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9 毫秒
1.
本实验试图通过单井垂向全空间四极对称布极装置,测量地下灰岩电阻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这种方法较能有效地消除地表层干扰的影响,从而获得了年变幅度低于2.0%的平稳灰岩电阻率资料。  相似文献   

2.
地表点电流对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将地电阻率台站地下介质简化为水平层状均匀介质模型,以点电流模拟地表干扰电流源,针对对称四极观测装置,利用转换函数滤波器法计算电流大小、方位角、距离对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1)计算方法。地电阻率采用对称四极观测装置,AB为供电电极,MN为测量电极,电极均位于地表,测区采用EW和NS两个相互垂直测向布极,中心点为O。选择理论对称四极装置的奥尼尔滤波器(O’Neill20),依据姚文斌(1989)利用转换函数滤波器法计算地电阻率表达式计算对称四极装置地电阻  相似文献   

3.
在罗布泊钾盐矿输卤渠渗漏勘测工作中,存在极其恶劣工况条件与研究区内电性差异较小的主要问题,现今没有针对在此背景下的研究,在此研究背景下采用有限元法对直流电阻率法对称四极装置进行模拟计算,对不同异常体所产生的曲线进行比对分析.综合前期地质调查基础数据,建立相应地质-地球物理模型,并对异常区域进行合理的精细剖分.正演模拟计算结果显示:在电阻率为0.5Ω·m的背景场中,异常体电阻率为1Ω·m,异常体体积为0.5 m3的条件下,使用电极距为AB=20 m,MN=2 m的对称四极装置,模拟结果得到1%相对异常精度;不同装置电极距所产生的异常曲线不同.通过计算表明电阻率法对称四极装置在罗布泊钾盐矿输卤渠的实际条件下,其理论上可以进行渗漏勘测工作.  相似文献   

4.
井下地电阻率观测中地表电流干扰影响计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把地电阻率台站地下介质简化为水平三层均匀介质模型,以点电流模拟地表干扰电流,针对对称四极观测装置,计算了在不同电性结构中的不同深度观测时,地表电流干扰源对对称四极装置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计算得到:地表干扰源对电阻率观测的影响取决于电性结构的类型和层参数、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的埋深以及避开干扰源的距离.本文研究结果对实施井下电阻率观测中台址电性结构的选择、电极埋深、干扰源避让距离等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文献[1]、[2]的基础上,介绍了一种消除地电阻率观测中线间漏电的新方法。该法通过在安徽省灵璧地电台的实验,证明它是简单易行、投资低、收效大,具有推广价值。并为今后地电阻率观测提出了一种新的外线设计方案。 新方法的理论及实验基础 文献[1]、[2]详细讨论了地电阻率观测中线路漏电问题,系统地介绍了在安徽省屯溪地电台所做的漏电实验。其中获得的主要结论是:(1)用理论公式定量地算出供电线对  相似文献   

6.
自邢台地震之后,人们将物探部门的电阻率法用于地震预报,并改用固定线路进行观测。为了满足地震预报的要求,其观测精度应有相应的提高。物探中应用电阻率法已注意到线路漏电问题,但着重于外线对地漏电的理论研究和防止。用于地震预报之后,人们开始注意到供电线对测量线的线间漏电对地电阻率的影响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7.
承压介质电阻率变化的方向性 与主应力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质电阻率变化的方向性与主应力方向的关系研究一直受到岩石电阻率实验和地震学等学科的关注. 本文在电极面4 cm×8 cm, 6 cm×12 cm, 8 cm×16 cm和4.6 cm×10 cm的10块分别为花岗岩、 凝灰质粗砂岩(夹砾石)和细晶花岗岩标本上及100 cm×100 cm的1块人工合成模型上, 采用对称四极法布设多位置、 多极距、 多方位电阻率测线, 用单轴压缩、 二维约束差应力压缩、 低围压三轴差应力压缩和真三轴差应力压缩方式加载. 其中在单轴压缩和低围压三轴压缩加载方式下, 7块岩石标本中的4块被压破, 3块没有被压破, 只压到电阻率出现明显的下降异常时卸压. 另在上述10块岩石标本中, 还有3块是电阻率原始各向异性标本. 将这样11块标本所获得的多位置、 多极距、 多方位测线电阻率资料, 按从开始加载到破裂的过程, 分成30%附近破裂应力段、 50%附近破裂应力段、 80%附近破裂应力段和100%破裂应力段, 研究同一测点多方位测道中该4个破裂应力段视电阻率变化最大(最小)幅度测线方位与力源最大主压应力方位的关系, 结果未发现二者之间有确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为压制地电阻率浅层干扰、突出深部以地震预报为目的的有用信息,选取了小江断裂中段一个场点作为实例,研究了井下地电阻率前兆观测中确定电极埋深、电极间距等布极参数的方法。结果表明:选择井下电阻率观测布极参数时要考虑影响系数和探测深度2个主要因素,即地下潜水位面以上各地层的影响系数应远小于深部各层,探测深度范围内最底层(受孕震影响最大的层)的影响系数应远大于其它各层,观测系统的探测深度最好不小于已有震例指示的地电阻率观测系统的探测深度。按照该方法选择了所给场点的井下电阻率观测布极参数,即电极埋深200 m、供电极距1 050 m、测量极距350 m,按对称四极布置,可获得最佳观测效果。  相似文献   

