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近场余震观测资料研究张北地震的发震构造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张北近场地震资料进行了重新定位,并通过网格化处理得到震源空间分布图像、发震时间图像和定位残差图像.震源空间分布图像和发震时间图像细致地显示了极震区周围的发震构造时空特征为明显的北西方向,另外还存在断续的北东向特征.该震区在中新生代以来有过多期岩浆活动,极震区米家沟附近有一个火山口并且地壳内存在低速带和深断裂,复杂的地壳构造为孕震提供了必要的深部环境.  相似文献   

2.
帕米尔地区深震震相特征及震源定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盛泽 《内陆地震》1994,8(1):33-42
根据中国、塔吉克双方地震资料,研究帕米尔地区深震震相特征及震源定位。结果表明:区内深震震相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由新疆境内的数台资料,可以识别深震震相;用直达波来模拟深震源地震P、S波的传播是可行的,试算震例说明,在一定的震中距范围内(△<8°),精度完全符合使用要求;帕米尔地区速度模型,经过反复分析测算,及几十次震例计算验证,可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郭铁拴  郑大林  陈华静 《地震》2004,24(1):184-187
以地震预测人员的工作成果为基础,建立预测震例资料的数据库,并以经典Office的PowerPoint幻灯程序为数据库载体,以地震空间分布为演示系统的主页,给出多种选择的震例资料图像和前兆资料演示系统。该系统具有空间定位演示的特点,因此可给出震例直观的空间特征。此外,使用还可以依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资料方便地扩展资料库。本系统可为强震发生后的震情趋势判定和决策提供快速的、明确的基础数据和可对比借鉴的震例,也可作为地震预测基础研究丰富翔实的资料库。  相似文献   

4.
运用Pn震相对齐的方法分析了发生在中国台湾地区地震的sPn震相,总结了该地区地震sPn震相的一些特征,用sPn震相计算了震源深度并与单纯型定位法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该地区地震中,sPn震相特征明显;应用该方法可以较准确地测定台湾浅源地震的震源深度。  相似文献   

5.
珊溪水库M_L4.6震群精确定位与发震构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浙江、福建区域地震台网和珊溪水库台网给出的P波走时资料,通过震源位置和速度结构联合反演方法,重新确定了珊溪水库地震的震源参数。并通过假设发震断层可以用一个平面进行拟合的思路,利用重新确定的震源参数拟合得到了发震断层面参数。收集了2267条P波到时数据,求解了ML4.0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解,结合水库区的断层活动性特征和宏观调查资料,讨论了珊溪水库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6.
白超英  王筱荣 《地震工程学报》2001,23(2):149-154,159
用“震源触发-系统响应”孕震模式,分析讨论了新疆1996-1998年成组强震活动前后地震活动图像的时空演化特征,由此定义了“诱发信号震”,进而分析研究了诱发信号震与后续主震的关系,结果表明,强震发生后触发(或引起)的中等地震活动区及边缘很可能是未来强震发生的地点;强震或其强余震发生当天或稍后1天内发生的信号震具有预报意义,信号震发生后,其周围200km范围内3年发生强震的可能性较大,其震级可能比信号震的震级高0.5-2.0,最后对成组强震活动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7.
李强  徐戈  杨彩霞 《地震》2005,25(3):35-42
利用地震波资料对几个典型震例孕震空区的环境应力特征进行了研究, 并对其机理进行了探讨。 研究结果显示, 逼近地震的环境应力值高于同时期构成空区的一般性(非主震震源区附近)小震, 发生在未来主震震源区及附近小震的环境应力值较高等。 上述结果的机理可用坚固体模型来解释。 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孕震空区的预报效能, 进一步提高对地震孕育过程中力学机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sPn震相计算近震震源深度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震源深度是描述震源信息的基本参数之一,也是目前最难测准的参数之一。近震深度震相sPn与Pn震相到时差与震中距无关,是测定地壳内地震震源深度的主要依据之一。sPn与Pn到时差测定地壳内近震深度的方法简洁、准确,可以在日常地震速报中应用。  相似文献   

9.
刘蒲雄  陈兆恩 《地震》1997,17(2):113-125
通过多震例分析,表明大震前地震活动图像具有类似的演变形式,即空段-背景空区-增强活动-条带-平静,地震平静可以看作是中期短期过渡的地震活动性标志,从图像演变角有助于识别异常平静,并有可能把震前平静的时间尺度缩短至几个月量级。  相似文献   

