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地图中的配色好与坏,不仅仅体现在颜色协调上,它应该是由多方面因素来判断的。对地图的颜色要搭配得当,有效的调和色彩要从色彩的三要素即色相、亮度、纯度入手,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地图不同的种类具体的设色,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一些普适性的设色方法和地图设色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世界地势分层设色的原则和方法,即通过不同设色的比较,分析特殊等高线对表达地貌形态的作用,研究设计高度表色相、色调的意义和作用,最终确定正确的世界陆地、世界海域和南极洲与格陵兰冰川等区域的设色原则及方法。  相似文献   

3.
张庆杰 《今日国土》2013,(12):29-30
对于国土规划.国内基本上形成了共以.就是国土规划是国家或地区以协调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关系和地区经济均衡发展为宗旨.以实现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总体目标.以国土资源的综合开发、生产力的合理布局、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综合治理为主要内容.按一定程序制定的困土开发综合方案。  相似文献   

4.
等级感受是指将观察对象迅速而明显地分出几个等级的效果.色彩变量主要是用同色相的亮度变化来产生等级感.对纸质地图的等级感受效果已进行了许多实验,对电子地图的同类研究则很少.不同色相的亮度变化表示等级感受效果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哪一种色相的等级感受效果最好?文中通过地图视觉感受实验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等级感受是指将观察对象迅速而明显地分出几个等级的效果。色彩变量主要是用同色相的高度变化来产生等级感,对纸质地图的等级感受效果已进行了许多实验,对电子地图的同类研究则很省。不同色相的亮度变化表示等级感受效果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哪一种色相的等级感受效果最好?文中通过地图视觉感受实验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1:600万中国分层设色晕渲图的试验总结,并探讨了小比例尺地势图上地貌特征的晕渲表示法和色彩整饰。本文选取了各类样图,就明了用不同晕渲技法,刻划不同的地貌形态、区域地貌特征和反映平原的微起伏。在整饰设计过程中,主要试验了地势图用晕渲法为主,分层设色法为衬托的地貌表示法。通过以上试验,主要收获是:1.地貌形态的晕渲表示法是研究晕渲法的主要课题之一。应该充分掌握和运用晕渲绘制法的艺术特点,正确而完美地反映地貌特征,包括各种山区地貌、特殊地貌、平原微起伏、海岸形态等。同时,力求表示在形态上有反映的地貌成因类型。2.通过1:600万晕渲图的试验,我们认为,如晕渲能提高和改进对地貌形态和区域地貌的表达力;在内容上和效果上如能使等高线和晕渲法相互协调、相互衬托地表示地貌。那末,地势图用晕渲法为主,以等高线、分层设色法为衬托的方法来表示地貌是可行的,并能进一步改善对于地势起伏和地貌形态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7.
, 《国土资源通讯》2012,(19):52-I0004
近年来,江西省上饶市国土资源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战略目标,主动服务,规范管理,条块协调.廉政勤政,在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建设性耕地保护、执法监察、  相似文献   

8.
钱天久 《地图》1993,(2):28-31
分层设色以地貌等高线为依据,应用颜色的饱和度和亮度变换、按不同高程带的自然象征色设色,来表现地貌形态和高度分布的特征,这是目前中小比例尺一览性地图常用的表现形式。自然设色一般采用不同色相,并运用颜色的深浅层次与地貌的高度变化相对应。图面具有明快、美观、造型立体的效应,从而达到一目了然、清晰易读的客观效果。  相似文献   

9.
按照区域单元的统计资料,将专门内容划分成不同的等级,然后在图上相应的区域单元内绘以不同类型的晕线,以显示各区之间现象的差异及它们在区域上的分布趋势,这种类型的专题地图就叫做分级统计图。由于这种地图适于处理大量不同类型的数字统计  相似文献   