9.
鲍海英  夏忠  毕雪梅  李鸿宇  王昕 《地震》2022,(3):192-203
根据地电阻率影响系数理论,分析了江苏省海安顾庄观测站井下地电阻率台站在对称四极地电阻率观测时,每层介质的影响系数随深度和极距的变化情况,并对该台站的观测装置系统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与地表NS向观测相比,海安顾庄观测站井下观测装置能较好地抑制地表干扰;(2)海安顾庄观测站井下观测的供电极距■在100~235m,电极埋深H在28~34m较合理。该分析结果可为具有类似台址电性结构的地电阻率台站实施井下观测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将地电阻率台站地下介质简化为水平层状均匀介质模型,以点电流模拟地表干扰电流源,针对对称四极观测装置,计算干扰源电流增减及位置变化对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结果表明,地电阻率的受干扰程度取决于地表干扰点电流的大小、在测区的方位及距中心点的距离。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19~2021年的观测资料,通过查阅观测日志、干扰源调研等方法,对金银滩、门源、大武地电场的干扰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金银滩地电场以地电阻率供电干扰及牧民抽水泵漏电干扰为主;门源地电场以太阳能板漏电干扰及降雨干扰为主;大武地电场的主要干扰因素为漏电干扰。针对以上干扰因素,分析认为金银滩地电场地电阻率供电干扰可以通过调整地电仪供电电流大小来抑制,牧民抽水泵漏电干扰应该改造线路;门源地电场的太阳能板漏电应该做绝缘处理,防降雨干扰应该从埋设电极出发;大武地电场的漏电干扰应该与当地牧民沟通,改造线路解决。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目的是揭示受力岩石中应力与电阻率的关系,以验证形变电阻率法能否用于地震预报工作。 实验在一离地面深100多米、正在开采的矿坑中进行。视电阻率的测量用四极对称装置,干电池供电,最高电压13.5伏,最大观测均方误差为1-2%。五个测点上贴了电阻丝应变片,以测定岩石主应变的大小、方向以与视电阻率极大值进行对比。应变计的读数值最大误差不超过3-4με。实验中考虑了岩石有严重极化现象的影响。 实验的初步结果表明:岩石的视电阻率和应变值的变化,总趋势相当一致,所以用形变电阻率法来测量应变是极有希望的。对1973年在四川省南坪发生的几次地震进行震例分析的结果,得到同样的结论。 文中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也作了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13.
<正>1地电阻率短期干扰因素(1)观测系统故障。2010年2月8~9日,大柏舍台霜冻天气引起外线路局部漏电,EW向地电阻率出现大幅突跳上升变化,最大变化幅度为7.27?·m;2014年7月8日6~13时,大柏舍台北供电电极引线遭受腐蚀,NS向地电阻率发生突变,最大变化幅度为0.74?·m。(2)大风干扰。大柏舍台和兴济台观测系统外线路采用架空方式,地电阻率易受大风天气影响。2010年4月大柏舍台有8天大风天气,地电阻率出现数据突跳变化,突跳值与正常值(无大风天气的月均值)  相似文献   

