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海晚更新世的黄土沉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铁民 《海洋与湖沼》1994,25(3):336-344
根据80年代在黄海多次综合性地调查资料,对采获样品进行粒度,矿物,化学成分等分析和对比。结果证明,黄海在2-3万年前的晚更新世低海面时,同今日的陆地一样,曾存在着黄土沉积,尽管全新世大规模海侵发生之后,黄土沉积受到了一定的破坏和改造,但它们仍大量地残留在黄海西部的海底,其中又以海州湾一带的分布面积最大,由于长期处于海底,已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化,但其基本性质和特征仍同陆上的黄土相似。  相似文献   

2.
南黄海辐射沙洲中心沿岸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南黄海辐射沙洲中心沿岸地区两个钻孔采用高密度、定量采样方法进行有孔虫和沉积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晚更新世晚期可能发育了古长江河道、河口、河流边滩或河漫滩以及泛滥平原乃至泛滥湖沼等陆相沉积环境。进入全新世,则先后依次出现了潮滩、河口、潮滩、潮流沙体和潮滩,及至最终成陆。  相似文献   

3.
渤海东部更新世末期以来的沉积环境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渤海东部浅地层自海底向下数十米可分A、B、C三层.A层为全新世海相沉积,大约形成于9kaBP以来;B层为陆相至海陆过渡相沉积,大约形成于9~13kaBP;C层为末次冰期盛期的陆相沉积,形成于13~22kaBP.  相似文献   

4.
对南海东北部69柱(20°07.10'N,118°49.0'E)沉积物岩心进行碎屑矿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以孔深165cm为界可划分出晚更新世末次冰期沉积和全新世冰后期沉积,这一地层划分结果与根据浮游有孔虫氧、碳同位素分析得出的结果是一致的.末次冰期时自生黄铁矿和硫元素高度富集,钠与铝、镁与铝和钠与钾的比值均较高,重矿物和SiO2含量较高,CaCO3含量较低,反映当时是一种相对闭塞的缺氧环境,气候干寒,化学风化作用较弱,以机械风化作用为主;研究区主要接受粒径较粗的硅质沉积;陆源物质的稀释作用可能是造成碳酸盐含量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冰后期褐铁矿出现高含量,钠与铝、镁与铝和钠与钾的比值均降低,Al2O3和CaCO3含量增高,反映沉积环境渐变为开放的氧化环境,气候转变为化学风化作用较强的湿热气候;研究区以接受较细粒的铝硅酸盐沉积为主,冰消期时还出现了碳酸盐保存高峰事件.  相似文献   

5.
胶州湾沉积环境演变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剖析表征沉积环境演变的生物学、地质动力学以及地球化学指示因子入手,系统总结了近年来胶州湾沉积环境演变研究的进展,揭示了诸如有孔虫、沉积物粒度、生源要素、污染物及有机质等众多指示因子以及它们的相关组合与环境演变的关系。综合分析表明,胶州湾沉积速率较低,属于缓慢淤积的海湾,是一个典型的潮汐汊道系统。胶州湾的沉积环境演变分为4个阶段:陆相、三角洲沼泽相、海陆过渡相和海湾相。在过去的50 a中,特别是近20 a来,由于受人类活动与工业排污的影响,胶州湾的沉积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海域面积大大减少,陆源输入已经成为胶州湾沉积物的主要来源,沉积速率不断增加,局部海域特别是河口附近污染加重。这些变化都是通过各种生物、地质动力和地球化学因子来综合体现的。  相似文献   

6.
对威海南部近岸泥质区WHZK01钻孔(孔深25.1 m)岩心开展粒度分析、AMS14C和光释光(OSL)年代学测试,结合地震地层特征以及周边钻孔对比,建立了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地层框架,揭示出该地区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的演化过程:(1)氧同位素3期晚期(MIS3a)的河流沉积,水动力环境动荡;(2)氧同位素1期(MIS1)早期河漫滩与河口湾沉积,动力环境总体较弱;(3)全新世滨海-浅海沉积,沉积环境弱而稳定。海平面变化是影响研究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演化的主要因素,尤其全新世高海平面以来,随着黄海暖流的形成和黄海环流格局的建立,大量黄河物质在山东半岛沿岸流作用下输运到研究区,使得威海近岸泥质区得以快速发育。  相似文献   

