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陕西省榆林市能源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时空耦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DEA模型、熵权TOPSIS法、耦合度模型及耦合协调指数,研究2005—2015年陕西省榆林市能源效率、经济发展水平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1)2005—2015年,榆林市能源总体效率呈上升趋势。神木县、靖边县、定边县一直处于DEA有效,但DEA有效的县域数量少于规模报酬递增县域的数量。(2)榆林市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均值呈现先回落后回升态势,且变化幅度较大;南六县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北六县的经济发展水平。(3)榆林市绝大部分县域能源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耦合关系属于低协调分离阶段,但正在向高协调耦合阶段转移。(4)北六县的能源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协调度明显高于南六县,呈现由南向北逐步递增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成长型资源城市产业转型事关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国计民生和区域绿色发展,尤其在“双碳”目标下,亟需统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能源结构优化和接续产业发展。采用产业经济学和地理学相关方法,以陕西省榆林市县域为例,分析了其转型能力时空演变特征,确定了榆林市产业转型方向和具体优化路径。研究结果表明:① 2008—2018年榆林市县域产业转型能力呈北高南低的空间特征,要素投入的使用效率和技术利用程度是产业转型能力提升的关键。② 县域产业转型方向应依据产业转型能力和地域资源优势,合理选择主导产业,如北六县(市、区)为能源化工产业、装备制造业、新兴产业、物流业,南六县为特色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旅游业、盐化工产业。③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更适宜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多种产业协调发展的复合路径。  相似文献   

3.
陕北能源开发区农村转型发展轨迹及效应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琦  刘彦随 《地理科学》2014,34(9):1077-1084
运用产业结构转换系数、农业多样化指数、多部门经济分析模型、能源生产弹性系数等方法,对1978~2011年榆林市农村转型发展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发现:① 1978~1991 年,榆林市三次产业结构转换速度系数为 0.123,产业结构缓慢转换;1992~1997年,伴随着中国经济改革,产业结构逐步优化;1998~2003年榆林市产业转换速度达最大值0.276;2004年后,以能源经济为主导的第二产业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换速度有所回落。1991~2011年,榆林市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值平均为3.94%,GDP增长的29%是由产业结构变动造成;② 1991~2011年榆林市能源生产弹性系数维持在1.8左右,能源资源开发44.44%的价值外溢。产业结构偏离度、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均说明了榆林市农业生产效益较低,以能源化工为主的重工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③ 1990~2011年,榆林市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63.07%下降到36.70%,传统食物消费模式逐渐转变,农民生活水平提升。加快能源资源区农村转型发展,促进能源资源开发与农村经济互促发展成为榆林市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从区域一体化演进的视角分析产业结构趋同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利用行业空间集中度指数分析1995~2009年环渤海地区制造业整体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并采用Krugman行业分工指数与专业化指数相结合分析一体化背景下环渤海地区制造业产业结构趋同的演进过程,在此基础上,借助15年的动态数据并根据分型理论中R/S方法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结果显示:环渤海地区制造业一体化水平仍处于倒"U"型曲线的左边,由单向聚集阶段转变为聚集与扩散并存的新阶段。当区域一体化水平处于初级阶段时更易形成产业集聚现象且产业同构问题严重,如北京与天津在汽车、机械、电子信息等行业的产业同构显著并形成了地区绝对优势,三大"港口一腹地"经济区域在石油加工、海洋化工、装备制造等领域产业同构现象严重。但随着一体化由初级走向中级阶段时,制造业行业发生了明显的产业梯度转移,地区专业化水平显著提高,产业同构度逐步降低。当环渤海地区的一体化水平由中级阶段迈向高级阶段时,环渤海地区制造业产业同构度将持续降低,天津的产业结构将进入一个激烈的调整升级过程,与其余地区间的制造业产业结构趋同度显著下降,而特殊地区间(如辽宁与山东)的制造业产业结构趋同度仍持续上升。  相似文献   