10.
台湾海峡南部一次5.0级地震的sPn震相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运用Pn震相对齐测定sPn震相的方法分析了发生在台湾海峡南部的一次5.0级地震的 sPn震相,初步了解sPn震相的一些特征,并在不同地壳模型下用sPn-Pn的走时差计算了该地震的震源深度。结果表明:在该地震中,sPn震相特征明显;用Pn震相对齐测定sPn震相的方法可以快速、可靠地测定出sPn震相;用sPn-Pn的走时差计算震源深度时,不同模型计算出的结果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1.
以河北台网记录到的地震数据为基础,根据sPn震相所具有的特征对该震相进行精确识别,计算出2001年以来河北地震台网记录的2个代表性地震的震源深度,为了得到更加准确的震源深度,采用sPn震相计算出多个台站震源深度的平均值,将结果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给出的震源深度进行比对,2个地震的震源深度误差均比较小,说明该方法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得到应用,为地震科研工作提供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河北台网记录到的地震数据为基础,根据sPn震相所具有的特征对该震相进行精确识别,计算出2001年以来河北地震台网记录的2个代表性地震的震源深度,为了得到更加准确的震源深度,采用sPn震相计算出多个台站震源深度的平均值,将结果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给出的震源深度进行比对,2个地震的震源深度误差均比较小,说明该方法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得到应用,为地震科研工作提供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马文涛 《中国地震》1994,10(2):144-151
本文提出了体波单震相测定震源机制的方法。按理论地震图公式,直达P波和S波地表垂直分量位移由地震矩,震源幅射和介质响应之积组成。我们将其变换成地震矩,假定断裂参数的单位地震矩单震相理论子波和待守断裂参数与假定断裂参数辐射函数之商的乘积,在各台理论与实际体波单震相最大振幅的最小二乘法中求解出震源参数,利用CDSN数字台网资料,我们分析了青海共和地震的震源机制。结果表明,1990年4月26日Ms=6.7  相似文献   

14.
利用近震深度震相sPL的基本特征和九江地震台的波形资料,对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MS5.7地震序列ML2.0地震进行了sPL震相分析,得到了该地震序列较为可靠的震源深度分布,并与CAP波形反演、双差定位、sPn震相、Hyposat等方法定位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sPL震相测定的近震震源深度较为可信,该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分布在9~11km范围内。  相似文献   

15.
单台sPL震相测定珊溪水库地震震源深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贞杰  孙侃  朱新运 《地震学报》2019,41(6):735-742
稀疏台网下的传统走时定位难以确定中小地震的震源深度,而地震波深度震相蕴含着震源深度信息,为确定地震震源深度提供了新的途径。近震深度震相sPL和直达Pg波到时差与震源深度呈线性关系,可用以约束地震震源深度。本文以珊溪水库2014年震群事件为例,利用单台sPL震相测定了地震震源深度。结果表明:震源深度的测定结果与基于水库台网高密度台站下Pg和Sg走时定位Hyposat方法和全波形拟合CAP方法测定的震源深度高度一致,为4—6 km,与区域活动断层探测结果相符。sPL震相的优势震中距为30—50 km,区域台网范围内sPL与Pg的到时差与震源深度的线性关系相对固定,因此利用单台sPL震相即可快速获取可靠的地震震源深度,适用于稀疏台网下的中小地震震源深度的确定,且误差可控制在1—2 km范围内。   相似文献   

16.
定义了“P轴分布集中度”用以研究中强地震前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变化。利用祁连山中东段地区布设的中法微震数字监测台网多年的监测资料和甘肃数字监测台网的资料,使用P波和S波初动和振幅比联合反演方法反演了两次中等地震前震源区附近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和发震应力场;利用“P轴分布集中度”这一参数分析研究了这两次中等地震前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和发震应力场的时间变化。结果表明,震前1~2年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P轴开始集中,在震前集中到大约与主震震源机制的发震应力场一致。  相似文献   

17.
两种测定中小地震震源深度的方法:一是基于走时测定震源深度,二是基于波形测定震源深度。以海南地区4次中小地震为例,采用初至P震相联合深度震相sPL测定震源深度的方法,测定其结果为11—12 km,结果一致性较好,表明两种方法适合用于测定中小地震的震源深度。   相似文献   

18.
双差地震定位法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地震精确定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62,自引:0,他引:62  
将双差地震定位法应用于我国中西部地区(21°~36°N,98°~112°E)地震的精确定位,利用该地区193个地震台记录到的、发生于1992~1999年的10057次地震的79706条P波震相读数资料和72169条S波震相读数资料,经重新精确定位,得到了其中的6496次地震的震源参数,定位结果显示了我国中西部地区地震震源分布的更加精细的图象;在许多地震带,地震震中具有更加明确的条带状分布的图像,揭示出该地区的地震活动与活动构造的密切关系。定位结果得出我国中西部地区地震的震源深度较浅,绝大多数地震(91%)的震源分布在20km深度内,表明我国中西部地区发震层位于地壳的中、上部,厚度不超过20km。  相似文献   

19.
汶川地震发震构造应力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汶川8级地震区的地震震源机制资料进行分析,得到了该区域内地震震源机制分布及分类特点,讨论了断裂重新滑动型地震的发震构造应力场的校对问题,提出了使用地震学的定标率来区分破裂型地震和滑动型地震的方法,并给出了汶川地震发震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结合龙门山断裂带的几何特征,分析了孕育和发生8级地震的构造原因。  相似文献   

20.
按照修正后的孕震模式和裂力学理论,得出了一组震源参数,并与前人运用其他方法所得的震源参数进行了对比,进一步论证在震源区存在液体。最后,以该模式对1988年11月6日的澜沧-耿马地震的孕震过程进行了分析,说明了修正后的模式在地震预报中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