7.
大凌河河口地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大凌河河口地区ZK3钻孔(孔深36.7 m)岩心开展粒度分析、AMS14C年代测定、有孔虫鉴定分析等综合研究,同时结合该地区5口工程钻孔的岩心以及部分测年资料,初步建立了大凌河河口地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典型的地层序列格架和时空对比框架,揭示该地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河道-湖沼-滨海/河口湾-浅海-三角洲的沉积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大凌河河口地区在8 500 cal a BP前后开始接受海相沉积,并约在4 000 cal a BP之后进入三角洲沉积阶段;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海平面变化是大凌河河口沉积演化和沉积环境演变的主要控制因素;大凌河对现代辽河三角洲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可能有较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辽河三角洲获取的长41.4 m的ZK2孔岩心的岩性、粒度、有孔虫丰度及分子标志物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精确的测年数据、海面变化等资料,并与其他钻孔资料分析对比,构建了辽河三角洲晚更新世33 ka BP以来的年代地层框架,将ZK2孔自下而上划分为U1-U4这4个沉积相段:U1为河道相,U2为河漫滩相,U3为海相(全新世海侵)和U4为上三角洲平原相。U3段的海相沉积自下而上又可进一步分为U31、U32、U33、U34、U35 5个沉积层,分别对应了河口湾相、浅海相、前三角洲相、三角洲前缘相、下三角洲平原相(潮坪相)。沉积物的粒度、有孔虫及生物标志物BIT等指标在不同沉积环境中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且变化趋势相似,揭示了辽河三角洲晚更新世33 ka BP以来的海平面变化的沉积历史,其中U3段沉积物(15.75~2.65 m)沉积连续,地层完整,测年数据可靠,较完整地反映了辽河三角洲9 100 cal.a BP以来全新世海侵期的沉积历史。  相似文献   

9.
海南岛小海潟湖沉积环境演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小海潟湖南部和中部2个柱状沉积物XHK04-01和XHK04-04进行了粒度分析,210Pb分析,总有机碳、总氮、总硫的含量分析,并且利用C/N,C/S在沉积物中的不同研究了小海地区沉积环境的演变。结果表明,小海南部和中部地区以粉砂为主,近年来粘土含量增加,水动力条件变弱;海水对沉积环境的影响逐渐减小,沉积物上覆水体呈淡化趋势,但相对于小海南部,中部淡化程度小。小海南部沉积速率较大,达到0.623cm/a;总有机碳、总氮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含量相对稳定,陆源有机碳占总有机碳80%左右,60年代之后含量迅速上升,特别是1973年以来,陆源有机碳只占到总有机碳45%左右,自生有机碳增加。小海中部沉积速率较小,为0.216cm/a;总有机碳、总氮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含量相对稳定,陆源有机碳占到总有机碳70%左右,最近50a来总有机碳和总氮含量快速增加,陆源有机碳只占到总有机碳47%左右,自生有机碳增加。小海中部和南部沉积环境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稳定,在最近50a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与小海潟湖口门束窄、修筑防沙堤、入海河流改道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
根据在日照近岸海域施工的地质钻孔和浅地层剖面测量资料,对比南黄海已有钻孔成果,系统地开展日照近岸海域晚更新世以来地层结构特征识别和沉积环境演化重建。结果表明:日照近岸海域沉积地层中见含有有孔虫化石的第二海相层,形成年代介于34.3~41.4 cal.ka B.P.,对应MIS3的暖湿阶段,该层位可能与古三角洲有关。沉积层从上往下分别为:滨海相细砂混杂泥质沉积层(命名为DU1沉积单元);河流-河口相粉砂质黏土夹粗砂、粉砂层(DU2沉积单元);浅海相粉砂质黏土夹粗砂层(DU3沉积单元);河流-湖泊相粗砂夹黏土层(DU4沉积单元)。晚更新世以来日照东部南黄海海域主要经历了2~3次显著的海侵和海退,各区域因条件不同表现有所差异:日照近岸浅水区主要表现为两次海侵和海退,东部深水区主要表现为三次海侵和海退,由于地势高低和侵蚀破坏等原因,总体表现为从离岸深水区域向近岸浅水区域海相地层厚度逐渐减少的趋势,部分地层出现尖灭消失。  相似文献   

11.
南海北部深海平原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和古气候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近年来,随着我国海洋地质事业的发展,对于深海海洋第四纪的调查研究工作已引起不少中外学者的注意及着手探讨,但对于南海海盆第四纪地质的调查研究报道甚少.1980年,笔者有机会参加中美联合进行的南海海盆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并在美国拉蒙特-多尔蒂地质观察所提供的深海远洋调查船“维玛号”(Vema)上,使用重力活塞取样器在水深1034—3821米的海底,采集了7个岩芯样品,具体位置(图1).  相似文献   

