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军  尹勇前  李涛  金利勇 《地质通报》2016,35(6):872-878
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是晚更新世时期北半球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哺乳动物群,该动物群的化石在中国东北地区广泛分布,其演化、发展乃至灭绝与古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综述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概况,从动物组合、古地理分布、古生态环境等方面介绍了该生物群之全貌。以吉林省大布苏国家重点化石产地为例,对该产地出土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化石标本进行了最新的统计(分属6目13科21属23种),对其化石组合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在东北地区深入开展该动物群研究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在周家油房等地采集到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 Blumenbach),猛犸象(Mammuthus),野牛(Bison),鼢鼠(Myspalax)等化石。并在二级阶地觅到这一动物群的主要成员——野马(Equus)化石。证实这一动物群埋藏于松花江第二级阶地松散堆积物中。通过C~(14)同位素年龄测定,测得猛犸象门齿年龄距今39400±250年,猛犸象肢骨年龄距今30810±1385年,进一步说明这一动物群生存于晚更新世晚期,与化石产出地层时代吻合。发现的旧石器石片,原料为黑矅岩,从石片的形态、打击特点,都表明当时人具有较高的打片水平。这是迄今该区发现的最好的石片。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总结、统计分析,结合对我国东北地区的实地考察和初步研究结果,论述了我国东北地区晚更新世中晚期以来环境变化与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演化、灭绝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及其与国际对相应时段猛犸象研究之间的差距。提出加强对我国东北地区晚更新世气候环境的重建、认识气候变化的区域特点和突变性,系统而可靠地建立以猛犸象—披毛犀为主的化石动物年代序列、区分主要类型化石动物年代是研究的关键。以独立的气候环境变化和化石动物的年代序列为参照系,在区域环境变化的框架内讨论化石动物群生存的气候环境、生态特征和灭绝过程,进而探讨动物群演化及灭绝与气候环境变化的关系。这将为认识区域环境突变、动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我国东北地区晚更新世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与欧亚大陆其它地区猛犸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人类演化与生存环境的适应、动植物演替与绝灭的临界条件等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青冈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保全  尹继才 《地球学报》1992,13(1):131-138
本文记述的8种哺乳动物化石:Mammuthus primigenius,Equus hemionus,Equus sp.,Coelodonta antiquitatis,Megaloceros ordosianus,Gazella sp.,Bison exiguus,Bosprimigenius?属东北“披毛犀—猛犸象动物群”的成员,时代为晚更新世。对三门马的地层分布时代进行了讨论,认为有可能到中更新世末期甚至晚更新世早期。此外还介绍了大角鹿属各种的特征,并指出了“披毛犀一猛犸象动物群”概念的不恰当之处。  相似文献   

5.
东北末次冰期的古环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在东北区含有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顾乡屯组中测得了一批C14年龄数据。例如,在典型地点哈尔滨顾乡屯地下10-13米处年龄大于40,000年;在哈尔滨荒山、榆树周家油坊和永吉江南窝堡等剖面中上部为2-3万年,向下不同深度处年龄大于40,000年。又如肇源三站出土的完整松花江猛犸象(Mammuthus sungari Chou et. Chang)(骨架为21,200士600年。在安图明月镇产“安图人”及其化石群的洞穴堆积中为26,560土550-35,370士1800年。在永吉大绥河坝址为17,140士270年。在扎赉诺尔东露天矿上部为11,280土200年,下部巨型猛犸象骨架为33,450士2000年。  相似文献   

6.
同号文  胡楠  韩非 《第四纪研究》2011,31(4):643-653
2006~2008年,在泥河湾盆地山神庙咀化石点发现大量保存完好的哺乳动物化石,已初步鉴定出如下种类:兔科(属、种未定)、鼠兔(未定种)、直隶狼、猫科(属种未定)、硕鬣狗(未定种)、草原猛犸象、披毛犀、板齿犀(未定种)、长鼻三趾马(未定种)、三门马、猪(未定种)、真枝角鹿(未定种)、转角羚羊(未定种)及中国羚羊等;尽管...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我国第一架王氏水牛化石产地、骨架特征和埋藏特点。该化石埋藏在嫩江Ⅱ级阶地顶部的黄土状亚砂土中。为单一埋藏,无其他化石种属掺杂。属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成员。根据前人用C14年确定该动物群的繁盛时代,结合它与大理冰期形成于同一地质历史时期,确定其生存时代应力距今1-5万年,最早不超过大理冰期的下限7万年。提出了王氏水牛及其所属动物群是在冰期中冷暖交替环境中存在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8.
中国北方晚更新世哺乳类动物群的划分及其地理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家坚  徐钦琦 《地层学杂志》1992,16(3):170-181,190
<正> 新第三纪以来,由于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与西部山脉的隆起,我国形成了西高东低的地形特点,导致了气候和环境的变迁,明显地影响了中国哺乳动物的分布。在晚更新世,中国南北动物群分化逐渐扩大,动物群更替尤为频繁。中国晚更新世地层及动物群的研究已有一段相当长的历史,发现了众多重要的遗址和化石地点,积累了丰富的资料。笔者综合有关资料,对我国北方晚更新世动物群,特别是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划分、地  相似文献   