10.
多光谱影像纹理特征编码的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基于单波段影像纹理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光谱纹理的概念.将局部区域的相关性分析和多维光谱变化特性采用二进制编码的形式来表征不同类型地物纹理特征.达到了区分和判别影像上不同纹理的目的。实践证明.该方法对提取地物纹理特性具有一定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路邈 《今日国土》2011,(10):40-43
一人生活在自然中,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一般而言,人与自然有对立或对抗的一面,又有协调融合的一面,只是在不同的时代和民族中,倾重的方面和程度不同而已。绝对对立的,可以说,没有。相对协调的呢,世界上倒有一个,那就是日本。人与自然特别协调,人对自然非常亲和——这正是日本民族自然观的最大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不同区域不同系统伪距单点定位的精度,本文建立了四种单系统伪距单点定位模型,对各单系统的定位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选取MGEX提供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数据作为算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区域,各单系统体现出不同的定位效果;在N、E和U方向上,GPS的定位残差多数在-5~5 m之间变化;GLONASS的定位残差均在-15~15 m之间变化;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在亚洲区域的定位结果远优于其他区域,残差变化较平缓.Galileo受时段长度的限制,对于较长的有效时段,Galileo在三个方向上的定位结果稳定,定位精度也可达到5 m   相似文献   

13.
普通多色地图上,除了以不同的颜色来表示各个区域之外,图上的线划、符号和注记也是以不同的颜色来印刷的。例如用黑、棕、蓝、红、绿、黄和灰(黑)等多种颜色。为了缩短出版周期和降低成本,国内、外采用了四色  相似文献   

14.
随着耕地保护政策的深入执行,部分地区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突破行政界线的耕地保护已成为当前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把这种突破行政界限的耕地保护模式暂时定义为区域协调耕地保护模式,并利用博弈模型对现行耕地保护模式和区域协调耕地保护模式进行探讨分析,得出在使用相同的成本下,区域协调耕地保护可以实现耕地保护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紧密相关,利用遥感方法可准确地进行城市化与生态质量耦合协调度动态监测与分析,为区域的城市化建设、生态治理及发展规划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本文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利用Landsat系列数据和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分别建立表征区域生态环境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和表征区域城市化水平的灯光指数(CNLI),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了2001—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1—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指数由2001年的0.112提高至2018年的0.288;(2)2001—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生态等级为优的区域不断收缩,其中上海市与南京市最明显;(3)2001—2018年,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且各城市空间差异性较大。  相似文献   

16.
协调区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推动我国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针对现有研究中,生态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驱动之间的响应关系缺少时空对应的数据支持、影响过程不明的问题,本文充分利用多源卫星遥感技术在处理和提取时空信息上的优势,以长江经济带江苏段沿江县区为例,利用1999—2000年、2009—2010...  相似文献   

17.
多级道路网的最优路径算法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针对大区域道路网的最优路径问题.分析了现有算法的不足.提出了采用金字塔似的多级道路网数据模型解决大数据量的网络分析问题.论述了多级道路网的数据模型构建以及多级道路网的最优路径算法。从实例分析可以看出,该模型及算法在处理大区域道路网最优路径分析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城镇建设用地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随着城镇的发展发生功能的变化,可能不同程度地与用途和性质产生差异。以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为准则,采用数理统计与空间分析方法,基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简称“三调”)数据识别城镇建设用地类型,利用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数据识别城镇建设用地功能,进而对比两者的协调水平,并以湖北省巴东县为例进行实践应用。结果表明在用地类型中存在混合用地功能,用地类型与功能识别结果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两者不协调的区域占比较大。研究结果可为旧城更新改造与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党的十八大报告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和指南,为新时期国土资源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任务和新要求,为国土资源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要结合安徽实际,以协调城乡区域发展为关键举措,把党的十八大精神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近年来,安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20.
范恒山 《今日国土》2023,(Z1):22-26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2022学术年会之平行论坛五‘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的现状及展望’”去年12月18日以视频的方式召开,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国土经济学会首席专家范恒山教授受邀出席会议并作了《建设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与促进区域教育协同》的主旨发言,现将发言全文刊发,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