12.
13.
泥河湾盆地中部的钱家沙洼洞沟剖面揭露了晚上新世-早更新世(2.90-1.51MaB.P.)的连续沉积,通过对年代地层学、沉积旋回、介形类组合以及碳氧同位素组成的分析,表明晚上新世沉积环境以浅湖和河流交替为特征,之后浅湖环境稳定,G/M界线和0lduvai极性亚时底界处出现明显的地质事件。  相似文献   

14.
沿海地区的海相地层记录了极其丰富的环境信息,研究海相层的地层特征和沉积环境,对理解古环境演变的过程、探讨沉积记录对海陆变迁的响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QTZ1孔位于温州瓯江口北侧平原,根据岩石地层和磁性地层资料,钻孔34 m处为Qh/Qp3界线,91.5 m处为Qp3/Qp2界线。综合考虑刺甲藻、环纹藻的环境意义,钻孔沉积物粒度及微体化石组合的分析结果表明,温州沿海平原晚更新世以来共识别出3套海相地层单元,第二海相层和第三海相层之间发育有完整的陆相沉积层。沉积动力条件经历了低能(Qp3)→中低能(Qp3)→中高能(Qp3)→低能(Qp3)→高能(Qp3)→中低能(Qp3)→中低能(Qp3)→低能(Qp3)→低能(Qh)的演化过程。受海平面变化影响,研究区晚更新世沉积相变化频繁,以海陆过渡相、陆相和局部的浅海相为主,全新世沉积相以浅海相为主,全新世末期逐渐转为滨海相。  相似文献   

15.
16.
从距今 18 0 0 0年的最后冰期最盛时期到距今 10 0 0 0年开始的全新世海侵 ,全球气侯发生过急剧的变化。位于亚洲东部的古季风活动也经历了盛衰变化。大量的钻孔及浅地层剖面分析资料已经证实 ,冰期最盛时期陆架区古季风活动加强 ,陆架出现了沙漠环境与黄土沉积。当冰期结束 ,气候转暖 ,冬季风减弱之际 ,南黄海陆架及长江三角洲一带的沙漠与黄土分布范围也随之缩小 ,原先的沙漠活动区变成了黄土分布区 ,也就是所谓硬粘土沉积区。随着古季风活动的进一步衰退和海面的不断升高 ,来自陆架区的东北风变为冷湿气流。长江三角洲地区和陆架上出现了有利于沼泽发育的环境 ,全新世海侵把泥炭层淹没。陆架区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的地层中出现沙层、硬粘土和泥炭层的沉积序列 ,即“三元沉积结构”,是古冬季风盛衰过程的最好记录  相似文献   

17.
陈方 《海洋通报》1996,15(5):53-60
通过对地层特征及其所含的孢粉,微古及测年资料的综合分析,将海坛岛的第四系划分为晚更新世期和全新世期共10种地层。它们分别代表了晚更新世以来海坛岛沉积相的发展顺序,为残积相-海陆过渡相,风积相,冲洪积相-浅海相-滨海相-海陆过渡相-滨岸相-风相,冲洪积相。  相似文献   

18.
冲绳海槽晚更新世以来沉积速率的变化与沉积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1992年6月冲绳海槽进行了热水活动和底质调查。从所采岩芯中挑选有代表性的岩芯6个,对样品进行了放射性同位素Th、^230Th、^232Th、U、^234U、^238U的测定。结果表明,冲绳海槽全新世期间沉积物沉积速率比晚更新世期间低,全新世平均沉积速率为2.10-8.50cm/ka,晚更新世平均沉积速度为7.40-20.10cm/ak。这揭示了晚更新世低海平面期间大量的陆 火山碎屑冲绳海槽,而全  相似文献   

19.
分别对锦州大笔架山连岛坝J10钻孔及附近海域J3钻孔进行微体古生物分别进行丰度、分异度及主要属种组合进行分析,并对两个钻孔进行对比分析,划分出两个沉积阶段。研究结果表明:锦州大笔架山连岛坝附近海域沉积环境大致演化进程对应海侵时期,分为海侵过程开始和海水持续入侵两个阶段,逐步接近两个地区现今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20.
黄海南部陆区冰后期沉积环境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区内全新统与上更新统间普遍发现沉积间断。晚更新世古地形呈东个完南向西北逐渐抬高的掀斜状。本文以李堡孔为例,讨论了全新统垂向层序,自下而上由滨海,河口海湾,近岸浅海和潮坪相组成,为一个完整的海浸海退层序。全新世海侵层受古地形及三角洲进积、主河道南偏影响,表现明显的水平相变。通过对区内十几个钻孔剖面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垂向演替及水平相变的规律及其两者间的关系,恢复了全世以来沉积环境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