14.
通过检查、实验和理论计算,探讨了固原台北东测道地电阻率测值异常变化的原因,定量地计算了测量线路漏电和降水对固原台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并研究和总结了这种影响的机制。从而认为,2012年12月下旬以来固原地电阻率出现的异常变化不属于地震异常,并为今后判断引起地电测值变化的原因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井下地电阻率观测影响系数分析——以江宁地震台为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樊晓春  解滔  吴帆  袁慎杰 《中国地震》2019,35(2):347-358
采用水平层状均匀介质中点电源位于任意深度时的电位解析表达式,以江宁台3层电性结构为例,分析了井下对称四极地电阻率观测时各层影响系数随深度、极距的变化,并结合探测深度探讨了实施井下观测时影响系数在选择供电极距和电极埋深时的作用。结果表明,对于"K"型电性结构,江宁台井下观测对地表、浅层干扰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短极距观测对地表、浅层干扰的抑制能力显著优于长极距观测;长极距观测在电极埋深H小于100m时对地表介质季节性的干扰具有放大作用;浅层影响系数一定时,电极埋深和供电极距需同时增加;江宁台井下观测供电极距AB/2取100~150m、电极埋深H为250m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6.
电阻率测量导线漏电的模拟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线路漏电是地电台站日常观测中常见的并且对观测结果有显著影响的干扰因素。为保证观测质量,规范规定每条外线路的绝缘指标应在50MΩ/Km以上。应该说,这一指标是不低的,即只要达到了这个指标,线路即使有漏电也不会对测量结果产生显著的影响。但在实践中却难以达到,即在极端天气条件下线路的绝缘度难以保证大于50MΩ。在努力改善线路绝缘性能的同时,人们也开始对指标本身进行了研究。本实验试图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镇化的扩张,地电阻率观测场地受到多种干扰影响,对甄别地电阻率异常信息带来了困难。2017年9月,甘肃省定西地震台地电阻率在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后出现了突变,巡查观测场地时发现距离东西道测量电极(N_3)70 m处有变压器接地线。经检测,该线带有18.5 A的电流,排除漏电后测值恢复到背景值。  相似文献   

18.
地电阻率交流观测方法能够有效抑制测区杂散电流的干扰,包括地铁、轻轨等城市轨道交通的干扰,但是由供电线路与测量线路间磁场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电感性耦合效应会对观测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为研究电感性耦合效应的特征,本文建立了地电阻率交流观测的电感性耦合模型,同时计算了供电线路与测量线路间的互感系数.在此基础上,通过正演模拟分析供电信号频率、地电阻率值、供电线和测量线间距离以及平行长度等参数对电感性耦合效应的影响,并将电感性耦合模型应用于台站实际观测数据的分析中,验证模型的合理性.结果表明,电感性耦合效应随供电信号频率、供电线与测量线平行长度的增大而增大,随供电线与测量线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地电阻率的变化存在峰值;且模型预测的地电阻率值与台站实际观测值有较好的一致性.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消除地电阻率交流观测值中的电感性耦合效应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基本模型,为地电阻率交流观测系统的设计和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邢台地震以后,我国的地震工作者把探矿用的四极对称电阻率法用于探索地震预报,经过这些年来的实践检验,已经清楚地看出该法存在着严重的地表干扰。由于引起地下电阻率变化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所以要从复杂的干扰中分离出因孕育地震而引起的百分之几甚至更小的电阻率变化是困难的。在目前状况下,  相似文献   

20.
赵斐  叶青  解滔  范晔  张远富 《中国地震》2018,34(1):104-111
根据地电阻率影响系数理论,以平凉台4层电性结构为例,分析了井下对称四极地电阻率观测影响系数随深度和极距的变化。结果表明:对于固定的观测极距,影响系数与电极埋深之间的关系复杂;通过计算各层影响系数的大小,认为平凉台井下观测对地表及浅层干扰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分析结果可为在类似台址电性结构中实施井下地电阻率观测时选择电极埋深和供电极距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