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2022年9月5日泸定MS6.8地震的野外调查,结合遥感解译结果,总结了泸定地震同震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和主控因素,研判了同震地质灾害的演化趋势,并针对同震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不同阶段给出了相应的建议。结果显示:泸定地震同震地质灾害整体以小-中型崩塌、滑坡为主,集中分布在磨西镇和海螺沟、得妥镇湾东村、得妥镇大渡河沿岸三个区域;主震和余震、鲜水河活动断裂、地形地貌、特殊岩土体是泸定地震同震崩滑空间分布的主控因素;泸定地震震后地质灾害在未来十年内会极为活跃,需要密切关注磨西河和支沟、大渡河河谷两侧的高陡岸坡、大渡河高阶地、磨西台地边缘区域以及磨西镇、得妥镇同震崩滑密集发育的泥石流沟谷。根据同震地质灾害应急防范的管理逻辑,建议地方政府按照过渡性安置详查阶段、恢复重建阶段、长远规划阶段三个阶段来针对性地开展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  相似文献   

2.
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县发生M6.8级强震,震中位于鲜水河断裂东南末端,野外地质调查初步结果显示本次地震并未发现明显的地表破裂迹象.本文基于震后科考GNSS流动观测和震中周边连续站观测资料,解算并提取震中90 km范围内31个测站的静态水平向同震位移.结果显示:GNSS同震形变场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左旋走滑特征,观测到的最大水平向同震位移达23 cm,震中距50 km范围内同震位移量普遍大于1 cm.基于GNSS观测资料反演得到的同震滑动分布显示泸定地震地表破裂主要集中在磨西至田湾之间,主破裂深度2~8 km,最大滑动量~1.96 m,地震矩9.25×1018N·m,对应矩震级MW6.6.静态库仑应力结果显示本次地震增强了震源破裂区周边活动断层的库仑应力,并触发了大量余震,余震主要发生在库仑应力增强区域.结合震间闭锁分布、历史地震及库仑应力变化,我们认为未来需要密切关注与磨西断裂交接的安宁河、大凉山断裂以及康定—磨西段的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2014年鲁甸6.5级地震中人员死亡的耦合因子特征,通过收集人员死亡统计数据,整理分析极重灾区内(Ⅸ、Ⅷ度区)重要调查点的人员死亡原因及数量,结合现场房屋震害调查数据及地震地质灾害考察资料,总结房屋倒毁、房屋结构类型及比例、地震地质灾害对人员死亡的影响,并归纳出房屋结构类型及比例与地震人员死亡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县MS6.8地震前四川地区运行有5个直流视电阻率连续观测站,其中红格、冕宁、江油和甘孜4个观测站在地震前出现了不同类型的中短期异常变化.本文结合岩石物理实验结果、岩土介质电阻率模型和断层虚位错模式对这4个观测站的异常变化与此次地震晚期孕育过程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结果显示冕宁、江油和甘孜3个台站的视电阻率异常变化形态与地震前观测站所在区域相对的变形特征吻合,其中甘孜站为下降异常,位于此次地震孕育过程产生的挤压增强区域;冕宁和江油站为上升异常,位于相对膨胀区域;红格站为下降异常,但却位于相对膨胀区域,其观测数据的异常变化可能不仅仅受此次地震孕育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马俊林  谢智 《华南地震》1997,17(4):26-30
应用广义时间分维理论,对河南省及邻区1970年以来发生的12次ML≥4.7级地震前后的中小地震活动进行了时间扫描,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内发生的这12次中等地震前1-2年内,震中区及其邻近地区的广义时间维Dt都存在一个较为明显的降维过程;地震大多发生在Dt下降后开始恢复的过程段内;其发震时间大约距Dt异常最低点2-20个月;地震发生后Dt值常快速回升,并逐步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6.
