用,暴雨业务预报对此类弱冷空气在地形作用下扩散南下的影响需要更加关注。  相似文献   

18.
针对1997—2012年期间4—6月赣州地区发生的暴雨天气过程,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时空统计分析,并利用常规天气图、云图、赣州雷达图等资料,对2002—2012年41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天气形势分型及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赣州暴雨多出现在每年5和6月,年平均5.4次,暴雨落区集中在赣州地区的东部、北部和中部地区。2产生暴雨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有:500 h Pa低槽和副高,700 h Pa低涡、急流,850 h Pa切变线、急流,低压倒槽和冷空气等,可以归结为低槽型和副高低槽并存型两种天气系统概念模型。3红外云图上具有带状波动特征,云带上多MCC(MCS)活动等。4雷达回波上主要有絮状回波结构、"列车效应"。5弱云系和弱回波影响下也能导致暴雨天气过程发生。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卫星云图、雷达、自动站等非常规资料,对2015年9月11日夜间至12日发生在广西西北部的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出:(1)这次大暴雨是在副高控制下,但大气层结不稳定,由锋面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造成的。(2)物理量场分析方法在强降水过程中具有较好的预报能力,同时需结合天气形势综合运用。(3)雷达速度图上"逆风区"的出现,预示着短时暴雨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副高活动与四川暴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1980年~1998年副高特征及四川暴雨的关系分析,得结论可为四川暴雨落区、强度预报提供依据。1.影响四川暴雨的副高有不连续西伸北抬和突然加强西伸或北抬与突然东撤的现象;2.影响四川暴雨的副高型式有4种:北部阻塞型,中部阻塞型、纬向阻塞型、纬向东移型,它们对暴雨落区、强度有预示意义;3.1998年长江二度出梅之前、后,副高影响四川暴雨的型式是明显不同的,出梅之前经纬向东移型为主,出梅之后以经向型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