5.
我国区域之间产业同构作用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相似系数和Gini系数计算中国各省之间产业结构趋同程度和工业内部行业结构2集中化程度,得出各省之间趋同度大,工业中相当大部分行业集中化度低的结论。进而分析了产业结构趋同对资源配置,结构合理化等带来的影响,以及导致产业结构趋同的原因,最后对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成渝地区工业产业趋同性及其绩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工业结构相似系数的变迁分析了成渝地区工业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用区域配置系数和区位熵对主导工业行业进行了选择,结合相似系数进一步衡量了区域内工业分工协作情况,并利用利润率指标衡量了成渝地区在同构主导产业上的竞争力绩效.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工业结构存在较严重的工业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主导工业行业也存在较严重的雷同,但各工业行业的竞争力绩效因专业化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对产业趋同带来的效率缺失应分行业考虑,不能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7.
成渝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探析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产业结构相似性系数这一指标分析成渝地区产业结构问题,用区位熵方差测度区域内工业行业的区际分工程度.分析表明:该区域产业结构存在相当程度的趋同现象,虽然趋同程度存在递减趋势,但区域竞争格局下的相关政策仍为未来的产业过度竞争埋下隐患.从3个不同层面对成渝地区产业同构问题给予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从“市场拓展型”政府角色定位,加强内生性战略和内生性市场机制的培育、由产业合作向外溢性公共政策合作转变、构建区域合作发展机制实现由行政区经济向城市群带动型区域经济转变以及加强产业集群建设等角度出发,给出相关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8.
经济转型与中国省区产业结构趋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贺灿飞  刘作丽  王亮 《地理学报》2008,63(8):807-819
伴随经济转型的市场化、全球化和分权化过程是中国产业结构重组的重要力量。基于2004 年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 深入探讨了中国制造业结构在不同产业层次的趋同问题。总体而言, 多数省区与全国产业结构保持着较高的相似性, 随着产业细分, 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呈明显下降趋势。东部沿海省区和全国相似程度最高, 西部落后省份和全国相似性最低。资源密集型产业使省区结构与全国差异显著, 全球化程度较高、附加值较高、产业联系较强的产业使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统计结果显示, 市场化进程有利于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发挥, 显著地促进了比较优势相似的省区产业结构趋同, 而资源条件不同的省区结构差异化发展; 参与经济全球化强化了比较优势对于产业区位的影响, 相似国际市场需求以及区位和产业偏好相似的外资促使沿海省区产业结构趋同, 也是沿海与内地省区产业结构显著不同的原因。地方分权导致省区市场严重分割, 造成了一些省区产业结构趋同。  相似文献   

9.
基于相似系数和R/S分析方法的 闽台产业同构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业同构化可能造成区域间产业升级优化和彼此合作发展的瓶颈。选取闽台为研究对象,从三次产业、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三个方面着手,应用相似系数指标,分别从静态与动态的角度分析闽台产业同构的现状与变化,并在此基础上,依据分形理论中的R/S分析方法,预测两地产业同构化的未来发展趋势。结果显示,闽台产业同构现象显著,如果在原有条件下继续发展,未来三次产业同构化程度将继续加大,制造业相似性总体上将呈现波动加强态势,第三产业结构同构化程度继续缓慢减小。然而闽台产业同构具有其内在必然性,相似的资源禀赋、日益接近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日益紧密的经济联系对产业同构的形成产生了正面影响;同时,产业同构也揭示了闽台产业分工已经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方向发展。因此宏观层面的产业同构未必给闽台未来经济合作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基于3S的榆林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生态效应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遥感数据, 运用3S 技术及多种生态经济学方法测算不同土地利用/覆盖情景下的生 态服务价值, 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构造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应指数和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应度等 指标定量测评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生态效应。研究结果表明: (1)榆林市1987、1999 和2002 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分别为237.58 亿元、173.43 亿元和283.69 亿元, 并存在区域差异。整个研 究期间(1987~2002 年), 南、北六县耕地生态服务价值比重不断缩减, 林地、草地生态服务价值比 重不断增加, 但北六县以林地增加为最, 南六县以草地增加为最, 且在1999 年后增速加剧。(2)除 土地利用变化外, 气候波动对榆林市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的影响更不容忽视。(3)除榆阳、神木、米脂 外, 其余空间尺度的各区域在后一阶段( 1999~2002 年) 的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高于前一阶 段(1987~1999 年); 在前一阶段, 北六县土地类型间流转导致生态价值变化较南六县强烈; 而后一 阶段正好与之相反。  相似文献   