近年米,笔者对全球、中国、中国大陆、华北、云南、四川、台湾以及日本等不同地区地震的时间分布进行了研究,提出地震的时间间隔△T与其出现频次N_△T之间存在两种分布关系,即: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邢台地震台网资料研究了1966年3月邢台地震强震活动期间地震位置的空间分布随时间变化的过程。给出了一系列反映邢台地震序列强震孕育、破裂、应力场调整及地震构造的立体图象。进一步探讨了震区地壳介质中存在的障碍体与地震发生的关系。认为这种震区介质的非均匀构造所导致的邢台地震的破裂是一个沿北北东方向的断断续续的发展过程。较好地解释了几个六级以上强震的发生以及强震期后出现的中强余震两头跳现象。本文还对六级以上强震的破裂过程进行了讨论,并与已有结果作了对比,还考察了强震活动期间震源深度随时间变化与大震发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丽江7.0级地震前跨断层形变累积率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丽江7.0级地震前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资料断层形变累积率的计算分析,表明丽江地震前跨断层形变累积率在空间分布上及演化过程中有一定的分布特征。以丽江-剑川断裂为界,其西部震中附近的断层形变累积率相对较低,而其东部周围的则较高,且震前存在累积率减小的调整过程。由此可见,地震不一定发生在形变累积率高的地区,而通常发生在多年形变累积率空间分布差异性显著的地区。通过多场地断层形变累积率的计算,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演变,结合其它手段资料,对地震中、长期危险区的判定及中短期危险性的判定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孙毅  牛安福  任越霞 《内陆地震》2007,21(3):251-257
对二滩电站水库蓄水后水位变化与水库库区、水库外围地区地震活动性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利用攀枝花南山台形变观测资料与水库水位变化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了"水库-小震-变形-中强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由水位变化引起的加卸载过程中,加载时段是外围地区中强地震的有利发震时段,而卸载达到年度最低水平时,库区内地震活动明显增强。水库首次蓄水引起变形最为剧烈,之后影响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0.
云南2001年施甸地震的剪切波分裂参数变化特征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云南地区2001年4月10日至6月8日相继发生了4月10日MS5.2、4月12日MS5.9和6月8日MS5.3的施甸地震. 本文利用云南遥测数字地震台网的保山地震台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使用SAM分析方法(即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采用地震应力预测的分析手段,对这个强震系列进行剪切波分裂参数变化特征的研究. 初步结果表明,随着地震活动的增强,剪切波分裂时间延迟值t基本呈现增加的特征,但在强震即将发生之前的短时间内,发生t减小的现象,符合我们早先研究发现的震前应力释放现象. 研究认为,在地震活动强烈的构造地区和有强震发生危险的经济发达地区或重要城市,开展强烈地震的应力预测应用实践,可以减轻地震的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11.
通过构建汶川Ms8.0级地震震源断层模型和龙泉山断裂模型,计算龙泉山断裂在汶川地震后的库仑应力变化,结果显示:汶川地震使龙泉山断裂北部(A区)库仑应力增大0.46~0.58 bars,中部(B区)库仑应力增加0.12~0.17 bars,南部(C区)基本上无库仑应力变化.汶川地震后至2010年1月龙泉山断裂沿线的Ms≥...  相似文献   

12.
张建勇  王新  陈凌  刘杰 《地球物理学报》2024,67(4):1471-1486
四川泸定2022年9月5日发生MS6.8强震, 随后10月22日和2023年1月26日又分别发生MS5.0和MS5.6强余震, 主震和两次强余震的震中相距仅几公里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震源机制解, 因此, 探究三者的发震构造、联系及成因至关重要. 本研究利用国家地震台网记录到的这三次地震序列的连续波形数据及震相资料进行双差重定位, 并进一步采取CAP波形反演方法和P波初动极性反演方法获得研究区ML2.5+的79个余震震源机制解. 结果显示, 主破裂沿鲜水河断裂磨西段, 破裂彻底, 余震活动性不高. 沿主断裂分布的余震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 断层近直立且西北浅东南深. 主震及磨西段大部分余震均为走滑机制, 是典型的印度—欧亚板块挤压旋转造成鲜水河走滑断裂带应力失稳触发的强震活动. 发生在贡嘎山地区的余震是MS6.8主震触发的震群活动, 震级水平不高, 分布弥散, 并没有触发与主断裂共轭的燕子沟、海螺沟和磨子沟次级断裂, 而是触发了与主断裂近平行的次级隐伏断裂——贡嘎山断裂. MS5.0和MS5.6两次强余震均发生在该次级隐伏断裂上, 断层倾角40°~50°且震源深度较浅. 贡嘎山地区拉张型地震活动明显不同于走滑型为主的鲜水河断裂带, 可能是印度—欧亚板块挤压旋转作用下贡嘎山快速隆升而地表快速剥离导致局部因重力卸载而垮塌造成的, MS6.8主震有明显的触发作用. 三次泸定强震的发生, 释放了磨西段及西侧贡嘎山地区部分应力, 但并未改变"Y"字形交汇区强震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王婷  薛梅 《地震学报》2020,42(2):187-195
利用瑞雷波极化分析法计算了阿留申群岛上AK,AT,AV,IM,TA和XJ台网共59个地震台站的方位角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结果显示:阿留申群岛大部分台站的方位角与地理北极均存在一个小角度的偏差,极个别台站的偏差角度极大;部分台站的地震仪在摆放过程中受重新定北、安装新仪器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方位角大小在前后时段内并不一致。这充分说明台站方位角对横波分裂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当方位角偏离地理北极度数较大时,其对横波分裂研究的影响则不可被忽略,需要对地震数据分时段进行相应台站方位角的校正。   相似文献   

14.