9.
顾乡屯组下界(限)及其测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启晓 《地层学杂志》1990,14(4):315-320
<正> 哈尔滨西郊顾乡屯因出土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和人类遗迹,一直引起中外学者的关注。其化石群称之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Mammuthus-Coelodonta Fauna),代表晚更新世一个生物地理区,被广为引用;出土化石的地层——顾乡屯组,在东北第四系划分中占重要地位。近年在人类考古学研究中,把太平洋彼岸的美洲印第安人及其文化与我国中原文化相联系,将顾乡屯做为中原文化向我国北方→西伯利亚→阿拉斯加  相似文献   

10.
披毛犀(Coelodonta属)是已绝灭的最著名的冰期动物之一。然而,披毛犀的早期记录只有少量材料来自几个约1.7MaBP的中国地点。本项研究从甘肃临夏盆地最早的黄土沉积中发现一个带下颌骨的完整披毛犀头骨和一个具乳齿列的幼年头骨,古地磁年龄测定约为2.5MaBP,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披毛犀遗存,将披毛犀的历史向前推进了0.8Ma。这一发现对了解披毛犀的早期进化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其进步的特征显示Coelodonta属至少在上新世就已经从真犀族中分离出来。这些Coelodonta属的化石发现于代表干冷气候条件的黄土中,应是大冰期出现和青藏高原隆升所引起的结果。披毛犀起源于华北地区,在更新世时期广泛地扩散到欧亚大陆北部。  相似文献   

11.
于汇历  董为 《第四纪研究》2011,31(4):675-688
黑龙江阿城交界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主要来自洞穴堆积下部的第5层和第6层,目前鉴定出12个种类,以北方种类为主,缺少披毛犀和猛犸象等典型的喜冷种类,是生存于亚温暖期向寒冷期过渡阶段的北方动物群.交界动物群以含原东北鼢鼠相似种、东北兔(翁氏兔)和梅氏犀等中更新世类型为特征,在组成上与中更新世中晚期的金牛山和...  相似文献   

12.
顾乡屯动物群是由1931年尹赞勋先生在哈尔滨顾乡屯发现19种哺乳动物化石而得名,其后在东北、内蒙古一带多处发现,由于以被毛犀、猛犸象化石最为常见,一般也称为“披毛犀-猛犸象动物群”。到目前为止该动物群至少有64种化石,分属18科37属。顾乡屯组代表东北地区晚更新世河-湖相沉积,与华北萨拉乌苏组有很好的对比性,属同期异地同相沉积。顾乡屯动物群化石层位仅限于顾乡屯组地表出露部分,年龄测定结果不超过60000─70000aB.P.,表明顾乡屯动物群相当于萨拉乌苏上部动物群,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顾乡屯动物群与顾乡屯组在时代上的不一致性,是东北地区第四纪研究中应引起重视的问题。对大同第四纪火山群及我国近期火山的分布,自30年代由尹赞勋先生做了开创和倡导性研究以来,在岩石学、地球化学、树造环境和深部岩浆源及年代学等方面的研究都已取得长足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牛圈沟地点位于泥河湾盆地岑家湾台地的北缘,化石埋藏在泥河湾组的河湖相堆积中,年代约1.4 Ma。2016年,在面积约2 m2的化石透镜体内出土了123件哺乳动物化石。牛圈沟动物群的成员有:犬科未定种、猛犸象属未定种、马属未定种、泥河湾披毛犀、布氏真枝角鹿、中国羚羊、麝牛族未定种和古中华野牛,其中马属动物为优势类群。形态学研究显示,牛圈沟的真马体型中等、肢骨纤细,未见于泥河湾动物群(狭义);真枝角鹿与麋鹿下颌骨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颊齿较宽;另外,在泥河湾盆地首次发现了带完整颊齿列的麝牛族下颌骨。埋藏学分析表明,骨骼风化程度极浅,可能形成于同一次死亡事件;食肉动物消费和水流搬运是主要的埋藏因素,并由此导致了骨骼部位的保存偏差。牛圈沟地点的发现丰富了岑家湾台地的早更新世生物地层序列。  相似文献   