11.
基于DEA模型中的生产规模报酬可变(VRS)子模型BC2,以能源富集区陕西省榆林市为例,对其2013年经济发展的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榆林市经济发展效率在地理空间上呈南北发展效率高、中部发展效率低的分布特征,并存在南北"DEA有效"的双中心结构;(2)经济发展的规模效率是榆林市经济发展综合效率的主要制约因素;(3)榆阳区、府谷县、横山县、米脂县存在生产要素投入冗余现象,以横山县最为突出。可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及专业化、提高综合能源的利用效率等来提高各区县的经济发展效率。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北方海岛县经济区及其划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张耀光 《地理研究》1998,17(3):289-288
在我国海岛县经济类型(或类型区)划分的基础上,划分出我国海岛经济区的框架,以我国北方海岛县经济区为重点,探讨海岛经济区的划分方法,提出发展方向与对策。  相似文献   

13.
王群  杨万明  朱跃  杨兴柱 《地理科学》2021,41(6):1030-1038
基于可变模糊识别模型分析2008-2017年安徽境内大别山区12个贫困县(市)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的时空演变过程,采用障碍度模型揭示恢复力影响因素和特征.研究表明:①时序变化上,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但总体仍处中低阶段.其中,社会子系统恢复力整体微升,局部年份有突变;经济子系统恢复力发展逐年提高;生态子...  相似文献   

14.
天山北坡经济带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陶江  杨德刚 《干旱区地理》2005,28(6):874-878
通过选取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方面24个与天山北坡经济带11个市县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原始指标.通过因子分析对原始指标进行两级降维处理,最后得到3个综合指标。根据综合得分的数值对天山北坡经济带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克拉玛依市、乌鲁木齐市、石河子市、乌苏市、奎屯市、米泉市、沙湾县、昌青市、阜康市、玛纳斯县、呼图壁县。结合地域特征划分出3类可持续发展类型区:(1)综合经济实力型和工业经济主导型“强”可持续发展地区;(2)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均衡型“中”可持续发展地区;(3)农业经济主导型“弱”可持续发展地区。并对各类型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专利授权量来表征创新产出,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和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等方法对1986-2014年江苏省县域创新产出的差异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江苏省县域创新产出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2012年以后,江苏省县域创新产出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都呈下降趋势。(2)南京市区的创新产出,在九五时期之后呈弱化趋势,苏州市区、昆山市、无锡市区等苏南地区创新产出提升较快。(3)江苏省县域创新产出在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带的创新产出梯度递减,呈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4)苏北地区的大部分县域“低-低”集聚,并有向苏中地区扩散的趋势,“高-高”集聚的县域较少,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5)空间交互作用是江苏省县域创新产出差异的重要原因。(6)区域创新环境、科技政策对县域创新产出具有显著影响。(7)在具体因素方面,表征经济基础、研发投入、科技人才、传统基础设施、通讯基础设施及FDI的回归系数相差不大,大多在0.090上下波动,其中国际互联网用户数的系数最大,达到0.094,而科技政策的回归系数较小,仅为0.012。  相似文献   

16.
运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对环渤海地区五省份的文化产业结构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明确环渤海地区文化产业结构是否趋同以及趋同的程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偏离-份额法对环渤海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是否合意进行判定。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五省份存在不同程度的文化产业结构趋同,以全国为基准,河北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较低,北京最高,表明北京与全国的文化产业结构最为相似。从文化产业结构趋同合意性来看,山东的经济增长份额、结构偏离份额、竞争偏离份额均表现为正值,因此,山东的文化产业结构为合意性趋同,而北京、天津、辽宁、河北的文化产业结构为非合意性趋同。  相似文献   

17.
采用产业区位基尼系数、地理集中率、产业梯度系数和回归分析等方法,从产业整体、三次产业和字母行业3个层面分析国际旅游岛建设以来海南省产业空间分异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目前海南省产业整体和多数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与多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异程度高,主要分布于少数沿海非民族市县,呈明显的沿海-内陆、非民族-民族地区与北-南向类似U型的分异格局;产业整体、三次产业与10个字母行业从业人员数空间分异趋于加剧,空间分布趋于向少数市县集中,而产业整体和三次产业增加值与6个字母行业从业人员数空间分异趋于减缓,空间分布基本趋于向北部沿海地区以南分散,意味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带来了旅游相关产业规划所确定的重点产业的空间拓展;海南省产业空间分异格局是要素禀赋作用效应、循环累积因果效应、分工经济效应、制度诱导效应、空间近邻效应和外部经济效应叠加的结果。结果基本验证了中国产业空间分异的一些研究结论,也表明海南省需要扶持内陆和民族地区发展公共服务业和优势产业,适度引导产业向部分内陆和民族市县集中和分散,以增强产业空间布局的均衡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