关于地震丛集特征、成因及临界状态的讨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罗灼礼  孟国杰 《地震》2002,22(3):2-14
给出了研究地震临界丛集现象的最新方法,即时间变异诊断方法。讨论了不同类型的地震丛集活动特征和成因,结合中国大陆及邻区M≥ 8. 0大震序列和华北地区自1966年以来M≥6. 0地震序列,研究了丛集状态的自相似性及临界时间分支现象。对发震系统的内部时间给出了定义,并研究了地震丛集的非线性时间结构特征。研究认为: ① 事件的发生意味着系统现存的能量一次跳跃式的释放和状态的一次转换。只有当系统以某种足够随机方式动作时,系统状态才会转换,事件才会发生;② 涨落是系统状态的探测器,在临界状态时系统出现很大的涨落,时间变异系数W= 1。临界丛集是由系统内在随机性决定的,事件发生时间是随机地出现的,未来可能出现不止一次的W= 1的临界点;③ 相继发生的事件(M≥ M0) 可以反映系统的演化过程和特征,丛集是系统演化过程中的有序性和无序性的综合反映;④ 事件丛集和丛集的事件具有自相似性和分形结构,也具有耗散系统的自组织和映射特点;⑤ 根据时间变异系数,系统内部时间(年龄),时间间隔与所经历时间非线性关系式以及映射和迭代方法可以用来预测未来地震趋势和未来M≥ M0 地震发生的可能时间点。  相似文献   

15.
宋金  周龙泉 《中国地震》2014,30(2):168-177
计算了2008 年以来于田地区4 次MS5. 5 以上地震产生的同震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场变化,分析它们之间的应力触发效应、4 次地震产生的应力变化与余震分布的关系及其对周边主要断层的影响。结果表明,2011 年MS5. 5、2014 年MS7. 3 地震均处于之前地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增加区,增加值分别为0. 004、0. 021MPa,说明这两次地震明显受到之前强震触发作用的影响;而2012 年MS6. 2 地震位于之前地震产生的应力影区内,对其发生有延缓作用。此次MS7. 3 地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场图像与目前余震空间分布特征较为吻合;但主震破裂面上部分应力增强区几乎没有余震发生,这些地区未来存在发生强余震的可能。距此次震中最近的贡嘎错断裂中段上不同断层段库仑应力扰动值变化很大,计算结果可能会受有限断层震源模型的一定影响,依然存在较强的地震危险性。此外,贡嘎错断裂东北段、普鲁断裂中西段及龙木错-邦达错断裂带西段受2008 年以来地震的累积库仑应力增加的影响也较为明显,其应力扰动最大值均超过0. 002MPa,同样存在一定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16.