14.
顾乡屯动物群是由1931年尹赞勋先生在哈尔滨顾乡屯发现19种哺乳动物化石而得名,其后在东北、内蒙古一带多处发现,由于以被毛犀、猛犸象化石最为常见,一般也称为“披毛犀-猛犸象动物群”。到目前为止该动物群至少有64种化石,分属18科37属。顾乡屯组代表东北地区晚更新世河-湖相沉积,与华北萨拉乌苏组有很好的对比性,属同期异地同相沉积。顾乡屯动物群化石层位仅限于顾乡屯组地表出露部分,年龄测定结果不超过60000─70000aB.P.,表明顾乡屯动物群相当于萨拉乌苏上部动物群,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顾乡屯动物群与顾乡屯组在时代上的不一致性,是东北地区第四纪研究中应引起重视的问题。对大同第四纪火山群及我国近期火山的分布,自30年代由尹赞勋先生做了开创和倡导性研究以来,在岩石学、地球化学、树造环境和深部岩浆源及年代学等方面的研究都已取得长足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甘肃临夏盆地发现己知最早的披毛犀化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涛 《地质通报》2002,21(10):604-608
披毛犀(Coelodonta属)是已绝灭的最著名的冰期动物之一:然而,披毛犀的早期记录只有少量材料来自几个约1.7Ma BP的中国地点。本项研究从甘肃临夏盆地最早的黄土沉积中发现一个带下颌骨的完整披毛犀头骨和一个具乳齿列的幼年头骨,古地磁年龄测定约为2.5MaBP,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披毛犀遗存,将披毛犀的历史向前推进了o.8Ma。这一发现对了解披毛犀的早期进化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其进步的特征显示Coelodonta属至少在上新世就已经从真犀族中分离出来。这些Coelodonta属的化石发现代表干冷气候条件的黄土中,应是大冰期出现和青藏高原隆升所引起的结果。披毛犀起源于华北地区,在更新世时期广泛地扩散到欧亚大陆北部。  相似文献   

16.
从采自辽宁省海城县小孤山晚更新世披毛犀化石样品中成功地获得了1 080 bp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调用Genbank中已发表的披毛犀序列及5种现生犀牛的同源序列,以马作为外类群,采用邻接法(NJ法)和最大似然法(ME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均显示披毛犀与现生苏门答腊犀亲缘关系最近,且辽宁省海城县小孤山样品处于披毛犀分支的根部;对披毛犀样品进行基因分异度分析结果表明,小孤山的披毛犀样品具有较高的基因分异度,为探讨披毛犀的起源、迁徙及演化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地质遗迹”的概念、范畴、属性及其在科研、经济和旅游等方面的价值进行论述,并提出了保护措施。黑龙江省有价值的地质遗迹较多,主要有多层、古生物、火山地貌和构造等,其中哈尔滨第四系剖面(荒山和顾乡屯)及其所含披毛犀-猛犸象动物群,五大连池、镜泊湖火山地貌遗迹,中外驰名。地质遗迹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不可再生的。而有的地质遗迹已遭到破坏,因此,呼吁社会级予重视,建议制定相应的法规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8.
云杉孢粉组合与披毛犀,这两类晚更新世的重要化石,过去在天津还没发现和正式报道过。近年来,不但已在天津找到,而且还发现它们同层共存于一个钻孔之中,这种同孔同层共存的事例,在我国还是首次发现,对研究该化石本身及天津当时的地质地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同号文 《第四纪研究》2010,30(2):307-318
在泥河湾盆地真象化石十分常见。  近年来,在泥河湾层中新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草原猛犸象(Mammuthus trogontherii)化石,过去被归入古菱齿象的部分材料也被转移到该种;  但以往报道的材料都很零碎,并且时代也较早。本研究的发现于蔚县大南沟东陡壁附近的长鼻类下颌骨(完好下颌体带左右m3)亦可归入该种,主要依据如下特征: 喙突(或吻突)不发育、下颌联合部短、下颌体前缘陡直、具有舌侧神经孔、颊齿齿板中间突不发育和釉质环无菱形结构、下第三臼齿有×18个齿板、齿板较薄、齿板频率为6、釉质层较薄但褶皱不强烈等。蔚县大南沟的化石是迄今在我国所发现的材料最完好和地质时代最晚的草原猛犸象化石记录,距今约4.5万年。  相似文献   

20.
在青海共和盆地晚更新世河湖相沉积地层中发现了象类化石,对化石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描述,依据牙片的釉质层、齿脊频率等特征初步鉴定为猛犸象类化石,并在同一层位发现了钙化树木化石.结合区域地质以及产出猛犸象属化石地层的沉积学特征、孢粉组合等的简要分析认为,共和盆地晚更新世晚期为干燥寒冷的气候环境.这一发现有助于认识中国猛犸象属动物的迁徙过程,以及青藏高原晚更新世的生物演化、气候变化和构造活动.同时,也为研究青藏高原第四纪以来生物进化、湖泊与河流演化、气候变化、古地理与古环境变迁等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