武安绪  陈学忠  李艳娥 《地震》2019,39(1):146-154
强震的发生与地壳中应力增加有关。库仑破裂应力被用于研究由于某次强震发生所产生的应力变化。2010年智利莫尔M_W8.8地震发生之后,其破裂区以南地区没有发生M≥6.0地震,而在其以北地区于2015年在智利发生了伊亚佩尔M_W8.3级地震。在这两个地区地震活动性悬殊。本文利用库仑破裂应力研究了2010年智利莫尔M_W8.8地震在这两个地区产生的应力变化。结果表明,2010年智利莫尔M_W8.8地震在其破裂区以北地区产生的应力变化为正值,有利于断层错动发震,而在其破裂区以南地区产生的应力变化为负值,具有抑制断层错动发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许多学者认为2008年汶川8级地震可能对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周围不同断裂带上后续发生的6级以上地震有一定的影响.本文以地震应变场作为地震活动的变量,通过自然正交函数展开方法,研究2008年以来龙门山断裂带周围5次6级以上地震前的地震应变场,提取出震前应变场时空异常的变化.结果表明:(1)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和2013年芦山7.0级地震前地震应变场时间因子分别出现明显的中短期异常和短临异常;而2013年岷县漳县6.6级地震前、2014年康定6.3级地震前和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前地震应变场时间因子中短期异常不明显,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受到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应变场时间因子最大幅度异常的影响.(2)研究应变场时间因子对应的区域空间等值线变化,发现2009年以后地震应变场空间等值线高值异常区以及异常区周围发生的强震,均可能受到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应变场的影响.(3)最后分析1970年以来龙门山断裂带周围地震应变的空间演化过程,总结强震应变变化特征的发震模式,从地震应变演变角度探讨强震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断裂带所在块体间的相互牵制和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static Coulomb stress changes generated by four earthquakes in the Yutian area during 2008 ~ 2014 separately, then discusses the triggering influence, their accumulated Coulomb stress change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nearby fault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s5. 5 earthquake in 2011 and the Ms7. 3 earthquake in 2014 are both in the regions where the Coulomb stress change is positive, the stress changes are 0. 004MPa and 0. 021MPa, respectively, meaning they are triggered by prior earthquakes. The Ms6. 2 earthquake in 2012 occurred in the place where Coulomb stress change was negative, so it is postponed by the prior earthquakes. The image of Coulomb stress changes of the Ms 7. 3 earthquake in 2014 is in accord with aftershocks (ML ≥ 3. 0 ) distribution, but some regions on the fault where the Coulomb stress change is positive have few aftershocks, and strong aftershocks may occur at these districts in future. In addition, 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Coulomb stress change on nearby faults, and finds that the Coulomb stress changes of different elements in the GGC fault are very different, and must receive strong triggered-influence, though the result may be influenced by the input finite fault model, so there is still a large earthquake-risk. The GGN, PLC, PLW and LBW faults were also triggered by the four earthquakes occurring between 2008 ~ 2014. Their maximum Coulomb stress changes all exceed 0. 002MPa, so they also have a strong earthquake hazard.  相似文献   

19.
汶川地震对芦山地震及周边 断层发震概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震后区域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常常被用于解释区域地震活动性速率的变化、 主震断层外余震的发生以及即将失稳断层的地震发生概率的变化. 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地震的发生重新引起了对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大地震的热议. 利用含(滑移)速率和状态的摩擦定律, 结合汶川大地震前后的地震活动性水平, 定量化计算了汶川地震后雅安地区发震概率的变化, 并着重解释了芦山地震发震的可能根源. 此外, 还对库仑应力明显增加的鲜水河断层和熊坡断层进行了发震概率的定量化计算, 计算结果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地震目录基本符合. 鲜水河断层从汶川地震后至今近5年来未发生M>6.0地震, 而M>6.0的发震概率已约为60%; 熊坡断层自汶川地震以来尚未发生M>4.0地震, 芦山地震后M>4.0的发震概率已接近90%. 所以, 我们认为鲜水河断层附近将成为M>6.0地震的重点防范地区, 熊坡地区将来仍旧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20.

2017年11月18日,我国西藏林芝市米林县发生M6.9地震.其东南220 km距离处,1950年发生了察隅8.6级大地震.二者同处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大拐弯处,周边分布多条活动断裂带.察隅地震作为20世纪我国内陆最大的地震,它的发生对周边断层活动性的影响目前研究尚少.本文基于分层半无限空间黏弹性地球模型,计算了察隅地震对周围活动断裂带和米林地震的影响,同时利用有限断层破裂模型计算了米林地震对周边活动断层产生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并分析了两次地震的关系,讨论了下地壳及以下介质的黏滞系数和断层有效摩擦系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察隅地震影响范围广、强度大且持续时间长,对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周边活动断层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库仑应力变化达到数MPa量级.在下地壳黏滞系数为1.0×1020 Pa·s、摩擦系数为0.4情况下,按照青藏高原主要活动断裂每年由正常构造运动应力累积1~4 kPa计算,察隅地震的发生使米林地震提前了相当于2.79~11.15年的时间.米林6.9级地震影响范围和强度有限,只对震源附近的活动断层产生一定影响,库仑应力变化最大为数十kPa量级,对远处的断层影响较小.下地壳及以下介质的黏滞系数在震后黏滞松弛过程中影响逐渐明显,断层有效摩擦系数对同震库仑应力计算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